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
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中國東部、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建設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員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陽、金壇,包含3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和16個縣,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3545.9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9997.54億元。
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圈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歷史上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南北文化的交融區域。
1986年,國家計劃委員會研究報告提出南京組織跨省經濟圈試點;同年,“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南京經濟區成立。2000年7月,江蘇省提出打造以省會南京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2003年1月,江蘇省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並榮獲該年度國家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2021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發布,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規劃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空間規劃功能分區圖
南京都市圈是一個跨省城市群,地跨蘇皖兩省,在吸收部分江蘇城市外,又納入部分安徽城市,其實質是以南京為中心形成一個經濟區域帶,在這個區域帶里共同發展,共同做強做大,即以一個城市為龍頭來帶動一大批城市及周圍城鎮發展。
南京都市圈區位及其影響範圍
南京都市圈源於國家計委一份關於中國大都市圈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南京可以聯合安徽幾個城市和揚州、鎮江、淮安共同構造一個長江中下游大都市圈。報告認為,以南京為中心的都市圈地區具有相對完整的大工業體系,這裡距上海有一定距離,又與安徽的經濟往來密切,從人口、地理位置和經濟總量等方面都具備形成大都市的條件。
南京都市圈內各城市在產業分工、城市功能、技術水平、市場化建設等越來越多的領域和層面上顯現出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迫切願望,同城化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南京作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其科教和人才資源豐富,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優勢明顯。但南京土地資源稀缺,勞動力價格較高,導致傳統產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以都市型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則導致農副產品自給率低,而周邊城市的要素成本較低,在土地供給、勞動力價格、農業經濟、生態資源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與南京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1986年,“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南京經濟區的成立為日後南京都市圈的規劃發展埋下了伏筆。
2000年7月,江蘇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打造以省會南京為中心的經濟聯合體——“南京都市圈”。
2001年3月21日,在江蘇省計委的召集下,江蘇省的南京、鎮江、揚州和和安徽省的蕪湖、馬鞍山、滁州6個城市計委負責人首度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6城市達成共識:“南京都市圈”範圍鎖定在南京南邊100公里左右,即1小時車程以內,以南京為核心城市,其餘5城市為“中間傳導”,並確定了今後以政府引導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圈內資源共享,提高整體競爭力”的目標。此後,6城市頻繁商討的議題包括:如何消除政策障礙、行政及市場壁壘、如何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相互開放市場、科技人才流動、產業密切合作以及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共建等等。
2002年3月,蘇皖南京、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滁州6城市計委負責人彙集江城蕪湖,就啟動共建“南京都市圈”展開具體的規劃研究。“南京都市圈”實現的將是一個開放型的城市一體化進程,這在中國尚為首次嘗試,也是國內唯一的跨省都市圈。
2003年1月15日,江蘇省政府批准了《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
2004年,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首次由南京都市圈6城市(南京、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滁州)聯辦。在1300多億元的項目總投資中,給其他5個市帶來的項目投資總額超過了700億元。
2005年,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除主辦城市南京外,周邊的江蘇鎮江、淮安以及安徽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淮南等七個城市參與聯辦,形成“一加七”模式,共同發布了總投資額達人民幣一千五百多億元的三百六十八個重點招商項目,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客商前來洽談,也初顯了南京都市圈經濟聯動的活力。
2006年底,南京都市圈八市經濟總量超過73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經濟平台。
2007年4月28日下午,在南京都市圈市長論壇上籤署了《南京都市圈共同發展行動綱領》,明確都市圈發展目標是區域經濟聯合體,確定了在交通、物流、金融、市場、產業、公共服務等九個方面的合作重點。
2007年12月8日,第五屆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在揚州舉行,江蘇副省長參加會議並講話。
2008年4月29日,南京都市圈交通發展論壇上,南京、巢湖、馬鞍山、滁州、蕪湖、揚州、鎮江、淮安8市的交通局簽署框架協議,“十一五”期間將對8個市之間所有的公路收費站進行“精簡”式整合,市域內公路收費站全部外移,而跨區域同一公路原則上將只設一個收費站。
2008年11月28日,第六屆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在滁州市舉行。蘇、皖兩省專家、學者及滁州、南京、揚州、鎮江、蕪湖、馬鞍山、巢湖等都市圈城市的政府官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合作分工、共建共享、創新發展”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2010年4月29日,來自南京都市圈八市的市長會聚南京舉行第四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會上啟動了“南京都市圈農副產品信息交換平台”,並簽署了5項合作協議。
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頒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設,編製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
2010年11月28日,“2010年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財經大學、安徽省社科院和江蘇城市發展研究院主辦,江蘇省政府何權副省長、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政府負責人、蘇皖兩省發展改革系統負責人以及國家宏觀院和蘇皖兩地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論壇圍繞“南京都市圈與長三角經濟區互動發展研究”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2011年4月26日下午,由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巢湖等八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五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在南京紫金山莊會議中心舉行。本屆市長峰會是“2011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的重大專場活動之一。會議以“加強規劃銜接,共繪發展藍圖”為主題,旨在開啟編製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使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發改委及江蘇、安徽兩省發改委領導,南京市長季建業,常務副市長沈健,市政府秘書長魏克,都市圈各市市長,及各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2011年7月,第五屆長三角南京都市圈建設論壇在南京召開,會上8市簽署南京宣言: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南京為中心、內接都市圈7城市、外連全國各中心城市的現代化軌道交通網和以祿口國際機場為中心,服務都市圈區域,通往全國、亞太和歐美的現代化航空運輸網。
2012年4月26日,第六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在南京金陵會議中心舉辦,峰會上市長們簽署了《共同編製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合作協議》,並且宣布該規劃將於今年5月底前完成初稿,爭取年底前上報國務院。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南京隆重舉行,此次名為“南京都市圈第一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成立大會”,來自蘇皖八市的黨政一把手均出席。這是都市圈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大會,會上確立的一系列合作新機制南京都市圈推上了新起點,會上宣城正式成為南京都市圈新成員。
2014年5月11日,南京都市圈第二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在安徽蕪湖召開,來自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和安徽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的黨政主要領導參加會議。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黃進發同志作為特邀代表參會並致辭。會議總結回顧了第一屆南京都市圈黨政領導聯席會議以來的工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審議通過了《南京都市圈近兩年工作推進綱要》。會上,還專題介紹了南京承辦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籌備情況,8市市長簽署了《南京都市圈八市共襄“青奧”備忘錄》。
2015年3月,南京市委辦公廳和南京市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健全南京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改革實施方案》。
2018年12月21日,南京都市圈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南京都市圈八市及常州市(特邀)、溧陽市(特邀)黨政主要領導、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江蘇省發改委領導及八市發改、經信、科技、交通、規劃、衛計、商務、環保、旅遊、教育、文化、地鐵、寧鎮揚三市住房等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藍紹敏主持會議。經聯席會議共同商議,已初步同意將溧陽吸納為南京都市圈成員地區。
2019年5月30日,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召開,共同簽署了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協商合作機制的協議,協議的簽署和共同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協商聯席會議機制正式建立。
2020年12月5日,2020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在江蘇鎮江召開,在會議現場獲悉,當天審議通過的《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章程》,正式吸納常州下轄的溧陽市、金壇區為“新成員”。至此,南京都市圈補齊了東南一角,形成了“8+2”的城市格局,其中“8”指的是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
2021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原則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
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南京 | 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雨花台區、浦口區、六合區、棲霞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 | / | / |
鎮江 | 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 | 丹陽市、揚中市、句容市 | / |
揚州 | 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 | 儀征市、高郵市 | 寶應縣 |
淮安 | 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 | / | 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
馬鞍山 | 博望區、花山區、雨山區 | / | 當塗縣、含山縣、和縣 |
滁州 | 南譙區、琅琊區 | 天長市、明光市 | 全椒縣、來安縣、定遠縣、鳳陽縣 |
蕪湖 | 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 | / | 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 |
宣城 | 宣州區 | 寧國市 | 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
溧陽市 | |||
總計 | 31市轄區 | 9個縣級市 | 20個縣 |
2014年底,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3337.58萬人。截至2019年,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3545.96萬人。
2011年,都市圈八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最高的增幅超過16.0%,最低增幅為12.0%,遠高於全國9.2%的增幅水平。8城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29.13億元,佔蘇皖兩省總和的25.8 %。從人均GDP水平看,其中7萬元以上的城市有南京、鎮江、馬鞍山;在5至6萬元之間的城市有揚州、蕪湖;人均GDP在2至4萬元之間的是淮安、滁州、宣城。
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6.2:52.2:41.6。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絕大多數城市的產業結構“退一進三”。2011年,7城市共完成財政總收入3337.79億元,各城市均比上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6個城市增幅高於全國24.8%的平均水平,其中4個城市增幅超過30%。從財政收入的絕對值看,最高的城市超過千億元,2個城市超500億元,其餘城市也均在百億元以上。2011年,7城市共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44.48億元,6個城市增長20%以上,其中2個城市增幅超過40%,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
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7000元以上,其中有6個城市超過20000元,最高的城市超過了32000元。7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的增幅均在13.7%以上,其中3個城市增幅在15%以上。7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高於13000元,超過15000元的有4個城市,最高的城市超過20000元。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城市有3個,3個城市在8000至9000元之間,1個城市在7000至8000元之間。7城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在17.7-19.5%之間。7城市農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均高於4800元,其中2個城市超過9000元,最高的城市已近萬元。
2014年,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為23986.51億元,其中南京8820.75億元(全國第11位) ,揚州3697.89億元(全國第43位),鎮江3252.38億元(全國第53位) ,淮安2455.39億元(全國第78位),蕪湖2307.9億元(全國第81位) ,馬鞍山1357.4億元,滁州1184.8億元,宣城910億元。
截至2019年,南京都市圈的GDP總量約4萬億元,以佔全國0.7%的土地面積、2.5%的常住人口,創造了佔全國4.0%的經濟總量。
南京都市圈
2011年,7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431.6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8.3%。2011年,7城市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7988.17 億元,有5個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在15 %以上,絕大多數城市增幅高於所在省份和全國的平均增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2449.3億元,大部分城市增幅在25%以上。
2011年,都市圈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在20%以上。從投資規模看,投資額在4000億元以上的城市有1個,在1000至1500億元之間的城市有4個,在500至1000億元之間的城市有2個。7城市共完成工業投資5720.21億元,大多城市增幅超過25%;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125.4億元,增幅在16%-29.2%之間。
2011年末,7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4145.6億元,比年初增長1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8884.4億元,比年初增長10.2%。2011年末7城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累計餘額18353.89億元,比年初增長9.9%。
2011年,7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116.07 億美元,有6個城市比上年實現兩位數增長,6個城市增幅高於全國9.7%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30%以上的城市有4個。
2011年,7城市的外貿出口均保持了兩位數的較快增長,共實現出口總額500.23億美元。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大多城市增幅高於全國20.3%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城市有1個,增幅在20%至30%之間的城市有4個,另有2個城市增幅在16%至20%之間。
2011年都市圈城市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23.83億元,增幅在17.6%-18.8%之間,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1.7個百分點。2011年,7城市共完成進出口總額897.19億美元,有6家城市的增幅高於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高於全國增幅0.6-23.6個百分點。其中進出口總額在500億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個,超100億美元之間的城市有2個。增幅最低的在23.0%以上,最高的為46.1%。
2011年末,7城市境內公路里程共662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35.84公里,約佔江蘇、安徽兩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的25%。7城市擁有民用汽車211.02萬輛,佔兩省總和的21.6%;擁有私人汽車163.82萬多輛,佔兩省總和的35.2%。
2012年,南京與都市圈各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連通,快速幹線公路覆蓋所有縣級城市,以沿江通道作為主通道,以滬寧合、淮寧宣、滁寧杭、淮揚鎮、巢馬溧、寧鹽高速公路作為輔通道,構成“一主五輔”的綜合交通骨架。具體規劃為,2012年前,建成江六、南京繞越、溧馬、蕪太等高速公路,全面完成寧鎮、寧滁、寧杭、寧宣、浦泗、淮江等幹線公路改造,“十二五”開工建設寧巢、寧宣高速。
截至2017年底,南京長江四橋、南京揚子江隧道、溧蕪高速公路、溧馬高速公路、江六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已陸續建成通車,都市圈高速公路骨幹網路正在加快形成。122省道寧句公路、104國道江寧段、江北段、寧滁快速通道、揚滁公路南京段等城際高等級公路建設也在加快推進。
南京都市圈鐵路客運專線系統形成“一環十射三縱三橫”的網路格局;普速鐵路系統形成“一環八射一縱兩橫”的網路格局;快速軌道形成以南京為核心的“八條射線”網路格局。規劃都市圈高速公路形成“兩環十三射五縱六橫”的網路格局,普通幹線公路形成“一環十七射十橫十縱”的骨架網路格局。
城市 | 主要火車站 | 規劃火車站 |
南京 | 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東站、江寧站、溧水站、仙林站、六合站、林場站、中華門站 | 南京北站、祿口機場站 |
鎮江 | 鎮江站、鎮江東站、鎮江南站、鎮江西站、丹陽站、丹陽北站、句容西站 | 大港站、 衡山站 |
揚州 | 揚州站、揚州東站、儀征站、江都站 | 揚州南站、寶應站、高郵高鐵站、高郵界首站 |
淮安 | 淮安站、袁集站、淮安東站、淮安南站 | 新淮安東站 |
滁州 | 滁州南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遠站、鳳陽站 | |
馬鞍山 | 馬鞍山站、馬鞍山東站、當塗站 | 新馬鞍山站 |
蕪湖 | 蕪湖站、弋江站、蕪湖東站、南陵站、繁昌西站、灣沚南站、蕪湖北站、無為站 | 新蕪湖站 |
宣城 | 宣城站、涇縣站、績溪北站 | 新宣城站 |
溧陽 | 溧陽站 |
都市圈鐵道線路 | |||
---|---|---|---|
分類 | 鐵道線路 | ||
普速鐵路 | 京滬鐵路 | 寧蕪鐵路 | 寧啟鐵路 |
新長鐵路 | 寧西鐵路 | ||
高速鐵路 | 京滬高速鐵路 | 滬寧高速鐵路 | 滬漢蓉高速鐵路 |
寧杭高速鐵路 | 寧安城際鐵路 | 寧安城際鐵路貨線 | |
沿江城際鐵路 | 連淮揚鎮鐵路 |
南京都市圈水運資源豐富,是港口口岸資源豐富的地區。南京都市圈範圍內港口碼頭數量眾多,其中南京港、鎮江港被列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被列為國家內河主要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南京都市圈構建以長江航道為主體,以高等級內河航道為骨幹,其他航道為補充的通江達海的內河幹線航道網路,主要承擔都市圈大宗散貨、集裝箱和進出口物資運輸,形成“六縱七橫”的航道網布局。2012年南京都市圈港口完成吞吐量近6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近350萬標箱。
南京都市圈主要港口 | ||
---|---|---|
港口簡介 | 圖片 | |
南京港 | 南京港是亞洲第一大內河港口,也是長江流域水陸聯運和江海中轉的樞紐港,經濟地位突出,交通條件優越,處於鐵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運的交會點。南京港早在三國時就成為軍港和商港,自元代起是南糧北運起運港口之一,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基地港。今天的南京港已成為我國華東地區及長江流域江海換裝、水陸中轉、貨物集散和對外開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南京港立足華東地區和長江流域、面向世界,成為現代化、多功能的江海型主樞紐港;並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協同發展,成為中國國家長江航運中心和國家現代物流中心。 | |
鎮江港 | 鎮江港位於長江三角洲暨江蘇省中部的鎮江市,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十字交匯處。上距南京87公里,下距長江入海口 279公里。鎮江港是我國的主要港口之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貿易口岸之一,港口分為高資港區、龍門港區、鎮江港區、諫壁港區、大港港區、高橋港區、揚中港區。鎮江港主要為鎮江市、江蘇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服務,為鎮江市沿江經濟帶的開發服務,為長江中、上游地區大宗原材料和外貿物資中轉運輸服務。 | |
揚州港 | 揚州港建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北岸交匯處,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目前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重要港口。揚州港口建設已初具規模,全港擁有各類碼頭泊位 39個,其中萬噸級碼頭泊位13個,千噸級碼頭泊位17個,形成了以六圩港區為龍頭,儀征港區、江都港區為兩翼的港口群,直接經濟腹地轄三市、三區、一縣,間接腹地輻射蘇、魯、皖、川、鄂、贛、滬等省市,通達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揚州港佔地480畝,佔用岸線1.8公里,現有碼頭泊位8個,其中萬噸級泊位3個,客運泊位1個,擁有庫場 20餘萬平方米,裝卸運輸設備100多台(輛),最大起重能力60噸。 | |
淮安港 | 淮安港處於江蘇省“四沿戰略”中的沿江、沿海、沿東隴海三個產業帶的中心位置,短短的5年,淮安港迅速崛起,首拓蘇北運河集裝箱運輸業務,顯示出不凡的氣魄,淮安港將在“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發揮重要作用。優越的水運資源為淮安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淮安港已形成擁有7個港區(包括金湖港區、盱眙港區、洪澤港區、漣水港區)、545個碼頭泊位、碼頭總長度1.99萬米、最大靠泊能力2000噸、貨物吞吐量3606萬噸的港口群,在能源、建材等大宗物資運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淮安港 |
馬鞍山港 | 馬鞍山港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馬鞍山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和良好的港口條件,沿江近海,集疏運便利、承東啟西、經濟腹地廣闊,是安徽的東大門,皖江的第一站。馬鞍山港是一個以服務於鋼鐵、電力工業為主,並為馬鞍山市及皖東、皖中地區內外物資運輸服務的多功能綜合港口,是城市和腹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樞紐,對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對上海經濟區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港區陸域面積168萬平方米,水域面積2044萬平方米。馬鞍山港包括馬鞍山和採石兩個港區。 | |
蕪湖港 | 蕪湖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的結合部,位於安徽省蕪湖市長江中路港一路16號,郵編241006。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輸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集裝箱中轉港,國家一類口岸,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現有碼頭55座,庫場面積60多萬平方米,擁有各類裝卸設備 200台(套)。蕪湖港現已和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往來,主營貨物裝卸、倉儲、中轉服務、多式聯運、集裝箱裝卸運輸、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實業投資。 | 蕪湖港 |
滁州港 | 滁州港是安徽省八大區域性重要港口之一,地處江淮要衝、長江三角洲邊緣,屬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銜接部,建港條件較好,貨源充足。近年來,已成為滁州市乃至皖東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和平台。但其泊位等級和專業化程度偏低,港口布局分散,岸線開發利用效率較低,港口陸域狹窄,配套設施不完善,港口建設無序發展等存在問題。 |
南京都市圈現擁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F)、揚州泰州國際機場(4C)、淮安漣水機場(4C)三座民用機場,此外蕪湖宣城機場(4C)已於2015年10月開建。其中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淮安漣水機場均為國家一類航空口岸。
南京主城到祿口機場的地鐵南京地鐵S1號線已於2014年7月1月開通運營。
軌道交通建設分城圈、郊圈、核心圈、緊密圈及以遠四個層次來建設。城圈即主城,規劃中有15條地鐵線;郊圈指都市發展區半徑30km,主要是地鐵的延線及江北、江西部經濟發展的轉換地帶、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的交融區域,具有戰略性的江寧、仙林內部地鐵;核心圈指的即是寧鎮揚馬滁等半徑在100公里左右的,有寧高線、寧句線、寧儀線、寧揚線、寧馬線、寧滁線、寧和線;緊密圈及以遠指半徑為200公里左右的,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寧常城際、寧杭城際、寧安城際、寧合客運、寧淮城際、寧通城際。待這些城際鐵路建成后,南京到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巢湖、宣城、蕪湖、合肥的時間將分別縮短至19分鐘、30分鐘、60分鐘、16分鐘、19分鐘、48分鐘、25分鐘、30分鐘、47分鐘。
建成 | 在建 |
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9月通車) | 蕪湖長江公路二橋(預計2017年建成) |
蕪湖長江大橋(2000年9月通車) | 蕪湖長江三橋(預計2017年建成) |
南京長江二橋(2001年3月通車) | 五峰山長江大橋(預計2020年建成) |
潤揚長江大橋(2005年10月通車) | 南京長江五橋(預計2020年建成) |
南京長江三橋(2005年10月通車) | 南京地鐵4號線長江隧道(預計2020年建成) |
大勝關長江大橋(2011年1月通車) | 和燕路過江通道(預計2022年建成) |
南京長江隧道(2010年5月通車) | 仙新路過江通道(預計2022年建成) |
南京長江四橋(2012年12月通車) | 龍潭過江通道(預計2022年建成) |
馬鞍山長江大橋(2013年12月通車) | |
南京地鐵10號線長江隧道(2014年7月運營啟用) | |
南京地鐵3號線長江隧道(2015年4月運營啟用) | |
南京揚子江隧道(2016年1月通車) |
南京都市圈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之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普通高等院校93所,占江蘇、安徽兩省高校總數的四成;7城市高校在校學生(含研究生)128.69萬人,佔兩省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5.0%;2011年,7城市高校共向社會輸送了36.69萬名高校畢業生,占當年兩省高校畢業生總數的47.2%。
南京都市圈本科院校(截至2014年) | |||
---|---|---|---|
城市 | 本科院校列表 | ||
南京 | 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
南京師範大學 | 南京工業大學 | 南京醫科大學 | |
南京郵電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 | 南京財經大學 | |
南京審計大學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
南京藝術學院 | 南京體育學院 | 南京工程學院 | |
南京曉庄學院 | 金陵科技學院 | 江蘇警官學院 | |
三江學院 |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指揮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 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 |
南京藝術學院尚美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 |
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 | 南京工程學院康尼學院 | 南京曉庄學院行知學院 | |
南京工程學院康尼學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 |
南京理工大學 | |||
鎮江 | 江蘇大學 | 江蘇科技大學 |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
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鎮江船艇學院 | ||
揚州 | 揚州大學 |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
淮安 | 淮陰師範學院 | 淮陰工學院 | |
馬鞍山 | 安徽工業大學 |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 | 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 |
滁州 | 安徽科技學院 | 滁州學院 | |
蕪湖 | 安徽師範大學 | 安徽工程大學 | 皖南醫學院 |
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 |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 | ||
宣城 |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 | ||
溧陽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溧陽校區 |
2011年,江蘇大學“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蕪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奇瑞公司成為首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榮獲國家級創新型企業,精誠銅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華騏環保等5家申報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評審,馬鋼被列為國家創新型企業。
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醫院、衛生院1147多家,醫院、衛生院床位11.03萬張,床位數占江蘇、安徽兩省醫院、衛生院床位總數的24.2%;7城市共擁有醫生(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5.13萬人,佔兩省醫生總數的23.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深入推進。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都市圈醫療機構部分醫學檢驗、影像檢查結果已實現有條件互認。
2011年末,7城市共擁有本地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874.1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715.58萬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579.55萬戶,2011年7城市共完成郵政業務收入23.1億元,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25.9億元。
南京城鎮社會保險五大險種累計參保人數約1200萬人次,其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以上,全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9.9%。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發放標準普遍提高。鎮江市區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調增至1140元/月、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調增至1572元/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發放標準分別調增至405元/月和314元/月。揚州城鎮零就業家庭連續52個月保持動態清零,邗江、廣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蕪湖市屬四縣全部納入國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和納入了新農保政策試點。淮安1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服務,管理率100 %。馬鞍山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實現即征即保。滁州2011年送溫暖工程籌集資金近2000萬元,縣級以下春蕾工程救濟失學女童1537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設。鎮江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突破百萬平方米,新增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3000多套,籌建廉租住房2.3萬平方米。
金陵文化(南京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為中心。東晉至南朝的300年不僅使得長江流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而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了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淮揚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維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徵。淮揚文化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龍虯庄遺址、九里—千墩漢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閣、御碼頭、隋煬帝陵、大明寺等;揚劇、木偶戲、揚州弦詞、揚州清曲、揚州漆器、揚州玉器等為世人所熟知。
淮安文化地處楚漢文化、維揚文化接合部和中國南北文化的接合部。明清時期,淮安因中樞漕運、集散淮鹽、河道治理地位顯赫而成為“運河之都”,京杭大運河貫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點的運河文化也隨之而生。
馬鞍山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
滁州吳風楚韻,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早在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
蕪湖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蕪湖的地域文化重要內涵包括徽商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
宣城是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主要的特徵有以績溪徽菜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敬亭山為標誌的宣城詩歌文化;以宣紙宣筆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查濟、江村為代表的宣城古建築文化;以開元寺、廣教寺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以敬亭綠雪為代表的宣城茶文化;以宣酒為代表的宣城酒文化。
南京都市圈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發放的“南京都市圈旅遊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遊消費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遊交通圖”和寧鎮揚公園年卡互用等,加速了都市圈旅遊一體化的實質性進展。
2011年,7城市擁有星級飯店346家。7城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8750.79萬人次,其中國內遊客18411.49萬人次,7城市共接待境外遊客309.3萬人次。7城市共實現國內旅遊總收入2267.04億元;實現旅遊外匯收入13.76億美元。
南京都市圈的建設有利於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總的精神是: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南京都市圈連接東部與中部地區、銜接長江下游與中游的區位特點,使其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都市圈中的江蘇4市從地緣上講屬東部的長三角地區,安徽4市屬中部地區,這種城市組成屬性使得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具有東中部互動合作的典型意義。同時,作為南京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重要內容的產業合作與優化整合,將促進產業由東部向中部有序轉移,促進技術、資本等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擴散,促進市場體系由區域中心向周邊擴展,從而增強長三角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
有利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台標誌長三角一體化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南京都市圈中南京、鎮江、揚州、淮安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員,都市圈8市又同為泛長三角西部城市群——南京經濟區成員。從本質上講,南京都市圈是泛長三角地區的一個獨立的城市群,同時也是長三角的有機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創新實踐,將為長三角區域合作在體制創新、機制建設、產業合作、政策銜接等諸多領域提供先行先試經驗,從而為加快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有利於提升南京的區域影響力。《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南京要擴大輻射半徑,提升服務功能,南京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再次凸顯。要將南京的潛在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區域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一方面要練好內功,加快南京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用大區域的觀點來謀划南京的發展,從全國、長江流域、東部地區、泛長三角來審視南京的發展。從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看,城市群發展與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方式與手段。推進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就是要在長三角地區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較優城市空間布局、較合理產業分工體系、較先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對周邊地區尤其是泛長三角西部地域具有輻射、服務、帶動作用,在國家具有一定影響的城市群,並通過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來充分彰顯南京作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充分發揮南京對蘇北地區的帶動作用、對泛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對長江上中游的傳導作用,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格局中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南京都市圈“承東啟西、承南接北”,地處中國重要的沿海和沿江發展軸線的交匯點,是東部與中樞紐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經濟、金融、科教、文化、信息和航運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蘇蘇南、蘇中、蘇北,對促進蘇中地區快速崛起並融入蘇南板塊、進一步加快蘇北地區發展等全省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南京都市圈歷史上是吳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南北文化的交融區域,同時也是近代文明興起之地,集歷史、近代、現代特色文化於一身,融吳楚文脈、南北文化、中西文明於一體,具有兼容並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南京都市圈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
都市圈的戰略定位為:輻射中西部的國際性重要門戶;國際先進位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泛長三角轉型與合作發展示範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推動都市圈的經濟、市場發展一體化,培育平等、互利的發展環境;針對市場、產業、基礎設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制定相應策略,擴大區域合作,創造多種靈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都市圈區域可持續發展;以長江為紐帶、沿江城市為依託,聯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中心,構建國際性的沿江先進位造業集群和以歷史文化、山水城林為特色的城市帶。
南京都市圈各個城市的城市定位 | ||
---|---|---|
城市定位 | 城市掠影 | |
南京 | 南京定位於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商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影視、文化創意中心;聯動海陸空港及信息港,打造航運物流中心,引領寧鎮揚同城化,帶動南京都市圈發展。 | |
鎮江 | 鎮江發揮港口和產業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以及區域性物流中心。 | |
揚州 | 揚州依託產業基礎,推動轉型升級與承接蘇南產業轉移相結合,建設長三角北翼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 揚州 |
淮安 | 淮安依託產業基礎和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先進位造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成為都市圈北翼帶動蘇北地區崛起的新興增長極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 | |
馬鞍山 | 馬鞍山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龍頭城市,建成都市圈的核心增長極和區域中心城市。 | |
蕪湖 | 蕪湖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現代物流商貿中心、皖江地區金融中心以及長江流域重要的現代化濱江大城市。 | |
滁州 | 滁州著力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型載體,建成都市圈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新興旅遊宜居城市。 | |
宣城 | 宣城建成都市圈重要的新型加工製造基地、旅遊休閑度假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和蘇浙皖邊界地區重要的交通物流樞紐。 | 宣城 |
參考資料來源 |
總體目標
根據規劃,到2015年,南京都市圈要基本建成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商務集聚區;初步建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成對外便捷共享、區內無縫對接的交通網路體系,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都市圈高速和快速公路網路,到2020年基本形成都市圈軌道網路;到2020年,基本實現基礎教育和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均衡發展,建成基本均等、統籌統建的公共服務體系;到2030年,建成對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門戶地區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
經濟目標
近期(2002年—2005年),都市圈省內部分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要達到2.4萬元;遠期(2006年—2020年),建成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空間集約、生態優良、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現代化都市圈,省內部分人均GDP要達到11.2萬元。
社會目標
近期:恩格爾係數38%(江蘇省內3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5%(江蘇省內30%),寬頻網入戶率35%(江蘇省內45%),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人以上(江蘇省內6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小於5‰(江蘇省內小於3‰),人均期望壽命大於75歲,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省內約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達到100%。建成大型綜合醫院與各類專業性醫院相結合的都市圈共享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都市圈大型綜合性體育設施和體育專項場館,具備舉辦全國運動會的能力。
遠期:建成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會展中心、長江下游的醫療服務中心;大型體育設施達到承辦相當於亞運會規模的國際性大型運動會的能力;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學園區,建成國家教育科研基地;建設大型文化設施,成為長江中下游區域文化中心;傳承都市圈獨特文化與山水城林景觀,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型都市圈。
環境目標
城鎮與產業發展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以保護長江、京杭運河等區域供水水源,南水北調取水水源及輸水廊道水質為重點,以建立都市圈整體執法監督和環境管理體製為保障,以改善城鎮環境質量和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為根本出發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城市化目標
“做強、做優、做美、做特”各級城市,重點“做大”核心城市,擇優培育重點中心鎮,全面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完善都市圈的城鎮空間結構。
強化核心城市的主導地位,加快都市圈沿江城市帶規劃和建設的整體協調,有序培育城鎮發展軸和通道地區的特色中小城市,進一步提高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將都市圈建成國內城市化和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近期總人口260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2%左右(江蘇省內58%),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8平方米(江蘇省內20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8平方米(江蘇省內12平方米);遠期總人口320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6%左右(江蘇省內74%)。
• 結構
形成一個核心、兩個圈層的空間結構,重點發展一帶一軸三通道。
一個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為核心、半徑約30公里範圍的城鎮和潛在的城鎮發展地區,即規劃中的南京都市發展區。該區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組和集聚新興城市功能的重點區域。
兩個圈層:包括核心圈層和緊密圈層。
核心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緊密、接受核心城市強烈輻射,城市間相互作用最強、最廣泛的區域。規劃範圍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約5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南京市、儀征市、句容市、馬鞍山市、滁州市區、來安縣、全椒縣。
緊密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輻射,圈層地帶節點城市具有相當的發展規模,且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聯繫的功能地域。規劃範圍為核心圈層外圍、距核心城市中心約10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揚州市、鎮江市、蕪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區。
一帶一軸三通道:沿江城市帶:包括南京、揚州、鎮江、馬鞍山、蕪湖等5個設區市以及儀征、江都、當塗、和縣等縣(市)。城鎮發展軸:北從金湖、盱眙開始,經天長、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條通道:南京至句容並延伸到蘇錫常都市圈環太湖地區、宜(興)溧(陽)金(壇)丘陵山區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鳳陽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 布局
南京都市圈空間格局圖
一核:南京作為都市圈發展核心引擎,將發揮省會城市以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優勢,積極發展服務經濟,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一帶:沿江綜合發展帶,連接南京、鎮江、揚州、馬鞍山、蕪湖等沿江中心城市,打造沿江產業城鎮集聚帶。成為輻射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延伸通道。
一區:寧鎮揚同城化先行區。
四片:江南產業轉型提升片(南京、蕪湖、馬鞍山)、江北承接轉移與轉型融合片(南京、蕪湖、馬鞍山的江北地區)、江南產業轉移承接片(宣城市)、江北產業轉移承接片(滁州、淮安、揚州北部地區)。
四大功能區域:優化提升區域包括南京城區、江寧區、鎮江城區、丹徒區、揚中市、馬鞍山市區和蕪湖市區等。
重點拓展區域包括浦口區、六合區、廣陵區、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滁州市區、全椒縣、來安縣、天長市、淮安市區、漣水縣、當塗縣、和縣、含山縣、無為縣、繁昌縣、蕪湖縣、宣城市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等。
適度開發區域包括溧水區、高淳區、句容市、丹陽市、寶應縣、高郵市、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南陵縣、鳳陽縣、明光市、定遠縣、績溪縣、旌德縣、涇縣。
生態保護區域指山體、湖泊、河流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包括長江、大運河、洪澤湖、石臼湖、高郵湖、白馬湖、邵伯湖、固城湖、老山、茅山、琅琊山及第一山等。
臨港新城:將依託岸線港口資源,共建江南龍潭――下蜀濱江新城及江北六合――儀征跨界新城。江南龍潭――下蜀濱江新城包括南京龍潭、鎮江下蜀以及寶華東北部片區,重點建設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核心區、臨港先進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化新城。江北六合――儀征跨界新城包括六合的龍袍、東溝以及儀征的青山、真州,打造江北沿江現代化工貿新城。
臨空新城: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為核心,以祿口――柘塘――博望新城和湖熟――郭庄新城為重點。祿口――柘塘――博望新城包括祿口、橫溪、銅山、柘塘、博望等,打造全國航空物流主樞紐及以臨空型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為重點的新型產業集聚區,同時積極培育休閑旅遊、高檔居住等功能。湖熟――郭庄新城包括江寧湖熟與句容郭庄,將發揮城際樞紐及鄰近祿口國際機場的區位優勢,吸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集聚發展。
科學城:將推進仙林――寶華科學城建設,具體包括仙林大學城和句容寶華西部片區。
產業新城:包括南京――宣城產業新城、蘇滁現代產業園、南京――淮安產業新城等。
加強各行政區域、各景區景點的協調,結合資源特點進行旅遊布局和開發,形成點、線、面結合,有利於組織都市圈旅遊線路的大旅遊空間布局。重點建設沿長江旅遊帶、沿城鎮發展軸線旅遊帶、沿運河旅遊帶、環南京休閑度假旅遊帶,進一步密切與蘇錫常都市圈環太湖地區旅遊發展的聯繫。
沿江地區的旅遊開發應突出密集的城市人文優勢,發揮眾多過江通道及周邊地區潛在的旅遊價值,保護風景旅遊岸線,發揮沿江港口的旅遊聯動作用,大力發展觀光旅遊、都市旅遊、文化旅遊、商務旅遊,將南京都市圈沿江旅遊帶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沿城鎮發展軸線旅遊帶的開發應結合旅遊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突出豐富的自然資源、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農業觀光旅遊、地方特色旅遊等。促進沿城鎮發展軸線生態旅遊開發與沿江人文旅遊開發的聯動。
沿運河旅遊帶是江蘇大運河旅遊帶的核心和精華,應突出沿運河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特有的民俗風情,挖掘揚州、鎮江、高郵等歷史文化名城在京杭運河歷史上高品位的人文勝跡,從地域上、文化上、主題上整合沿線的旅遊產品,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都市圈開拓國際旅遊市場的重要品牌。
環南京休閑度假旅遊帶要結合當前短距離休閑度假旅遊的興起,加快整合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以及鎮江、揚州的部分地區的相關旅遊資源,集中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品牌產品。
進一步密切南京旅遊圈與蘇錫常都市圈旅遊核心區域環太湖地區旅遊發展的聯繫,加快建設南京至環太湖地區的旅遊專用道路,增加滬寧線區域性快速通道,快速便捷地聯繫南京、蘇錫常兩大都市圈重點旅遊區域。
力爭使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南京都市圈區域總體規劃已上報國務院
南京創洽會重點專場活動之一第六屆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上,圍繞“共同的規劃、共同的明天”主題,與會都市圈7市負責人共商推進都市圈融合式發展、一體化發展大計,並共同簽署了《共同編製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合作協議》。在2012年5月底前,該規劃將完成初稿,並送各市徵求意見;2012年7月底前將組織專家評審;2012年9月底前都市圈7市政府將聯合向江蘇、安徽兩省政府上報;2012年底前由江蘇、安徽兩省政府聯合上報國務院。
打造南京都市圈是國務院頒布的長三角規劃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歷屆市長峰會主題的確定和內容安排,都是圍繞“共建、共享、同城化”的目標,如2009年突出交通基礎設施與旅遊一體化,2010年提出相鄰地區融合發展,2011年提出發展規劃對接。2012年,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合作編製都市圈規劃,力爭使南京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共同編製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合作協議》將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定位為承接放大長三角輻射的門戶樞紐、長江流域先進位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國轉型發展與承接產業轉移相結合的示範區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規劃》根據都市圈的自然地理格局、空間開發基礎及適宜性,確定“一核一帶兩區”的總體空間格局。其中,“一核”指由寧鎮揚組成的同城化都市核心區,是區域綜合服務功能集聚中心;“一帶”指沿江綜合發展帶,是產業城鎮集聚帶和區域發展引擎;“兩區”指江南產業轉型提升區和江北產業轉移承接區。
在“一核一帶兩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規劃》還確定了重點推進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臨港基礎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並營造適宜人才創新創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加速集聚創新型、創業型和營銷型高端人才;建立創新源、創新成果應用、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的創新空間,設立國家科學城,加速提高科技產品營銷水平,提升政產學研合作效能。
同時,《規劃》還對都市圈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資源與生態環境等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及要求。其中構建聯繫南京與核心交通圈層各節點城市之間的八大內部通道,形成周邊城市至南京中心城區半小時購物、1小時通勤交通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交通可達性的改善,也加快了都市圈內大型公共設施互補共享工程的建設,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都有望在未來實現全方位對接。不僅如此,《規劃》還提出了打造“一帶、兩片、十二團塊”的生態空間架構,充分結合現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徵,完善區域生態廊道和綠道網路,提高不同生態功能板塊之間的連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