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記,是清代文人阮福在遊歷了雲南普洱一代后,根據當地人的口述及其歷史遺留資料整理撰寫的一篇文章,其主要是介紹了雲南的普洱茶。
清代 阮福《普洱茶記》
文/清-阮福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福來滇,稽之《
雲南通志》,亦未得其詳,但云產
攸樂,革登,
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蠻磚者味最勝。福考普洱府古為
西南夷極邊地,歷代未經內附。
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嘗疑普洱茶不知顯自何時。宋范成大言,南渡後於
桂林之
靜江以茶易
西藩之馬,是謂滇南無茶也。李石《
續博物志》稱: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普洱古屬銀生府,
西蕃之用
普茶,已自唐時,宋人不知,尤於桂林以茶易馬,宜滇馬之不出也。李石亦
南宋人。本朝順治十六年平雲南,那酋歸附,旋判伏誅,遍歷
元江通判。以所屬普洱等處
六大茶山,納地設
普洱府,並設分防。
思茅同知駐思茅,思茅離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於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素有
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
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福又撿
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立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
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並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費。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
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
五錢重團茶,又瓶裝
芽茶,蕊茶,匣盛
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領銀承辦。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
茶樹高大,土人當採茶時,先具醴禮祭於此,又
雲茶產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於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於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
毛尖,已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賣。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
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擇其內之勁黃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極厚難得,種茶之家,芟鋤備至,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或於他物同器,則染其氣而不堪飲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