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桓彝的結果 展開

桓彝

晉朝大臣

桓彝(276-328年),字茂倫,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晉朝大臣,東漢名儒桓榮九世孫。

出身譙國桓氏,能文善武。晉惠帝時,闢為州主簿,拜騎都尉;晉王司馬睿為丞相,以為安東將軍、中兵參軍;晉元帝即位,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名顯朝廷。晉明帝即位,拜散騎常侍,從平王敦之亂,封萬寧縣男,遷宣城內史。頗有政績,深受愛戴。

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死於蘇峻之亂,時年五十三,追贈廷尉,謚號為簡。咸安年間,追贈太常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276~328),宇茂倫,桓顥之子、桓溫之父,東晉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人。
生於世族大家,自幼聰明好學,能文善武。年長,以州主簿入仕,拜騎都尉。晉元帝時(317年--323年),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憤而棄職。太寧二年(公元324年),晉明帝下詔討伐病危中的王敦,命為散騎常侍
平定王敦之亂后,以功被封為萬寧縣男。時宣城境內常有變亂髮生,有人舉薦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開始時,晉明帝不允,後有人再次舉薦,遂補其為宣城內史,史稱其頗有政聲,治下郡內生產發展,百姓生活安定。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鎮將蘇峻以朝臣庾亮擅權專製為由,舉兵反叛,進攻南京,史稱“蘇峻之亂”。桓彝得悉,當即率領義眾欲赴南京討伐叛軍。他一面派遣朱綽前往蕪湖討伐叛軍,一面向朝廷報告軍情。坐鎮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彝進擊討伐。他考慮到宣城城防脆弱,難以防守,於是,先退據到廣德,然後,又退據涇縣,在烏溪嶺修築工事抵抗。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強大,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投降。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保存實力,遭到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選擇了奮力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哪知,蘇峻卻派兵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攻破了石蘭防線,進逼涇城。死守城池,叛軍派人勸降,他堅守不從,終因勢小力孤,城被攻破。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軍殺害,時年五十三歲。遇難后,宣城人紀世和收其遺骸葬於城北小鎮東門渡。
後來,蘇峻攻人南京,庾亮出走,蘇峻獨自把持朝政。沒多久,於咸和四年(公元334年)即被荊州剌史陶侃和江州刺史溫嶠組織的聯軍剿滅。

主要成就


江左八達

桓彝身為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系九世孫,自小自然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族社會,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開的。所以,桓彝為了擠入東晉上流社會,不得不改弦更張,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而附庸風雅成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髮等等時尚標誌,開始成為桓彝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彝漸漸出了名,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名士團體“江左八達”,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

王敦之亂

桓彝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落入貧寒的家境。稍長,他能以積極奮進的態度對待苦難。這種積極的處世行為,深受社會讚賞,因此《晉書》上評他是“性通朗,早獲盛名”。經他少年時的好朋友庾亮的舉薦,青年時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個職務,是州主簿。所謂“主簿”,最初只是個主管文書之官。但是到魏、晉時期,則成了將帥、重臣的幕僚長。在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時,桓彝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浚遒縣(今安徽肥東縣境)縣令。由於他的才華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間,就晉陞為中書郎、尚書吏部郎,成為正式的朝廷之官,並且很快名顯於朝廷,受到當時擅權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桓彝擔心王敦的嫉恨,會給整個桓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自動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歸里,成了“無官一身輕”的布衣之士隱居。不久,晉元帝“駕崩”后,晉明帝繼位。庾亮再薦桓彝為尚書吏部郎。王敦預感到自己的權力將被削弱,遂提前領軍叛亂,反抗朝廷。桓彝極力支持朝廷平叛,晉明帝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彝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開國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死節報國

王敦之亂平后,東晉急需政治上安定、經濟上復甦,鑒於桓彝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今江蘇鎮江市)太守溫嶠向皇帝進言,力薦桓彝任宣城內史,並說:“宣城,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所謂“望實”,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實際才能的人。明帝從平定王敦叛亂的實踐中,也深感桓彝確實有擔負重任的能力,非常讚賞溫嶠的這一表薦。桓彝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說自己是“內外之任並非所堪”,表達他不能擔當起宣城內史這一重任。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三市”廣大區域,統領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內的長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安全。大抵明帝考慮到桓彝“並非所堪”宣城內史的謙虛之意,下詔任命桓彝為“宣城內史”。戰亂后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彝到宣城之後,首先是招募流民,生產救災,嘔心瀝血,親民惠民,盡心儘力救災、解難;待民境稍緩,為安全計,又率領軍民為宣城築了七里許城牆,這是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池。桓彝這種勵精圖治、清廉明潔的官風,大大感動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擁戴他們的這位“桓內史”。《晉書·桓彝傳》里用十個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績:“在郡有惠聲,為百姓所懷”。但宣城轄境之內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兩年多。
公元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歷陽郡(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聯合佔據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以討伐庾亮權臣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亂。這時,桓彝立刻“糾合義眾,欲赴朝廷”,去保衛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其下屬則以“宣城兵弱,難以退敵”進行勸阻,他又用“今社稷危逼,義無晏然”的道理,說服部下,迅速率部挺進至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正順流而下之時,被叛軍的精銳部隊打了個大敗,剛逃回宣城,叛軍也追至城下。鑒於宣城郡城無鞏固險阻,旋之退據廣德(今安徽廣德縣)。在廣德屢屢傳來叛軍擊敗朝廷軍隊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又迅速率軍進駐涇縣(今安徽涇縣)。恰在這時,聞之蘇峻叛軍已攻佔了京師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際,決心堅守涇縣城,抵抗叛軍。此時,周圍諸多州郡已降於叛軍,蘇峻指使他們輪番到涇縣來勸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嚴詞拒絕。蘇峻的將領韓晃率部緊緊圍困著涇縣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緊張起來,紛紛建議桓彝對叛軍來個假投降,以免叛軍屠城。桓彝正色說道:“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堅志守城一月有餘,一座小小的縣城才被攻破,隨之桓彝被叛將韓晃殺害於城中,時年五十三歲。蘇峻、祖約的叛亂,被東晉的重臣、名將溫嶠、陶侃率領的王師平定之後,桓彝被朝廷追贈為廷尉,並賜於“簡”的謚號。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父輩父親桓顥郎中
平輩妻子孔氏臨賀太夫人
子孫長子桓溫萬寧男,駙馬,丞相,之後改封南郡公,子桓玄追封楚宣武帝
司馬興男南康公主,司馬紹女,出身河內司馬氏,養子桓玄追封宣皇后
次子桓雲萬寧貞男,西陽太守,假節
三子桓豁征西大將軍
四子桓秘散騎常侍,中領軍
五子桓沖太尉
王女宗豐城夫人,王恬女,出身琅琊王氏
庾姚豐城夫人,庾蔑女,出身潁川庾氏
孫子桓熙桓溫長子,南郡世子
桓濟桓溫次子,臨賀縣公,駙馬都尉,給事中
司馬道福新安公主,司馬昱女,出身河內司馬氏
桓歆桓溫三子,臨賀郡公
桓禕桓溫四子
桓偉桓溫五子,安西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桓玄桓溫六子,相國,大將軍,楚王,楚武悼帝
劉氏皇后,劉耽女,出身南陽劉氏
桓伯子桓溫長女,嫁太原王愷
桓氏桓溫次女,嫁琅琊王敬弘
桓氏桓溫三女,嫁陳郡殷仲文
桓序萬寧男,桓雲長子,宣城內史
桓石虔桓豁長子,豫州刺史
桓石秀桓豁次子,鎮蠻護軍,西陽太守
桓石民桓豁三子,左將軍
謝道輝謝奕女,出身陳郡謝氏
桓石生桓豁四子,前將軍,江州刺史
桓石綏桓豁五子,黃門郎,左衛將軍
桓石康桓豁六子,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桓女幼桓豁長女,嫁潁川庾宣
桓蔚桓秘長子
桓嗣桓沖長子,西陽,襄城二郡太守,江夏相
桓謙桓沖次子,尚書令,吏部尚書,散騎常侍
桓修桓沖三子,撫軍將軍,散騎常侍
司馬氏武昌公主,司馬昱女,出身河內司馬氏
桓崇桓沖四子
桓弘桓沖五子
桓羨桓沖六子
桓怡桓沖七子

軼事典故


皮裡陽秋

典出《世說新語·賞譽》篇:“桓茂倫(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裡陽秋,謂其裁中也。裁中,謂內心有裁斷。《晉書·褚裒傳》:桓彝: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註:“陽秋”應為“春秋”,此處用“陽秋”是因東晉簡文帝之母名春,為諱“春”字,而改作“皮裡陽秋”。

史籍記載


《晉書·列傳第四十四》:
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之九世孫也。父桓顥,官至郎中。彝少孤貧,雖簞瓢,處之晏如。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時人方之許(邵)、郭(泰)。少與庾亮深交,雅為周顗所重。顗嘗嘆曰:“茂倫嶔崎歷落,固可笑人也。”
起家州主簿。赴齊王司馬冏義,拜騎都尉。晉元帝為安東將軍,版行逡遒令。尋辟丞相中兵屬,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名顯朝廷。於時王敦擅權,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職。嘗過輿縣,縣宰徐寧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結交而別。先是,庾亮每屬彝覓一佳吏部,及至都,謂亮曰:“為卿得一吏部矣。”亮問所在,彝曰:“人所應有而不必有,人所應無而不必無。徐寧真海岱清士。”因為敘之,即遷吏部郎,竟歷顯職。明帝將伐王敦,拜彝散騎常侍,引參密謀。及敦平,以功封萬寧縣男。丹陽尹溫嶠上言:“宣城阻帶山川,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彝可充其選。”帝手詔曰:“適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須才,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方今外務差輕,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內外之任並非所堪,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名義,遂補彝宣城內史。在郡有惠政,為百姓所懷。蘇峻之亂也,彝糾合義眾,欲赴朝廷。其長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擾,可案甲以須后舉。彝厲色曰:“夫見無禮於其君者,若鷹鸇之逐鳥雀。今社稷危逼,義無晏安。”乃遣將軍朱綽討賊別帥於蕪湖,破之。彝尋出石硊。會朝廷遣將軍司馬流先據慈湖,為賊所破,遂長驅徑進。彝以郡無堅城,遂退據廣德。尋王師敗績,彝聞而慷慨流涕,進屯涇縣。時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勸彝偽與通和,以紓交至之禍。彝曰:“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峻遣將韓晃攻之。縱將敗,左右勸縱退軍。縱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遂力戰而死。晃因進軍攻彝。彝固守經年,勢孤力屈。賊曰:“彝若降者,當待以優禮。”將士多勸彝偽降,更思后舉。彝不從,辭氣壯烈,志節不撓。城陷,為晃所害,年五十三。時賊尚未平,諸子併流迸,宣城人紀世和率義故葬之。賊平,追贈廷尉,謚曰簡。咸安中,改贈太常。俞縱亦以死節,追贈興古太守。初,彝與郭璞善,嘗令璞筮。卦成,璞以手壞之。彝問其故。曰:“卦與吾同。丈夫當此非命,如何!”竟如其言。有五子:溫、雲、豁、秘、沖。

後世紀念


後人為紀念桓彝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在他遇害處建起桓公墓,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1521年)又在墓側建造了桓公祠。

人物評價


從“國賴忠臣,家推才子”角度看,之後桓氏家族之所以也出了那麼多的棟樑之材,正是有桓彝率先做出了典範,打下了根基。東晉南渡,雖然北人南渡集團因桓彝久居江南,不承認桓彝為過江名望,但他竭力為北人南渡集團成員說項,在調和南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東晉創立作出很大貢獻。因而,進行東晉創立史的研究,不應忘記桓彝的功業。

史書評價

《晉書》:抱中和之氣,懷不撓之節”、“揚芬千載之上,淪骨九泉之下”,並有贊語云:“矯矯宣城,貞心莫陵。身隨露天,名與雲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