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友

明朝人物

林蘭友(1594~1659年)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連江里魚街(今楓亭鎮蘭友街)人。明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宗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縣縣令。因懲治地方豪強,安定社會秩序卓有成效,升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當時與他一起讀書登第的同鄉薛大豐任戶部尚書,為人狠貪狐媚,藏奸作弊。蘭友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朝內權臣張至發薛國觀、田惟嘉、楊嗣昌弄權誤國,蘭友同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何楷等連續三次上書彈劾,時稱“京師五諫”,因而被貶為浙江按察散員。后重新起用為光祿寺丞,轉任南京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蘭友拒絕投降被囚禁,后逃脫回閩,投奔在福州建號的南明唐王,授任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兼巡按督學江西,未就職又升任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總管軍務糧餉,督師泉、漳。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大舉入閩,南明王朝滅亡。蘭友誓不降清,攜帶全家隱居海島15年,著《迷迷草集》。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初一病逝,享年66歲。后歸葬楓亭九社登乾山。

人物生平


明天啟七年(1627年),鄉試中舉,崇禎四年(1631年),他拜辭爹娘,赴京應試,登進士第三甲39名,耀宗榮祖一時。
林蘭友初授廣西臨桂縣令時,這個地方豪強互相勾結,無法無天,他不畏權勢,高懸明鏡,懲凶除惡,上下肅然,安定社會秩序,政績卓著,受到人們好評。崇禎十一年(1638年),受命晉京,擢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斯時,楊嗣昌等弄權誤國,朝政日非,朝野意見紛紛,林蘭友同黃道同、劉同升、趙士春、何楷等忤旨連續三次上書彈劾,當時京都有“五鳳齊鳴”之謠,譽滿京城。他上《長安五諫》書,“發奸剔弊”,連續上書參劾張至發、薛國觀、楊嗣昌、田維嘉的負國之罪,此事觸怒崇禎帝,幸得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何楷的上書保奏得救,貶謫浙江按察司任散員,時稱“長安五諫”,人稱“鐵面御史”。後嗣昌東窗事發敗露,崇禎有言:“林卿有先見之明”。特旨賜恩起官光祿寺丞,后擢為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
崇禎十七年(1644),林蘭友被農民義軍所執。義軍勸說他歸順,他卻矢志不移,義軍軟硬兼施,難圖轉念,乃於炎夏之日,裸其身置於石板上任憑烈日曝晒,嚴禁滴水潤唇,歷時三晝夜。他舌燥口乾,股膚焦裂,日暈夜寢,神昏志明,寧死不屈。雖受嚴刑酷拷,仍忠貞不二,視死如歸,決心為明王朝陪葬。后清兵入關,農民義軍撤離北京,他逃離北京,經由天津乘舟南下,漂泊在海上。
當時有同鄉鉅賈李道者,行商京城,聞訊駭然,奔波營救,不惜傾資,租得王爺馬匹,直闖禁場,用人蔘湯濕巾幘,佯作勸降狀,馳騎而過,責曰:“曬死汝!”智投參湯巾復其口鼻,蘭友吮吸漸蘇,不死。時清兵入京,在一片混亂之中,林蘭友逃離北京,經天津乘船南下,漂泊在海上,在感國破家亡。作《瓦甌》一詩:“翻作酒杯覆作硯,瓦甌蓬底元黃變。亢圖易築總堪憐,髯老禿翁今變面。醉去幾志東海深,醒時猶思西山見。彈琴種菊者何人,千古流風於一線。”
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策立福州,年號為“隆武”。翌年二月,唐王起用林蘭友為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兼巡按督學江西,未職之前,又升任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總理撫討軍務糧餉,督師泉、漳,舉兵復明。后擢升僉都御史。是年九月,清兵大舉南下,明王朝力弱勢敗,蘭友見明祚告終。立下誓曰:“生,頭不戴清朝天;死,腳不踩清朝地。”攜帶家眷遁入海島隱居15年。期間口糧時有不濟,每遇風濤湧起,或海月朗照,常悲歌痛哭,自稱“萬死孤臣”,堅定意志,不為艱難困苦的環境所動搖。
隆武政權滅亡,南明魯王朱以海監國,連續擢升為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撫討軍務糧餉,督師泉、漳,舉兵復明。是年九月,清兵大舉南下,明王朝力弱勢敗,明廷祚終。但蘭友極意再圖興復。遂以明舊臣王忠孝唐顯悅、林性深、黃驤陛、黃寅陛等人,組織義軍在陸地與海島繼續與清軍周旋多年。
監國魯三年年(1648)秋,林蘭友攜家帶眷先後寓居於廈門南日、湄洲及平潭等地。至永曆十三年(1659)五月初一逝世,在海上有十二年之久,繼續進行抗清活動。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初一日,林蘭友病逝福清縣海潭島(今平潭島)上,壽終66歲。遺命墓碑書“罪臣”,而不寫官銜。故后,竹床葦席,桐棺布被,寄櫬海島,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仙游知縣田,訪其孫林繼昌、林繼祖,飭其營葬,運柩回鄉,葬於楓亭九社村登土乾內磨山,土名雞母山,為慰忠魂遺願,下葬塘穴中以鐵鏈懸棺。署縣事田某為林都御史撰寫墓誌銘。
林蘭友民族氣節,忠貞不渝,浩氣長存,乃氤氳於興化的壺山蘭水之中,後世有口皆碑。雍正年間,邑人祀林蘭友為縣學之忠義祠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奉旨賜幣建祠,有司春秋致祭,咸豐十年(1860年)為供奉林蘭友,並和蔡襄陸秀夫立祠祀於錦屏山天王院之內“三賢祠”。蘭友祠宇今猶在,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紀念這位先賢,1944年,家鄉人民將楓亭魚街易名為“蘭友街”,沿用至今。

家族成員


從子:林炅,字孟炅,博覽群書,入清不應試。

後人紀念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仙游縣令田浥出面幫助將蘭友棺柩遷回楓亭安葬。
清雍正年間,入祀具學忠義祠。
乾隆五十三年(1789)奉旨在楓亭建蘭友祠。
咸豐十年(1860)又與蔡襄、陸秀夫一起入祀建於楓亭天王院的“三賢祠”。
1944年,鄉人為紀念他忠貞不二的精神,把魚街易名為蘭友。

詩詞作品


林蘭友所作詩詞:
瓦甌
翻作酒杯覆作硯,瓦甌蓬底元黃變。
亢圖易築張堪憐,髯老禿翁今變面。
醉去幾志東海深,醒時猶思西山見。
彈琴種菊者何人,千古流風茲一線。

人物貢獻


明末,在祖國東南沿海的楓亭古鎮,出現一錚錚硬漢林蘭友,是崇禎年間進士。明朝覆亡后,他追隨南明“隆武皇帝”,官授“兵部尚書”,積極招募義軍抗清,試圖恢復朱明江山。然而大廈已傾,回天無望。林蘭友悲憤交加,效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舉家遷往孤島,終身海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