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竹齋
中醫內科和針灸學家
黃竹齋,中醫內科和針灸學家。自學成才,學識淵博。在學術上,尊古不泥,勇於探索,主張中西醫團結合作。在仲景學說、針灸學、文獻醫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種,成績甚著。診療工作中,獨具匠心,尤以針葯並施治療中風偏癱療效突出。
黃竹齋
1903年 功習文化、攻讀中醫書籍。
1911年 參加辛亥革命,襄辦軍需。
1933年 10月任中央國醫館理事兼編審委員。
1954年 任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
1955年 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科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960年5月 病逝於北京。
西安市
《中醫雜誌》
1935—1937年在中央國醫館和衛生署中醫委員會的幾次會議上,黃竹齋先後提出發展中醫教育事業等深有見地的議案。這些提案當時雖未能實現,但卻反映了他主張突出中醫特色,吸取現代科學成就,主張中西醫團結合作等學術思想。在此期間,他出版或再版了《醫聖張仲景傳》,傷寒雜病論集注》及《針灸經穴圖考》等書。發行后受到高度讚譽。1935年春,黃竹齋將羅哲初保存之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及白雲閣藏本《難經》親手各抄一遍研讀。他對這些新發現的版本非常重視。南京為日軍侵佔后,帶抄本返陝,獲愛國將領張鈁資助,於1939年以木刻版印行公世。
1937年夏,他應針灸學家承澹盦邀請,去無錫中國針灸專門學校講學,並將白雲閣藏本《難經》刊登於該校《針灸雜誌》上,因抗戰爆發,只登三期中輟。黃竹齋基於愛國之情,又在中醫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設立中醫傷科醫院、舉辦中醫傷科訓練班、分赴戰區參加戰場救護工作等提案。1938—1939年他還為籌辦西安中醫救濟醫院和陝西特效中藥製藥廠四處奔走。1943年曾被推舉為西京中醫專科學校校長。但這些事業都因得不到當時政府支持而夭折。
1940年後黃竹齋因不滿當時政治之黑暗,憤然歸隱於長安樊川,從事著述及診療。1945年他撰成《周易會通》、《老子道德經會通》、《白雲閣藏本難經會通》,修訂《孫真人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根據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撰成《傷寒雜病論會通》18卷,凡70萬言,購舊石印機自印,於1948年行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竹齋熱烈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人民衛生工作,被選為長安縣人民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1954年被聘任為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1955年奉調赴京,受聘為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后並任該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他年近古稀,仍十分勤奮。一生著述多達50餘種,涉及中醫藥理論、臨床各科和醫史文獻,以及哲學、天文、數學等領域,其中以《傷寒論》研究造詣尤深。他對工作一貫積極負責,治學嚴謹,為人正直,生活儉樸,受到大家尊敬,曾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出席了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黃竹齋關心體貼患者,辨證施治精當,善於針葯並用,一生救治了許多疑難重危病人,對中風、偏癱之疾尤為擅長,博得國內外患者的愛戴和讚譽。《中醫雜誌》和《光明日報》均報道過他的事迹。他治癒國際友人半身不遂的消息,在前民主德國報刊上登載並受稱讚。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他的見解自成一家。可貴的是,他崇尚仲景之學,但勇於探索,不受拘牽;他與中西匯通派的觀點和具體見解並不類同,但也不是守舊派,遠在本世紀初,他就注意尋找現代醫學與中國中醫學的結合點。
黃竹齋是一位中醫文獻學家,文獻學功力深厚。擅長於考證集注,深諳版本、目錄、音韻、校勘、註疏之學。做學問非常認真,著作《傷寒雜病論集注》曾“稿經四易,時歷八年”,首刊於1925年。在印行兩次《孫思邈傳》
后,經大量增補,1936年又刊印第三版。該書獲得頗高評價,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作序說“能自出心裁,發前人所未發”。謝利恆更謂該書“據生理之新說,釋六經之病源,貫穿中西,精純淵博,可謂集傷寒學說之大成,誠醫林之鴻寶也”。《針灸經穴圖考》是他的另一力作。作者取《內經》、《難經》、《甲乙經》為主,參考唐宋以降諸家有關針灸論述,擷精刪蕪,正訛補缺,“成書八卷,都凡正經十四,氣穴三百六十有五,奇穴拾遺若干附焉”。經穴圖譜以正常人體點穴攝影,製為銅版刊印。不但對每個穴位進行考證,而且在每穴之後列其主治證候及醫案,冠以針灸要法,從而為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參考資料。本書亦以考據精實,廣徵博引而獲廣泛稱譽。
黃竹齋有關中國醫學史的著述中,以《醫聖張仲景傳》最負盛名。《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均未為仲景立傳,黃竹齋廣搜博採,於1924年撰著《醫聖張仲景傳》,首載於1925年《傷寒雜病論集注》第一版卷首。赴南陽、寧波等地考察后,再作修訂增損,1948年所撰《傷寒雜病論會通》印行時,又將增訂本列於該書“卷首”(解放后已有單行本)。全傳雖僅8000餘字,但內容之賅備,資料之豐富,為現存記載仲景史事者所不及。對張仲景生平籍里,任長沙太守等史事提出考證和看法。這一傳記及其所撰《祝告醫聖文》,現已刻石立於南陽醫聖祠。
此外還有《孫思邈傳》、《中華醫學學術發明於三皇說》、《陝西醫家聖賢考》、《關中歷代名醫傳》、《秦越人事迹考》、《醫學源流歌》等。黃竹齋熱愛祖國醫藥文化,他主張將醫史學列為醫學生的必修課,認為這可使學生了解醫學學術淵源及其發展規律,表彰前輩醫家功績,更重要的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針灸學
1959年6月8日,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患右側大腦中動脈分支血栓。黃竹齋應邀兩次會診,給予針刺治療,並根據嚴重失眠等合併癥狀,先後配用柴平湯、百合湯等,至7月22日,患者左腿可徒手步行,經神經科檢查,偏癱治癒,回國時再三致謝。1957年4月20日,82歲的德國人東布羅斯金突然昏迷失語,右半身偏癱,西醫診斷為腦血管意外。黃竹齋為其針刺風府、風池等穴,給服蘇合香丸和《古今錄驗》續命湯等。經治8天,說話、寫字、走路,一切恢復正常。這一消息,當時在民主德國報刊披載,受到極大讚揚。陳某患真中風偏癱,二便失禁,黃竹齋為他治療。以炒鹽末填臍,上覆薑片,艾灸神厥14壯,使其大小便復常。針刺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陽陵泉,給服《古今錄驗》續命湯。住院20天,上下肢活動漸復正常,可自己行走。
黃竹齋從醫治學無門戶之見。他常說,只要治療病人有效,對發展醫學有益,均可效法。即使是鈴醫、草醫、農醫、樵夫……只要有治病一技之長,均應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黃竹齋與其學生合照
1935年,國難方殷,侵華日軍己逼近華北。有識之士認識到中醫的振興絕不應是中西醫門戶之爭,而是與民族存亡密切相關的大事。黃竹齋即慷慨陳詞:“吾國醫藥學術之興廢,與民族之存亡國計之盈絀實有重大密切的關係”。他同時主張吸取西方現代醫學之長,指出:“溯自清道光鴉片戰後,海禁大開,歐風東漸,西洋醫學傳入中華,其生理解剖學說堪以糾正唐宋以後醫書臟腑形狀之錯誤。……今得西哲學說參互考正,而古代醫經精微奧妙之義理乃克彰明,有裨於吾國醫學實非淺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