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育的標準
美術課程標準(Art Course Standards),出自《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是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育的標準。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制訂,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徵,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並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圖像作為一種有效而生動的信息載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並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學校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而美術課程則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向思維提供豐富的營養。美術課程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和善於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為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設計思路
(一)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儘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徵,但創作更傾向於外化,欣賞更偏重於內化。由於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於學習,本《標準》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徵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於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後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徵,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準》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二)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學段設計課程和學習活動
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
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
(三)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因此,本《標準》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並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採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標準實施的可行性
美術教師是本《標準》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標準》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實施《標準》。
國家課程標準專輯
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階段目標
本《標準》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現 造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 綜合探索
第一學段(1~2年級)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製作活動的樂趣。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採用造型遊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學段(3~4年級)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願望。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採用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第三學段(5~6年級)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徵,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製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係。
第四學段(7~9年級)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係,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製作;通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
(7~9年級)
內容標準是本《標準》中最具體、豐富的部分,為了便於閱讀,對其基本特徵和結構作如下說明:
1.本《標準》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分成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
2.如何處理四個學習領域在課時總量中比例關係的建議。
3.對內容標準基本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的說明。
4.對四個學習領域的範圍、意義、學習目標及教學方式的說明。
5.分學段提出各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以及相關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
一、內容說明
本《標準》的四個學習領域,在比例上不作具體的規定,各地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
各學習領域分別由標準、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三部分組成。標準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出與總目標的對應關係。教學活動建議針對標準提出一些更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這些具體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可選擇性,各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和採納其中的建議,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向目標發展。評價建議則提出檢測標準達到程度的要點。總之,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四方面構成了美術教學的完整過程。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說明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與表現是美術創造活動的兩個方面,造型是表現的基礎,表現是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而實現的。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遊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通過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並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第二,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製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第三,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設置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旨在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淡化過於強調學科特色的傾向。本學習領域不是以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而是要貼近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徵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美術作業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造型表現活動中參與和探究的過程。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說明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製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並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製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第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緻、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
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通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第二,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1-9FA3.1.3.2)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最基本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的能力,並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
應該說明的是,評述並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學生在一起談論藝術就是評述的一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欣賞評述教學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係,涵養人文精神。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說明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繫。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通過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繫,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並以各種形式發表。
第二,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開闊視野,拓展想像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
教學建議 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為了更好地實施本《標準》,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 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於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通過思考、討論、對話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3.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4.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係,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惟一主角的現象,應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係。
5.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遊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8. 教師應儘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路美術教學, 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製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網際網路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 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評價建議 美術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美術課程評價的依據是美術課程標準。
與本《標準》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作為評價的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對評價的方式,本標準提出如下建議: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重視教師與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採用問卷形式,也可以採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
學生在學習檔案中收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相關美術信息(文字或圖像資料等)、自我評價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
學生通過建立美術學習檔案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特點,了解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進步,發現學生的潛能,了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2.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
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美術活動表現評價要求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行為,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活動表現評價可以採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方式,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後進行。評價結果以簡單的形式加以記錄,並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以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3.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
對學生美術作業應採用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採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採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4.建立促進美術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強調美術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議美術教師在每一單元教學結束后,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各校應配齊美術教學設備與器材,配置美術專用教室,並提供儲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場所以及展示學生美術作品的場所。有條件的學校應配置可供美術課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2.學校的圖書館應配備美術書籍和其他美術資源,包括教師參考書、學生參考書、美術雜誌、美術教育雜誌、幻燈片和光碟等,供教師備課及上課,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以及自學或合作學習時使用。
3.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學校與美術館、博物館以及社區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4.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路,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並開展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的學生作品、教師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儘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
教材編寫建議 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在編寫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材的過程中,應完整把握《標準》的基本精神,科學建構教材的框架體系,使編寫的教材具有基礎性、趣味性和開放性。同時,在遵從《標準》的前提下,鼓勵教材編寫的多樣化,以適應各地的美術教學實際。
要樹立新的教材觀。教材既不是知識體系的濃縮與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範例,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樑。美術教材質量的優劣,對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有著直接的影響。美術教材的編寫,應力求向學生提供美術學習的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圖像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
1.美術教材的編寫原則
1)教材的設計和編寫要依據美術課程總目標的要求,以階段標準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為參考,確保教材設計的總體思路與《標準》的要求相吻合
(2)教材編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有利於學生學習作為思考的基點,以提示、設疑、選擇、資料提供、方法指導、討論和解釋等方式,展示學習過程。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1-9FA4.4.1.2)
(3)教材內容的組織要考慮綜合性,將課程內容有機而巧妙地融入每個課題或學習單元。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識性,1~6年級的教材更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動過程設計;7~9年級的教材要適當注意知識性,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4)教材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係。美術教材既要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涉及現代藝術的觀念和方法,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
(5)教材應盡量適應具體的教學情境,具有可操作性。應考慮不同地區學生的基礎、地方資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易教、好學的教材。應使教材具有多元選擇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的需要。(1-9FA4.4.1.5)
2.美術教材的呈現方式
(1)美術教材以教科書為主,輔以畫冊圖片、標本實物、作品以及相關的視聽影像資料和計算機軟體等。
(2)在重視美術教科書的內容的同時,還應關注體例、版式的設計,充分體現其視覺特色和可讀性,使之易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與興趣。
(3)美術教科書的主體內容一般包括課題、作品範例、教學輔助圖、學習活動圖片、文字內容、作業方式和評價要求等。同時應充分展現美術學習的有關過程與方法,以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和體驗
(4)美術教科書的編寫可採用單元式、單課式或單元和單課組合式等多種方式,注意結構的合理性與完整性
(5)教材的呈現還可以將書本與電子媒體相結合,美術材料與圖片文本相結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動的優勢,加強美術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