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遠
薛遠
薛遠,字繼遠,明進士,今峨蔓鎮筆架村,祖籍安徽省無為人
薛遠,字繼遠,明進士,今峨蔓鎮筆架村。(也有說是瓊山人,但未見有依據),祖籍安徽省無為州(今安徽無為)人。其敏而好學,精於禮樂、兵刑、天官、律歷,尤其嫻熟典故。
姓名:薛遠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明代
籍貫:海南省儋州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1435年(明宣德十年)中舉,1442年(正統七年)考中進士,任景泰官戶部郎中,1457年(天順元年)提任右侍郎,后改任工部,1467年(成化初年)督兩廣軍餉,位至南京兵部尚書。任職期間,治政嚴明,官吏斂手,百姓安居。曾云:“馭吏嚴刑以懲,不若先先事而發善,革弊不若無弊可革。”
因治水、賑災有功,歷任戶部侍郎、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他對禮、樂、兵、刑、天文、律數造詣頗深,尤精於國家典故。在戶部時,奏章、行文、悉出其手。做官40年,食不兼味,家無攻長物。
薛遠
可以肯定薛遠的祖籍為安徽無為州人。其祖父薛祥於元末從巢湖的俞通海舉義而歸附朱元璋,洪武年間官至工部尚書,為左丞相胡惟庸所惡而獲罪,株連薛能四子而充軍海南衛。當時海南衛駐軍配5600人,薛能被編置前千戶所駐儋州的積勇都(今儋州市三都鎮積勇村),現積勇村仍存有當年為薛遠立的“尚書坊”,但是在瓊山也有人曾為其祖孫二人建“祖孫尚書坊”。既然史書記載薛遠於明永樂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出生,在儋州宜倫義學讀書,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21歲時從儋州宜倫學中試,可見其父已落籍儋州,薛遠應視為儋州人。
薛遠出生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十八歲時考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後晉升郎中。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因為聽信宦官王振的蠱惑,親率大軍征討西北胡人瓦剌部,被其首領也先團團圍困於土木堡,導致全軍覆沒,成了也先的俘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
明英宗因為“溺於宦豎”,由皇帝淪為胡人的階下囚之後,他的皇弟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朝官的擁戴下即帝位成了景泰帝。但不久之後,英宗又被也先禮送還朝,當了“太上皇”,而他對於自己蒙難其間,弟弟擅自奪權稱帝的做法非常不滿,常懷復辟之志。這一動向使朝臣之間形成兩派,其中支持英宗復辟的就稱為“迎復”派。薛遠就屬於這一派。所以距他的年代不遠的《正德瓊台志》稱他“以迎復功,擢本部侍郎,升尚書”。但這是極其省略的“史筆”,事實上,薛遠由正五品的郎中高升為正二品的戶部尚書,這其間尚有一個過程。
英宗復辟稱帝后,將患病的朱祁鈺廢為郕王,改年號為天順。天順元年(1457年),據有的史料稱,薛遠奉命出使交趾(現越南一帶),這時期的交趾並不甘心臣服於明王朝,經常搞點小動作,併發兵攻打他的鄰國占城等地,給明王朝出難題。所以薛遠的這次“外交使命”想來不會很輕鬆,也因為如此,他回國后,由正五品的戶部郎中晉陞為正三品的戶部侍郎,如果在出使安南的外事活動中沒有出色的表現,這是辦不到的。
這戶部侍郎已經是相當榮顯的職位,就在當時的瓊籍官員中已算是首屆一指了。不久,又由戶部侍郎改任工部侍郎。這一改卻是因為治理黃河的大事。天順五年秋七月,據《明史·河渠志》載:“河決汴梁土城,又決磚城,城中水丈余,壞官民舍過半。周王府宮人及及諸守土官皆乘舟筏以避。軍民溺死無算。襄城亦決縣城。命工部侍郎薛遠往視。恤災戶,蠲田租,公廨民居以次修理。明年,開祥符曹家溜,河勢稍平。”汴梁即今開封,當時位於黃河邊上,經常因黃河泛濫鬧水災,但這一次卻是空前的災難,當此之際,薛遠臨危受命,可見皇上及朝中大臣們對他的倚重。
事後,薛遠回到京都,始升任戶部尚書。他能處理各種繁雜事務、隨機應變的能力(史稱“善處煩劇而通變就事”)大概也於此時得到朝野上下的公認。
舊居舊址
這“西廠”可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罪惡機關!汪直通過把持這一機構,狐假虎威,禍害忠良,殺人無算。一時朝中大臣對此議論紛紛,薛遠自然也是其中一員。領頭的有內閣大學士商輅、左都御史李賓等。這商輅可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三元及第”(即科舉考試中解元、會元、狀元)的大才子,且德才兼備,為官正直,在景泰帝時,他為表示對民族英雄于謙的支持,沒有參加“迎復”英宗朱祁鎮的活動,因此被英宗的心腹黨羽視為異己,放逐回鄉。憲宗即位后,聽從朝臣們的建議重新起用他為內閣大學士。
商輅對汪直的倒行逆施非常憂慮,多次對憲宗提出要廢掉西廠,罷免汪直。可是憲宗不聽,發怒道:“汪直不過是奴僕一個,難道內廷中一個小小的下人還能危害整個天下不成!”就這樣,經多次勸阻仍不能阻止汪直的罪行,而汪直也把商輅、李賓、薛遠等大臣視為仇敵,隨時尋釁加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六月,商輅、李賓、薛遠等好幾位大臣都一起辭職還鄉,這正是汪直夢寐以求的好事,於是慫恿憲宗都批准了。薛遠從此辭職歸休,將其在瓊家眷遷回原籍無為州。這時薛遠已經六十三歲了,從二十八歲入仕至此,他為朝廷服務了三十五年,而史稱他為官數十年,食不兼味,家無長物,自始至終,廉潔從政,為自明朝以來的瓊籍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舊居地址
《道光廣東通志》稱他在戶部主政期間能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處理一切事務有條有理,使一般“胥吏”在會計出納方面循規蹈矩,不敢胡來。他常說:“馭吏嚴刑以懲,不若先事而發。善革弊,不如無弊可革。”這就是說,等到下屬吏員犯了錯誤才去嚴刑處罰他,不如事先防範使他沒有犯錯的機會;善於革除弊政,不如事先制定好法則使無弊政發生。這就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和考慮問題時周到細密的先見之明。每年終,各地報到戶部陳述困難,要求蠲免各項賦稅、超支時,有關部門總是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薛遠認為凡此種種,都可考慮予以批准。因此當時朝野上下“官省民安”,大家都一致讚賞。
官場舊址
其實在海南的歷史上,薛遠與丘濬、邢宥都是同一個年代的人。薛遠比丘濬大七歲,比邢宥大兩歲。薛遠中進士后六年,邢宥中進士,成化元年官至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又后十二年,丘濬中進士,至薛遠辭官時,丘濬升為國子監祭酒(從四品)。
據《民國瓊山縣誌·人物卷》還有一個林傑(字廷賓),與丘濬同年成進士,官至浙江副僉都御使(正七品)。這四人應該說都是同一個時期,同朝為官的海南先賢。明代的瓊州府城裡還特地為此四人建立起一座牌坊曰:“表賢亭”(故址在今府城鎮內忠介路與繡衣坊介面處)。為成化七年廣東按察司副使塗棐所建。這就是說,建此亭時,仍是薛遠的官職最高。當時的提學胡榮曾有記云:“四賢俱發軔魏科,接踵要路。猷為足以匡弼時政,風裁足以激濁揚清,文章足以補助道化。實瓊人之師,海內之望也。”在儋州,據《萬曆儋州志》還有一座為紀念薛遠而建的“尚書坊”,也是塗棐所建,亦可證明薛遠從儋州出仕。
這四人中,丘濬與邢宥的關係比較密切,來往較多,丘濬的詩文中多次提到他。其次為與林傑的交往。林傑出為監察御史時,丘濬曾寫有《贈鄉友林廷賓南台御史序》一文,其時丘濬在翰林院供職,故文末云:“且予居近禁,所職者在文學,而政事非所敢知也。而廷賓之職則在夫振風紀;風紀之要,則在乎識大體。大體既正,則余可略也。贈廷賓者,止於是矣。”諄諄之囑,均以國家“風紀”大事為重。這也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瓊籍先賢們的剛正清廉,一絲不苟。而歷史證明,這四個人最後都能做到“廉吏其行,松竹其操”,始終如一,保其晚節。薛遠活了八十二歲,林傑活了八十一歲,丘濬活了七十五歲,邢宥活了六十八歲,晚年退歸海南“惟田圃是樂,足跡未至嘗城市”。
一個輝煌的時代,一群正直有為的先賢,足可以為瓊崖千古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