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天寶鄉的結果 展開
- 安岳縣下轄鄉
-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天寶鄉
- 宜豐縣下轄鄉
- 四川宣漢縣天寶鄉
天寶鄉
宜豐縣下轄鄉
天寶鄉徠位於宜豐縣北部。東與同安鄉、澄塘鎮毗鄰,南與新昌鎮、橋西鄉接壤,西同雙峰林場、潭山鎮相連,北和奉新縣甘坊鄉交界,總面積141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天寶集鎮距縣城22公里。轄區東西長18.9公里,南北寬16.3公里,總面積141平方公里。
天寶不僅自然資源豐富,更是人文之邦。天寶鄉轄17個行政村、1個林場和1個集鎮居委會,118個村民小組,236個自然村。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民國19年分屬第二、一區。民國22年(1933)11月,鄉境划入找橋特別區,翌年4月返歸宜豐,8月屬第四區。民國28年(1939),鄉境分設黃沙鄉和會市鎮。民國30年(1941),黃沙鄉與會市鎮並為會黃鄉。民國36年(1947),辛會鄉(會黃鄉改名)轄8保、64甲。1949年7月解放,鄉境屬潭山區。翌年,鄉境分設辛會、杭藤、蘭溪、石溪4鄉。1956年,4鄉合併為天寶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又是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合一。1968年與黃崗山脫鉤,轄9個大隊、49個生產隊,1983年公社複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是年全鄉轄16個村委會、121個村民小組。2005年底,天寶鄉轄15個行政村、2個農場、1個林場和1個集鎮居委會,236個自然村。全鄉共有人口14178個,耕地22276畝,其中水田21453畝,旱地823畝,山林總面積146612畝。
天寶鄉轄17個行政村、1個林場和1個集鎮居委會,118個村民小組,236個自然村。2007年底,全鄉共有人口14178個,耕地22529畝,其中水田21706畝,旱地823畝,山林總面積166612畝。
天寶鄉所轄行政村(場)、居委會名稱及自然村名稱如下:
辛會村
轄柏樹下、南門樓、沙里、司前、洋沙州、新村。
辛聯村
轄三宮殿、黃狗卷窩、袁家、九子樟、觀前。
藤橋村
轄青山下、坪下、劉家窩、周家、謝家堖、老街、茶頭敗、坎上、新街、橋下、爐前。
河思村
轄萬壽宮、甑皮堖、戴家、江家槽、洋鼓坪、荒坑、茜坑、新畢家屋、雞公嶺、楓樹下、花園坳、余家窩、金獅面、石壁、廟前、龔家屋、張家、何家、河思橋、彭家灣、嘴背。
鴉溪村
轄石屋、老鴉石、灣里、窯上、龍洞、老畢家屋。
床源村
轄床里、周家、下岡山、庵里、老源亭、楊林、蔣家、狐狸前、茅屋裡、曹家屋、下堖、簍里、石門、才坑、下東坑、楊家屋、艾坑、堖上。
平溪村
轄平溪、三公祠。
松溪村
轄松溪。
芳源村
轄張家裡、西敗、角坑裡、海馬山、梘竹堝、店前、何家裡、欄棚下、徐家、金子鳳、金家灣、堖下、盆里、八斗里。
石井村
轄楊梅嶺、大倉下、梨樹下、八斗、下黃土嶺、草坪、石巷裡、山陂槽、竹子窩、羅家源、洞子里、鄒家裡、東門、芒坑、株樹下、橋頭、橋背、象形里、黃公廟、書院里、杞樹下、倩網下、水棚下、九曲嶺、南山下、丁坑裡。
橫嶺村
轄橫嶺、雞公塘、較車嶺、桃樹坪、南岸、老屋裡、雷公窩、南源里、下堖、上堖、泥糊嶺、廟裡。
長橋村
轄長橋、沙里凌、左家灣、百吉、新屋下、下梅、萬壽宮、官莊、黃雀里、上屋、彪馬嶺、燕窩。
草坪村
轄草坪、株林寨、喻家、南祥、上雨林、下雨林、長坪、油竹巷、熊家廠、談家灣、港坎上、陳家屋、棚下、鍋爐下、官山橋、冬茅嘴、廠里、聶家、花樓里、蛇形上、升米坪、太子廟、漆家屋、曹家屋、況家屋。
山背村
轄山背、坪背段、坪上、鄧家、聶家、熊家、羅家、長沙嶺、楊家。
上梅村
轄毛家、下蔣蕪、觀溪、上石下、下石下、張家丘、上梅、西庄、堆石頭、高排、坳背、上陂坑。
蘭家店村
轄藍家店、漆家槽、恩家、磨刀槽、梘頭、楊桃里、苟子山、礁子里、院前、王江下、鳳形里、堖頭。
黃沙村
轄街子里、楊梅嶺、和尚棚、冬瓜窩、羅家窩、下龍窩、七里排、半嶺、銅鑼嶺、上馬石、毛洞、巷口、張家、山下邊。
茅坪林場
轄下茅坪、箬坪、內屋、太子庵、界山、天井窩、牛岡上、左家敗、辛田、上茅坪、芋窩、半嶺、小嶺、石庵、茅庵塔前。
居委會
轄農科所、基建隊農業隊、沙里嶺農業隊、上東港、下東港、吳家坑、邢家、烏石敗、下屋、上嶺、張家坪、竹山下、下堖。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天寶鄉境內山巒環抱,中間是平坦良田,地形呈盆地狀,天寶鄉地處九嶺山脈中段之東南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青山環抱,綠水瀠繞,中為盆地,一馬平川,廣袤開闊。境內主要山峰有增背嶺、三千嶺、黃沙坳、尖峰嶺、黃竹尖、吉樣山等。最高點為曾背嶺,海拔高度958米,最低為點鴉溪村,海拔7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藤江、石溪、黃沙港。這裡處處小橋流水人家,天然的船形地貌勾勒出“東西南北門,前後兩條街,四十八條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牆,四季馬蹄香”的輪廓,這就是對天寶古村的真實寫照。天寶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萬物宜生。年無霜期270多天,年平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697毫米,相對濕度83%,日照數1634.8小時。
天寶鄉 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宜豐有名的糧倉。俗諺云:“水清米白,粥飲發拆”、“人到天寶捨不得回,牛到天寶要剝皮”即謂天寶之富庶。
自明代起劉氏子孫便在此世代繁衍,留下140多棟古建築及大量的牌匾楹聯文物古樹。古村一直有重教之風,歷史上曾孕育出22名進士,139名舉人,秀纔則不勝枚舉,古村還保留有江西最早的現代職業學校—培根職業學校。
天寶鄉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80%,盛產毛竹、杉。2007年底,全鄉林業用地有10065公頃,森林面積達1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3萬立方米,活立竹蓄積量570萬根。此外,還生長有紅豆杉、楠樹、竹柏、檀香、銀杏、羅漢松等珍稀樹種。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主要品種有瓷土、雲母、花岡石、鉀、鐵、磷、釔、銅等森林資源豐富,水力資源可開發發電量5000千瓦,現已建成大小水電站14座,裝機總容量達2825千瓦。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天寶鄉有文化戶、文化專業戶16戶,尤以劉榮美文化戶而著名,他自1980年創辦以來,免費為600多人次借閱圖書、報刊、體育用品、講故事等無償服務。同時,屋後有花園一塊,面積約160平方米,花種樹木達150餘種,曾接受過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南昌大學等記者、領導的採訪、觀摩。
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全鄉可利用水力資源開發小水電3830千瓦,已建中小電站12座,總裝機2825千瓦。其中:龍洞電站裝機1100千瓦,年發電量450萬度,每度0.35元(指在本站辦耗電小企業優惠價);黃沙電站裝機800千瓦,年發電量360萬度,每度0.35元(指在本站辦耗電小企業優惠價)。
天寶鄉勞力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有剩餘勞力約4800人,含周邊鄉鎮(潭山)剩餘勞動力,可達6000人。而且薪金低廉,月平均工資400-500元左右人民幣即可。
截至2016年末,天寶鄉有黨員 623 人,黨支部 30 個,本年度發展新黨員9人,其中:女黨員3名,大專以上學歷3名,35歲以下4名。
天寶工業當以鴉溪等處的冶銅為開端,至少在漢以前就出現。明清時期,傳統手工業如土紙生產,名聞省內外,清代,土紙出口佔全縣的60%,蘇東坡曾慕名訪天寶龍洞,親自深入紙棚與工人定紙張規格,後龍洞土紙稱“撕百紙”閩筍生產出現於明末清初,也有數百年歷史,由客籍人由福建遷入天寶傳入技術。天寶羅酒更是蜚聲省內,也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 1955年手工業生產成產了合作社,境內工業開始形成規模,但以後的近20年間,沒有大的發展,仍只是幾個小廠加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鄉鎮企業開始興起,並逐步形成了以鄉企為骨幹,村辦、戶辦、聯戶辦為重點的“四輪驅動”全面發展局面。利用天寶豐富的水資源興建的黃沙、龍洞兩座電站,及若干個體辦電站,為境內工業生產提供強勁動力。1983年成立的天寶木雕廠,產品遠走歐美;1985年成立的“宜豐縣僑豐木材有限公司”,是當時全縣唯一的鄉辦合資企業。此後,非金屬和金屬產品製作、礦產品開發、竹木加工、電力開發出現了齊頭並進局面,尤其是2000年底引資建設的特種鋼釘廠,年產值可達到500萬元,成為全鄉重點和骨幹企業。全鄉已呈現鄉村和私營個體企業一起上的興旺局面,2000年底,全縣有各類企業342個,實現工業產值435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0.6%。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天寶鄉的經濟增厚了實力。至2000年底,全鄉財政收入實現387.7萬元,比1990年79萬元增4.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511元,是199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31元的3.02倍。
全鄉2016年底實現工業總產值14.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469.7萬元,其中國稅完成2091.9萬元,地稅完成1377.8萬元。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天寶鄉各項社會事業也日漸進步。2000年底,全鄉實現了程式控制電話和電視光纜傳輸工程;全鄉投資500萬元,擴建了二公里多的天寶大道、康復大樓及住院部。集鎮建設的美化、亮化、綠化及自來水工程、消防道工程也全面得到完善,集鎮的城市功能逐步體現;宜潭公路國家二級油路即將竣工,全鄉實現了“三通”(村村通公路、程式控制電話、閉路電視)。天寶素以重文尚教著稱,清之尚友山房、民國時期的培根職業學校,全縣聞名。90年代初,全鄉普遍投入巨資用於中、小學教育事來建設,1999年,投資20萬元興建的山背小學成為一流設施學校,同年又投資十多萬元重建了河思小學。2000年底,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及村完全小學11所、教育點2個,總在校學生135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下同心,干群同力,左右同拍,各方同向,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到2007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產值15067萬元,完成財政收入3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00元。到2007年底,全鄉完成了村小教育網點的重新布局,形成了三所完小和14個教學網點的格局,教學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2007年,全鄉在校小學生1047人,中學生539人。在2007年中考中,共有52人考取高中或中專,升學率達52.3%,位居全縣農村中學的3名。天寶中心衛生院自1996年新建搬遷到集鎮新街后,以創建一級甲等醫院為動力,不斷更新醫療設備,提升醫技水平,提高服務 質量為全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07年業務收入達115萬元。
天寶鄉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不斷夯實工業基礎,現有木竹加工、小水電、塑料編織袋、鋼釘鑄造、礦泉水、鐵鍋鑄造、木竹加工機械等多家企業。
生薑、蜂蜜、橙片、青豆、冬筍、閩筍、香菇、木耳等為天寶土特產品,尤以松溪羅酒名譽周邊縣市。這些年,花卉苗木、山羊又逐步成了天寶的一大特色產業。
2008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2.95億元,同比增長17.6 %,財政收入556.8萬元,比上年凈增209.1萬元,增長60.1%,農民人均純收入4646元,凈增466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2萬元,增長27.3%。
一、工業經濟突破“瓶頸”中趕超發展。2008年,我鄉外引資金,內激活力,力破工業發展“瓶頸”,構築起了工業主導型經濟增長格局。全鄉新上、擴建項目11個,投資在2000萬以上的擴建項目1個——萬博五金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投資在1000萬以上的新入園項目2個——宜豐縣麗人木竹工藝品廠、浙江周總的佳興工藝品廠;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5個——天順貿易汽運有限公司、天寶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藤橋木竹加工廠、宜豐上島咖啡連鎖店、天寶寶豐木業有限公司,同時我鄉一些老企業,宜豐通用鑄造廠、天堂木竹製品廠等也在技改擴建中追加了資金,全年實際引進項目資金7280萬元。商談項目還有溪總的塑膠企業、浙江齊優秀老闆的塑膠項目。與此同時,全鄉工業生產蒸蒸日上,工業企業運轉良好,老企業滿負荷生產,擴改企業亮點突出,生產能力逐步增加。企業總產值完成2502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企業增加值完成605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4%,銷售收入完成25136萬元,與上年同期增長36%,企業完成稅收516 萬元,與上年同期增長55%。
二、“三農”工作兼顧統籌中齊頭並進。2008年,我鄉以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為重點,統籌發展,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清潔工程齊頭並進。我鄉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通過“一卡通”發放各項補貼255.2萬元,村級轉移支付資金80.31萬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一村一品”,推進“五彩”農業基地,以辛會、藤橋、松溪為中心的“蔬菜”基地和綠色水稻標準化基地,以草坪村為中心的蘭花基地,以辛聯、平溪等村為中心的規模生豬飼養基地,以河思為中心的養蜂基地,以床源為中心的養鴨基地初成雛形,呈現出“綠色蔬菜、水稻,藍水養鴨,白色生豬,棕色蜜蜂,彩色蘭花”五彩斑斕、異彩繽紛的以大戶為龍頭,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全縣萬畝紅花示範基地落戶藤橋、辛會、床源等村,平原綠化和“一大四小”工程進展順利。大力推行鄉村清潔工程,不斷完善垃圾池、填埋場等軟硬體建設,在自然村、集鎮健全“三清”工作長效機制,下大力氣治三亂、清死角、暢通河道。由於整治成效顯著,2007年7月我鄉作為典型參加了全省鄉、村清潔工程工作會議並作了經驗介紹。2008年,我鄉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辛會、藤橋、石井、草坪四個試點村的改水、改廁、改路率都在95%以上,並且實行了“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了各項制度建設。
三、民生工程在窮困緊中奮發圖新。我鄉高度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圍繞民生辦實事,在全鄉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實施完成了六項社會實事,一是投資260多萬元完成了天寶到石井公路硬化工程;二是投資30多萬元興修巒林山水庫,完善了古村引活水工程;三是投資70萬元完成了辛會、辛聯、藤橋、集鎮的“人飲工程”;四是投資30多萬元完成了橫嶺村村部建設工程;五是投資10萬元完成了青年陂辛會段渠系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六是天寶古村已成功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四、社會穩定在促和諧中創新樹典。2008年,我鄉創新工作方法,堅持以人為本、上下聯動、源頭治理、以防帶治,從基層抓起,從苗頭入手,抓早抓小,強化措施,按照“排查階段零積案,調處階段零激化,工作銜接零空隙,基層矛盾零上交”的四零目標,建立鄉、村、組三級穩控機制,創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注重事前、事中、事後分類控制,帶案下訪,主動約訪,上門回訪,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共化解、調處林業及武吉、天同兩條公路建設工作中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157個,有效穩控好了全鄉8個重點信訪突出問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信訪工作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政法工作全縣排名第三,信訪工作全縣排名第一。全鄉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分解責任,時刻繃緊森林防火、民房防火、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企業安全生產這根弦,及時排查生產隱患,確保了五個不發生。安全生產工作獲得市委、市政府表彰。我鄉注重以民生保和諧,高度重視優撫幫困工作,全鄉共發放救災及特困救助29.1萬元,農村低保資金30.8萬元,城鎮居民低保資金53.5萬元,五保資金17.7萬元,撫恤、優撫費12.2萬元,新農合全鄉共補償1309人次,補償金額54.5萬元。2009年的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12446人,參合率突破了95.6%,列全縣第一。我鄉切實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內,綜合節育率達95%以上,出生嬰兒性別比控制在100:108以內,合格村創建率達95%。
三國東吳時(公元月220)在此設宜豐縣,至唐代四設縣治達245年之久,故稱“古宜豐治”。宋光宗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劉椿任大姑嶺巡檢遂家於此,繁衍後代,始建屋場至今815年,為宜豐現代最早、規模最大、較為完整的古村落。天寶古村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的船形地貌,獨特的自然環境,東南有2500餘米的東水西流彎山繞城的護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1490餘米氣勢恢宏的古城城牆遺址。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門,十三第宅,48條巷,48口井,四周設內外八景。
天寶古村現有民居民230餘幢,明清古建築170幢,其餘為解放初期仿古民居,房屋坐北向南,分排林立,規劃完整合理。明清建築分宗祠、亭閣、畫錦堂、觀音堂、官廳、民居、石碑坊、寶塔、庵觀寺廟等十大類。建築風格外觀為風火山牆翻天井式,內為木結構,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與抬梁相結合風格式建築。屋頂有硬山頂和歇山頂。建築風格獨特、典致高雅,有木雕、石刻石雕、磚雕,各式花閣門、花窗、門樓、石墩、石礎雕刻藝術高超。
此外,還有一幢創建於1919年的西式洋樓——培根職業學校,該校由墨庄劉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劉化成所創辦,是專門培養農業人才的職業院校,在全省也是獨此一家。天寶千年古村自古就是人文之幫、文風興盛、名人官吏眾多,至今留有較多的附屬文物,如各代朝廷皇帝賜匾及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林則徐親書所贈的“副魁匾”,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還有出土的商代銅饒(一級)、春秋鈕鍾(二級)、戰國劍,縣正堂磚等珍貴文物,以及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在宜豐蘇區天寶古村內留下了許多牆頭標語。
天寶古村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景觀,自然環境優美,古迹星羅棋布,紅、古、綠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旅遊資源
天寶古村: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地點:宜豐縣城往北20多公里。
●年齡:815歲,始建於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
●內涵:古村至今保存有20多座有500年以上歷史的古祠堂、120餘幢明清古建築,村子里分佈著麻石巷道48條,縱橫交錯7公里,還有48口古井,古村共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11名武舉人、139名諸貢、178名恩賜頂戴及417名國學。
黃沙大捷紀念碑
一九九四年,中共宜豐縣委、宜豐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黃沙大捷60周年,在當時的戰場上建起一座宏偉的紀念碑,蕭克上將書寫了"黃沙大捷英雄永垂不朽"的碑辭。又作了《賀黃沙大捷紀念碑落成》一詩:
黃沙大捷,戰勝強敵。萬眾一心,三軍奮力。衝鋒陷陣,斑斑碧血。紅軍英名,永垂日月。
紫陽壇
位於黃沙村毛洞自然村后獅子山,為晉著名道人周義山道場,傳說壇邊有異草、采之可治痼疾。明清時期,紫陽壇名聞湘鄂贛三省邊際地區,其建築物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但遺跡尚存,自然景緻依舊,不失為憑弔懷古和避暑佳處;黃沙瀑布。位於黃沙村西面山背上,落差有60多米,數跌而下,氣勢雄偉,尤以兩處90度大迭最為壯觀。瀑下水成潭。瀑布四周,終年霧珠蒸騰,氣候極為涼爽,人稱“小廬山”;狗牙洞。又名觀星洞,位於東港之瑤山崖,為天然石洞,因洞壁犬牙交錯而得名。深五,六華里,出口達黃沙。通道時寬時窄,窄處僅容一人匍伏而過,寬者如廳堂。據聞洞中有石室數十間。今洞中多編蝠,見人即群飛於洞之深處,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石嶺石洞群。位於鴉溪村之老鴉石,嶺上石洞多而奇,均為天然而成。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新中國成立前,在天寶鄉辛會村有一石碑,上刻“古宜豐治”,此碑已毀。
天寶鄉辛會村,有古城遺址,原有東西南北四門,現僅存西、東兩門。城牆基以塊石疊砌,城門大石料砌築,城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城址東附近山丘1985年3月12日出土商代銅鐃1具,還發現有石斧、甑形器陶片、青銅劍、戈、矛及煉銅渣塊、漢墓、模印縣正堂磚等。
[左山文化遺存] 左山,位於天寶鄉平溪村西150米處油茶山上,為一長條形山丘,前有溪港(松溪河上游段),天寶古人類曾生活於此。1982年7月16日全縣文物普查時,初探為春秋文化遺址。遺址長400米,寬百米左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出土有鼎足、石族、石斧及各類有飾紋軟硬陶片、歷石等百餘件。后隨著進一步的發掘考證,初步推斷為商周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5000年,是為天寶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2001年5月初,縣史志辦、縣博物館、天寶鄉領導、專家在平溪採風時,再次對遺址進行了考察,發現遺址地表下約一米處,分佈有成片的礦物凝結物,呈砂粒狀結塊,以烏黑礦物為主,間布閃光之金色結晶體。詢之村民,不能詳答,疑為古代冶銅殘渣。另為山坡緩處,發掘一殘墓,出土醬黑色楔形魂瓶一對、北宋古錢若干,斷為北宋古墓。
[中國文物精華-天寶商代銅鐃] 商代銅鐃1件,通高56厘米,柄長17厘米,鐃面寬45。5厘米,重40公斤。有明顯的含范鑄痕和砂眼。鐃身飾獸面紋,古樸莊重,柄作圓筒狀,與器身內腔相通,有凸出的干帶。1985年3月12日,天寶鄉辛會村洋牛形山出土,為江西省首次發現的商代樂器,已列入《中國文物精華辭典》。今藏縣博物館。
[革命文物] 位於黃沙村,東有龍形山,西有西古嶺,北有紫陽壇,南有一小坑,整個地形似撮斗,易守難攻。1934年2月3日,蕭克將軍指揮紅軍在黃沙龍形山與敵大戰。這些戰鬥,是紅軍第十七師北上湘贛蘇區的第一個大勝仗,紅軍以不足三個團的兵力,打垮了敵軍4個團,消滅了2個旅部和1個師部,俘敵300多人,打死打傷敵人600多人,繳獲步槍400多支,輕重機槍40餘挺及大量的彈藥、軍用品等,創下了紅軍早期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為紀念黃沙大捷,1994年2月在黃沙大戰原址建立英雄紀念碑,由蕭克將軍親自題碑文:“黃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朽”。
天寶不僅自然資源豐富,更是人文之邦。以左山新石器遺存為起點的天寶文明史,已逾五千年;天寶青銅文化江南罕見;三國古城,獨具特色,古天寶人才輩出,進士、舉人、貢生達151人,僅進士就有22人;現代著名外交家劉師舜,潛心四書五經之翻譯,於中美文化貢獻頗多;今天天寶,更是人才濟濟,且多以其業績或政聲為鄉梓增輝。
天寶鄉[宜豐縣下轄鄉]
水稻:年種植面積3萬畝,種植制度,稻—稻—肥“三熟制”,稻一肥“二熟制”。年產糧食12000噸,年銷售達國標1-2級綠色大米2徠千噸,國標3級大米3千噸,商品率達60%。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基地6000畝。
蘭花:全鄉有兼職花農300餘人,佔全鄉10%左右,種植面積2000多畝,品有春蘭、寒蘭、建蘭、蕙蘭、墨蘭、台蘭等六大類1萬多個品種。尤其是寒蘭種類豐富多彩。出自天寶的蘭花“水胭”,及葉花藝的邊、爪、紋、斑,應有盡有,花藝更為優良,花形碩大,色彩艷麗,素心、蝶花、硬捧、色花、多瓣,無奇不有。在2005年度江西省蘭花會展獲金獎。
養豬:丘陵山坡,依山傍水,是養豬的好地方。全鄉共有專業戶80多戶,良種母豬達800多頭,自繁自養率達70%,年出欄生豬1.5萬頭,遠銷港、澳及沿海地區。
養蜂:全鄉有專業戶100餘戶,養蜂達2000多箱,充分利用天然林木花源,年產蜂蜜40噸,商品天然蜜糖20噸,有壯身健體,清涼解暑之功效。是夏季滋補品。
養鴨:地域遼闊,養鴨得天獨厚。全鄉有育雛孵化場兩個,年育雛鴨(雞)25萬羽,有專業戶100多戶,飼養各類鴨苗達3萬羽,門類齊全,品種繁多。
農業機械:“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在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出台後,農民購機、用機熱情日益高漲,農田作業機械發展迅速,農機總動力迅速增長,到2006年5月全鄉農機總動力達4800千瓦。有聯合收割機13台,耕整機、機耕船598台,變型機、拖拉機50台,機動脫粒機610台,農用運輸車20台,年機耕機收面積分別達2.5萬畝和2.1萬畝。
機耕機收:天寶是一個農業機械普及率較高的鄉,2006年成立了“天寶鄉農業機械協會”,有會員5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多名,組建機耕、機收服務隊15個,從業人員達300多人,開展機耕、機收“一條龍”服務,服務面積達1萬餘畝,占機耕、機收面積的50%。
供求信息:可供優質綠色大米數量不限,每噸2300-3000元。季節性有機食品(蔬菜)冬筍,供貨時間當年11月至 翌年2月份每噸5000-10000元。蘭花:品種至多,從普草到精品數量不限,價格面議。蜜糖8-12元/公斤,杉木400-480元/立方米,毛竹7-9寸8元/支,10寸15元/支,生豬7元/公斤,鴨蛋10元/公斤,肉鴨20元/公斤。
天寶羅酒
宜豐天寶特有傳統名酒,具有色呈淺黃,酒清見底,昧香爽口,富有後勁等特點。被譽為“三碗倒”。以農曆八、九月間製作最宜。羅酒這來歷,據傳源於鑼聲,鑼聲“哐哐”。諧音“響響叫”,故又名“鑼~“。天寶羅酒又以松溪所產為佳。宜豐天寶集鎮能熟練掌握羅酒釀造技術的只有少數幾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喜的是,宜豐天寶羅酒已入選“宜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宜豐縣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食品,正面臨著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橙片、青豆
民間自製點心。橙片以小柚切片,經加銅煮沸和漂曬拌以冰糖而成,脆甜可口,且能止咳清涼解毒。青豆即以天寶青豆加料以炭火烘乾而成,分外爽口,有回味。宜豐青豆在古代就以天寶為佳。此二宗點心因不能批量生產,故仍為待客珍貴點心。
冬筍、閩筍
天寶為林區,鄉境自古盛產冬筍,歷年產量在百萬斤以上,主要銷江浙一帶。天寶閩筍具有透明、不變質、不變味、耐貯藏等特點,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始由客家人從福建移天寶時傳入,今茅坪、黃沙、辛會、辛聯為主要產地,年產量可達10萬斤。
香茹
天寶香菇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是宴席上的上等佳品。境內大部分村莊出產香菇,有花菇、平菇、兩種,原來是老法生產,有近400年的歷史,但產量較低。80年代后採用袋裝香菇,產量大大提高,年產量達4萬公斤。
黃蓮麻糍
天寶傳統米餜,黃蓮麻糍由當地特產黃蓮糯米及黃蓮樹灰做原料。其米粒粗而短,粘性介於糯米和梗米之間。黃蓮麻糍具有軟而不粘、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飽食不膩等特點。先將糯米碾白、洗凈,浸一天一晚,濾干蒸熟,倒入竹盤內拌適量鹼水,米飯成金黃色后,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氣后倒入石臼內,用竹(木)桿舂至不見米粒,表面光滑時,取出搓條,切成長8寸、寬1寸半、厚1寸左右的長條,或填入有花紋的模具內壓成圓形餅狀,冷卻后漂入鹼水內。吃時切成片,放如鮮湯內煮熟,加大蒜、辣椒、醬油、味精等調料,或水煮、油炒后,拌白糖或加食鹽皆可。
香菇松肉
天寶特有名菜。盛傳200餘年。具有色澤金黃、質地酥爛、柔滑適口、食而不膩、入胃消融、香味濃郁、四季皆宜等特點。用豬前胛心肉500克,雞蛋2個,蕨粉或優質薯粉75克,香菇20克(沒有香菇稱松肉,用海參稱海參松肉),食鹽、醬油、味精、姜、蔥為原輔材料。將肉切成9~12公分寬的長條,用食鹽、醬油腌15分鐘左右,再與雞蛋、蕨(薯)粉拌勻,然後逐條放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成金黃色起鍋,再切成2.5公分的小塊。香菇去蒂洗凈用油炒一下。平放碗中,將松肉放入,按緊齊實,不留空隙,酌加調料,再上蒸籠,旺火蒸2小時,反扣入盤中,撒上姜蔥即成。
八紮
八紮又叫炒八紮,天寶特有傳統名菜。具有湯汁油潤,質地香醇,清爽可口,食味鮮濃等特點。用豬精肉100克,豬肝、豬腰、豬肚子、豬心各50克,豬腦花1副,雞蛋1個,冬筍50克,香菇15克,大蒜、姜、蔥、鹽、料酒、醬油、味精、鮮湯、香油為原輔材料。先制好“野雞卷”,即將肉剁細,放鹽少許,腌浸片刻,將豬網油攤開,置料於其上,捲成直徑2公分圓型長條,用濕薯粉粘口,再切成4公分長1塊,下鍋油炸,呈金黃色時撈起。另將豬腦花、麵粉25克和雞蛋拌勻,下鍋油炸,起鍋后與“野雞卷”同放碗內,加上湯、鹽、味精,蒸半小時,倒入大盤。再將豬肝、豬腰、豬心、豬肚子、香菇、冬筍等在旺火上用熟豬油稍炒,放入料酒、醬油、鮮湯,熟后澆入“野雞卷”、腦花塊墊底的盤中,撒上姜蔥即可。
獅子頭
天寶特有傳統名菜,盛傳100餘年,具有色澤雪白,肉質鮮嫩、清香味醇,四季皆宜等特點。用豬前胛心肉500克,上等糯米400克,香菇10克,荸薺50克,雞蛋1個,薯粉25克,以及鹽、味精、生薑等為原輔材料。將肉剁細,加入雞蛋、薯粉、食鹽、味精、生薑拌勻。另把削皮后的荸薺與香菇剁細,把糯米放在沸水中,泡至半熟時撈起,用冷水洗,用一半與肉、荸薺、香菇等做成25克重的丸子,另一半放入盤內,將丸子粘上糯米,上蒸籠以旺火蒸熟。
天寶特有傳統名菜,具有色澤灰黃、肉質酥爛,清香味美,造型美觀等特點。選用周年土雞1隻,重約1000克,干大頭菜50克,料酒25克,醬油15克,鮮湯200克、生薑l0克,蔥1根,八角1隻,味精少許為原輔材料,將殺好洗凈的雞,放到熱水鍋內煮到五六成爛時撈起,斬下頭、足、翅、尾,將雞骨慢慢拆出。大頭菜切碎,姜拍松,蔥打結。將雞平放碗內,加上大頭菜,雞的頭、足、翅、尾、八角、姜塊、蔥結,用另一隻碗盛入好湯,放入料酒、醬油、味精攪勻,倒入盛雞的碗內,上籠蒸1小時,揀出雞的頭、足、翅、尾和生薑、八角,翻入盤內,擺成雞形。
腐蝦
天寶特有傳統名菜,流傳普遍,具有製作精巧,清醇多味,滑潤爽口,易於消化等特點。用,豬精肉50克,蝦米5克,雞蛋1個、生粉50克,香菇5克,豬油5克,以適量鹽、白糖、酸醋、辣椒粉、味精、姜、蔥為原輔材料。將豬精肉、香菇、冬筍切成小丁、加上蝦米,先放入鮮湯內煮沸,把攪散的雞蛋和醬油倒入,再把冷水拌勻的生粉、味精、鹽倒入鍋內,煮成糊狀起鍋,最後撒上生薑。
米豆腐
天寶傳統米點,具有製作簡易,細嫩爽口,清醇芳香,去膩消食,四季皆宜等特點。用大米、石灰水、豬油、味精、生薑、辣椒粉為原輔材料。將米洗凈濾干,加入適量沉澱后的石灰水,浸3~4小時,磨成米漿,倒入鍋中,升火攪拌,熟后盛入盆內冷卻,凝固后劃成大方塊,用清水浸漂。吃用時將米豆腐切成蠶豆大小的方形小塊,置鍋內煮沸,撈起盛入湯碗內,再加入熟豬油,辣椒粉和姜蔥等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