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金湖

安徽省東至縣境內的AAAA級風景區

升金湖(Shengjin Lake),有著“中國鶴湖”之稱,位於安徽省東至縣境內,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

升徠金湖誕生於3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東南群山環抱,西傍丘陵崗地,北濱江灘洲圩。

升金湖湖區面積達132.8平方千米(東至佔102.26平方千米,貴池佔30.54平方千米),氣候溫和,水體無污染,周圍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鳥越冬棲息的理想處所。每到秋冬季節,聯合國、歐美地區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升金湖實地考察。據調查,升金湖共有鳥類142種,其中越冬候鳥6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頭鶴白鶴、黑鸛等5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枕鶴、小天鵝等16種。

1986年,升金湖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1988年,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 2015年12月25日,升金湖入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安徽省首個榮獲國際級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開發建設


2002年,升金湖加入東北亞鶴類網路保護區。
2003年,升金湖開始實施《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
2005年,升金湖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鴴鷸類網路。
2007年,升金湖基礎設施項目通過驗收和加入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路。
2008年,升金湖與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共建“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
2010年,升金湖與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結成姊妹保護區。

人文歷史


升金湖原名深泥湖,湖畔有座陰陽嶺。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住著一位後生,人喊“漁哥”。
一天,他捕蟹回家忽聽一名叫鶴姑的小仙鶴在求救,漁哥忙答應第二天去救她,第二天漁哥划只船在陰陽先生門前等著。果見陰陽先生說要到對岸請客。漁哥將計就計來拖延時間,中途去陰陽先生家把小白鶴放飛了。小白鶴為感漁哥救命之恩,臨走時撥下了身上的一根羽毛給了漁哥,並對他說今後如遇災難,用火點羽毛,必來相救。
第二年,深泥湖破圩,魚跑入了長江,漁哥哥點火燒著羽毛,請仙鶴搭救。仙鶴從天上飛了下來,伸頸向湖中吸了三口湖水,又連續向湖裡噴出三口乳液,然後便化作一縷青煙消失了。此後,湖水落進堤下,變得風平浪靜,水中群魚競游,漁哥哥帶領村民們划船撈捕魚蝦,日產魚貨價值升金。
從此深泥湖便易名“升金湖”,村民們在湖畔建了一座“仙姑廟”。以紀念小仙鶴。

歷史沿革


升金湖是池州市境內一座美麗富饒的內陸湖泊,又是白頭鶴在中國最重要的越冬地,升金湖己成為人們觀鳥旅遊的好去處。
升金湖誕生於3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那時候,長江沿岸以上升為主,山巒起伏,河流發育,個別地方有小型湖泊,水系匯入古長江,並在江岸湖邊堆積沖積了泥砂、礫石徠,所以升金湖,東南群山環抱,西傍丘陵崗地,北濱江灘洲圩。古時升金湖,曾稱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
1980年,首次在此發現白頭鶴越冬種群,次年我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簽定“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1983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鶴類學術討論會上,我國濕地鳥類學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國際介紹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事業單位、區級建制、定編10人。湖面13000 hm2為核心區,沿岸2.5km作為緩衝區。
1986年3月,原安慶行署正式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
1997年,國務院國函[1997]109號文《關於發布蘆芽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安徽省決定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同時撤銷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其人員和編製建制划入管理局,局人員編製40人,確定了內設機構。將原東至縣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林業派出所更名為池州行署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派出所。

位置境域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內,瀕臨長江。地處東經116°55′至117°15′,北緯30°15′至30°30′。座落於東至縣貴池區交界處,全境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km左右。其四鄰界線為,東自高橋湖東岸經唐田、坦埠、劉村、白笏、楊家咀連線為界,南至丁村、長嶺,西至206國道,北自將軍廟經新河口至牛頭山一線。總面積33340 hm,其中升金湖13300 hm。現升金湖至長江出口建有黃湓閘,湖內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m 。

水文特徵


升金湖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東南方的張溪河、東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達1548.1km。歷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m時,湖面面積14000 hm,蓄水量8.3億m。隨水位降低,湖面面積減小,通常水面面積10000hm,年平均水位10.88m。湖水經黃湓閘與長江相通,閘門的開閉,能影響到濕地生態環境和水禽的生存、棲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區雨量充沛,地表徑流豐富,湖區四周植被良好,無工業污染源,該濕地屬過水性湖泊,水質優良。水化學分析表明,湖水含鈣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總氮量、硅鹽及磷、鐵含量正常水質範圍,適宜多種水生動植物生長。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經喜馬拉雅運動后,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匯聚發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1
升金湖1
升金湖東南岸屬九華山山脈的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 原,為平原圩畈。其東南湖岸為中生代三疊紀與古生代二疊紀地質構造,以灰岩、頁岩為主;西北湖岸為第四紀地層構造,以亞粘土、砂礫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形成現代沖積層,泥沙淤積,土壤為黃色亞粘土和粉砂、砂礫。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湖汊較多,湖岸周長165km,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個相連的水面。小路嘴以南為上湖,又稱小白湖,面積5800 hm,八百丈以北為下湖,又名黃湓湖,面積2300 hm,上下湖之間為中湖,即升金湖,面積5200hm。上、下兩湖湖床略高於中湖,平均海拔11m,湖周崗地平均海拔25m。

氣候

升金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mm,年均蒸發量757.5mm,最高年降雨量2022mm(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mm(1978年)。平均氣溫16.14℃,最高氣溫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氣溫-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氣溫3.97℃。

土壤

保護區境內土壤種類較單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類的黃紅壤亞類,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東、南面低山丘陵分佈為黃紅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灘地分佈為潮土和水稻土。
黃紅壤 廣泛分佈於低山丘陵地區,全剖面成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鈣含量均較低,土壤質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 分佈於沿湖四周、洲地、河漫灘等,多具夜潮性,養分含量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 廣泛分佈於保護區境內的圩畈區,適宜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長。

文化

清嘉慶《東流縣誌》載:有高湖、鵝潭湖、大清湖、楊家湖(亦名楊河頭)、澄潭湖(亦名陳博湖)、前湖、九都湖等,以及貴池區境內的諸湖。那時“水漲則數十里地,瀰漫無際;水落則沮如之處,分為諸湖”,循曲折的河道,達黃湓入長江。升金湖的湖床,自南向北傾斜,湖底平均高程為9.4米,最底為8.8~9米,一般為9.5米~11.5米。正常水位湖岸周長165公里,平均湖寬7.5公里。升金湖系的子湖、灣汊眾多,名稱各異,多數界限不明,以其自然形態,分為3大片:楊嘴至小路嘴以南為上湖;以北至八百丈為中湖;八百丈以東為大湖。上湖有大清湖、麻湖、澄潭湖等,中湖有升金湖、坦埠湖及貴池區唐田湖,下湖有黃湓湖等。升金湖上游的一條主河道名為黃湓河,此河上游為秋浦后河,源於祁門山脈北麓的仙寓嶺,先自東向西,后折轉從南向北,匯葛公河、梅樹河、右魯河、烏沙河以及來自石台的溪河,又合候店河、五豐河、達楊河頭,匯入大清湖,穿升金湖,循黃湓河注入長江。古時江河湖港相連,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抵九都湖、循黃湓,合大江;冬月水枯則落,河內舟楫往返,二三十噸帆船,遠岸之上不見桅帆。沿河湖港有坦埠、唐田、姜壩、張溪、洋湖等地設有水陸碼頭,是水運竹木山貨和商賈往返要道。
濱江湖口灘頭,清末開始築堤圍圩,民國8年(1919)東至縣始圈裕豐圩,貴池縣於民國4年(1915)圈萬興圩,據民國18年《安徽建設》第18號載:“黃湓、沙夾兩河為滋泥湖及諸湖內水外泄之道”、“而黃湓寬闊,又覺較勝沙夾,故船隻出入,均取道黃湓”,而“內水溢滿,漫淹為災”,“黃湓訟案歷年不息”。日本侵佔中國時,為其侵略之便,強拆沿湖周圍群眾的民房填湖,修築楊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的淤積。至建國初,湖中河道河床已淤塞,河、湖床相連一體,已無明顯界限。汛期江水循黃湓河倒灌入湖,沿湖農田屢受洪水災害。汛后江水下落,農作物又缺水灌溉。1965年,國家撥款修建黃湓閘。建閘后,一般湖水位比江水位低1~5米,雖然內湖防汛任務減輕,沿湖糧食增產,但汛期江水不能入湖,魚苗不能游入湖中孳生,魚類繁殖又受到影響。
建國后,升金湖兩岸人口增加,圍堤、墾殖增多,加上每年約9萬噸泥沙,從黃湓河中下游推入湖中,湖面不斷縮小。據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升金湖圍墾面積約為64.84平方公里(含貴池區9.9平方公里),現湖面積為132.8平方公里(東至佔102.26平方公里,貴池佔30.54平方公里),湖水位為15.5米時,安全水位為15.0米,汛期最高水位17.60米(1997),多年平均水位為13.87米,圍墾后比圍墾前水位約增高0.81米。近幾年大汛,沿湖兩岸均遭洪澇災害。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保護區記錄到浮游植物27種、水生維管束植物38科84種。水面群落的優勢種為馬來眼子菜、苦草菹草、聚草、野菱。沼澤及灘塗群落以阿齊苔、白郎苔等苔屬植物為優勢種,總蓋度達85%以上。
保護區內有浮游植物27種、水生維管束植物84種,其中國 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野大豆、蓮、野菱和水蕨。有浮遊動物13種、底棲動物23種、魚類62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13種、鳥類174種、獸類5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7種,分別是白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大鴇白肩雕黑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8種,分別是胭脂魚虎紋蛙黃嘴白鷺、白琵鷺、卷羽鵜鶘、黑頭白䴉、白額雁、小天鵝、鴛鴦灰鶴、白枕鶴、小青腳鷸、小鴉鵑、草鴞、斑頭鵂鶹、黑鳶、蒼鷹、赤腹鷹、雀鷹、松雀鷹、普通鵟、烏雕、白尾鷂、白腹鷂、紅隼、游隼、穿山甲、水獺等。

動物資源

保護區記錄到浮遊動物13種、底棲動物23種、魚類62種、兩棲爬行動物21種、獸類52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胭脂魚、虎紋蛙、鬣羚、穿山甲、水獺、小靈貓等。
鳥類是升金湖動物中的最大群體。保護區已記錄到的鳥類有230種,占安徽鳥類種類的46.8%。包括國家一級保護的7種,即白頭鶴、白鶴、白枕鶴、白鸛、黑鸛、白肩雕、大鴇;國家二級保護的18種,分別是白枕鶴、灰鶴、白琵鷺、黃嘴白鷺、小天鵝、白額雁、小白額雁、鴛鴦、花臉鴨、白䴉、烏雕、白頭鷂、草鴞、小鴉鵑、鳶、白尾鷂、普通狂、紅隼。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環境及越冬水禽。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江中下游的眾多湖泊都因經濟開發造成的污染或圍墾而不再適合水禽的棲息,升金湖卻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成為難得的保存十分完好的重要濕地。升金湖水質良好、有機質豐富、浮游生物種類結構合理、軟體動物種類多、含量高、水生維管束植物分佈廣,生物量大,生態系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每年10月,升金湖隨長江水位水降,露出大片淺水、泥灘、沼澤,成為水禽的良好棲息地,吸引大批雁鴨類、鶴類、鸛類、鴴鷸類、鷗類水禽前來越冬、停歇。每年在保護區內越冬水鳥84種,越冬水鳥數量超過10萬隻。其中,冬候鳥有61種,夏候鳥13種,留鳥4種,旅鳥6種。屬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水鳥有54種,占該協定鳥種的45%;屬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水鳥有24種,占該協定鳥的34.2%。越冬候鳥中,以鴴形目鳥類最多,達25種,占該區冬候鳥的40.9%;雁形目23種,佔37.7%;鸛形目13種,佔21.3%;鷗形目6種,佔9.8%。從動物區系組成上看,古北界水鳥53種,東洋界11種,廣布種20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白頭鶴(Grus monica)、白鶴(Grus leucogeranus)、白枕鶴(Grus vipio)、白鸛(Ciconia ciconia)、黑鸛(Ciconia nigra)、大鴇(Otis atra)6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黃嘴白鷺(Egrettaeulophotes)、小天鵝(Cygus columbianus)、白額雁(Anser albifroms)、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花臉鴨(Anas formosa)、灰鶴(Grus grus)等7種。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頭鶴(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遷至升金湖,次年3月下旬飛離,居留期約145天,越冬數量400-500隻。主要越冬地點在升金湖上湖區域的大洲、爛稻陳、聯 合、楊娥頭等處。越冬期喜在軟泥地及草灘覓食,以苦草、肉根毛茛的地下莖為食,有時也取食蚌類及軟體動物,具原始性和自然性,不同於在日本、南朝鮮等國家的白頭鶴在稻田越冬,主要以稻穀為食。
東方白鸛數量約250隻,佔世界總數的1/8。東方白鸛以水生動物小魚蝦等為主要食物,是典型的肉食性水鳥。越冬期主要分佈在升金湖上湖的大洲、聯合及下湖的三千畝。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鵝 (Cygnus Cygnus),數量5000-8000隻,以水生植物的地下根莖為食。主要分佈在上湖的聯合、小西湖、赤岸、小路嘴等水位較深的區域。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數量在300隻左右,數量最多時達到一千隻。白琵鷺喜群體活動,個體間越冬行為表現有很強的一致性。覓食地水深在5-20cm,休息地水深小於70cm或水邊陸地。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鷺,主要分佈於上湖的大洲、聯合、小西湖及下湖的三千畝等淺水水域,以小魚為主食。
升金湖
升金湖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類有鴻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 Anser fabali 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種,其中以鴻雁豆雁數量最多最常見。鴻雁越冬總數達到4萬隻以上。在越冬期間,雁類主要分佈於上、下湖區域的淺水、草灘及軟泥地地帶,以植物的地下根莖和地面莖葉為主食。升金湖是珍稀水鳥大鴇、黑鸛的良好棲息場所,也是鴴鷸類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2004年1-2月,中國國家林業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展的長江中下游水鳥調查顯示:升金湖有6種物種的數量達到了國際重要意義的標準,包括全球受脅種的白頭鶴和鴻雁。在升金湖越冬的國際重要物種有白頭鶴、東方白鸛、鴻雁、豆雁、黑鸛、白琵鷺和小天鵝等。在此越冬的鴻雁佔全球種群數量20%以上,在此越冬白頭鶴占遷徙路線上種群數量20%以上,黑鸛占遷徙路線上種群數量10%以上,白琵鷺占遷徙路線上種群數量5%以上。升金湖濕地是長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平原3個具有特別重要價值的地區之一,建議提名升金湖自然保護區為國際重要濕地。

候鳥名錄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頭鶴(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遷至升金 湖,次年3月下旬飛離,居留期約145天,越冬數量400-600隻。
在升金湖越冬的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遷至升金湖,次年3月飛離,居留期130天左右,數量約300-500隻,佔世界總數的15%。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鵝 ( Cygnus Cygnus),數量在10000隻以上。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數量在3000隻左右,數量最多時達到5000隻。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類有鴻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種,其中以鴻雁、豆雁數量最多最常見。鴻雁越冬總數達到4萬隻以上。
升金湖是珍稀水鳥大鴇、黑鸛的良好棲息場所,也是鴴鷸類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珍稀生物

升金湖裡有魚類66種,軟體動物18 種,水、濕生植物62種,大量越冬候鳥排出的糞便補充了湖區的肥力,使植物生長更為繁茂,又促進了魚類及軟體動物的生長,濕地生態系統呈現良性循環。優美的環境和充足的餌料,吸引了大量珍稀水禽來此覓食越冬。據統計,這裡有秋冬季鳥類103種,越冬停息水禽70餘種。

一級重點

有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黃咀白鷺、大鴇、金雕、白肩雕;

二級重點

有白枕鶴、灰鶴、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白尾鷂、紅隼、黑鳶、草鶚。每年 來此越冬的白頭鶴和東方白鸛,分別佔全國野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越冬鶴鸛6種,佔全國二分之一強。因此,升金湖在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1988年又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受到亞洲濕地局和世界濕地水禽調查局等國際保護管理機構的關注。1991年2月上旬,世界鶴類基金會副主席吉姆。哈里斯先生到升金湖考察,當他兩天在同一地點看見並計數到白頭鶴358隻,白鸛163隻,白琵鷺176隻之後,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豎起大拇指連說:“ok!ok!”。

觀鶴節


鶴倚城為生,城以鶴而榮,每年的11至次年的1月被定為東至縣觀鶴節。這是集經貿、旅遊、文化、藝術、體育大成的大型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
東至縣以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的丹頂鶴等鶴類為媒的大型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中國東至觀鶴節始於2003年12月,是東至縣冬季的地方性大型節慶活動。節日期間日接待遊人近30萬人次,日銷售額高達400萬元,前來參加觀鶴節的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客商達3.6萬人次,年均簽約額為26億元人民幣,履約率達50%以上,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促進了地方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觀鳥攻略


自駕

自駕到達方式:杭州到升金湖所在的東至縣大渡口鎮有兩條路線:路線一、杭寧到湖州北轉申蘇浙皖到宣城轉S32銅南宣到鐘鳴樞紐上G50高速,一直向西到大渡口出口;b是繼續走高速到蕪湖,到蕪湖轉向銅陵、安慶方向,到大渡口出口。路線二、杭徽到黃山轉合銅黃,銅陵不到的地方有個特大的互通樞紐,轉G50高速往安慶方向,大渡口出口下。路線一a有70公里國道,從杭寧入口到大渡口出口約370公里,4個小時,過路費50+35+10+45;路線二從杭徽老餘杭入口全程高速到大渡口出口約440公里,4小時15分,過路費190。路線二路遠費用高,但是車少風景好。

鳥點

升金湖分上湖和下湖,以升金湖大橋為中線,東北是下湖,西南是上湖。上湖基
本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可以分為上湖東岸和西岸。東岸的鳥點有楊鵝頭、佘干,按理說東岸的鳥點上午是順光,但冬季太陽從偏南的方向升起,而水鳥聚集在這兩個鳥點的黃湓河南岸。所以,到了這兩個鳥點附近,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向才能好好賞鳥。西岸的鳥點有聯合和大洲,在國道206沿線。升金湖大橋附近應該就是所謂的核心區,養殖業很發達。
下湖的形狀呈東西走向,鳥點在國道206沿線,就是北岸,一是黃湓河閘附近的保護點(這次沒去);二是七星墩北側大堤和西側大堤以及東側機耕路,上午的時候下東側機耕路還是有機會順光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