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

線形綠色開敞空間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一般是林蔭小路,供行人和騎單車者(排斥電動車)進入的遊憩線路,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帶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目前,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以及國內一些地方都有比較成功的實踐,如珠三角綠道網成都綠道武漢綠道、長沙綠道等。

在景觀設計中,綠道(Greenway)概念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是一種與景觀相交叉的人為開發的走廊。“green”表示綠色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即道路。

另外,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比喻為“綠道”,即一路綠燈之道。

綠道內涵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目前,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以及國內的珠江三角洲等地都有比較成功的實踐。
“綠道”主要指可以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良好、以休閑功能為主的綠色開敞空間。
近山松綠道
近山松綠道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性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for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迹,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社會學、交通學三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繫。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三、交通學方面:指以自然要素為基礎,以自然人文景觀和休閑設施為串聯節點,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等組成的綠色開敞空間廊道系統。綠道由綠廊、慢行道、驛站和標識系統組成。其中綠廊起到保障綠道基本生態功能、營造良好景觀環境作用;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為步行道、自行車道和綜合慢行道三種類型;驛站是綠道服務設施的主要載體;標識系統,則一般包括信息、指示、規章、安全警示標識等四種類型,具有解說、引導、禁止、警示、科普、宣傳教育等多種功能。
綠道分成三類:郊野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社區綠道主要連接居住區綠地;城市綠道主要連接城市裡的公園、廣場、遊憩空間和風景名勝。
郊野綠道的建設難度較大,主要是遊客的需求不足。而城市綠道建設難度小,它最利於建設、推廣的特點是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園綠地等設施,穿針引線,見效快,分佈廣。綠道和公園綠地建設的顯著差別是不用征地,基本不佔用城市建設用地資源,簡單地說就是但求所用,不強求所有。

綠道特徵


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衝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範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

綠道類型


地域類型

區域綠道:連接不同城市的綠道,珠三角綠道網一些是這種類型。
市域綠道連接城區和附近的縣。
城市綠道主要連接城市裡的公園、廣場、遊憩空間和風景名勝。
社區綠道主要連接居住區綠地。
郊野綠道在城市的郊野區域。

功能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繫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

發展階段


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Law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Park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繫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範圍擴大到了600kin,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Brothers、Eliot1I和Henry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脊公園道(BlueRidge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University0f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製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佈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HeritageTrailProposa1)。IranMcHarg(universitv0f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ErvinZube(Universitv0f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后,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湧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網際網路也鋪天蓋地。

他國綠道


日本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后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髒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規劃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城市綠地空間規劃啟示
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註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範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scenic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占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道路擁堵的現象在各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展現。隨著環保與綠色口號的大力宣傳,許多城市在建設城市綠道上也加大了力度。自行車的提倡與綠道的提倡不謀而合,這兩者的聯合必將成為城市中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此,遠景設計院專家呼籲在設計城市綠道中,設計師應更多地思考下二者的呼應功能,以使美化與使用功能雙劍合璧,並巧妙利用綠道將城市景點串聯,形成旅遊圈,共同為城市發展出力。

國內發展


珠三角綠道網

廣東省珠三角綠道網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珠三角綠道網: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範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主線長度特色途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綠道一號長約310公里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長約470公里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長約360公里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近山松綠道
近山松綠道
綠道四號長約220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長約120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長約200多公里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其中,廣州增城綠道包括200公里自駕車游、335公里自行車休閑健身游、50公里增江畫廊水上游綠道網。

北京跟進

北京開展“健康綠道”規劃編製工作
在穿梭的城市車流中,騎單車享受“林蔭小路”的綠色風情,這一國外漸趨流行的“綠道”城市景觀將亮相京城。日前,市園林綠化局答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和提案時透露,北京正在開展“健康綠道”規劃編製工作。作為試點,沿潮白河的30公里綠道年內將率先亮相。
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政府制定的35件實事項目中,就已提出“健康綠道試點”。由於綠道還是一個新事物,因此選擇順義潮白河為試點,有望年內開放。屆時,百姓可以感受到“綠道”的諸多優點:維護土地生態平衡;降低PM2.5含量;綠色出行緩解交通擁堵。
“綠道”將被劃分為市級、區級和社區3級,各級“綠道”之間相互連通。為充分發揮“綠道”功能,將建自行車租賃、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採用透水磚、透水草坪等材質;自行車道擬用白線醒目標示。市園林綠化局計劃完善市級“綠道”規劃,啟動市級“綠道”建設,隨後陸續開展區級和社區“綠道”規劃。
此外,市政府為民辦理的實事項目中還提出“要建設立體綠化10萬平方米,打造15處城市休閑綠地”等目標。如今,全市已完成約8萬平方米的屋頂綠化以及全部綠地建設。
據了解,這些綠地每處都有不同主題,例如海淀分鐘寺綠地以微型植物園為主題,一年四季的特色花草約有200多種,是目前植物種類最豐富的綠地。

成都綠道

2010年開始建設成都綠道,是國內起步比較早的綠道建設,已經包括多座健康綠道,例如溫江綠道,錦江綠道,沙西綠道等。

武漢綠道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開始武漢綠道的建設。

長沙綠道

綠道
綠道
2014年3月1日長沙市城鄉規劃局發布消息,即將出爐的長沙綠道專項規劃(2012—2020)提出,長沙綠道總體布局結構規劃為“一心兩縱、八射四聯”,總規模為1336公里,共包括12條市域綠道與21條城市綠道。
其中,“一心”指的是都市區範圍內的城市綠道網,“兩縱”指的是沿湘江兩岸構建的連接長株潭及湘江兩岸沿線城市的兩條縱向綠道,“八射”指的是八條連接都市區與市域範圍內其他區縣、名鎮名村以及旅遊景區等自然歷史人文節點的放射狀綠道主線,“四聯”指的是四條市域綠道的補充聯絡線。
2017年3月12日長沙市住建委長沙市規劃局宣布未來三年,長沙將新建1300公里的城市綠道。城市裡要建三百多公里的城市綠道,還要建大量的社區綠道,為我們的老百姓提供綠色服務。記者從市住建委了解到,預計到2019年長沙將新建1300公里綠道,新增1000公里自行車道,2000公里步行道,並在綠道沿線增設2萬個生態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