老巴奪

哈爾濱捲煙廠的香煙牌號

“老巴奪”,哈爾濱捲煙廠的一種香煙牌號。連續兩年成為全國500強企業之一,正在為振興哈爾濱做出更大的貢獻。

簡介


歷史不會忘記一個卡拉伊姆人的名字,那就是“老巴奪”,現在是哈爾濱捲煙廠的一種香煙牌號。

由來


1900年夏天一個晴朗的早晨,一列從莫斯科開來的火車徐徐地駛入松花江車站(1903年改為哈爾濱站),一群外國人紛紛走出車廂。人群中有兩個相貌相仿的商人,矮胖子、大額頭、黃眼珠、半禿頂、40多歲,他倆就是“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的創建人,波蘭猶太人伊利奧·阿羅維奇·老巴奪和其弟阿勃拉·阿羅維奇·老巴奪,他們是頭腦機敏而又一籌莫展的商人,哈爾濱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夢。
老巴奪很快發現外籍員工有吸食木斯斗克(煙斗)及大白桿煙的嗜好,而市場上又無制煙廠家,看準未來煙草行業乃是生大財之道,便從俄國亞斯莫羅維、米薩格蘇等煙廠購進大批煙絲和大白桿煙,僱用一名中國工人叫盧采亭,每天走街串巷販賣煙絲和大白桿煙。
由於哈爾濱剛剛開發,沒有像樣的煙捲和煙絲。老巴奪採取低價收購,高價出售成品的辦法,很快就賺了一大筆錢。1902年,在道里中央大街今馬迭爾飯店附近買了一個小門市房,併購置了俄式手搖製紙嘴煙機和普通煙機各一台,雇了七八個中國工人切煙絲和手工製造俄式大白桿煙及捲煙,有50支、100支、250支包裝。老巴奪為了擴大香煙銷售,曾僱用了一個名叫李廣文的童工,讓他身穿一件用五顏六色綢布縫製的長袍,戴著一頂高帽,上面貼滿了各種煙盒商標,從早到晚,走街串巷,搖鈴叫賣,一年四季為其充當活廣告,使老巴奪大白桿煙佔據了哈爾濱煙草市場,老巴奪兄弟二人也從此由商販變為作坊主。
從1902年到1904年間,老巴奪制煙作坊不斷擴大,添置設備,增加人員,提高產量,小作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進而於1904年5月,在道里中央十三道街16號,創辦了一所手工製造俄式紙嘴煙的小工廠,名為“葛萬習陽庄”,工人由幾個增加到幾十人。1909年,老巴奪又增購了制簡機、填煙機,變手工操作為機制捲煙,並成立“A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到1911年,工廠開動切煙機4台、制筒機4台、填煙機3台、製造紙嘴煙機10台、普通煙機5台。當時的裝煙部就僱用了七八百人,其中女童工佔多數。這些童工十二三歲,乾的是大人的活兒,勞動時間長,每天只拿到一角五分的工錢。在工廠所謂的輕活是擼煙梗,工人們常常把手擼得又紅又腫,甚至流血。重活兒是搬煙盤子,把30多斤重的煙盤,從這個車間搬到另一個車間,工作長達十三四個小時,累得腰酸腿疼頭昏眼花,一天工資只拿到幾角錢。在僱用的成千名工人中,大部分是從關內逃荒來的農民,畢竟找到一碗飯吃。

典故


老巴奪開始建廠時,原料多數是從俄國進口,所制的煙捲傾銷北滿和中俄邊境地區,後來轉而使用中國的煙葉,當時的寧古塔(寧安)、鏡泊湖附近、牡丹江流域以及五常拉林河一帶都是煙葉產地。老巴奪每年從這些地方購進大批煙葉,主要生產兩頭煙和紙嘴煙,年產量約達5萬餘捆(1捆5萬支),生產的品種有惠斯尼、明亞勒、御用、百利、煙葉、美人頭、合意、金鐘、金十字、雙魚等。從此,老巴奪的煙牌子創出了名。老巴奪兄弟倆也成了百萬富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香煙供不應求,老巴奪頓感資金周轉困難,遂與“英美煙草公司"合作,1914年改組更名為“英商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不久,英美煙草公司控制了老巴奪煙廠的80%股份,總辦換上英國人阿克曼。老巴奪兄弟目睹大勢已去,走為上策,遂攜帶巨額資本於1930年去了巴黎,入了法國籍,做了悠哉悠哉的寓公。老巴奪長子M·E老巴奪留哈繼續經營,1941年M·E老巴奪加入美國籍,擔任該廠總辦。1950年6月8日,老巴奪煙廠與我國政府簽訂買賣契約書,"於簽字日期起,老巴奪的一切財產歸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M·E老巴奪也離開哈爾濱經香港去美國。

發展


解放以後,老巴奪煙廠獲得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恢復老牌號,開發新品種,其中靈芝、侯爵、老巴奪牌號,代表了國內90年代的捲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