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推拿

寶寶推拿

簡介


關於小兒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這方面的論述。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 《五十二病方》中即有這方面的描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紹了捏脊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兒疾病的方法;宋代《蘇沈良方》記載用掐法治療臍風撮口等證。明清時期,推拿 療法在兒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發展成為小兒推拿專科,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門體系,這一時期出版了近30多種小兒推拿專著,在現存的10餘種著作中,有《針灸大成》等。
小兒推拿的特點有:①在經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經穴通聯的觀點。②有適應於推拿特點的穴位,這些穴位大多集中於頭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僅是點狀,也有線狀和面狀。如前臂的三關穴和六腑穴都是線狀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腎水諸穴皆為面狀穴。特定穴位的點、線、面狀和分佈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為主的特點。③診斷中發展了腹診法,治療上很重視歸經施治和五行生剋的基本法則。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強調以輕柔著實為主,要求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適達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小兒推拿八法為主的一整套小兒推拿手法和複式操作法。⑤在臨床操作中,一是強調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三是重視膏摩的應用和使用蔥汁、薑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這樣既可保護嬌嫩皮膚不致擦破,又增強手法的治療作用。

常用手法


由於小兒肌膚嬌嫩、神氣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時,特別要注意手法,強調輕柔、滲透,要求輕快柔和,平穩著實。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運法、捏法、擦法、搗法、捻法、刮法、搖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幾百年的臨床實踐中,醫家逐步總結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稱的操作方法,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種手法在一個穴位或幾個穴位上進行,故現稱“複式操作法”,如黃蜂入洞、打馬過天河、運水入土等。

操作順序


推拿時,應按順序依次操作,以免遺漏。應先輕手法,如推、揉、運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頭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後是胸腹腰背。
小兒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據其手法操作可分為直線、旋轉及垂直方向,可根據操作方向來決定補瀉原則。
1.直線方向
主要是應用推、捏等法施於直線狀穴位。總的補瀉原則為:向心方向推為補法,離心方向推為瀉法,來回推為平補平瀉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經絡線上,它們共同的補瀉原則是:順經方向推為補,逆經方向推為瀉,來回推為平補平瀉
圖片
圖片
2.旋轉方向
多用於揉、運、摩等手法,施於面、點狀穴位。總的補瀉原則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為補,逆時針方向旋轉為瀉,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如果是左右對稱的兩個穴位時,其補瀉原則為:向內旋轉為補,向外旋轉為瀉,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
3.垂直方向
多用於按、掐、拿等手法,施於點狀穴位。其補瀉原則以手法的輕重定補瀉,重手法為瀉法,輕手法為補法,不輕不重為平補平瀉。
此外,還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為特定的,不受以上補瀉原則約束,例如推三關、清天河水等。

注意事項


小兒推拿療法治療範圍廣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使用,如下:
1.皮膚髮生燒傷、燙傷、擦傷、裂傷及生有疥瘡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窩織炎、骨結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種惡性腫瘤、外傷、骨折、骨頭脫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種急性傳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結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嚴重心臟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