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邊村

江西省吉水縣丁江鎮塘邊村

徠塘邊自然村,自宋元祐戊辰年建村至今有一千年歷史,已有三十多世近四十,可謂是千年古村。地處於丁江鎮北面隔恩江相立,東連塘邊村下轄宋唐村,西與下轄沙下村相連,北附丘嶺。

概況


塘邊村,以陳氏為主,之前有一家李姓、一家王姓與魏姓,前兩者已 遷出本村,只留一家魏姓。與鎮只有2-3公里,與烏江鎮相隔8公里,距縣城有20公里,背靠丘嶺,環境幽美。村內的古民居群,展現了明清建築風格,祠堂門口一池塘星羅棋布,古村綠意盎然,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塘邊村位於丁江鎮北面,東臨永豐縣八江鎮,西面與烏江鎮沙井村毗鄰。北面為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宛蜒曲折的恩江河流域象條飄長織帶橫穿於塘邊村前面,將丁江鎮和塘邊村中間分開,形成兩岸隔江對望之勢。

行下區劃


塘邊村下轄有九個村小組。分別為塘邊村小組,沙下村小組,甘棠 村小組,新屋場村小組,舊屋場村小組,晏口村小組,宋塘村小組,店下村小組,大江嶺村小組。

交通


塘邊村交通順暢,村村之間都有新築成的混凝土鄉道相通。縣道從 村中心貫穿而過,西至吉水縣城約20公里,南至丁江鎮約2.5公里。雄偉的丁江大橋橫跨於恩江河之上,是塘邊村通往丁江鎮的重要橋樑,也是丁江以東和南面城鎮通往吉水縣城的必經之路。

人口


塘邊村
塘邊村
塘邊村人口眾多,地域面較廣,其中丘陵約佔總面積的60%,耕地約 佔30%。全村以種植為主要產業,泥沙土地為種植水稻和蔬菜的特色資源,因此便成了全縣聞名的水稻和蔬菜產量大村。營養價值豐富的土瓜籽和又長又大的白蘿蔔都是本村特產之一。資源塘邊村水資源豐富,地下水清涼甘甜不帶絲毫異味而且冬暖夏涼。前有恩江河,後有幾座人工改造的天然水庫,形成了一年四季都不幹枯的水源縺。

特色


塘邊村[江西省吉水縣丁江鎮塘邊村]
塘邊村[江西省吉水縣丁江鎮塘邊村]
塘邊村還有各類特色植物。其中有聞名伊爾的千年古樟樹,最大的一顆要十幾個人方能環抱起來。也是提煉珍貴樟腦油的植物。目前以成為我村的文化遺產。筆直挺拔的長青松樹,顆顆像天安門前的紅旗標桿一樣直入雲宵,林立於村莊前後。塘邊村素有山青水秀,物華天寶之美稱。

塘邊來歷


祖譜記載

亨淑,號靜軒,宋元祐戊辰二月十二生時公年幼隨父在置,不幸父卒於任,弗能攜家歸梓,暫居城北宋大觀四年,庚寅徒居吉水二十都大樹坪,因有長松一根甚大,更名長松取基松操以*,

譯文

塘邊村第一世陳亨淑,號靜軒,生於(1088.2.12~?)宋哲宗趙煦元祐1088年,父,陳克明,字九霄仕,由四川成都簡州上任吉州(當今吉安)丞,不幸父卒於任上,因四川成都距吉安路途遙遠,家人不能奔喪事,暫居城北。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閑靜休養遷居吉水二十都(丁江鎮塘邊村)大樹坪,有一顆很長的松樹,取名為長松塘邊,現簡化為“塘邊”。

公卜居記


公志浩大,希聖希賢。
父知吉州,卒於任前。
路途遙遠,難以歸旋。
堪輿遍選,踟躕流連。
務擇仁星,見松立煙。
爰處大坪,數拾餘年。
后棄彼地,徙居塘過。
二爪銜環,對門筆尖。
舉案如銷,兩井衝天。
后坐齊嶺,前帶州連。
左進螃水,右出湖蓮。
皆公所為,爰是書焉。

歷史摘要


陳國派

這個要追塑到周武王時期,當時封建時期都是以分封,我們祖先不是姓陳,是媯姓,名滿,分封到陳國,媯滿即為胡公,后稱媯姓陳氏,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即稱陳滿,是陳國派始祖。

穎川派

陳國派一到漢朝時期,改成陳氏穎川派,陳實-陳紀-陳群-陳泰,這是陳氏一段輝煌的家族
陳實,(104-187),漢太丘,也稱陳太丘,如果你們還記得,我們祠堂里天井處有兩塊條扁,左邊是漢代太丘令,右邊是明紀宗人府。前者就是指他。
陳紀,(128-199),陳實之子,也是東漢末年有名氣官員,袁紹為徠太尉時,想給陳紀做,他不要此官。
陳群,(?-236),陳紀之子,陳實之孫,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陳群生陳泰,
陳泰,(?-260),為三國時期名將,以上幾人,如你看過楚漢之爭與三國演義,都可知道他們的名字。
陳凖,(?~300年),陳佐子。早年居鄉,有聲望。晉惠帝元康五年(二九五年)官至中書令。
陳匡,又名鉅,有頭名
陳逵,字林道,陳子。小時就表現出優秀的才幹,為人文雅而有風采,以清純敏睿知名。
潁川陳氏中世系明確、見諸史冊較晚的還有陳茂先,他是陳的七世孫,陳的十一世孫,東晉安帝時襲封廣陵公。義熙九年(413年)尚書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說陳在趙王之亂中對淮南王遇害負有責任,要求削除陳氏的廣陵封國。陳茂先上表自辯,封國得以保存。但這時距東晉滅國也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了,大約在劉宋代晉的時候,和其它前朝舊族一樣,潁川陳氏一族的封爵承襲才從此斷絕。
潁川陳氏由漢末入於魏晉,子孫歷十餘世貴顯,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謂王謝之家也只能算是後起之秀了。雖然潁川陳氏主支南遷,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採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也一直列為潁川首姓。
自陳霸先“自雲漢太丘長陳之後”以來,天下陳氏大都以潁川為祖。

陳朝

穎川派陳氏到陳朝,陳文贊生陳談先,陳談先生陳頊,陳頊生陳叔寶,陳叔寶生深。陳霸先取代梁朝改陳朝,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陳頊是陳談先之子,是陳霸先的侄子,陳頊,我們祖譜記載他有三十二個兒子,全部封王,但史書有記載是四十二子,陳頊傳陳叔寶,是陳朝的陳後主,看過隋唐英雄,都會知道,陳後主生活相當奢移,出了名的妃子張麗華。
陳頊
├→ 陳叔齊(子肅)(新蔡王)
├→ 陳叔文(子才)(晉熙王)
├→ 陳叔彪(子華)(淮南王)
├→ 陳叔重(子厚)(始興王)
├→ 陳叔儼(子思)(尋陽王)
├→ 陳叔慎(子敬)(岳陽王)
├→ 陳叔達(子聰)(義陽王)
├→ 陳叔雄(子猛)(巴山王)
├→ 陳叔虞(子安)(武昌王)
├→ 陳叔平(子康)(湘東王)
├→ 陳叔敖(子仁)(臨賀王)
├→ 陳叔宣(子通)(陽山王)
├→ 陳叔穆(子和)(西陽王)
├→ 陳叔儉(子約)(南安王)
├→ 陳叔澄(子泉)(南郡王)
├→ 陳叔興(子推)(沅陵王)
├→ 陳叔韶(子欽)(岳山王)
├→ 陳叔純(子共)(新興王)
├→ 陳叔謨(子軌)(巴東王)
├→ 陳叔顯(子明)(臨江王)
├→ 陳叔坦(子開)(新會王)
├→ 陳叔隆(子遠)(新寧王)
├→ 陳叔榮(子徹)(新昌王)
├→ 陳叔匡(子佐)(太原王)
├→ 陳叔叡
├→ 陳叔忠
├→ 陳叔弘
├→ 陳叔毅
├→ 陳叔訓
├→ 陳叔武
├→ 陳叔處
└→ 陳叔封
陳後主,祖譜記載子八,但實際上也有子二十二。
後主系
陳叔寶(元秀)(後主)
├→ 陳胤(承業)(吳興王)
├→ 陳嶷(承岳)(南平王)
├→ 陳彥(承懿)(永嘉王)
├→ 陳深(承源)(始安王、皇太子)
├→ 陳虔(承恪)(南海王)
├→ 陳祗(承敬)(信義王)
├→ 陳兢(承檢)(邵陵王)
├→ 陳庄(承肅)(會稽王)
├→ 陳恮(承厚)(東陽王)
├→ 陳蕃(承廣)(吳郡王)
├→ 陳恬(承惔)(錢塘王)
├→ 陳總
├→ 陳觀
├→ 陳明
├→ 陳綱
├→ 陳統
├→ 陳沖
├→ 陳洽
├→ 陳縚
├→ 陳綽
├→ 陳威
└→ 陳辯

其它名人

陳勝與陳友諒,祖譜上也有記載,與我們是一個派系的,但我們不是他們分支下來的。

氏三狀元

到宋朝時,有秦國公陳省華,陳省華有三子,其中長子陳堯叟與次子陳堯佐,皆為宋狀元,這就是當時俗稱陳氏三狀元,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叟有三子,陳師古,陳希古,陳學古,951年六月,郭威遣大將高興周攻邢州,陳師古戰敗陣亡,部眾推其弟陳學古為留後。952二月年,高興周部又攻邢州,陳學古復戰死,城破。

塘邊始祖

陳師古—陳知言—陳濟—陳德初—陳克明—陳亨淑(亨淑公,是塘邊村陳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