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區

河南省許昌市轄區

魏都區地處中原腹地,位於中原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輻射的要塞,是許昌市的中心城區。為中共許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截至2013年,魏都區轄12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97個社區。擁有漢魏古城、灞陵橋、春秋樓、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佗墓等三國古迹60多處。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歷史沿革


許昌文峰塔
許昌文峰塔
夏、商,昆吾族居許地,屬豫州域。
西周,武王封太岳後裔姜文叔於許,稱許國
春秋,許地先後為鄭國、楚國所據。戰國,原許國地屬韓國、魏國。
秦,許縣屬潁川郡
西漢,析許縣,置穎陰縣(今魏都區),均屬穎川郡。新朝,穎川郡改為左隊。
東漢,左隊復為穎川郡,屬豫州。穎陰縣和許縣屬穎川郡。
魏,改許縣為許昌縣
西晉,沿襲魏制。東晉,許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所佔。
南北朝,穎陰縣隸潁川郡,初屬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其地為北魏所據。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穎陰縣併入臨穎縣。元象二年(539年)恢復穎陰縣。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穎陰城(今魏都區),轄穎川、許昌、陽翟三郡。穎陰縣屬潁川郡,許昌縣屬許昌郡。北齊改穎陰縣為長社縣。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縣(今魏都區)。長社縣、許昌縣並屬之。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長社縣為穎川縣。大業三年(607年),改許州為穎川部。
唐,潁川縣、許昌縣隸屬河南道。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許州,潁川縣復稱長社縣,長社縣、許昌縣均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許州為穎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
五代,後梁改許州為許州匡國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稱許州忠武軍,治社長(今魏都區)。
北宋,改許州忠武軍為許州,隸京西路。熙寧四年(1071年),許田縣併入長社縣。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路。
金,許州改稱昌武軍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隸南京路(今開封)。
元,許仍為州。長社、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長社縣,稱許州。隸開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增設石樑縣為附郭。乾隆六年(1741年)撤府,仍為直隸州,裁石樑縣。許州府隸河南省。
民國二年(1913年),改許州為許昌縣,隸屬河南省豫東道。
民國17年(1928年),廢道改區,許昌為中區第二區行政長駐地。
民國18年(1929年),廢縣公署,改稱許昌縣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民國36年(1947年),許昌劃為許昌市、縣兩部分。
民國37年(1948年)3月,鐵路以西劃歸許西縣。同年12月,撤銷許西縣。
民國38年(1949年)2月,成立許昌專區(駐許昌市),許昌市屬之。
1960年,市、縣合併,撤銷許昌縣,併入許昌市。
1961年10月市、縣分設,恢復許昌縣建制。
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駐許昌市),許昌市屬之。
1986年,撤銷許昌地區,設許昌市,原許昌市設立許昌市魏都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魏都區位於許昌市中心城區,北緯34°03′,東經113°48′。

地形

魏都區地處中原腹地,地勢平坦。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山前沖積的緩平低崗,最高海拔95米;其餘是黃淮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最低處海拔65米。坡降為1∶1000。河流屬淮河流域潁河水系,清潩河、清泥河分別自北向南流過市區。

氣候

魏都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光照照充足,無霜期長。因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多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四季氣候總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和氣爽日照長,冬季寒冷少雨雪。日照年平均為2181.3小時,日照率49%。年平均氣溫溫14.7℃。歷年平均無霜期217天。常年主導風為東北風。災害天氣主要是乾旱、洪澇。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魏都區土壤呈微鹼性,PH值在7.5~8.5之間,適宜小麥、玉米、紅薯、煙草、棉花、大豆等多種作物生長。土壤肥力在河南省處於中等水平,也有高肥力和低肥力的地塊。土壤改良大致分為3個區:西部丘陵崗地是以增施有機肥、涵養水分為主;棕壤、褐土、紫色土和紅黏土分佈的低山丘陵,以搞好水土保持為主。潁河衝擊平原和東部潮土及砂礓黑土旱作物農業和灌溉農業,以搞好農田基本建設為主。
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73.9平方公里,郊區土壤分為潮土、沙礓黑土、褐土3類。

礦產資源

許昌市已知礦藏主要有煤、鋁土、鐵、硅石、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和白堊土。

動物資源

魏都區屬於華北區的黃淮平原亞區,屬於豫東北平原動物地理省和西崤山山地黃土丘陵動物地理省。共有主要動物135種。

植物資源

魏都區有維管束植物124科、411屬、719種,其中:野生植物448種,栽培植物271種。

水資源

年降水量579毫米,無霜期217天。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潁河、雙河和清泥河,水資源總量年平均5.1億立方米。
魏都區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天然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71毫米~736毫米,多集中在6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65%。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魏都區轄12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97個社區。
西大街道轄6個社區:金地社區、豫園社區、榆柳社區、德科苑社區、魏武社區、府後社區。
東大街道轄4個社區:春秋社區、平安社區、興隆社區、文惠社區。
西關街道轄7個社區:建安社區、八一西社區、壽昌社區、烤廠社區、許煙社區、西關社區、三李社區。
南關街道轄5個社區:大同社區、七一社區、憑心社區、三八社區、育才社區。
北大街道轄5個社區:八一社區、西湖社區、新村社區、學院社區、玉皇閣社區。
五一路街道轄5個社區:五一社區、光明社區、許繼社區、萬里社區、碾上社區、樊溝社區。
高橋營街道轄11個社區:高橋營社區、辛張社區、金灣社區、俎庄社區、大羅庄社區、劉鐵庄社區、東李庄社區、老吳營社區、板橋社區、郭樓社區、王莊社區。
丁庄街道轄6個社區:丁庄社區、后劉社區、洪山廟社區、洞上社區、北關社區、袁庄社區。
七里店街道轄12個社區:七里店社區、付夏齊社區、董庄社區、孫庄社區、吳庄社區、五郎廟社區、崔代張社區、龐庄社區、宋庄社區、周庄社區、孫廟社區、延中社區。
文峰街道轄8個社區:河西社區、毓秀社區、文峰社區、新許社區、塔灣社區、東關社區、長青社區、遊園社區。
新興街道轄10個社區:興華社區、瑞金社區、運糧社區、慶華社區、潘窯社區、裴山廟社區、南關社區、工農社區、新興社區、南環社區。
許昌經濟開發區轄6個社區:徐庄社區、羅庄社區、老戶陳社區、屯北社區、屯南社區、塘坊李社區。
截至2019年,魏都區下轄13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1個三國文化產業園區:西大街道、東大街道、西關街道、南關街道、北大街道、一路街道、高橋營街道、丁庄街道、潁昌街道、文峰街道、新興街道、灞陵街道、魏北街道、產業集聚區街道、東城區管委會社區。
街道西大街道東大街道西關街道南關街道
北大街道一路街道高橋營街道丁庄街道
潁昌街道文峰街道新興街道灞陵街道
魏北街道
省級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街道
三國文化產業園區東城區管委會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許昌魏都區
許昌魏都區
2010年,魏都區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498087人,其中0-14歲人口為63699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15-59歲人口為381328人,占常住人口的76.56%;60歲及以上人口為53060人,占常住人口的10.65%,其中60-64歲人口為17828人,占常住人口的3.58%,65歲及以上人口為35232人,占常住人口的7.07%。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95%,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8%,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7%,其中60-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06%,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1%。全區老年人口呈現持續增加趨勢;從人口的再生產類型看,全區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所佔比重上升。人口已經呈現出年輕人隨著年齡減小,人口數減少的趨勢。
2021年5月21日,許昌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魏都區常住人口為400974人。

民族

魏都區共有漢、回、滿、蒙古、朝鮮、維吾爾、壯、彝、苗、藏、布依等23個民族,除漢族外,少數民族22個,人口12184人。佔總人口的3.2%。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11189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1.8%,主要分佈在5個街道和1個鄉。

經濟


綜述

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1.8億元,比2003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3%、第二產業增長25.5%、第三產業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8∶43.5∶49.7調整為5.8∶45.7∶4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億元,比2003年增長57.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288萬元,比2003年增長32.6%。農民人均純收入4323元,比2003年增長13.6%。全區經濟運行良好,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改區生產總值的3.3%,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92%。
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74.4億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億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長25.5%;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
2013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比2012年增加值31億元,增長14.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6億元,比2012年增長14%;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比2012年增長10%。
2019年,魏都區地區生產總值299.89億元,增長6.5%。其中:第二產業100.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199.12億元,增長6.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億元,增長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45億元,增長10.4%。魏都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0.59億人民幣,增長14.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億元,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2元,增長7.8%。

第一產業

魏都區地處許昌市中心城區,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2019年,魏都區139個重點項目累計投資197.4億元,68個產業項目累計投資165.2億元,其中,19個工業項目投資57.1億元,36個服務業項目投資94.9億元,13個社會事業項目投資13.1億元,15個項目竣工投產,27個項目完工。
高新技術產業園26家入駐企業19家投產達效,產值8.1億元,稅收3500萬元。列入“三大改造”項目庫的17個項目投資31億元。
服務業加速提檔升級,曹魏古城年接待遊客577.7萬人次,旅遊收入2.41億元;魏都特色商業區70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入駐,服務業提質增效不斷鞏固,引領作用不斷增強。2個服務業孵化基地建成,中聯即送、久協新能源等8家現代服務業企業入駐魏都區服務業孵化基地(中奧鑫天),創造稅收超3000萬元,“孵化”效應初步體現,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培育服務業發展新業態,成立網際網路協會,中華電氣網、工業網際網路上線運行,36家會員企業年度營業收入達到35億元,新的增長點初具雛形。

第三產業

截至2013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41.3億元,稅收突破4億元,綠洲大廈、揚子大廈商務樓宇封頂招商,曹丞相府藏兵洞項目建成開放,銀都國際樓宇營業額突破億元。成立全省首家區級貿促會,區電子行業協會掛牌。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5億元,比2012年增長27%。各類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近千家,其中從事經營少數民族傳統食品及清真飲食的就有500餘家,從業人員3500人,全區民族經濟總產值達6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4億元,增長15.8%。
截至2013年,簽訂“東西合作”項目13個,協議金額7.9億元。全年完成市外引資11億元,其中省外引資6.2億元;外商直接投資完成350萬美元,占市外引資目標的103%;完成出口創匯1900萬美元,占市定目標的115%。引進中城建、中奧鑫天文體廣場等戰略投資企業和項目。39個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4.1億元,其中9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6.6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19.6%。皮毛皮件廠生產的“全裘帽子”遠銷歐美,年出口銷售收入400萬元;德源回族產品暢銷中南五省;鴻福樓飯莊被市旅遊局、市民族宗教局命名為“許昌少數民族涉外旅遊定點飯店”。東大街道現有少數民族企業和社區服務網點520個,攤點300餘個,少數民族經濟占整個轄區經濟的60%以上。

交通


魏都區所在位置
魏都區所在位置
魏都區有優越的區位優勢。魏都區地處中原。市區距離省會鄭州80公里,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50千米,有高速公路直達機場。高速公路直通山東、安徽、湖北、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兩大戰略工程在周邊經過。
京廣高鐵縱貫南北,地方鐵路橫貫東西,107國道311國道穿境而過,京珠高速公路與許昌至南陽、許昌至蘭考到日照、許昌至登封到洛陽、許昌至扶溝亳州的高速公路以許昌市為中心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高速公路與轄區內密如蛛網的縣鄉公路相互銜接,構成了縱橫交織的交通運輸網路。
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高速鐵路,鄭渝高速鐵路、鄭合高速鐵路、新鄭機場至許昌市域鐵路縱貫魏都區南北,311國道、禹亳鐵路橫穿魏都區東西。

社會


教育

魏都區承擔著市區大部分的義務教育及學前教育任務,以及市區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的管理職能。
魏都區
魏都區
截至2013年11月26日,魏都區現有中小學38所,其中:公辦中學5所,公辦小學2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廠辦學校1所,民辦中學1所,民辦小學2所,在編教職工1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257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7%;職員教輔人員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0.4%;工勤人員2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7%。初中7所,教職工編製287個,在編教職工287人,其中專任教師276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6%;職員教輔人員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工勤人員8人,占教職工總數的3%。小學29所,教職工編製998個,在編教職工998人,其中專任教師981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8.3%;職員教輔人員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0.2%;工勤人員1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5%。
2019年,魏都區實施教育三年攻堅,投入13.8億元,新建8所中小學,新增學位1.2萬個。

科技

魏都大道夜景
魏都大道夜景
河南省(魏都)民營科技園區始建於2003年3月,擁有11萬伏變電站3座,電力供應充足;污水處理廠2家,日處理污水能力12萬噸,遠期可達到20萬噸;實行集中供熱,供熱能力150T/H,園區內道路、供水、通訊、醫療、教育等設施完善。園區入駐企業130餘家,總投資2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3家。
2019年,魏都區12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認定,3個高新技術團隊和7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被“英才計劃”評定為高層次人才。

民生

全區涉及民本民生支出佔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70.1%,“十項民生工程”全面落實。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183套。五一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創建“全省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示範區”。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651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870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2019年,魏都區新增就業人員8680人,再就業2404人。

衛生

2019年,魏都區實施區民生365工程,投資5.6億元建設20個遊園、綠化工程及20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托老站改造、打造20個示範性社區衛生服務站。
2020年6月,入選2019年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旅遊


許昌霸陵橋
許昌霸陵橋
許昌霸陵橋
許昌霸陵橋,其中“霸陵橋”有時又寫作“灞陵橋”。許昌西郊的石樑河上,今日仍橫卧著青石砌成的灞陵橋,橋頭,豎有“漢關帝挑袍處”古碑,為明代總兵左良玉墨跡;新塑關羽挑袍巨大雕像。
灞陵橋關帝廟
灞陵橋東,橋西,是灞陵橋關帝廟。據《許昌縣誌》載,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當地義士王宏道捐地三十畝,經多方資助而建成此廟。關帝廟山門楹聯曰: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騁時勿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關帝廟後院利用圍牆建造的東西對稱的回廓之中,彩繪46幅關羽生平事迹壁畫。廟院東鄰為桃園,塑有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塑像。
許昌春秋樓
許昌春秋樓文物景區位於許昌市中心,歷史上曾以關公宅、武安王廟、關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夫子祠、及關帝廟稱之。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現存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兩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春秋樓、關聖殿以一重、二重、三重檐的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內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西與文廟毗鄰,“文武”二聖並祀實為全國少有,尤其是景區主體建築關聖殿高達33米,內塑15米高的關公塑像
曹丞相府景區
曹丞相府景區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代表人物


名人
姜子牙
姜子牙
魏都區灌夫:(?-前131)西漢潁陰(今許昌)人,字仲孺。
灌孟:西漢潁陰(今許昌)人。原名張孟。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獲得榮譽


2019年11月16日,魏都區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12月19日,魏都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2020年6月2日,魏都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