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奧古斯特·羅丹個人照
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后又隨巴耶學雕塑,併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 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
1840年11月12日,奧古斯特·羅丹出生於巴黎聖寵谷街區的阿爾巴萊特街。他的父親讓·巴普蒂斯特·羅丹(Jean-Baptiste Rodin)是警察局的一名小職員,母親瑪麗·德·謝弗來自洛林。姐姐瑪利亞出生於1837年,與他感情深厚。1845年,進入當地教會小學,學習算術和拉丁文。
1854年,羅丹去了博韋,在叔父希波利特·羅丹( Hippolyte Rodin)開的寄宿學校待了三年;同年進入皇家繪畫與數學專門學校——小學院,跟隨荷拉斯·勒考克·德·布瓦博德朗(elorace Lecoq de Boisbaudran)學習繪畫,他在那裡接觸到了雕塑,並結識了雕刻工萊昂·富爾凱。
1857-1859年,連續三次報考法國美術學院,均以失敗告終;1858年開始為不同室內裝飾家、裝飾藝術家工作。
1860年,創作半身像《讓·巴普蒂斯特·羅丹》,是其第一件保留下來的作品。1862年,姐姐瑪利亞的死讓羅丹備受打擊,他因此進入了聖體隱修道院,一直在那裡待到了1863年5月或6月。在此期間,他為修會創始人埃馬爾神父創作了一尊半身像《埃馬爾神父》。
1863年,一邊在盧浮宮博物館學習繪畫,一邊為裝飾藝術家比耶齊(Bieze)、法尼埃(Fanniere)工作;同年成為國家美術協會的一員。
1864年,參與了哥布林劇院的裝飾工程,並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間工作室——位於13區勒布倫街的馬廄,第一個在該工作室工作的模特是畢比,他是來自聖馬塞爾的貧民;同年他遇見了20歲的女裁縫露絲·伯雷,並以她為原型創作了其第一尊大型雕塑《女祭司》,該雕塑意外地在一次搬遷過程中損毀。
1865年,模特畢比的雕塑肖像因天氣寒冷被凍裂了,羅丹保留了剩下的面模,即《塌鼻男人》面模。1870年,第一次去布魯塞爾;9月末回到巴黎,被徵召入伍,成為國防軍的一位下士。
1871年2月,因近視退伍,后回到布魯塞爾,給雕塑家卡里葉·貝流茲當助手;7月,與貝流茲鬧翻,分道揚鑣;9月末,定居伊克塞爾;同年參加了安特衛普和根特的展覽。
1872年,參加在布魯塞爾和
維也納的展覽。1873年2月12日,與比利時雕塑家約瑟夫·梵·拉什伯利(Joseph van Rasbourgh)簽訂協議:收益平分,作品署名為梵·拉什伯利,以拉什伯利的名義簽訂訂單;同年參加布魯塞爾和維也納(奧地利)的展覽。
1874年,參加倫敦、根特和布魯塞爾的展覽;同年為布魯塞爾學術宮創作了系列裝飾群像《科學》《商業、農業和藝術》;同年,創作裝飾性半身像《蘇珊》《多西婭》。
1875年5-6月,《塌鼻男人》大理石半身像成為第一件為巴黎沙龍展接受的作品;秋季,創作《戰敗者》(后改名為《青銅時代》)青銅像;11月,和布魯塞爾鑄造商布隆茲公司簽訂合同,由該公司鑄造《蘇珊》;同年,創作《斯瑞亞先生》和《亞歷山大梵貝克拉亞》像。
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讚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6年,約在3月赴義大利羅馬、那不勒斯、
佛羅倫薩遊學;同年,多件作品參加了費城世界博覽會。
1877年1月,《青銅時代》石膏像在布魯塞爾藝術和文學俱樂部展出;3月,重新回到巴黎;5月在巴黎法國藝術家沙龍展展出《青銅時代》,展出讓羅丹受到了質疑,他被指責採用真人倒模;9月,他開始和萊昂·富爾凱共用弗爾諾街的一間工作室。
1879年5-6月,在沙龍展展出《施洗者聖約翰》半身像;11月,為巴黎保衛紀念碑和共和國政府創作的《貝羅那》雕像均未被選中;同年,為勒格倫(Legrain),克呂謝等裝飾藝術家工作;同年,和萊昂·富爾凱前往馬賽的隆尚宮,和夏爾·戈蒂耶前往尼斯和斯特拉斯堡;同年,受雇於塞夫勒工場,在那裡一直待到了1882年12月。
1880年5-6月,在沙龍展展出《施洗者聖約翰》,同時法國政府先訂購了《青銅時代》的青銅像;7月,為方便他展開工作,美術學院管理人員授予他使用大學街182號大理石倉庫的工作室,此後這裡成為羅丹的主要工作地;同年,《青銅時代》青銅像展出;同年,法國政府委託羅丹為將要興建的裝飾性藝術博物館製作紀念門,羅丹因受《神曲·地獄篇》的影響,將其命名為《地獄之門》,歷經37年終未完成。
奧古斯特·羅丹
1881年5-6月,展出石膏像《亞當》;夏季,進行了第一次英國之旅,在畫家、雕塑家阿方斯·勒格羅陪同下,欣賞倫敦的雕刻;10月,政府購得《施洗者聖約翰》青銅像,並訂購了《亞當》和《夏娃》兩尊雕像,用於和《地獄之門》組合;冬季,著手創作《伊娃》。
1881-1882年,創作《地獄之門》的首批群像《思想者》《吻》《沉思》《蹲著的女人》,以及《阿方斯·勒格羅》人像。
1882年5-6月,展出《讓·保羅·洛》和《亞伯特·厄尼斯·卡里葉·貝流茲》兩尊半身像;春季,在倫敦格羅夫納畫廊展出《塌鼻男人》面模,引起了部分藝術家和收藏家的興趣;秋季,採用整體式結構將《地獄之門》的兩塊門扇組合起來。
1883年2-3月,《地獄之門》和《小夏娃》的首批獨立雕像以及一些圖稿在巴黎自由藝術俱樂部展出;2-4月,創作《維克多·雨果》半身像;同年,經常參加阿麗娜·梅納爾·多利安的沙龍,並創作《羅爾夫人》半身像。
1884年5-6月,《維克多·雨果》半身像和《儒勒·達魯》半身像在沙龍展展出;6-7月,為《地獄之門》做預算;夏季,第一次參加國際美術協會舉辦的展覽(喬治·伯提畫廊);同年為康斯坦丁·伊奧尼德製作了《思想者》的第一尊青銅像,《施洗者聖約翰》青銅像也在盧森堡博物館展出,並創作《永恆之春》石膏像、《安東寧·普魯斯特》半身像。
1885年1月24日,得到為加萊市創作《加萊義民》紀念雕像、洛林當維爾市創作《巴斯蒂安·勒帕熱》紀念雕像的訂單,其中《加萊義民》是羅丹在其位於沃日拉大街的第二間工作室創作的;8月20日,委託皮埃爾·班讓製作《地獄之門》青銅像;同年,結識莫里斯·佛那葉,並創作《我很美》青銅像。
1886年春季,倫敦皇家美術學院拒絕展出《伊克塞爾的田園牧歌》青銅像;6-7月,《地獄之門》的一些獨立雕像在喬治·伯提畫廊展出;同年,為智利聖地亞哥市創作《維庫納·麥肯納》和《林奇將軍》模型,並創作《威廉·亨利》。
1887年5-7月,大量作品在喬治·伯提畫廊展出,《烏戈利諾》和《吻》在布魯塞爾展出;冬季,為法國現代詩人
波德萊爾創作的《
惡之花》樣書繪製插圖;12月31日,獲得榮譽軍團騎士勛位。
1888年1月31日,法國政府訂購了《吻》大理石像,並為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訂購了一尊複製品;10月,《詩人》(1889年改名為《思想者—詩人》)在哥本哈根第一次展出;同年,創作《羅素夫人》半身像,並回到塞夫勒工場工作(1893年離開),《莫拉·尼亞夫人》半身像展出。
1889年6-8月,在喬治·伯提畫廊舉辦
莫奈—羅丹藝術展;8月8日,得到為南希市創作《綽號洛蘭的克勞德·熱萊》的訂單;9月16日,得到為先賢祠創作《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的訂單;9月29日,開始創作當維爾市的《儒勒·巴斯蒂安·勒帕熱》紀念雕像;同年,參與創立法國國家美術協會,並創作了《奧克塔夫·米爾博》半身像,羅丹拒絕在世博會上展出《地獄之門》,轉而展出了《加萊義民》群像的模型;同年,《思想者―詩人》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此後該作品改名為《思想者》。
1890年3月,租下了義大利大道的新堡花園宅邸,這個工作室一直租到了1898年;5-6月,國家美術協會首屆沙龍展開展,羅丹在此展出了多件作品,其中包括《丑與美》和《達內德》;7月19日,先賢祠委員會否決了羅丹《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的設計方案。
1891年6月,提出了另一個《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方案《維克多·雨果站像》;7月6日,文學家協會委託其設計一尊《巴爾扎克像》紀念雕像;8-10月,遊歷圖爾和安德爾河谷;同年創作《皮維·德·夏凡納》半身像以及《塞扎爾·弗蘭克》像。
1892年6月6日,南希市的《綽號洛蘭的克勞德·熱萊》像揭幕;6月19日,獲得榮譽軍團軍官勛位;12月,當選為國家美術協會副會長,並成為雕塑分部部長;同年,得到創作《波德萊爾》紀念雕像的訂單,但未完成,最終創作了《波德萊爾》頭像。
1893年4月,和露絲·伯雷在貝爾維定居,后又搬到了默頓;8月,和吉弗魯瓦、卡里埃爾遊歷
根西島;12月9日,《羽毛》(《La Plume》)雜誌舉辦了羅丹宴會;同年,創作《塞芙琳》肖像。
1894年,因為和卡米爾·克洛岱爾決裂,羅丹遭遇了道德危機,收到多方指責,《巴爾扎克像》的創作停滯不前。
1895年,《思想者》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6月3日,加萊市的《加萊義民》像揭幕;12月19日,買下了位於默頓的布里昂別墅,開始進行個人收藏,尤其是古董和畫作;同年,創作了《虹》。
1896年,約在年初創作了《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維克多·雨果坐像)的第四座和最後一座模型;2月,在羅丹藝術展上展出了《皮維·德·夏凡納》,在日內瓦拉特美術館展出了《卡里埃爾》,並且首次展出了大量精選的照片,展覽過後,羅丹以青銅像的價格將頗受爭議的《悲劇繆斯》青銅像複製品賣給博物館;同年,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大理石像《幻覺,伊卡洛斯的姊妹》《年輕的勝利》《永恆的偶像》《人和他的思想》,石膏像《悲劇繆斯》;同年,創作《大地》。
1897年4-10月,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第二屆);4-6月,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大型雕塑,石膏)以及多尊大理石像;5-10月,在斯德哥爾摩和德累斯頓展出《沉思》大型石膏雕塑;11月末-12月初,和卡米爾·克洛岱爾通信,討論《巴爾扎克像》的創作;同年,莫里斯·佛那葉資助出版了由奧克塔夫·米爾博作序的羅丹142幅凹
版畫畫集《奧古斯特·羅丹畫集》(又稱《古皮爾畫集》)。
1898年58歲的羅丹在自己的工作室前
1898年4月,參加首屆
維也納分離派展覽;5月,在倫敦參加了由雕塑家、畫家和雕刻家國際協會舉辦的首屆國際藝術展;5-6月,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了《吻》大理石像和《巴爾扎克像》大型石膏雕塑,《巴爾扎克像》引起了文學家協會的爭議;同年,創作《亞歷山大·法吉埃爾》半身像、《亞瑟·傑羅姆·艾迪》半身像;繪製《佛那葉夫人》的首批習作;同年,《虹》在第六屆慕尼黑分離派展覽展出,並於翌年在布魯塞爾與荷蘭展出。
1899年3月24日,得到創作《皮維·德·夏凡納》紀念雕像的訂單(未完成);5-6月,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了《夏娃》青銅像;5-11月,參加了布魯塞爾第一屆專題展覽,繼而又參加了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以及海牙的專題展,展出的作品包括大批畫作;同年,應藝術評論家阿爾芒·達約要求,提出為1900年世博會製作的《勞動塔》的創作方案,但未完成。
1900年5月25日,
布宜諾斯艾利斯《薩米恩托總統》紀念雕像揭幕;6月1日,羅丹藝術展在巴黎開幕,展館位於世博會展館一側的阿爾瑪展館,羅丹在此展出了雕像、畫作、照片以及《地獄之門》,這是《地獄之門》唯一一次在其生前展出,但獨立雕像並未組合在一起。
1901年1-2月,積極參與第9屆維也納分離派展覽;3月,阿爾瑪展館被拆,后在默頓布里昂別墅旁邊重建,成了一個集工作室和博物館於一身的展館;4-10月,積極參與第4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市政府購買了大型石膏像《加萊義民》;同年,參加柏林和德累斯頓的展覽。
1902年5-6月,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了《大影子》,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認購《施洗者聖約翰》青銅像;5月15日,倫敦舉行了羅丹宴會;5-8月,在布拉格舉辦了羅丹展覽,遊歷英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並結識賴內·馬利亞·里爾克(其在1905年9月15日-1906年5月12日期間擔任羅丹的秘書)、艾莎道拉·鄧肯、辛普森夫人;同年,羅丹為辛普森夫人創作了一尊半身像。
1903年5月20日,羅丹獲得榮譽軍團高等騎士勛位;5月30日,向羅丹致敬的宴會在韋利濟森林舉行;同年,得到創作《羅利娜》紀念雕像的訂單,1906年在克勒茲弗雷斯林揭幕,並創作《歐仁·紀堯姆》半身像。
1904年1月12日,在倫敦當選為雕塑家、畫家和雕刻家國際協會新任主席;1-3月,《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國際協會展出;4-6月,在巴黎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12月20日,主持卡里埃爾宴會,並在那裡結識舒瓦瑟爾公爵夫人(后成為其情婦);同年,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德累斯頓、魏瑪、萊比錫參加展覽,並創作《法國》、半身像《伊娃·費爾法克斯》、《喬治·雲成》以及《保羅·德斯圖內勒·德康斯坦》。
1905年2月,得到為倫敦創作《惠斯勒》紀念雕像的訂單,該作生前未完工;4-6月,《阿麗亞娜》和《西布勒》(均為石膏像)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10-11月,《浪子》大型石雕在秋季沙龍展展出;同年,被任命為高等藝術委員會成員,被授予耶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06年1-3月,14張裸女素描在魏瑪展出,引起爭議;4月21日,巴黎市政府認購了一尊大型雕塑《思想者》,雕塑被置於先賢祠前面;5月,根據柬埔寨舞者創作了系列水彩畫,並在馬賽殖民展覽會展出;同年,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成為柏林美術學院的正式成員;4-9月,創作《娜塔莉·格魯貝夫》;同年,創作半身像《蕭伯納》《亨特夫人》《霍華德·瓦爾登》《馬瑟林·伯希洛》《安娜·諾埃爾斯》《喬治·萊格》。
1907年,被授予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3-4月,創作的大型石膏雕塑《行走的人》和《思想者》在斯特拉斯堡法國當代藝術展展出,羅丹參加了開幕式;4-6月,《行走的人》大型石膏雕塑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10月,在巴黎小伯恩海姆畫廊舉辦第一次個人展覽,展品僅限於畫作(共300幅);同年,創作《埃利塞夫小姐》和《查爾斯夫人》半身像。
1908年3月6日,在默頓接待了到訪的愛德華七世;4-6月,《俄耳甫斯》《特里通》《涅里忒斯》和《繆斯》石膏像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6月1日,《巴黎亨利·貝克》紀念雕像揭幕;6月,得到創作大型青銅像《思想者》的訂單,並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購得《地球和月亮》大理石像;10月,在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幫助下,發現了畢洪宅邸,並在此定居;10-11月,在巴黎德旺貝畫廊展出畫作;同年,創作《舒瓦瑟爾的榮光》。
1909年4-6月,《蹲著的女人》原物大小的模型,青銅像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9月30日,巴黎王宮花園《維克多·雨果》紀念雕像揭幕;11月28日,位於聖索沃爾-勒維孔特的《巴爾貝多爾維利》紀念雕像揭幕;同年,創作了《居斯塔夫·馬勒,托馬斯·F·瑞恩》《德羅昂公爵》《華克威克伯爵夫人》半身像。
1910年3月,畫作《思想者》和斯泰肯拍攝羅丹雕塑的攝影作品在紐約攝影分離派291畫廊展出;4-6月,兩尊女性《半身像》在國家美術協會沙龍展展出;4月29日,在默頓接待來訪的羅斯福夫人;5月16日,獲得榮譽軍團高級騎士勛位;同年,創作《愛德華·哈里曼》半身像。
徠1911年2月26日,法國政府訂購了《皮維·德·夏凡納半身像》,作為先賢祠的裝飾;5月,《行走的人》被一些藝術品愛好者購得,贈送給法國政府;10月13日,法國政府購得畢洪宅邸,將其作為美術學院的管理中心,宅邸的租戶被迫遷了出去;11月,英國政府購得《加萊義民》第4尊青銅像模型;11月,由保羅·葛素整理的《羅丹藝術論》由伯爾納格拉塞出版社出版;同年,開始創作《克列孟梭》半身像,並遊歷法國。
1912年2月,東京羅丹藝術展開展;5月29日,參演克勞德·德彪西譜曲的舞劇《牧神午後》,俄國芭蕾舞演員
尼金斯基帶著他跳芭蕾舞,其表演備受爭議,因此責備尼金斯基;12月,同舒瓦瑟爾公爵夫人決裂;同年,第一次患腦溢血。
1913年3-6月,參加首屆羅馬分離派展覽;3月,羅丹收藏的古董和其作品一同在巴黎醫學院展出;同年遊歷了法國和英國(倫敦),並創作《薩維爾夫人》半身像。
1914年7月,在格雷弗勒伯爵夫人資助下,於倫敦格羅夫納宅邸舉辦展覽,並參加了開幕式;9月,一戰宣告開始后,羅丹由於害怕,將展出的18尊雕像贈予英國政府;11月,前往羅馬,寄住約翰·馬歇爾家;同年,出版《法國的教堂》一書,該書配有奧古斯特·克洛特(August Clot)插圖複製品。
1915年4-5月,在羅馬遊歷期間創作了《教皇本篤十五世》半身像;6月,參加在聖弗朗西斯科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7月19日,《加萊義民》在倫敦議會宮前舉行了安放儀式。
1916年,再度患腦溢血,分三次(4月1日、9月13日、10月25日)將自己的作品和藏品捐給法國政府;12月24日,《政府公告報》(《Journal Officiel》)報道了羅丹的捐贈行為,並宣告了位於畢洪宅邸的奧古斯特·羅丹國家美術館成立;同年,創作《埃蒂安·克雷蒙戴爾》半身像,這是羅丹的最後一件作品。
1917年1月29日,在默頓與露絲·伯雷舉行結婚儀式;11月17日,羅丹去世;11月24日,葬禮在默頓舉行。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安詳地逝世了。
羅丹一生有眾多情人,包括女模特、貴婦、妓女等。陪伴他一生的是女裁縫露絲·伯雷,他們同居了五十餘年。1866年1月24日,他和露絲·伯雷的私生子奧古斯特·歐仁·伯雷出生,奧古斯特·歐仁·伯雷卒於1934年,無子嗣。1917年1月29日,露絲和羅丹結婚;2月14日,露絲·伯雷去世。
羅丹一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情人卡米爾·克洛岱爾。1882年,羅丹接管了一間由年輕女孩組成的工作室,並在那裡邂逅了當時還未滿18歲的卡米爾·克洛岱爾。1898年,在保持了15年的情人關係之後,二人徹底決裂,卡米爾想成為羅丹的妻子,但羅丹不願意和露絲分開,其間卡米爾經歷了多次懷孕和墮胎。二人決裂之後,羅丹依然會在暗中給予其經濟支持。1905年,卡米爾·克洛岱爾公開表示對羅丹的仇恨。控訴羅丹偷了她的作品和想法。1913年5月,卡米爾·克洛岱爾被關進精神病院,羅丹暗地寄錢給她。
名稱 | 時間 |
《巴爾扎克》 | 1897年 |
《地獄之門》 | 1880年-1917年 |
《加萊義民》 | 1884年-1886年 |
《青銅時代》 | 1876年 |
《傷鼻的男子》 | 1864年 |
《聖約翰的說教》 | 1878年 |
《吻》 | 1886年 |
《亞當》 | 1880年 |
《夏娃》 | 1881年 |
《雨果》 | 1897年 |
作品名 | 材質 | 創作時間 | 高度 |
---|
讓·巴普蒂斯特·羅丹 | 青銅 | 1860 | 高41cm |
埃馬爾神父 | 青銅 | 1863 | 高59.3cm |
塌鼻男人 | 青銅 | 1864 | 高31.8cm |
伊塞爾牧歌 | 青銅 | 1864 | 高53cm |
頭上戴花的年輕女孩 | 青銅 | 1865 | 高47cm |
加赫尼爾先生和夫人 | 赤陶 | 1869 | 高45cm |
莫格南 | 石膏 | 1869 | 高40cm |
施瑞爾一聲胸像 | 石膏 | 1872 | 高47cm |
塌鼻男人 | 大理石 | 1875 | 高44.8cm |
蘇珊 | 鍍銅 | 1875 | 高44cm |
青銅時代 | 石膏 | 1876 | 高182cm |
維納斯與丘比特 | 赤陶 | 1876 | 高36.2cm |
行走的人 | 青銅 | 1877 | 高85cm |
巴黎保衛戰 | 青銅 | 1879 | 高113cm |
施洗者聖約翰 | 青銅 | 1880 | 高202cm |
施洗者聖約翰 | 青銅 | 1880 | 高50.2cm |
大影子 | 青銅 | 1880 | 高195cm |
思想者 | 石膏 | 1880 | 高182cm |
伯羅納 | 青銅 | 1881 | 高77cm |
讓·保羅·洛 | 青銅 | 1881 | 高56cm |
阿爾豐茲·雷格霍頭像 | 青銅 | 1881 | 高29cm |
夏娃 | 青銅 | 1881 | 高173cm |
亞伯特·厄尼斯·卡里葉·貝流茲 | 青銅 | 1882 | 高49cm |
阿爾方斯·利格羅斯頭像 | 青銅 | 1882 | 高32cm |
卡瑞爾·伯羅斯 | 青銅 | 1882 | 高59cm |
烏格里諾和他的孩子們 | 青銅 | 1882 | 高41cm |
阿黛爾的軀幹 | 石膏 | 1882 | |
我是美好的 | 石膏 | 1882 | 高70cm |
墜落的男人 | 青銅 | 1882 | 高59cm |
墜落的男人 | 石膏 | 1882 | 高60cm |
儒勒·達魯 | 青銅 | 1883 | 高52cm |
馱罐蹲著的女人 | 青銅 | 1883 | 高41cm |
維克多·雨果頭像 | 青銅 | 1883 | 高48cm |
漢瑞·德·羅胸像 | 石膏 | 1884 | 高57cm |
維克多·雨果胸像 | 青銅 | 1884 | 高71cm |
溫-庫娜夫人胸像 | 青銅 | 1884 | 高40cm |
溫-庫娜夫人胸像 | 大理石 | 1884 | 高57cm |
大地 | 青銅 | 1884 | 高46cm |
永恆之春 | 青銅 | 1884 | 高65cm |
卡米爾·克勞岱爾 | 青銅 | 1884 | 高27cm |
春天的呼喚 | 石膏 | 1885 | 高24cm |
年輕的母親 | 青銅 | 1885 | 高39cm |
安德格爾·丹德瑞斯 | 石膏 | 1885 | 高65cm |
皮埃爾·德·威桑特 | 石膏 | 1885 | 高70cm |
扎克·德·威桑特 | 石膏 | 1885 | 高70cm |
簡·戴爾 | 石膏 | 1885 | 高70cm |
簡·德·菲艾納斯 | 石膏 | 1885 | 高71cm |
奧斯塔斯·德·聖·皮埃爾 | 石膏 | 1885 | 高70cm |
簡·戴爾的裸體像 | 青銅 | 1885 | 高106.1cm |
簡·戴爾的裸體像 | 石膏 | 1885 | 高190cm |
變形記 | 石膏 | 1885 | |
梳洗的維納斯 | 青銅 | 1885 | 高46cm |
蘇醒 | 青銅 | 1885 | 高44cm |
痛苦 | 青銅 | 1885 | 高31cm |
殉教者 | 青銅 | 1885 | 高42cm |
受難人的頭部 | 青銅 | 1885 | 高9cm |
達娜依德 | 大理石 | 1885 | 高26cm |
冥想者 | 青銅 | 1885 | 高78cm |
簡·戴爾 | 青銅 | 1886 | 高215.9cm |
瀕死的奧斯塔斯·德·聖·皮埃爾頭像 | 青銅 | 1886 | 高41.2cm |
威廉·亨利 | 青銅 | 1886 | 高41.6cm |
尖叫 | 青銅 | 1886 | 高27.2cm |
林奇將軍 | 青銅 | 1886 | 高45.1cm |
沉思 | 大理石 | 1886 | 高74cm |
拉·斯芬克斯 | 青銅 | 1887 | |
疲乏 | 青銅 | 1887 | 高17cm |
女人馬 | 青銅 | 1887 | 高40cm |
保羅和弗朗西斯科 | 石膏 | 1887 | 高30cm |
保羅和弗朗西斯科 | 青銅 | 1887 | 高30cm |
美人魚 | 青銅 | 1888 | 高31.1cm |
行走的人 | 青銅 | 1889 | 高83.8cm |
加萊義民 | 青銅 | 1889 | 高217cm |
加萊義民 | 石膏著色 | 1889 | 高231.5cm |
阿里阿德涅 | 青銅 | 1889 | 高24cm |
老娼婦 | 青銅 | 1889 | 高50cm |
浪子 | 青銅 | 1889 | 高140cm |
達娜依德 | 大理石 | 1889 | 高36cm |
永恆的偶像 | 鑄銅 | 1889 | 高74cm |
永恆的偶像 | 石膏 | 1889 | 高73.2cm |
克勞德·勞瑞 | 青銅 | 1889 | 高50.5cm |
羅絲·博萊頭像 | 青銅 | 1890 | 高27cm |
絕望的人 | 青銅 | 1890 | 高34cm |
悲劇繆斯 | 石膏 | 1890 | 高70.1cm |
小美人魚 | 大理石 | 1890 | 高42cm |
飛舞的身軀 | 赤陶 | 1890 | 高22cm |
巴爾扎克頭像 | 青銅 | 1891 | 高20cm |
奧赫菲 | 青銅 | 1892 | 高150cm |
巴爾扎克裸體習作 | 青銅 | 1892 | 高128cm |
海神與仙女 | 赤陶 | 1893 | |
耶穌與瑪利亞 | 石膏 | 1894 | 高84.5cm |
黎明 | 大理石 | 1895 | 高56cm |
男人與他的思想 | 石膏 | 1895 | 高76cm |
巴爾扎克 | 石膏 | 1895 | 高300cm |
智慧之神 | 大理石 | 1896 | 高20.8cm |
詩人的愛情 | 石膏 | 1896 | 高43cm |
上帝之手 | 大理石 | 1896 | 高95.5cm |
巴爾扎克 | 青銅 | 1897 | 高270cm |
巴爾扎克頭像 | 石膏 | 1897 | 高19cm |
巴爾扎克頭像 | 青銅 | 1897 | 高26cm |
維克多·雨果 | 石膏 | 1898 | 高218.5cm |
狂亂 | 大理石 | 1898 | 高46cm |
巴爾扎克 | 石膏著色 | 1898 | 高277.5cm |
波德萊爾 | 青銅 | 1898 | 高20cm |
安德格爾·丹德瑞斯 | 青銅 | 1900 | 高47cm |
奧斯塔斯·德·聖·皮埃爾 | 青銅 | 1900 | 高47cm |
皮埃爾的頭與女性軀體 | 石膏 | 1900 | 高23cm |
伊卡洛斯的墜落 | 石膏 | 1900 | 高47cm |
思想者 | 青銅 | 1902 | 高38cm |
上帝之手 | 大理石 | 1902 | 高94cm |
惡魔之手 | 大理石 | 1902 | 高38cm |
海倫伯爵夫人胸像 | 赤陶 | 1902 | 高22.5cm |
吉奧爾格·溫德昂胸像 | 青銅 | 1903 | 高50cm |
波戴特·帕拉麥爾負人頭像 | 石膏 | 1903 | 高66cm |
愛人之手 | 大理石 | 1904 | 高44.3cm |
伊娃·費爾法克斯 | 大理石 | 1904 | 高53cm |
法國 | 青銅 | 1904 | 高50cm |
行走的人 | 青銅 | 1905 | 高110.1cm |
保羅和弗朗西斯科 | 大理石 | 1905 | 高81cm |
貝爾納德胸像 | 大理石 | 1906 | 高60cm |
馬瑟林·伯希洛 | 青銅 | 1906 | 高44cm |
手與哀求的人 | 青銅 | 1907 | 高45cm |
喬斯夫·蒲呂特頭像 | 石膏 | 1907 | 高51cm |
徹愛索公爵夫人胸像 | 大理石 | 1908 | 高50cm |
花子頭像 | 石膏 | 1908 | 高17cm |
花子頭像 | 青銅 | 1908 | 高31cm |
聖堂 | 青銅 | 1908 | 高64.1cm |
托馬斯·F·瑞安胸像 | 青銅 | 1909 | 高58cm |
半身裸女像 | 青銅 | 1910 | 高74cm |
海神的女兒們 | 青銅 | 1910 | 高49cm |
莫扎特頭像 | 大理石 | 1910 | 高32cm |
鋼琴家的手 | 青銅 | 1910 | 高13cm |
女性軀幹 | 青銅 | 1910 | 高86cm |
女人馬與絕望的少年 | 青銅 | 1910 | 高31cm |
徹愛索公爵夫人胸像 | 大理石 | 1911 | 高49cm |
莫扎特頭像 | 大理石 | 1911 | 高50.9cm |
一個法國人 | 青銅 | 1912 | 高64cm |
尼金斯基 | 石膏 | 1912 | 高18.5cm |
教皇本篤十五世 | 青銅 | 1915 | 高25.3cm |
埃蒂安·克雷蒙戴爾 | 青銅 | 1916 | 高55cm |
青銅時代 | 青銅 | 1875-1876 | 高180cm |
青銅時代 | 青銅 | 1876-1877 | 高174cm |
石頭下的女人 | 青銅 | 1880-1881 | 高44.2cm |
羅絲·博萊頭像 | 青銅 | 1880-1882 | 高27cm |
烏格里諾和他的孩子們 | 石膏 | 1880-1882 | |
蹲伏的女人 | 青銅 | 1880-1882 | 高95cm |
思想者 | 青銅 | 1880-1900 | 高198cm |
三個影子 | 青銅 | 1880-1904 | 高97cm |
蹲伏的女人 | 石膏 | 1881-1882 | 高31.9cm |
吻 | 青銅 | 1881-1886 | 高86.4cm |
逝去的愛 | 石膏 | 1881-1887 | 高43cm |
維克多·雨果頭像 | 青銅 | 1883-1885 | 高39cm |
加萊義民 | 青銅 | 1884-1886 | 高208.5cm |
吻 | 大理石 | 1884-1886 | 高190cm |
抽搐的大手 | 石膏 | 1884-1886 | 高46cm |
簡·戴爾的裸體像 | 青銅 | 1884-1886 | 高102.9cm |
讓-鮑爾·勞倫斯胸像 | 青銅 | 1884-1909 | 高81.3cm |
皮埃爾·德·威桑特頭像 | 青銅 | 1884-1909 | 高81.3cm |
簡·戴爾 | 青銅 | 1885-1886 | 高70cm |
簡·德·菲艾納斯 | 青銅 | 1885-1886 | 高208cm |
變形記 | 青銅 | 1885-1889 | 高33.3cm |
奧斯塔斯·德·聖·皮埃爾 | 青銅 | 1886-1889 | 高98cm |
被詛咒的女人 | 青銅 | 1886-1890 | 高22cm |
女人馬 | 石膏 | 1887-1889 | 高46.2cm |
吻 | 大理石 | 1888-1889 | 高181.5cm |
眠 | 大理石 | 1889-1894 | 高48.4cm |
羅絲像 | 青銅 | 1890-1891 | 高27cm |
愛神 | 大理石 | 1890-1895 | 高60.5cm |
上帝的使者 | 青銅 | 1890-1900 | 高79cm |
悲劇繆斯 | 青銅 | 1891-1892 | 高31cm |
巴爾扎克裸體習作 | 青銅 | 1892-1893 | 高75cm |
巴爾扎克頭像 | 青銅 | 1892-1893 | 高30cm |
悲劇繆斯 | 青銅 | 1894-1896 | 高33cm |
蓋著褶皺布的青銅時代 | 石膏 | 1895-1896 | 高78cm |
維克多·雨果 | 石膏 | 1895-1896 | 高104cm |
巴爾扎克 | 青銅 | 1896-1897 | 高122cm |
祝福 | 大理石 | 1896-1911 | 高90cm |
石柱上的米·費奈勒胸像 | 石膏 | 1898-1900 | 高163.2cm |
精神的永恆寧靜 | 石膏 | 1899-1900 | 高187cm |
烏格里諾和他的孩子們 | 青銅 | 1901-1904 | 高133.5cm |
亞當 | 青銅 | 1902-1903 | 高195cm |
三個影子 | 青銅 | 1902-1904 | 高191.5cm |
痊癒 | 大理石 | 1909-1910 | 高48.5cm |
舞者 | 青銅 | 1910-1911 | 高33cm |
戴玫瑰花帽子的年輕女孩 | 赤陶 | 約1865 | 高52cm |
酒神女祭司 | 石膏 | 約1865 | |
源泉 | 赤陶 | 約1867 | 高45cm |
莫格南 | 青銅 | 約1870 | 高41cm |
菲尼斯 | 大理石 | 約1884 | 高71cm |
跪立的裸女 | 青銅 | 約1884 | 高55cm |
貪慾和性慾 | 石膏 | 約1885 | 高25cm |
純真愛情 | 青銅 | 約1885 | 高48cm |
我很美 | 青銅 | 約1885-1886 | 高69.4cm |
米諾陶 | 石膏 | 約1886 | 高34cm |
墜落的天使 | 青銅 | 約1886-1900 | |
吻 | 赤陶 | 約1887 | 高78.7cm |
卡米爾的頭像 | 石膏 | 約1887 | 高22.8cm |
蹲著洗浴的女人 | 赤陶 | 約1888 | 高19cm |
雨果的殊榮 | 青銅 | 約1890 | 高115.2cm |
耶穌與瑪利亞 | 石膏 | 約1892 | 高88cm |
奧爾菲和奧瑞蒂斯 | 大理石 | 約1893 | 高127cm |
失去手臂的冥想者 | 石膏 | 約1894 | 高147cm |
墜落的天使 | 大理石 | 約1895 | 高42cm |
金屬杯中的小牧神 | 石膏 | 約1895 | 高17.6cm |
伊卡洛斯的墜落 | 石膏 | 約1895 | 高45cm |
三個牧神 | 石膏 | 約1896 | 高24.8cm |
夢想 | 石膏 | 約1899 | 高22cm |
傳道書 | 石膏 | 約1899 | 高26cm |
坐在壇里的女人 | 石膏 | 約1900 | 高17.3cm |
上帝保護人類 | 赤陶 | 約1910 | 高71cm |
舞蹈動作 | 赤陶 | 約1911 | 高37.5cm |
作品名 | 類型 | 創作時間(年) | 規格(cm*cm) |
---|
兩個站立並舉起手臂的男人體 | 鋼筆、油彩畫 | 1880 | 20.8*18 |
人體習作 | 水管筆、油彩畫 | 1880 | 16.1*10 |
人體習作 | 水管筆、油彩畫 | 1880 | 14.9*10.4 |
雙人體習作 | 水管筆、油彩畫 | 1880 | 19.3*14.3 |
人體習作 | 水管筆、油彩畫 | 1880 | 17.3*13.7 |
抬起雙臂的人體習作 | 水管筆、粉彩畫 | 1880 | 17*5.2 |
人體習作 | 水管筆、油彩畫 | 1885 | 16.2*10.2 |
三個女性人體習作 | 水管筆、水彩畫 | 1885 | 20.3*13.2 |
單膝跪地的女人體習作 | 鉛筆水彩畫 | 1889 | 27.2*16.7 |
舉起右臂的男人體習作 | 鉛筆水彩畫 | 1890 | 17.8cm*11.5 |
側面的少女的肖像 | 鉛筆畫 | 1893 | 32*24.7 |
羅丹自畫像 | 炭筆畫 | 1898 | 42*29.8 |
面部向下的女人體 | 鉛筆水彩畫 | 1900 | 25*32.5 |
兩個女人體 | 鉛筆水彩畫 | 1900 | 25.1*32.6 |
穿黑色長袍的女人體 | 鉛筆水彩畫 | 1900 | 32.6*25.1 |
雙手抱膝向前躬身的女人體 | 鉛筆水彩畫 | 1900 | 32.5*24.7 |
柬埔寨舞女 | 素描 | 1906 | 29.7*20 |
雕像《青銅時代》
以一個像植物一樣律動而舒展的青年人體,表現人類剛從自然束縛中過來的狀態,以象徵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時代特徵。這件作品與的風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擊和詆毀,成為藝術界爭論的對象,不斷地遭到攻擊。但是歷史證明,的這件人體,是初始的真實象徵和生動寫照。
《青銅時代》,青銅,高1.74米,創作於1876年-1877年,現位於法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懷著盲目的民族主義愛國之情應徵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無分文的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師卡里埃-貝勒斯的名字去賺錢,被人發現后趕出了工作室。一個也曾在貝勒斯工作室學習過的人,拉著他合夥作些傳統雕像賣錢。不久,對這一切感到厭惡,他想逃出來,想呼吸一點真正的藝術空氣。
他用手中僅有的一點錢去了荷蘭和義大利,在那裡他為所折服。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創作衝動終於爆發出來。他匆匆趕回了巴黎,用了18個月的時間做了一個男人體。他請一個身材優美的年輕士兵給他作模特兒。他把這個雕像做成左手拿著棍子,正在走動中,突然被眼前的什麼事怔住了,收住腳步,抬頭呆望著,右手揪著自己的頭髮,那樣子非常天真而自然。青銅的裸體男人被賦予普通人的人性,它表現出人的憂慮、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樣大小,羅丹最初把它命名為“被征服者”。
丑之美
在展覽會上遭到失敗后,范·拉斯鼓勵他,建議把那根棍子取消,並改名為《青銅時代》。應該說這個名字是很貼切的,它重新為雕像賦予了深意。它表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中過渡到現代,它象徵著“人類黎明”或“人類的覺醒”。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勻稱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體,他的體態非常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全身的輪廓結構不僅均勻、完美,並體現了精確的解剖知識。
在展覽會上,《青銅時代》被評論界認為是用人體澆鑄而成的,羅丹一時間成了下流的騙子。羅丹向美術院提出抗議,美術院則派了五名組成的評審團來到羅丹的工作室。羅丹沒有參照任何模特兒,當眾塑造了一個男性裸體。在這個即興創作的人像上,羅丹令人無可懷疑地表現了他那精確的解剖知識和卓越的技巧,它無言地擊敗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攻擊。
雕塑《地獄之門》
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個形象,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構思創作的,歷時達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地獄之門》代表的是羅丹更為內在的痛苦與壓抑的靈魂。為了《地獄之門》,羅丹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閱讀但丁的《神曲》,沉浸在但丁用文字塑造的虛幻世界里,用100多幅把書中描寫的八層地獄畫了出來,他運用中國水墨勾勒輪廓,用褐色水彩顏料襯出陰影,以體現出立體效果;有些畫還只是直接演繹但丁的原意,如弗蘭切斯加、烏哥利諾、地獄中形形色色的罪人,以及代表但丁本人的思想者。有的已不是簡單的解釋性的插圖,而是評論性的闡述了。羅丹很快就對這個題材展開,引進了一系列新的形象。從這些新形象,不難看到詩人波德萊爾對他的影響。羅丹想要創造整個世界,把人類的種種感情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地獄之門》原定於1884年完成,但羅丹卻一再拖延,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1900年展出的石膏像模型中,幾乎已經完全刪除了所有的圓雕像。羅丹去世后,《地獄之門》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最後定型的。1926年,應美國費城羅丹博物館之請,這件巨作澆鑄成青銅雕像陳列在該館。
希臘的諸神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對西方人審美判斷力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希臘的諸神文明,是一種“人生的幸福、安寧、優美、平衡和理性”的文明;而基督教文明是以肉體受難和犧牲來換取精神崇高,是一種人格升華的文明。而羅丹傾心於基督教文明的深刻內省精神,傾心於悲劇所顯示出來的力量。在他的心裡,始終留有一塊宗教的聖地。從最初的《埃瑪爾神父》像,到青年時期的《施洗者約翰》,到中年時期的《加萊義民》,無不體現著雕塑家悲憫而莊重崇高的宗教情感。《地獄之門》為了表現那些運動中的生命,雕塑了186個分別為情慾、恐懼、理想而不斷爭鬥、折磨自己的形象。這當中,有雄健的軀體,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後來成為獨立的作品。作品的中心主題是通過“地獄篇”中“從我這裡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裡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的含義,用多結構形式和象徵性構圖及真實人物走型,綜合表達羅丹的哲學觀點,把近代文明罪惡都集中表現在“大門”之上,貫穿著希望、幻滅、死亡和痛苦等種種感情。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幹,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藉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
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
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覆。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準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感到了安慰,這將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同時美術部購買了一件《思想者》的複製品,並作為禮物贈給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奧古斯特·羅丹
《加萊義民》,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年-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這件作品是大型紀念碑雕塑,這組雕塑以恢弘而真實的歷史情境,
表現了一種及為悲壯而崇高的精神氣節與犧牲行為,以精緻而深刻的心理表現,形象地刻畫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同時,還以獨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傳統紀念碑雕塑的程式。《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14世紀中葉英軍入侵法國,加萊城無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條件:讓六個有威望的城民拿著加萊城的鑰匙去英軍處受降並被處死,這些人必須光著頭,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著繩子。為了保全加萊城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六個義民光榮地獻出了生命。
19世紀後葉,為了紀念這六位壯烈犧牲的市民,加萊城政府決定在市中心建立這一紀念群雕。羅丹以真實手法創作了這一組歷史人物,賦予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精神狀態,有堅定者、有絕望者、有聽隨自然者。
雕塑《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
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德爾的意見時,布德爾讚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后拿起鎚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對生命的讚頌
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
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
羅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藝術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觸動觀賞者的內心。因此,羅丹認為有生命的雕塑是美的。美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美,而且是內在美。在羅丹所處的時代,人們認為丑的事物不是藝術品,而羅丹則極力反對,以自己的作品闡述了真正的美。羅丹認為,藝術中的丑既是指外無表、內無真,一切欺騙就是丑的。在羅丹的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認為殘缺也是一種美。因此,他創作了很多“丑”的作品,如《老娼妓》《塌鼻男人》等。羅丹認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從出生就開始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直到死亡,每一個瞬間都是美的。在《老娼妓》中,羅丹刻畫了一個被人欺負一生的老妓女,她雖然年老色衰,但臉上的皺紋卻透漏出堅強和不屈,為了生存,她接受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沒有逃避。
對愛與青春的渴望
羅丹以獨特的基調和方式表達了對愛和青春的追求。羅丹認為愛是最真、最高尚的感情,青春是最寶貴的事物,因此,在雕塑中不能矯揉造作。在《吻》《永恆的偶像》等作品中,羅丹以男女的熱吻為主題,表達了不掩飾的情感,激發了因世俗壓抑而深藏的慾念,讓人們重燃了追求愛的勇氣,感受到了由美而生的喜悅。在羅丹的雕塑中,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接觸面雖然很小,但足以激起沉睡的慾望,是羅丹對愛情的讚揚。此外,羅丹在雕塑作品中還表現了兩性之間的搏鬥。在羅丹的作品中,他表達了對女人的尊重和熱愛,女人不再是失敗者,在《永恆的偶像》中,女人高高在上,男子則匍匐於她的腳下。
相信上帝的力量
羅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樂意傳播上帝的旨意。羅丹的雕塑以獨特的形式表達宗教思想,既要表現人類對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現上帝對人類的憐憫。羅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表現出一些哀傷,似乎都在與上帝對話。《地獄之門》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費了羅丹30餘年的時間,不僅刻畫了人間和地獄的恐怖,也描繪了天堂的美好。此外,無論是《思想者》還是 《影子》,都顯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決的力量。
第一,草稿塑造法。《巴爾扎克》問世時,由於其所具有的與傳統審美藝術不相符合的諸多特性,例如
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畫面輪廓、粗糙的表面,導致這部作品一度被諷刺成為“粗製濫造”草稿的代名詞。“草稿”一詞雖源於對其作品的嘲諷與批評,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確實代表了羅丹的創作手法。對於羅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將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現出的是一種原始材料的質感,比如青銅紋理、大理石坑窪,表面的粗糙將依附於古典主義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氣進行了削減,是一種對自然的還原。在創作的過程當中,羅丹盡量將材料與思想相結合,將石頭看作肌肉,將紋理視為線條,整部作品基於處在用自然說話的狀態當中。
第二,強調“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動感、質感等都依賴於“面”的支配與調節,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羅丹在“面”的處理與選擇上作了重要思考,並在此基礎之上創作出了一套運用“面”來凸顯人物心理活動的技法。在他的作品當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臉部的鬍鬚扭轉,皺紋縱橫,略顯凌亂的頭髮,每一個塊面、每一條線紋都同光線相衝撞,產生出強烈的錯落感。平面毫無重複與排偶,沒有淡漠與空虛暗啞,男人原本直挺的堅硬鼻樑從中進行折斷,折射出殘酷的光澤,觀賞者似乎能從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羅丹對“面”的運用與特性都有著極為精確的掌握,平麵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當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羅丹曾在遺囑當中強調,不要試圖將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體與圓弧,只有通過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層的平面,在微妙的過渡當中,構築起一定的三維深度,以此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
羅丹與眾不同的創造性觀點,使他在同時代的環境中,早已超越他人,更被許多現代藝術的大師們作為研究的對象,例如
布朗庫西、傑克梅第、馬蒂斯、孟克、畢加索以及席勒等,都直接受到羅丹的影響及啟蒙。而這個傳承其實還不限於現代主義的早期發展,廣義來說,它的中、晚期甚至當代,依舊有許多藝術家將羅丹視為永恆的繆斯、靈感的來源。
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現實生活的內涵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他的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獄之門》這一與建築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後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著作有《羅丹藝術論》。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
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
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正面
從《塌鼻男人》可以看出:羅丹對表現臉部已有自己的藝術主張。《青銅時代》則證明,他在雕塑人體方面的潛力無窮。(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評)
負面
藝術走向醜陋和‘畸形’的趨勢主要是由羅丹引領的,因為按照他的一個吹捧者的說法,他把表現丑當做一種審美理論提了出來,而他的作品也的確當得起被蒙蔽的崇拜者的言論。(法國藝術評論家阿爾比特評)
羅丹的作品對部分藝術家來說就像“油巴斯”樹一樣有毒。(德國音樂家
理查德·瓦格納評)
1916年,在逝世前一年,羅丹將自己的全部作品和財產捐給了法國政府。作為回報,國家購得比隆公館和羅丹的房產,並許諾將其改造為羅丹博物館。羅丹博物館位於巴黎的館舍於1919年正式對外開放,位於默東的館舍則於二戰之後開放。
羅丹的捐贈為博物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的捐贈中的還包括其作品版權,因此使博物館擁有了數額可觀的運營經費和資金自給能力。羅丹博物館因此成為法國唯一一家運營資金完全自給的國立博物館。
羅丹博物館致力於研究、展示和推廣羅丹的作品和雕塑藝術。根據羅丹在執行捐贈時所表達的意願,博物館可依靠其所遺贈的原版模子出版和銷售青銅雕塑原作。這些作品由專業人員嚴格管理,完全遵照現行法律規定(每尊不超過12件),在尊重羅丹藝術精神的前提下進行製作。
2017年,法國舉辦紀念羅丹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動。
第70屆戛納電影節在放映由雅克·杜瓦隆新拍,
文森特·林頓主演的影片《羅丹》,描述這位雕塑家一生追求完美藝術的歷程。巴黎大宮殿舉辦“羅丹雕塑傑作展”,擺出“地獄之門”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