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初十,出生於瓊山縣府城鎮下田村(今海口市瓊山區府城紅城湖路金花村)。幼年失去父親,母親李氏教他讀書,他看一遍就能背誦。六歲能作《五指山詩》出口成章。家貧無書,曾經走數百里路借書,必定將書借到才罷休。
正統九年(1444年),考取廣東鄉試第一名。
正統十二年(1447年),赴京參加會試,不第。
景泰五年(1454年),舉進士及第,廷試當為一甲及第,以策中頗觸時諱,遂以貌寢為由改二甲第一,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參編《寰宇通志》,景泰七年書成后被
明代宗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在翰林院任職后,見聞更加廣泛,尤其熟悉國家典故,以經國濟民自負。
成化元年(1465年),
兩廣有戰事,向大學士
李賢上書,指明陳述形勢,井井有條數千言。李賢對他的謀划很欣賞,向皇帝稟報,
明憲宗命將丘濬的謀划抄寫下來,讓總兵官趙輔、巡撫都御史
韓雍看。韓雍等攻破賊軍,雖然不完全是用他的計謀,然而他因此在朝臣中頗有威望,任職期滿,晉陞為侍講(從五品)。
成化二年(1466年),參與撰寫《英宗實錄》,這一年秋天,升為侍講學士(從五品)。
成化十三年(1477年),《續通鑒綱目》成書,提升為翰林院學士,十六年,加封禮部侍郎、調任國子祭酒(從四品)。當時學習經義的書,好尚奇險怪異之文,丘濬在主持南畿的鄉試時,在分考和會試中他都痛切地抑制這種文風。任職國子監后,督促國學生時,尤為懇切地告誡他們將文體返歸正道。不久晉為禮部右侍郎(正三品),掌管祭酒事務。
丘濬《大學衍義補》書影
認為真德秀著的《大學衍義》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敘述得不完備,丘濬就博採群書補充了這些內容,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寫成《大學衍義補》160卷。
明孝宗繼位(1488年)后,他向孝宗呈上此書。孝宗認為該書不錯,賞賜黃金紙幣獎勵,並命令有關部門刊印發行。特別提升為禮部尚書(正二品),掌管詹事府的事務。充任修撰《憲宗實錄》的副總裁。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憲宗實錄》書成,加封為太子太保。十月,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尚書入內閣任職從丘濬開始,他當時七十一歲。他認為《大學衍義補》所撰述的都可見之行動,請求摘其要點奏報皇帝,並下內閣商議付諸實行。孝宗批准他的請求。
弘治五年(1492年),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間見到彗星三次出現,遍掃三垣,方圓五六百里大地發生地震。近來彗星出現在
天河,每天地震天鳴不已,怪鳥在宮中鳴叫三聲。《春秋》二百四十年,記載出現慧星三次,地震五次,飛禽兩次。現在卻在二十年之間屢次出現,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體會上天的仁愛,想到祖宗創業的艱難,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適應政事的需要,謹慎對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東西,而不被異端所迷惑,節約財物,不至於耗費國家財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聽偏信,禁止以私事謁見請託,明確義理,保持節儉的品行,勤於政務,那麼,阿諛求寵、邪門旁道的亂政之徒就不敢為非做歹,天災就可以清除。”接著列舉二十二種時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見。
弘治六年(1493年),由於眼病免去上朝。
邱文庄公(丘濬)像
在位時,曾經用寬大為懷啟發孝宗,以忠厚來改變士風。只是生性偏狹,曾與
劉健在商議事情時,因意見不合,競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說話不中他意,總是當面駁斥。與
王恕關係緊張,以至不說話。
弘治六年(1493年),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罷免二千人。他則請求未滿三年的仍任原職,無特別貪婪殘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爭辯無結果,要求離職。太醫院判劉文泰曾經與丘濬家有過來往,劉揭發王恕失職,王恕懷疑劉是受丘濬指使,而輿論大嘩,說疏稿是他寫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罷官,人們由此對其很有看法。給事中毛珵、御史宋德、周津等紛紛上奏章彈劾丘濬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
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加封為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在朝廷的最後幾年,他陸續呈上了十三份奏章請辭還鄉,但卻沒有得到孝宗的批准。
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初四日,在任上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孝宗下旨輟朝一日賻寶鈔一萬貫,追贈“太傅”,謚號“文庄”。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十二日,孝宗又撰寫了《特賜謚策文》,命行人宋愷
扶靈將遺體運回海南,靈柩抬到海口濱涯村時纜繩突然神秘地綳斷,於是就地安葬。
丘濬的思想包括但不限於政治、經濟、禮教以及獨特性的思想如科學觀、教育思想等幾個方面。
丘濬是明代實學開創者,他的《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和《朱子學的》是儒家經典著作,他還撰有《家禮儀節》八卷。由於丘濬對明代理學的非凡建樹,被明孝宗御賜為“理學名臣”。
丘濬一生功業在著述。其著作如林,總數超過二十多種。主要著作包括《大學衍義補》、詩文彙集《瓊台會稿》《朱子學的》等在內,計有三萬多卷。《
四庫全書》收錄瓊人著作不過12種(包括存目),其中就有丘濬的《大學衍義補》等5種。
丘濬當過史官,並編撰過多部史學著作,其史學著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修史書,包括《英宗實錄》《憲宗實錄》等;一種是私修史書,包括《續修通鑒綱目》《世史正綱》三十二卷(成書於成化十七年)《平定交南錄》一卷等。其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史德和史識兩個方面。
到修撰《英宗實錄》,有人說對於于謙之死應該按不軌判罪來記載,丘濬說:“
土木堡之變,如果沒有于謙,國家就很危險。事情久已有了定論,于謙所受的冤枉不能不辯白清楚。”他如此主持正義。
清人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丘文庄》云:“丘文庄公濬,著《世史正綱》,持論嚴正。”由於丘濬對文化的突出貢獻,被史學界稱之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丘濬以政治家見稱於史。他一生仕途順暢,官至卿相,且著書立說,為世人敬仰。
丘濬於景泰五年(1454年)獲進士,一生歷事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先後出任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要職,弘治七年(1494年)升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海南人而至“宰相”者,唯明之丘濬矣。
史載他七歲時寫的《五指參天》一詩,顯示出他自幼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
丘濬具有獨特的經濟思想,他的《大學衍義補》首開經濟思想,革新了以明理學為主導的思想,引赴了務實浪潮。《大學衍義補》是丘濬經濟治國思想集大成者之作。
丘濬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是明代中葉的重要經濟思想家,具有極為豐富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這集中於《大學衍義補》一書中。
丘濬書法
丘濬雖以政治家見稱,在文學史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其“詩出乎天趣自然”的主張,開一代詩風,是中國詩界供奉的詩歌創作最高境界。丘濬詩作大都體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戲答友人論詩》是最能表現丘濬的創作觀的。詩云:
吐語操詞不用奇,風行水上繭抽絲。
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詞。
時人評曰:“丘濬或雄渾壯麗,以氣勢勝,或明白如話,以意境勝,均有獨到之處。”
除了以詩文名世之外,丘濬又是傳奇作家,他的劇本《投筆記》《羅囊記》《學鼎記》和《五倫全備記》,被認為“啟導了明代文人創作傳奇的風氣”,後者在17世紀更流傳至韓國,被譯成韓文,作為學習中國語的教本。
《瓊台類稿》五十二卷、詩十二卷,鄭廷鵠有感於丘濬的《瓊台吟稿》《瓊台類稿》二書版本多有訛缺,便重新勘定,彙編為《瓊台會稿》(12卷)。
•詩文
丘濬一生,“詩文滿天下”。
錢謙益的《列朝詩集》稱他:“七八歲能詩,敏捷驚人。”一部《瓊台詩文會稿》,全書24卷,洋洋30多萬言,被清初學者焦映漢稱其“炳若日星,垂諸史冊,以繼往而開來可也!”
丘濬的詩在明朝深受推崇,時人爭相索求,平生作詩幾萬首,口占信筆,不經持擇,但緣手散去,今尚存千餘首,收入《四庫全書》的《重編瓊台稿》所錄不過三百。
翻開丘濬詩集,一開始就會讀到他早年所寫的七律《五指參天》。詩云:
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州半壁天。
夜盥銀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雲煙。
雨余玉筍空中現,月出明珠掌上懸。
豈是巨靈伸一臂,遙從海外數中原。
這首在海南家喻戶曉的詩作,借五指山的雄奇秀麗,寄託自己的胸襟抱負。此詩通篇運用擬人手法,想象大膽而奇特,形象鮮明生動,極見巧思。自此詩之出,唱和者蜂起,但無出其右者。現代大詩人
郭沫若亦為之心折,在海南留下“五指山詩上我舌”的贊語。
丘濬自進士及第外出為官后,便極少有機會回到故鄉,鄉愁成為丘濬一生揮之不去情結。海南學者王春煜在一篇專述丘濬詩文的文章中稱,丘濬的詩作中直抒思鄉或相關的有八十篇之多。如丘濬寫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的《歲暮偶書》:“屈指明年六十三,人情世態飽經諳。同多黑髮不曾白,無數青衿自出藍。大半交遊登鬼錄,一生功業付空談。不堪老去思歸切,清夢時時到海南。”
丘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
辭賦的,其實不下於他的詩篇。其散文取材廣泛,反映現實,文筆恣肆疏雋,議論深閎,頗受後世文士推崇。備受矚目的《溟南奇甸賦》是一篇散文化的賦,乃丘濬寫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長篇巨制,稱得上俯視千古的雄偉詩章。文中採用問答對話體,將敘事、議論、抒情融於一爐,而賦的鋪排和駢偶的雜用,更給文章增添了濃郁的文采。不大被人提起的《學士庄》也是一篇典範的紀實散文。
別集:《丘文庄公集》
•劇作
鮮為人知的是,丘濬還是一名劇作家,曾寫了《伍倫全備忠孝記》(簡稱《伍倫記》)《舉鼎記》《投筆記》《羅囊記》和《龍泉記》,但《羅囊記》和《龍泉記》已經失傳。傳奇《伍倫全備忠孝記》是明初劇壇“沉滯期”后第一部作品。
據《瓊劇志》介紹,明末清初,有人將丘濬的《投筆記》和《羅囊記》改編為方言土語唱本,在青樓唱演;瓊州木偶班,也曾用土戲腔調演出。清代咸豐六年(1856年),有人在府城西門創辦“鼓城樓劇本承印社”,丘濬的劇本《投筆記》也在印刷之列。
丘濬很喜歡戲曲,相傳有一次他奉命南巡時,在江浙等地觀看了海鹽、
餘姚、崑山和弋陽四大聲腔為主的
南戲,大開眼界之餘,回京還向
成化皇帝朱見深說起四大聲腔的演出盛況。朱見深聽后大喜:“江南猶有如此絕藝,朕未聞也。”於是下旨讓四大聲腔進京演出。
明成化八年(1427年),大學士丘濬自己花錢在府學宮(舊址位於海口府城文庄路的
瓊山中學校園內)
明倫堂後面修建了一間石屋,用來收藏他從京師帶回送給府學的各種典籍。據說,海南才子王佐就曾在此石屋中讀書學習。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祖父 | 丘普 | 醫官 |
父親 | 丘傳 | 早逝 |
母親 | 李氏 | —— |
兄長 | 丘源 | 歲貢生,名中醫 |
妻子 | 金氏 | —— |
吳氏 | —— |
唐氏(側室) | 著有《唐夫人詩集》 |
兒子 | 長子 | 丘敦 |
季子 | 丘京 |
三子 | 丘昆 |
四子 | 丘侖 |
女兒 | 馮顥 | —— |
岑英 | —— |
孫子 | 丘火 | “以文庄之後,蔭尚寶司丞”。 |
曾孫 | 丘郊 | 丘濬三世孫,丘敦孫,號“西野”,“以文庄之後,蔭尚寶司丞”。 |
丘祁 | 丘濬三世孫 |
丘承箕 | 丘濬六世孫,郡癢生,博洽經史 |
丘爾懿 | 丘濬七世孫,萬曆年間中舉人,其弟丘爾谷任江西贛縣知縣。 |
丘濬7歲,父親丘傳去世,祖父丘普“惕厲自持,不敢失墜”,寄希望於丘濬兄弟。丘普自題“可繼堂”匾額,並書聯“嗟無一子堪稱老,喜有雙孫可繼宗”。丘濬曾在《可繼堂記》中追記,說祖父囑咐兄長丘源,要他“承吾世業,學為良醫,以濟家鄉”;希望丘濬“拓承祖業,志為良相,以濟天下”。正是“以濟天下”的遠大抱負,塑造了理學名臣。尤其是丘濬母親李氏,出身士紳之家,知書識禮。她年廿八喪夫,守節教子,“課其學業”,孜孜不倦。每日五更,雞鳴即起,伴兒誦讀;入學歸來,問其功課,詢其交遊。及至遊學帝京,為官廟堂,仍然致書“戒諄諄以忠謹,圖報國為言”。正是這種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儒學大師濟民、養民、安民、親民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
丘濬與夫人吳氏繼承良好家風,重視兒女培養。長子丘敦,入讀太學,深研《素問》,著有《醫史》;次子丘京,以父蔭補中書舍人。丘敦子以祖蔭補尚寶司丞,其孫也以祖蔭補尚寶司丞;五世孫,為例監生;六世孫,為郡庠生;七世孫,為舉人,任縣令······古人有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可是理學名臣丘濬之家,以德為本,以學立身,甲第延綿了7代之久。
丘濬故居現存“可繼堂”及前堂兩進,均是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丘濬就出生在這座院落中。穿過前堂中廳,來到後進的“可繼堂”,堂內
八仙桌之後,是一尊丘公的鎏金雕像。房間的結構與布局,跟普通人家常見的“祖堂”並無二致。唯獨堂前高掛著一塊書寫著“可繼堂”的木匾,凸顯出這裡的特殊之處。而這個堂號的來歷,溯源起來,還跟丘濬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據丘濬本人所撰的《可繼堂記》,丘濬在七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而五十九歲的祖父因為赴京述職,離家未歸。當丘濬的祖父從京城回到家的時候,入門見棺,留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限傷悲。由於丘濬的祖父只生一子,丘濬祖父“上無叔伯,旁無兄弟群從,推而遠之,亦無宗族,煢煢然僅二孫存,上系宗祀之重,如一絲之引千鈞也”。可見,獨子的去世,給丘濬的祖父帶來了莫大的打擊,他只能將傳宗、振興家族的重任,寄托在兩個尚未成年的孫子身上。
面對著前來弔唁的鄉親,丘濬祖父對著九歲的丘源和七歲的丘濬說道:“吾先世,世以積善相承,然未有發者,今不幸而中微,然古人往往因微而大著,所以大發者,其在二孺乎?”於是,有感而發的思貽公書寫了一幅對聯: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隨後,丘濬的祖父讓人將這幅對聯“揭於寢堂之楣”,獲得了鄉親們的一致稱讚。
轉眼間,到了丘濬兄弟二人外出求學的年齡。一天,兄弟二人陪著祖父在堂上閑坐。祖父指著長孫丘源說,你以後負責在家祭祀祖宗,繼承祖業,做一名良醫。又指著丘濬說,你要創立門戶,拓展祖業,顯達時做一名良相,以濟天下。這時的丘濬僅僅十六歲,而兄長也才十九歲。兄弟兩人似乎沒有完全弄明白祖父這番話語的含義。在祖父去世后,丘濬及其兄長二人,果然如祖父當年所言,兄長經官方推薦,在家鄉繼承祖職,當起了一名醫生。而丘濬本人,更是由鄉試解元、進士躋身政壇,從翰林、禮部侍郎等官職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了一位名震當朝、深受皇帝器重的“閣老”。
丘濬在成年之後,回首往事,一直感慨並深深佩服先祖當年的那一番話語。於是,他從當年祖父所撰的那副對聯——“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摘出兩字:可繼,以此作為祖堂的堂號,表示對祖父的紀念。又親自撰寫了一篇追憶往事的《可繼堂記》,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丘濬點名了其中“可繼堂”命名的主旨——“為吾子孫者,服膺吾言,其尚如吾兄弟服膺吾先祖之訓,然為之先者,必有所可繼,而不可繼者,弗為。”
以先祖之言命名祖堂,丘濬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追及先人,不忘根本的情懷,有寄託了對後輩殷切的期待。《可繼堂記》一出,這座位於府城郊外的名賢故居更是名揚天下,餘韻至今。
《瓊山縣誌》記載,成化五年(1469年),丘濬母喪,回鄉守孝。這期間,隨風水先生尋找葬母風水寶地的丘濬,來到
石山一帶勘察地形。當時,
施茶村附近是連接府城與
澄邁的官道中點,途中商客學子絡繹不絕,但遺憾的是這裡一片荒蕪,人煙稀少,在炎炎烈日之下,在路上的人們找不到一處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眼見此情景,心生憐憫,於是捐資在這裡建起了一座涼亭,又僱人長期在此燒水施茶,普惠路人。
•被前閣老劉吉誤會
弘治四年(1491年)十月,丘濬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國家大政,遂行宰相之職。然而就在他入閣前幾個月,原擔任內閣首輔的劉吉卻被免了職,這一進一出,劉吉大生疑惑,認為是丘濬背後搞的鬼。劉吉為此大為惱怒,私下裡罵他為“南蠻子”,還特地撰了一副對聯侮辱他:“貌如盧杞心尤險;學比荊公性更偏。”意謂丘濬像貌不雅,丑如唐代的奸相盧杞,而才學與宋代的
王安石一樣,性情比王安石還要偏執。這顯然是不顧事實的惡意中傷。
劉吉之所以被踢出內閣,是因為他耍手段阻撓孝宗皇帝的“家事”,與丘濬全無干係。而劉吉此人的“為官之道”早為當時朝野人士所不齒,原來,他做官專為混日子,四面討好。在明憲宗(孝宗之父)時,他與萬安、劉珝同為內閣成員,安為首輔。三人專務吃喝享樂,尸位素餐,國家大事由太監
汪直專政把持,內閣成為虛設,故人稱此三人為“紙糊三閣老”,孝宗早就無意留他。然而儘管這“紙糊三閣老”的所作所為常引起公憤,遭到言官的彈劾,但這個劉吉慣來圓滑善變,你越彈,他越陞官晉爵,孝宗即位后,儘管並不看好他,還是能夠留任,真是像棉花一樣,越彈越發。所以在這之前,早就有人送他一個綽號叫“劉棉花”。後來,劉吉打聽得起這綽號的是一個屢試不第的國子監老生員。而湊巧的是,當時丘濬官居禮部侍郎掌管國子監(即國家太學校長),因此劉吉便懷疑譏諷他為“劉棉花”一事定出於丘濬的主謀。
但丘濬為官清廉正直,若想找他的茬子,實在是無懈可擊,於是“啃不動硬的,專挑軟的捏”,以他內閣大學士的權勢,奏請憲宗皇帝下詔,今後凡是三次考試不第的舉人一概不許再試。不僅如此,還藉機大整那些與己不合的朝中大臣。這些行為,都是丘濬親眼所見,當然與他水火難容。劉吉既以對聯侮辱丘濬,可是他還未離開京城,也有人給他送了一副對聯,道是:“泥塑紙糊,全沒心肝如木偶;弓彈椎碾,更無骨節似棉花。”因為當時,除了“紙糊三閣老”外,社會上還有“泥塑六尚書”之譏,所以謂之“泥塑紙糊”。劉吉看到這副與他針鋒相對、入木三分的譏刺對聯,可說是氣急敗壞,又懷疑是丘濬這個“南蠻子”所為,但罷官在即,大勢已去,也只有乾瞪眼而已。
•與同僚劉健君子之交
據《
明史》所載,弘治四年,與丘濬同時入閣的還有洛陽人劉健。劉健其人,與丘濬一樣,博學多識,閉戶苦讀,處事穩健,人稱“木強”(意即剛強不屈)。他與丘濬一樣都是因為參與編修《憲宗實錄》有功,被提拔為禮部尚書,又是因此而先後進入內閣。但此前,丘濬還參與編修《英宗實錄》,那時他還只是個“
侍講學士”,卻在編修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剛正不阿的耿介氣質。
當時參與編修的某些人為討好憲宗,主張把被
明英宗(憲宗的父親)處決的民族英雄于謙作為“叛逆奸臣”寫進實錄中。丘濬力排眾議,堅決抵制于謙是“叛臣”的誣陷之辭,公開置辯:在“土木堡事變”后,若沒有于謙的誓死拱衛北京,大明的江山早就岌岌可危了!事情過去這麼多年了,是非曲直大家心裡都明白,為何還要讓于謙來背這“叛逆”的黑鍋?由於他義正詞嚴的置辯,最後沒有將這種誣陷之詞寫入《英宗實錄》。這一史實,說的是明英宗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聽信宦官
王振的慫恿,輕率出兵,被
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其後,北京被圍,明朝面臨亡國之險。兵部尚書于謙受命拱衛京都並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珏為景泰帝,擊退了瓦剌部的圍攻。
不久,明英宗被也先釋放回京,卻在親信
徐有貞等的策動下,發起“
奪門之變”,廢了景泰帝,重登帝位,改元天順元年,並在徐有貞等人的唆弄下,誅殺了護國有功的于謙。劉健是英宗改元后,於天順四年中進士的,對這段史實應十分清楚,對丘濬為于謙辨白的事也應是明白的,是否同意丘的觀點另當別論,但對丘濬的為人從此應有所了解。
丘濬生性耿直,遇事認理不認人。他對劉健的好學深思頗有好感,所以兩人在內閣相處,還沒有聽說過像與劉吉那樣的針鋒相對的矛盾。但《明史·丘濬傳》說他們兩人有時因某些時政問題在朝堂上強辯不休,各不相讓。有時爭到激烈之處,丘濬甚至將官帽子擲於地上,表示即使不做官也要堅持真理。但爭論歸爭論,私下裡兩人也沒有像與劉吉那樣誓不兩立。
有一次劉健對人說:“丘仲深(丘濬的字)有一屋子散錢,但沒有串錢的繩子。”意思是說丘濬雖然學問廣博,但缺乏系統,散亂無章,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多。丘濬聽到后,也不謙讓,立即反諷道:“劉希賢(劉健的字)有一屋子串錢的繩子,但沒有散錢。”意思是劉健處事雖善於抓住要害,善斷多謀,但見識不廣,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兩人可謂各有所長,都見到了對方的長處和短處。
丘濬與劉健在內閣相處的時間不長,弘治八年(1495年)丘濬逝世,此後,劉健還在內閣任職,一直是孝宗皇帝所倚重的能臣。
•與老臣王恕的恩恩怨怨
在弘治內閣中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王恕,年紀比丘濬大。孝宗即位時,王恕本已退休致仕,但念及他在憲宗朝執掌吏部的功績,特親自下詔請他還朝。作為“三朝元老”,王恕確是有功之臣。他執掌吏部期間,為朝廷選拔了許多能臣,門生故舊遍布朝野,“人脈”極厚。但晚年還朝之後,卻有點“功德圓滿,傲然自恃”的情懷。每天上朝時,都是他在皇帝面前首先奏報,別人都等候他講完才開腔。他對丘濬的入閣似乎很不滿。雖然他作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一貫也講原則,不許人行賄買官,但看到丘濬卻從不因為他身居吏部而對他有絲毫親近附和的表示,反而在朝政問題上有時不憚與他爭辯是非曲直,讓他感到被輕忽挑戰的味道。故此兩人從不來往,見面也不打招呼。
弘治六年,王恕主持吏部考核天下群吏,決定罷黜二千多人。丘濬上奏反對,認為這其中有的官員上任還不滿三年,如果沒有貪污瀆職等行為的話,不應統統罷黜。結果皇上准奏,經過認真考察,留下九十多人。王恕因此覺得很沒面子,益發惱怒丘濬。但丘濬入閣不是走王恕的門路,而是孝宗皇帝親自下詔選定的,所以對於王恕的遷怒不以為意。而王恕的門徒們卻造謠說這九十人中有丘濬修《憲宗實錄》的同僚,希望通過丘的關係得到提拔重用,卻被王恕刷掉了,所以丘才發難;又造謠說,丘之所以能入閣是因為向皇上進奉一種“閣老餅”,皇上吃了喜歡,才提拔他。
丘濬對這些流言一概不予置辯。又有一太醫院判名劉文泰,曾經請託王恕關照自己的升遷問題,但達不到目的,心存怨憤。劉經常到丘濬家看病,關係甚密,從丘濬處了解到王恕退休在老家時,曾讓人刊印了一本《大司馬三原王公傳》,廣為流傳。劉文泰弄到該書讀後認為該傳中,王恕自比為周公,“彰一己之善,顯先帝之過”,失人臣之禮,於是寫成奏章,請被王恕除名的御史吳禎幫忙潤色,連同本書一起告到皇帝那裡。王恕急忙為自己辯解,並聲稱劉文泰的奏稿出自丘濬之手,希望一併追究丘濬之責。孝宗下詔將劉文泰逮捕入錦衣衛獄審問,才知道實出自吳禎之手,與丘濬無關。
孝宗因上述種種問題,於是對王恕有了看法。而王恕本想藉此機會扳倒丘濬的企圖也落了空,故而惱怒在心提出要退休致仕。孝宗馬上就批准了,並且不按慣例給予他應有的待遇,算是灰溜溜滾回老家去了。但王恕門徒眾多,而明代的官場風氣“不務舉賢進能,又不平心靜氣,而專務於分門立戶,各懷偏見”(《明史·鄒元標傳》),所以丘濬在這件事上一直處於被指責的尷尬地位,連清代的紀昀在評價他的《大學衍義補》一書時竟也說他“相業不可稱”,“其人不足重”,顯然是不顧史實的過分貶抑之詞。
丘濬清廉不苟取,所居府第低下狹小,四十年不換。
丘濬去世以後,遺物只有皇上恩賜的物件和多年的藏書,他所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丘濬像
《中華丘氏大宗譜》中記載了丘濬下葬時的一件軼事。據傳,下葬當日,風和日麗,
瓊州府許多官員都來參加葬禮。當葬禮即將完成時,突然從府城方向飄來一大片烏雲,待近時卻是數千隻烏鴉。民間傳說烏鴉是鬼魂之鳥,因此陵園裡的人都嚇得跑光了。這群烏鴉圍繞著丘濬墳塋盤旋不止,哇哇叫聲如泣如訴。約兩個時辰后才戀戀不捨飛離,不知所蹤。當地鄉親議論紛紛,認為這是由於1434年瓊州大飢荒期間,丘濬祖父樂善好施,不但施粥贈茶還樂捐墳地,年幼的丘濬在每年清明與祖父一起祭拜這些亡魂,因而受陰間孤魂感恩前來送行。
500餘年過去,這起流傳於民間的軼事已無從證其真假,但丘濬樂善好施的故事卻實實在在留存世間,海口市秀英區石頭山鎮施茶村就是佐證。
《明史·卷一八一·列傳第六十九·丘濬傳》
正德年間,
明武宗採納巡按御史的建議,賜在丘濬家鄉為丘濬建立祠堂起名叫“景賢”。
文庄路丘濬雕像
東起瓊州大道,西止中山路,長650米、寬24米。明代始建,稱為府前街;清代改稱道前街。1926年擴建街道后,為紀念著名鄉賢、理學名臣丘濬,用其謚號“文庄”命名。
文庄路是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一條重要的商業道路。
海口水頭村丘濬墓
丘濬故居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金花路三巷9號,佔地面積632平方米,建築面積210平方米,據譜志稱,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現存前堂、可繼堂,為海南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濬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海秀鎮丘海大道南段東側水頭村,始建於弘治九年(1496),數百年來幾經破壞和修繕,最初原貌已無法考究。距丘濬故居約4公里,靠近海瑞墓,佔地約2500平方米,保存有墓冢等。1986年,海口市政府重修丘濬墓園,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考古專家對墓園進行了考古挖掘。2012年10月,海南省啟動丘濬墓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佔地面積約80畝。
地處州府所在地府城丁字街(舊址位於瓊山區中山南路),與道台、府台並稱“三台”,為清代瓊州府立最高書院。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廣東分巡雷瓊兵備道焦映漢抵瓊履職,他盛讚這裡的山水鍾靈毓秀,更概嘆自丘濬、海瑞之後文道衰微,抱“勤宣德教,扶植士氣”之志,他捐獻俸祿,籌辦書院,以瓊州別稱、丘濬別號“瓊台”命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瓊台書院改制“瓊州府中學堂”,附設師範班,后更名為“廣東省立第六師範學校”等。新中國成立后,先後更名為“廣東省立瓊山師範學校”、“廣東瓊台師範學校”、“海南師範學校”及“海南瓊台師範學校”,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與海南臨高師範學校合併升格為
瓊台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以丘濬、海瑞姓氏命名,是海口市秀英區南北通向的主幹道之一,其南段連接環城高速,北段通向麗晶路連接秀英港貨運碼頭。
以丘濬姓名命名,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
丘濬是明成化、弘治年間的中央重臣,曾擔任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明代史家稱他為“中興賢輔”、“當代通儒”。雖然他是明代深具影響的學者和政治家,但過去有關他的研究卻甚為貧乏,致使他的貢獻一直湮沒無聞。
研究丘濬的著作主要有:
1.王國憲《丘文庄公年譜》(光緒二十四年)
2.王萬福《明丘文庄公年譜》(民國十六年)
3.周偉民,唐玲玲《丘濬年譜》
《丘濬》封面
4.吳輯華,黃仁宇《丘濬傳》(十二世紀四十年代),是哥倫比亞大學《明代名人傳》之一
5.《丘濬評傳》,是丁寶蘭《嶺南歷代思想家評傳》之一
6.吳建華《明代經世儒臣丘濬》(2007年)
7.李焯然《丘濬評傳》(2011年),是
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
研究丘濬著作的論文主要有:
從丘濬《瓊台類稿》看明中葉的政治與社會(李焯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研究丘濬的機構主要有:
海南省丘濬研究會
海南日報:歲月流轉,丘濬的時代早已遠去,丘濬的故事已成為傳說,但他留存於世間的,不但有“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的靈秀詩句,更有其超越時空的思想,直到今天還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名臣錄》:國朝大臣,律己之嚴,理學之博,著述之富,無出其右者。
《廣東通志》:唐
張九齡,宋余靖、
崔與之,及濬四人,為嶺南人物之首。
徐溥《謙齋文錄》:丘公固有經天緯地之才,然為官一生,素來胸襟狹隘,睚眥必報,因小隙構陷同僚,黨同伐異,終令聲名受損,也誠為天下為官者諫。
錢謙益《列朝詩集》:七八歲能詩,敏捷驚人。生平作詩幾萬首,口占信筆,不經持擇,亦多。
張廷玉等《明史》:性嗜學,既老,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議論好矯激,聞者駭愕。”“徐溥以寬厚著,丘濬以博綜聞。觀其指事陳言,懇懇焉為憂盛危明之計,可謂勤矣。
何喬新:“嶺南四傑”。
列寧:“中國十五世紀最傑出人物”、“人類中世紀最偉大經濟思想家”。
錢穆:不僅為瓊島之大人物,乃中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