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
輕型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用於海上攻防作戰,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隊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登陸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由於其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因此按主炮口徑分為重型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主炮在127mm到155mm之間的為輕型巡洋艦,155mm到203mm之間的為重型巡洋艦。
巡洋艦(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歷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它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但是在現代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2萬噸,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動力裝置多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它們的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當代世界最著名的巡洋艦為兩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以及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輕型巡洋艦海上工作
長時期里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子。巡洋艦足以抵擋小的船隻的進攻,而且足以能夠遠離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戰列艦雖然在作戰時威力非常大,但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機后這個區別就更加明顯了),它們很難遠距離作戰。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比較注重速度,採取瘦長、利於加速的船體以優化高速航行。
19世紀前後,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國皇家海軍尤其注重巡洋艦。一支強大的巡洋艦艦隊使得英國能夠使用比較少的耗費來控制大量海域。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也可以群攻。比如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到達並擊沉俾斯麥號。一艘英國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輕型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吃水和大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后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很快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裡一支艦隊往往含有很老的艦隻,也含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中國早期輕型巡洋艦
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護衛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這些裝甲不是裝在船側,而是裝在甲板內。
一種更小的巡洋艦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后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因為這些商船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些到底是什麼船。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度(56千米每小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英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
輕型巡洋艦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讚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面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後者的只有屠殺。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絕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還未能夠擊中俾斯麥號就被俾斯麥號炮火擊中,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后引起彈藥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世界著名輕型巡洋艦
蘇聯海軍將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它們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導彈和大量反空導彈的大船取代了。蘇-俄最著名的巡洋艦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級,共4艘。其核動力系統可為本艦提供30節以上高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目前狀態均很差,前兩艦“烏沙科夫”(原“基洛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原“伏龍芝”號)甚至已經在籌備拆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意圖在於提供極強大的反空力量。出於公共關係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神盾戰鬥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后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
現代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的船體類似布魯克林級,保留了艦尾的橫樑,后甲板下甚至還有機庫。主機包括四台高壓鍋爐。與其他美國巡洋艦不同的是,它採用了與驅逐艦類似的雙軸渦輪,可產生75000馬力,達到32.5節的最高航速。在試航中亞特蘭大號開出了78985馬力,33.67節的最高速,當時的排水量為7404噸,在戰時因為裝備了更多的武器,航速有所下降。
主炮為16門5英寸Mk12型,口徑與驅逐艦的相同,但是炮塔超多,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艦橋前方和艦尾各有三座雙聯裝炮塔,在艦體後部指揮塔兩側還有兩座。防空設置包括三座四聯裝高炮,兩座並列於艦橋左右,第三座在後部指揮塔上方。為了更符合驅逐艦編隊旗艦的作戰身份,還安裝了兩座從早期重巡洋艦上拆除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後來又換裝了從西姆斯級驅逐艦上拆下來的四聯裝發射管。其他武器包括聲納和深水炸彈,無艦載機。
亞特蘭大級共建成四艘,兩艘戰沉,堪稱美國海軍戰功卓著的一級戰艦。因其在戰爭初期就已建成並加入太平洋艦隊,幾乎參與了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每一次軍事行動,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美國海軍在本級艦的基礎上變動了防空武器,又建造了七艘奧克蘭級輕巡洋艦。
原始輕型巡洋艦模型
完工後編入大西洋艦隊第10巡洋艦艦隊,後轉入第8巡洋艦艦隊。在1942年8月22日轉入太平洋艦隊前,參與了對維希法國殖民地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和瓜達魯佩島(Guadaloupe)的封鎖。在太平洋艦隊中,它首先服役於第11巡洋艦艦隊。9月上旬,編入第18特混艦隊,該艦隊的主力是“黃蜂”號航母,但不幸的是該艦於9月15日被日潛艇擊沉,“朱諾”號救起了部分倖存者。后又加入TF17(主力為“大黃蜂”號航母),參加了對肖特蘭島的空襲和聖塔克魯斯海戰。11月上旬,作為TG62.4的成員也參與了12號晚上的戰鬥。在“亞特蘭大”號被重創的同時,“朱諾”號的左舷挨了一枚魚雷,喪失了一半動力。第二天中午返航途中,這艘不幸的戰艦又中了日本潛艇伊-26號的魚雷,在20秒鐘內即沉入大海,其餘美艦因為害怕被攻擊而未施救援,“朱諾”號上僅10人倖存。陣亡者中包括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從此美軍不再把一家人分配在同一艘戰艦上。
1945年日本投降后,停泊在橫須賀軍港的“聖地亞哥”號,總算是為沉沒的姐妹艦報了仇。
完工後即在珍珠港加入了TF17特混編隊,參加了瓜島戰役,負責護送運輸船隊。當時參加了對肖特蘭島的空襲,幾周后又參加了聖塔克魯斯海戰。後來的數月中,它一直在南太平洋海域奮戰,參加了對蒙達和布干維爾的登陸。1943年夏天編入美英聯合艦隊TF36.3(包括美國航母“薩拉托加”號和英國航母“勝利”號),支援對新喬治亞島的登陸。11月,編入TF38參加對拉包爾基地和塔拉瓦島的空襲。12月,支援對吉爾伯特群島的登陸后,又支援了對誇賈林島日本基地的襲擊,擊傷了日巡洋艦“五十鈴”號和“長良”號,后返回舊金山整修。1944年1月回到珍珠港,加入TF58,參與了對馬紹爾群島日本基地的襲擊、對恩尼威托克島的登陸、和對特魯克島的襲擊。此後再次返回舊金山整修。1944年5月參加了對馬兒庫斯島和威克島的空襲,6月支援在關島和提尼安島的登陸,並攻擊了帛硫群島。年底,又參加了對沖繩島和台灣的襲擊。10月,加入TG38參加了萊特灣海戰,后加入快速航母編隊進攻台灣、菲律賓、印度支那、沖繩島和日本本土,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后,本艦是第一艘進入東京灣的美國戰艦。戰後被用來運送回國的軍隊,1946年11月4日除役封存,1960年在西雅圖解體。
聖胡安號:1942年6月在聖地亞哥海軍基地加入TF18,隨即護送部隊前往索羅門群島並在圖拉吉島登陸。8月,參加瓜島戰役。8月4日的薩沃島夜戰中,因隸屬東巡邏隊而未受損傷。聖塔克魯斯海戰中,隸屬TF61,在空襲受傷。在努美阿基地修復后回到南太平洋,繼續同航母編隊一起活動在珊瑚海。12月它返回Mare島進行整修。1943年2月返回太平洋后參加了對恩尼威托克島的登陸。整個1943年間,它參與了對帛硫、雅普、烏立提群島的攻擊和在荷蘭迪亞的登陸。1944年夏,參與了馬里亞納海戰,后隨航母編隊襲擊了硫黃島。8月至11月在舊金山整修。后加入TF38,襲擊了拉包爾地區的日本空軍基地。12月,在南中國海,參與了對台灣和菲律賓的攻擊。1945年3月,前往攻擊硫黃島和沖繩島。1945年6月5日,遭到颱風襲擊而受損傷,但7月已再次修復,且編入TG38.4參加了對日本本土基地的襲擊。戰後用於運送南太平洋地區的美軍返回祖國,1946年11月9日除役封存,1962年解體。
美國海軍輕型巡洋艦
提高巡洋艦的戰鬥力成為海軍列強面臨的問題。30年代初,日本率先開始建造最上級輕巡洋艦,裝備15門155毫米主炮,滿載排水量超過10000噸。美國也不甘示弱,於30年代中期開始建造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裝備15門152毫米主炮,標準排水量達9700噸。出現了輕巡洋艦重型化的局面。相比之下,當時英國的幾級輕巡洋艦相形見絀。根據倫敦條約規定,英國擁有的巡洋艦數量不得超過15艘,而且新建的巡洋艦排水量應在9100噸以內。作為對最上級和布魯克林的回應,英國開始設計建造9100噸級,裝備12門152毫米主炮的南安普敦級輕巡洋艦,南安普敦級輕巡的設計很成功,在二戰中也有不俗表現。此後英國在它基礎上發展了格洛斯特級和愛丁堡級輕巡洋艦,與南安普敦級合稱城級(TownClass)輕巡洋艦。格洛斯特級在南安普敦的基礎上改動不大,因此有的資料把3艘格洛斯特級——“格洛斯特”號(HMSGloucester62)、“利物浦”號(HMSLiverpool11)和“曼徹斯特”號(HMSManchester15)——也歸入南安普敦級。
南安普敦級輕巡洋艦是英國在二戰前最後一級按照倫敦條約設計建造的巡洋艦。它們符合1930年倫敦條約巡洋艦9100噸的限制。共有5艘,按建造時間分別是“紐卡斯爾”號、“南安普敦”號、“格拉斯哥”號、“謝菲爾德”號和“伯明翰”號。
南安普敦級輕巡洋艦全長180.3米,水線長178米,型寬19.5米,吃水6.1米,標準排水量9100噸,滿載排水量11540噸,艦員750人。外形設計具有濃厚的英國特色。採用艏樓船型,新設計的主樓比起前幾級輕巡顯的很寬大。4座三聯裝主炮炮塔首尾各有兩座。中部兩座向後傾斜的煙囪之間布置著水上飛機彈射器和吊臂。
該級巡洋艦的設計初衷是要能和噸位大致相同但裝備203毫米主炮的巡洋艦相抗衡。主炮選擇了152毫米口徑,這也是30年代后英國一直堅持的主張。表面上看,203毫米主炮具有射程和威力的優勢,然而事實上英國主張採用152毫米主炮的設計有它的優越性。射程方面,裝備203毫米主炮的巡洋艦由於射程要遠幾公里,理論上能在裝備152毫米炮的巡洋艦的射程外就消滅對方,但是由於命中率的限制,尤其是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距離的優勢作用不大,而且裝備152毫米炮的巡洋艦可以憑藉其高速度很快縮短和對手之間的距離。威力方面,雖然152毫米炮彈的重量不到203毫米的一半(約為100磅比250磅),但是數量優勢和高射速卻彌補了這一不足,南安普敦級巡洋艦上的12門152毫米火炮在每分鐘發射的彈藥重量是對手的3倍(約7200磅比2000磅)。雖然最上級和布魯克林級主炮達15門,但英國還是選擇了只配備12門主炮,這一設計是比較理性的,減少了甲板空間的佔用,有效的節約了建造費用,而且降低了排水量。如果在9100噸的前提下增加一座主炮塔,那麼必然大大減少了全艦的裝甲防護水平。事實上,美國在布魯克林級之後建造的輕巡洋艦也只採用了12門主炮。南安普敦級的四座三聯裝Mk.XXIII型152毫米炮,為50倍口徑身管,射速8發/分鐘,最大射程23317米(仰角45度時),每發炮彈重50.8公斤,在失去動力時可以人工裝填,而203毫米炮彈則不行。
二戰前,除了“謝菲爾德”號在1938年加裝了79Y型對空雷達之外,南安普敦級巡洋艦基本沒什麼改動。二戰爆發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爭的考驗,各艦均進行了多次改進。主要是增強防空火力和更換先進的雷達設備。1940年4-5月,“紐卡斯爾”號安裝了2座的多管火箭發射器(這種防空武器在“胡德”號,英王喬治五世級等艦上也安裝過,由於實際效果不盡人意而淘汰),但在1941年11月拆除,同時它還拆除了12.7毫米機槍和286型雷達,並在相應位置安裝了9座單管20毫米炮和273、291型雷達。1942年10-11月,它拆去水上飛機彈射器和291型雷達,增加10門20毫米炮。1943年7-9月,4座雙聯裝20毫米炮取代了原先6座單管20毫米炮。戰後,它又接受了進一步的改裝。“南安普敦”號由於較早的戰沉,改動不大,只是在1940年5月安裝了279型雷達。“謝菲爾德”號在1941年夏天安裝了284和285型雷達,同年9月它安裝了6門單管20毫米炮並拆除12.7毫米機槍。1942年4月到7月的改裝中,281、282、283、293型雷達取代了279型雷達,加裝3座單管20毫米炮。1943年3月和6月又加裝了5座。1944年初,飛機彈射器拆除,單管20毫米炮又增加了8座。1944年到1945年在美國進行的改裝時,X炮塔和273型雷達被拆除,安裝277型雷達。並用4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和10座雙聯20毫米炮代替了原有的15座單管20毫米炮,大大增強了防空火力。“格拉斯哥”號1940年安裝了兩座防空火箭發射器和286型雷達,前者1年後拆除。1942年夏,12.7毫米機槍和279型雷達拆除,安裝了9門單管20毫米炮和273、281、282、284、285型雷達。1942年12月,5座單管20毫米炮拆除,安裝8座雙聯裝20毫米炮。1943年又安裝了2座單管20毫米炮。到1944年4月時,它共有雙聯20毫米炮8座和單管20毫米炮7座。在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間,它拆除了X炮塔、2座雙聯裝20毫米炮和4座單管20毫米炮、飛機彈射器和273、281、293型雷達,在相應位置安裝2座四聯裝2磅炮,4座單管2磅炮和274、293、281型雷達。“伯明翰”號也在1940年安裝了1座防空火箭發射器,一年後拆除。1942年5月,拆除了12.7毫米機槍,安裝7座單管20毫米炮和284、291型雷達。在1943年4-8月間,又陸續拆去飛機彈射器,5座單管20毫米炮和291型雷達。取而代之的是8座雙聯裝20毫米炮和273、281型雷達。1944年下半年,X炮塔拆除,安裝了4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和2座雙聯裝20毫米炮和5座單20毫米炮。
在南大西洋搜索德國的破交戰艦,支援緬甸作戰和在印度洋打擊德國潛艇供應船隻、支援諾曼底登陸以及在二戰後參加了朝鮮戰爭等等。
1937年3月5日於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建成后加入第2巡洋艦隊服役,戰爭之初進行了改裝。1939年9月中,它加入英國本土第18巡洋艦隊,用於為商船護航和西部海岸的巡邏,之後在英國北方巡邏。11月它在“拉瓦爾品第”號(HMSRawalpindi)事件后發現了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在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修理之後,它南下到普利茅斯保衛本土。1940年10月11日,“紐卡斯爾”號對德國佔領的法國瑟堡進行了報復性炮擊。幾天後它和“綠寶石”號輕巡洋艦(HMSEmeraldD.66/I.66)及英國驅逐艦“布羅克”號(HMSBrokeD.83/I.83)、“徘徊者”號(HMSWandererD.74/I.74)、波蘭驅逐艦“花冠”號(ORPGarlandH.37)、“暴風”號(ORPBurzaH.73)出海攔截擾襲西部海岸的一隊德國驅逐艦,可惜敵艦逃脫。11月13日,它到直布羅陀加入H艦隊,11月27日在地中海它參加了在斯帕蒂文托角的行動。但12月被派往南大西洋在阿根廷附近海域巡邏,到1941年8月,它駛往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進行修整。1941年12月底,它回到普利茅斯,第二年2月,它加入東部艦隊。6月被派到地中海執行在馬爾他群島附近的護航任務。6月15日,“紐卡斯爾”號被德國摩托魚雷艇S-56發射的魚雷擊中右舷,遭到重創,在印度孟買臨時修理了一下後到紐約海軍工廠進行大修,但它回到英國時還未完全修好。1943年3月它駛往東部艦隊的第4巡洋艦隊,在5月27日到達印度基林底尼,之後參加炮擊日軍佔領的島嶼並支援英軍在緬甸的作戰,一直服役到1945年。1945年5月,它回到本土,在羅賽斯修理,這次的修理持續到1945年10月。1945-1947年,它在普利茅斯執行運輸任務。此後它到地中海第1巡洋艦隊服役,數年後又返回本土。1950-1951年,“紐卡斯爾”號又進行了改裝,是戰後英國第一批接受改裝的戰艦之一。此後它到遠東第5巡洋艦隊服役,參加了朝鮮戰爭,它最後的日子就是遠東艦隊度過的。1958年,它回到本土退役,於8月19日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