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
2006年郭紹林所著書籍
唐三彩是一種獨特的美術陶瓷,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幾種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經窯變形成了釉色斑爛的唐三彩。它在器物造型、裝飾或者釉色、施釉工藝各個方面,在陶瓷史上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唐三彩的器型可分為俑和器物兩大類。俑包括人和動物兩種。前者有武官、文官、貴婦、男僮、女僕、胡人、樂舞雜技,以及人獸合體的鎮墓獸;後者有馬、駱駝、驢、牛、羊、狗、獅、虎等。俑類都是作為明器殉葬的。器物有盛器如尊、壺、瓶、缸、碗、盤、杯;文房用具有硯台、水注;室內用具如唾壺、香爐、枕;模型如房屋、倉庫、廁所、假山、車、櫃等等。器物類除一部分作為生活用具外,大部分也是作為明器陪葬的。
從考古發掘資料看,唐三彩主要分佈在陝西、河南、甘肅三省。洛陽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遺址中雖也經常出土,但完整的很少。一般說,三彩器盛行於武則天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安史之亂”后,三彩器也就衰落以致不見了。
近年龍門東山發現的唐定遠將軍安菩墓,出土三彩文吏俑、天王俑、鎮墓獸、男女騎馬俑、馬俑、駱駝俑等五十件,還有一批通體或部分施單色釉的侍俑和動物俑,堪稱有代表性的盛唐初期作品。1971年洛陽關林車圪唐墓出土的黑釉三彩馬,高66.5厘米,全身黑色,唯馬面、鬃尾和四蹄為白色,鞍韉為綠、黃、白三色相間,馬頭低俯,作嘶鳴狀。此馬體態雄健,氣勢雄偉,色澤質感及姿勢神態均取得了力與美和諧統一。有的三彩馬俑和駱駝俑均由漢人牽引,再現了當時漢民族商賈從洛陽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經商的真實情景。洛陽三彩俑中,胡商牽引駱駝,或背負絲綢,或空載備用的造型不少。如一件高30厘米的胡商俑,頭戴沿上綴絹的尖頂前彎氈帽,身著右衽翻領短大衣,腰束帶,足穿長筒氈靴。左手提水瓶,右手扶住背負的貨一步一趨彎腰前行。該俑形象生動,是胡商在千里“絲綢之路”上往來經商,不辭勞苦的真實寫照。
洛陽地處河南西部高原上的一個小盆地里,土壤、氣溫、雨量適於牡丹生根、開花、繁衍。牡丹在洛陽生根,始於隋代,盛於唐代,昌於宋代。它的名字和洛陽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是由於女皇帝武則天的一個神話的傳播。傳說武則天有一天在京城長安的御花園裡,下詔令百花一夜齊開放。花仙子們懾於武則天女皇的神威,果然一夜之間花開滿園,唯獨牡丹仙子蔑視權貴,抗旨忤上,拒不開花。武則天大怒,下令將牡丹逐出京城長安,貶於東都洛陽。其實,在此之前,“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齊花,易州進二十籍牡丹……”西苑即東都洛陽的西苑,唐代改為禁苑,即官民莫進的禁地。
到北宋,洛陽為京城開封的陪都,史稱西京,歐陽修在洛陽做了三年官,為西京的牡丹所陶醉,於是撰寫了一部《洛陽牡丹記》,對當時洛陽牡丹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做了詳盡記載,並得出結論:洛陽牡丹,天下第一!由此,“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盛名流傳至今。今天,牡丹已成為洛陽的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牡丹花會,各個公園的牡丹競相開放,引來國內外數以十萬計的賓客。
隋唐時期,洛陽作為帝都所在地,其經濟文化十分繁榮,工商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據《隋書》、《新唐書·百官志》等史書記載:隋唐東都,擁有龐大的工業機構、作坊和諸市署。其中少府掌百工技巧之政,太府掌財貨廩藏貿易之政,將作掌土木工匠之政。諸凡官府所需的手工業、商業和土木建築工程,均由這些機構管理並實施完成。一切宮室所需,帝王后妃所用,賞賜百官之物,統統由它們負責掌造和向市場收購。
隋唐王朝,尤其是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峰,但自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從強盛走向衰落,最後滅亡於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而洛陽在安史之亂中受到了嚴重破壞,其政治和經濟地位也大不如前。
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只是暫時的,統一才是主流。永嘉以來,北部中國紛紛攘攘,爭戰不休。後來北魏統一了北方。此後北魏又分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又實現了北方的統一。楊堅在北周位離權重,大定元年(581年)篡周自立。因為他在北周曾被封為隋國公,所以建國號為隋。開皇九年(589年),隋出兵平陳,統一了中國,延續了二百七八十年的分裂局面終告結束。
隋唐時代的洛陽宏偉壯麗,而且經濟繁榮,文物昌盛,在洛陽歷史上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