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樓位於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由英公和洋行設計。1864年清政府於現址設江海北關,關署是一座中國衙門式的木構房屋。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被毀,1857年修復,大體原樣。此後,中國海關實際上被英美法三國領事館參與的稅務委員會所控制。
江海關也叫做海關大樓,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以後,中國人民要求關稅自主、收回海關主權的鬥爭就成為黨領導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組成部分。江海關職工運動進入自覺鬥爭、黨的領導新階段。在上海,隨著全市工人武裝起義的成功,海關中的外班華員,於1927年3月13日,首先成立"海關外班華員俱樂部",1927年4月24日又成立了全國性質的"海關華員聯合會"。海關大鐘是亞洲第一大鐘。
上海海關大樓是1891年拆除舊屋,於1893年建成一座英國建築師設計、浦東川沙匠人楊斯盛主持建造的3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哥特式樓房。1925年又拆除舊屋重建,於1927年底落成,即現大樓,與雍容典雅的滙豐銀行大樓齊肩並列,相得益彰,被稱為滙豐銀行的“姐妹樓”。
上海海關大樓面臨外灘的一端高8層,上冠三層高的四面鐘樓,西部5層,均為鋼架結構。東部牆面用花崗石砌築,西部1、2層石砌,3、4層鑲褐色面磚。正面1、2層處理似底座,粗石牆面,入口處為典型的希臘多立安柱門廊。7層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樓
最早的上海海關是1845年建造的,被稱為“新關”、“北關”、“新北關”,也稱“江海北關”。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官衙式建築,建築平面呈凹字形,三進樓房,正檐翹角,歇山頂,屋面上有一座小閣。大門為牌樓式,門楣上書“江海北關”4個字。據說,該字出於兩江總督怡良之手筆。
到19世紀80一90年代,外灘的原有建築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關”與四周的建築相比,顯得寒酸。1891年,上海海關已由英國人赫德掌權,所以請英國工程師設計,由浦東人楊斯盛的營造廠承建,於1893年上海開埠50周年時落成。新江海北關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磚木結構,中間有6層高的方形鐘樓,鐘樓南北兩邊各有假4層樓房相對,大門兩旁圍牆上加鐵欄桿。
1925年,新的江海北關再一次重建,請滙豐銀行的設計者威爾遜設計,是年12月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大樓佔地面積為572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680平方米。大樓分東、西兩部分,東部面對黃浦江,高11層,主體建築為8層,上面有3層高的四面鐘樓;西部直達四川中路,高5層,鋼框架結構,底層外牆用花崗石寬縫砌就,其他各層用金山石貼面。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神廟形式,4根經典的希臘多立克柱支撐起龐大的建築,柱子上端為方形,雕刻花紋,給人以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
大樓佔地面積為572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680平方米。由8層樓和5層輔樓組成,主樓高度約120英尺(合36.2米),鐘樓高度約140英尺(合43米),大樓總高度約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外牆用金山石砌就,頂部的鐘樓為整幢建築的的縱軸線,兩邊門窗及雕刻圖案對稱、和諧。東立面大門由4根粗壯的多立克柱子支撐,顯得莊重有力。正門入口有4根希臘多立克式柱,形成門廊。入口大廳藻井以彩色馬賽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圖案為飾,甚為精美。建築上部具有裝飾藝術拍建築特色。鐘樓旗杆位置北緯31度14’20.38”,東經121度29’0.02”,為上海地理位置的標誌點,同時也外灘建築中上最氣派最大者。鐘樓依次分為鍾墜、鐘面、主機、鳴鐘幾部分,是一組調音諧和的鳴鐘裝置。這座大鐘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海關大樓安裝大鐘起步於19世紀下半葉,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關大樓上安裝了一座海關大鐘。
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關大樓是當時外灘最高建築物,由吳淞口駛入黃浦江外國輪船,在很遠處就看到了海關大樓並聽到了鐘聲,很快將進港靠泊辦理船舶入境海關手續和裝卸進出口貨物,起到航標和燈塔作用;其二,高聳的海關大樓和婉轉的鐘聲給城市帶來生活立體感節奏和旅遊景緻的點綴;其三,海關大樓安裝大鐘有其歷史原因和海關自身業務工作的需要。
從19世紀開始,海關學習西方國家海關以天數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超過夜裡12點鐘就另加1天,由於進出口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備時鐘誤差很大,經常引起爭議,為了統一報時,皆以海關鐘樓敲點為準,1893年建成的江海關大樓已安裝大鐘,此後建成的粵海關、潮海關、江漢關等大樓也都安裝大鐘。1925年江海關投資430萬兩白銀建造新大樓時,稅務司和海關監督決心重造一隻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大鐘。兩年後,海關大鐘與大樓同時建成。
海關大鐘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製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奇景。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逢刻“奏威斯敏斯特樂曲”。這座大鐘樓,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上海海關大樓
鐘樓分機芯房、銅鐘座、旗杆台三層。機芯房是大鐘的心臟部分,成百上千個齒輪互相咬合,直徑超過12mm的鋼絲繩代替了普通鐘錶中精細的鋼絲。鋼絲繩下面連著三個巨大的鐘擺,一個敲正點,一個負責走時,另一個負責報刻,最大的一個鐘擺重達1噸多。四周四個鐘面,每面都用100多塊0.3-1米的乳白色鋼化玻璃拼成。
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玻璃是特製的,當時只有德國等極少數國家才能研製(現今我們中國也能製造這種玻璃了)。每個鐘面的直徑為5.4米,裝有自動開關的電燈72盞,晚上通體明亮,碩大的數字在幾裡外也清晰可見。鐘面上的紫銅分針長3.17米,重49公斤;紫銅時針長2.3米,重37.5公斤。鐘的發條用0.01米粗的鋼絲組絞,長156米。每周開鐘上發條3次,每次要4人操作1小時左右才能完成(現已改為電動)。機器房的樓上有1口大鐘、4口小鍾,每隔15分鐘,4口小鍾就響起叮咚叮鐺之聲,每隔1小時,1個135公斤重的大銅錘便敲擊幾噸的大鐘,發出雄壯的聲響,持續10秒左右。
1928年1月1日凌晨1點,海關大鐘敲響了第一聲,一直以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報刻。1966年5月,一批“紅衛兵小將”闖入海關大樓,揚言欲砸鐘樓。欣幸有一些頭腦清醒的海關幹部勇敢地站出來制止這些過激行為。上海市政府決定必須進行“改裝”。於是鐘面的中心部分從4隻圓圈玻璃圖案變成了“金黃色的向日葵”,報刻的《威斯敏斯特》樂曲改為《東方紅》,鍾錘鍾鈴停止使用,改為電子打點和奏樂,鍾鈴端每邊置放12隻擴音器,四面共放48隻擴音器,按時向全市播放。
1986年10月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訪問上海,經批准,決定將海關鐘樓恢復原狀,又從國外進口了相同的玻璃。滬東造船廠特地趕製了大鐘裡面的鐵框架,專供拼裝一塊塊玻璃之用,鐘面恢復原狀,機械打點也恢復,“文革”中使用的電子打點終止,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樂曲。
上海海關大樓
亞細亞大樓: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
東洋倫敦——東風飯店:“東洋倫敦”是現東風飯店的別稱,建於1910年,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而得此別稱。
有利大樓:中山東一路4號,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東西合璧的日清大樓: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於1925年,位於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佔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6號,1897年,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現今則是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該樓是一幢假四層的哥特式建築。
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滙豐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0-12號,屬新希臘建築,建於1923年,原系美商滙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
交通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4號,建於1940年,佔地19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088平方米。屬近現代主義風格。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是一座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至今已歷了八十多個春秋。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
台灣銀行大樓:現今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該樓興建於1924年,佔地904平方米。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
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漫步外灘,有一幢白清水磚牆,紅磚腰線的建築特別引人注目,這座美國風格的六曾樓房就是和平飯店南樓,它位於中山東一路19號,原名中央飯店。這座建於1906年的飯店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909年“萬國禁煙會”就在這裡舉行,1996年又召開了聯合禁毒署舉辦的“上海國際興奮劑會議”,並為“萬國禁煙會”立會址標誌。1911年中國同盟本部也在該飯店召開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歡迎大會。這一系列具有紀念價值的史實為和平飯店南樓增添了更多輝煌。
和平飯店北樓(原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錯落而置,與南樓相比,北樓頓覺氣魄豪華。高77平方米的大樓,由於內外裝飾講究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大樓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築風格,外形簡潔明朗強調垂直感,花崗石的牆面,圓錐形的屋頂,紫銅的屋面,無部不滲透出古樸典雅之氣。飯店內部設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國套房。餐廳、大堂裝飾富麗堂皇。還有頗受國外遊客歡迎的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彷彿置於一個世界文化與經典藝術相交融的殿堂。
中國銀行大樓:外灘的建築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牆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遊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樑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後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怡泰郵船大樓: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築,它就是怡泰郵船大樓即“格林郵船大樓”。是一座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正金大樓:建成於1924年,獨具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同樣有著花崗石的外牆,明晰的主線,對稱的造型,但少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顯流暢。大樓底層用大型石塊貼砌。整幢建築給人以穩重感。二至五層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顯示出古典風采。內部大廳中長圓形玻璃天頂,造型典雅,工藝精美,是外灘的典型建築。
怡和洋行大樓:自從1843年上海開埠后,國外商家紛紛開設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幾家之一。此後英商在這裡開展了大量的貿易活動。怡和洋行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東方大樓:即現在的市公安局交通處大樓原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辦公場所。設計師用豪華浮誇的手筆,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築、雕塑和繪畫結為一體,並用短檐、波浪形牆面、重疊柱及壁畫,使建築物產生神秘的宗教氣氛。大樓強調立面裝飾和處理,尤為注重建築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貫通的愛奧尼克巨柱,兩側厚實的牆面橫向劃分為三段,頂部出檐較深,並有精緻的雕刻。底層門窗形成三個高大的樓門,居中是線狀的浮雕。另外,大樓在小構體上也精雕細鑿,力求完美可謂是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
英國領事館:建於1873年,樓高二層,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樓宇台基較高,底層豎向中段有五扇圓拱形窗,兩邊房間窗戶倒是圓拱形。外立面整齊見變化。整幢建築外立面原採用清水磚,層頂用中國蝴蝶瓦鋪成,現外牆已採用水泥粉刷,大樓東面樓前有大草坪,環境更現優美。解放后,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曾設在這裡,該社遷出后,由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機構設在這裡。
外白渡橋: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鋼鐵結構橋,跨度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車流量很高。因它處於舊時的外擺渡處,人們過橋不付費,故稱外白渡橋。
上海大廈: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堯江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遊客。
俄羅斯總領事館:位於外白渡橋北側,蘇州河與黃浦江會合處。該樓建於1916年,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64平方米,樓有四層,帶閣樓。底層一半置於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門兩旁有古典式雙立柱,第二層、第三層有圓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戶之間有壁柱。屋頂為雙摺四坡式,屋面有弧線尖頂窗戶,西側樓頂有二層樓高的瞭望塔一座,綠色鐵皮穹頂,沿江有堤岸,東側建有六角涼廳,可觀賞黃浦江、蘇州河會合處的景色
上海海關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