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台福地遺址

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的遺址

瓊台福地遺址位於海南瓊山府城關帝巷內的抱珥山上。關帝巷口有一座仿明代石牌坊,四柱三間,懸山頂上飾有鯉魚鴟尾,坊匾正背面題刻的“瓊台福地”四字。瓊台福地遺址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穿過牌坊,走進狹窄的關帝巷,就可看見幾十級台階之上一組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該地為府城三座高峰之一的抱珥山、宋之都監台、元之元帥府皆設在山上。
瓊台福地坊
瓊台福地坊
人們習慣尊稱朝廷官衙為“台”,故這裡稱“瓊台”。瓊台福地的說法由來已久。觀象家曾說,華夏大陸的陽剛紫氣,越海潛入南方,首先聚集於瓊台之下,故稱“福地”。又相傳海南地形極像一隻縮頭神龜,宋太祖怕它伸出頭來威脅王朝的統治,便將州城遷來神龜縮頭處,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在府城設立瓊管安撫司統管全島政務,藉此鎮住龜頭。因此,當時人們稱此地為瓊台。明永樂元年(1403年)海南衛指揮使楊義在山頂立“抱珥山”石碑一塊,還在山南樹立“瓊台福地”石牌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年),抱珥山被村民挖掉,建關帝廟一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張介祺順民意修復瓊台福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任瓊山知縣汪篆刻“瓊台”二字勒石為記。後來福地上建起關帝廟、文昌閣、聖母祠、獻台、戲台、石牌坊等,這裡成了文人墨客遊覽之地、平頭百姓祈求安康之鄉。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山之南建的瓊台福地牌坊和其他建築已淹沒在蒼茫的歷史長河之中。1994年,瓊山縣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1999年瓊山市人民政府在瓊台福地舊址上,瓊台福地牌坊得以重建,關帝殿得以重修,又新建起福地軒、瓊台閣、東廡廊、西廡廊等,組成瓊台福地紀念館,恢復了昔日的輝煌和熱鬧。
福地軒
福地軒
石階通往高高在上的瓊台福地,九石階一平台,共二十七台階、三個平台,福地軒就建在第三個開闊的平台之上。這個高台兩側的護牆之上,各有一條活靈活現的龍頭露出牆外。台階兩旁和高台的石護欄上,每個柱頭都有一頭栩栩如生的姿態各異的小石獅,與對面的同一方向,一共有十五對。欄桿對稱的每塊欄板外側刻有花卉芳草;每塊欄板內側,各有唐至清代瓊州的一位文臣武將或文化名人浮雕,並刻有人物籍貫、官銜、生平事迹和評價文字,以及人的活動情景,一共有三十位,如丘濬、海瑞鍾芳唐胄薛遠陳實、謝寶、吳典等。
這些海南先賢,才華橫溢,薈萃瓊台福地,是福地的光榮,是海南的驕傲。
福地軒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大門前兩根盤龍石柱。兩根石柱相對稱地各鏤空刻出一條巨龍。盤繞石柱的龍身上站著民間傳說的神話人物雕像:奉玉板的曹國舅,拿鐵仗的鐵拐李,搖鼓的漢鍾離,騎驢的張果老,吹簫的呂洞賓,戴竹笠何仙姑,持大拍板的藍采和提花籃韓湘子,還有浪中跳龍門的鯉魚以及花草、蟲鳥……龍頭相向,嘴含珠,眼圓睜,須飄拂,整條龍像要騰空而起。玲瓏剔透的石柱內容豐富,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石匠心靈手巧,雕鑿的技藝無與倫比。
門庭東邊有瓊山知縣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書寫的“瓊台”兩個大篆字牌,該牌是在1999年復建時從地下挖出來的,已經斷為三節,后修復重立於此。
穿過兩旁懸掛“瓊台勝境旖旎揚天下,福地豐碑崢嶸耀海南”楹聯的大門,眼前出現翠竹蔥蘢的庭院,兩側廡廊牆壁上嵌入很多石碑。庭院的北端,綠瓦、紅牆、紅柱、紅欄桿、鏤花窗、紅燈籠使二層重檐的瓊台閣顯得分外壯觀。而歇山式屋頂的脊樑上,兩條長龍對著小寶塔相向蜿蜒,重檐四角,各踞守著一隻神態自若的石麒麟,使樓閣有了動感,有了活力。
瓊台閣
瓊台閣
瓊台閣後院有一堵牆,牆中間巨大的金色“福”字上金龍在翻舞。有“文經”、“武緯”兩小門開在牆的兩旁,通向關帝殿,把一軒、一閣、一殿貫通起來,而這堵牆是後進關帝殿的照壁。
綠色屋檐裝飾成“品”字形,雪白的照壁正中,有一巨幅金龍盤據的浮雕,左右分別橫書“忠義”“仁勇”四個斗大金字。金色浮雕體現龍文化的特徵,金字是關帝品格的精確概括。高達兩米的寶塔形萬年寶鼎,安放在照壁前,二、三層各有六個翹起的檐角掛著風鈴,輕風徐來,丁當作響。
庭院里鐵樹蒼翠,左右廡廊壁上各掛著一米見方的三幅關帝主要生平事迹的黃楊木浮雕:桃園結義、掛印封金、單刀赴會和刀劈顏良刮骨療毒、刀斬蔡陽。這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關帝殿、媽祖廟和觀音廟
關帝殿、媽祖廟和觀音廟
關帝殿雄據庭院北面。殿內紅彤彤金燦燦的神龕中坐著“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帝。只見他右手撫墨黑長髯,左手拿一卷兵書,神態自若,專心致志地讀書。雙手捧金印的關平和一手執大刀、一手抓寶劍的周倉分立左右殿。關公及關平、周倉的塑像都是由整塊的進口菠蘿蜜木料雕成。關帝廟的山牆正中,還嵌著一塊青山石雕成的吐水神龍。
關帝殿的左右各有一配殿,分別為媽祖廟和觀音廟,一殿兩廟並列,布局獨特。
瓊台福地建築恢復古代建築風格,布局嚴謹,雕樑畫棟,工藝精良,雄偉壯觀,文化氛圍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