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二級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是四川農業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是以作物學科為優勢、生物科學為特色,農學為主體,涵蓋理學與管理學的多學科、多層次辦學的二級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農業學堂農科專業;1935年,併入國立四川大學后,為四川大學農學院下設的農學系;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至雅安獨立建校;1993年在原農學系與土化系基礎上成立農業科技學院,后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下設6個系室、開設7個學科;有一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共有專任教師205人,在校本科生1446人、碩士研究生772人、博士研究生216人。

歷史沿革


1906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設立農科專業。
1935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併入國立四川大學后,成為四川大學農學院下設的農學系。
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至雅安獨立建校,下設農學系,后根據發展需要學校陸續將部分學科或專業拆分單獨建系(所)。
1993年,在原農學系與土化系基礎上成立農業科技學院,后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隨後又分出玉米研究所。
2003年3月,土化系、微生物系與氣象教研室分別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
2010年10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整體從雅安搬遷至成都校區,與先期搬入的小麥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匯合,形成了“一院三所”融合辦學格局。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下設6個系室、開設7個本科專業。 
系室:作物遺傳育種學系、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系、特用植物生產學系、植物生理與生物技術系、植物保護學系、生態農業與區域發展學系
專業:農學、煙草、植物科學與技術、植物保護、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種子科學與工程、農村區域發展 

學科體系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四川省重點學科。 
博士后流動站:作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物學、植物保護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遺傳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藥用植物學、煙草學、植物保護、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用植物學、植物病理學、遺傳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煙草學、植物保護、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農藝、種業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
四川省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師資隊伍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專任教師20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121人(正高級58人,副高級6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3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高級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7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6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榮廷昭
國家傑出高級專家:顏濟、榮廷昭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仕貴、陳學偉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黃玉碧、任正隆等
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陳學偉
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顏濟、榮廷昭、李仕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李仕貴、鄭有良等 

人才培養

● 質量工程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3個省級精品課程、編寫教材11部。
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物育種學
省級精品課程:農業推廣學、農學概論、作物栽培學、植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學、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病蟲害測報、普通遺傳學、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農業植物病理學 
● 教學成果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5項。
國家級教育成果獎
獲獎時間成果名稱成果等級
2001年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二等獎
四川省教學成果獎
獲獎時間成果名稱成果等級
2010年發揮作物學科優勢,創建以農學為龍頭的專業群協調發展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一等獎
2001年我國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現狀研究與四川農業大學改革實踐一等獎
2010年植物保護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二等獎
2010年植物生產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三等獎
2001年構建“珠鏈式”教學模式,培養植物生產類高素質創新人才三等獎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3個研究所、建有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3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生態農業研究所、1個院級教學科研試驗站。 
校級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教育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西南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南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西南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作物生理生態及栽培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累計已有113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發明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獎勵上百項,年均發表論文100多篇。學院近五年累計主持科研項目近千項;發表論文近5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0餘篇,CSSCI和EI收錄論文20餘篇,CSCD論文近300篇;品種審定40餘個,授權專利60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制定地方技術標準10項,完成科研成果轉化11項,其中國家級成果轉化3項。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獲得4項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重大研究計劃、40項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獲獎項目名稱年度級別獎勵名稱等級
西南地區玉米雜交育種第四輪骨幹自交系18-599和08-6412008年國家級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豫綜5號和黃金群玉米種質創製與應用2014年國家級國家科技獎二等獎
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廣適玉米自交系08-641選育與應用2007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四川雜交中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推廣2009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烯效唑干拌種對小麥的調控機理與應用2006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烯效唑調控水稻的機理與應用2008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水稻高配合力、高異交率新質源不育系K17A的選育與應用2000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多熟制下糧飼兼用型玉米高產優質栽培及青貯技術研究與應用2009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川產道地藥材良種選育及規範化種植技術研究和產業化2009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攀西地區增糧增收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07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主要糧經作物新型種衣劑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2009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玉米超常早播及噸糧雙千種植模式2006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突破性玉米雜交種川單21的選育與應用2005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區域競爭力的宏觀、微觀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安徽省為例2010年部省級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主要作物種用化控抗逆壯苗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究與應用2010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四川幾種果樹無公害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2008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進境馬鈴薯標準化病毒檢測技術研究及種薯質量控制體系建設2010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馬鈴薯多熟高效種植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2011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進境馬鈴薯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及標準化病毒檢驗檢疫技術研究2011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西南小麥產業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2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若爾蓋退化草地治理與濕地植被恢復關鍵技術及示範2012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柑桔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四川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規律和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2013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西南糯玉米種質資源的評價研究與甜糯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和利用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優質、多抗、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川單15號的選育及應用200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2013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小麥種質創新的細胞遺傳學機制及外源抗病新基因分子鑒定2013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玉米豫綜5號等群體的創建、改良及應用2013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雜交稻根櫱優化及定拋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高產、抗病、廣適大麥新品種“川農飼麥1號”的選育及推廣應用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耐蔭高產高蛋白套作大豆新品種的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西藏飛蝗發生規律及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2015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主要農作物抗病性評價及病原菌研究2005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四川煙葉品質特徵挖掘及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5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稻瘟病抗源篩選和病菌生理小種監測及應用199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四川省高粱穗部害蟲區系研究1992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雜交稻粒黑粉病發生流行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1995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高產、多抗、優質雜交水稻遲熟新組合K優5號選育與應用1999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重塑四川經濟地理》(專著)2014年部省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稻瘟菌毒性變異監測、水稻品種抗性評價及病害綠色防控技術2015年部省級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學術交流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國際水稻研究中心、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加拿大農業部東部糧食與油料作物研究所等29家國外科研單位建立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合作關係。邀請了澳大利亞悉尼大學BobMcintosh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BernardBaum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PamelaRonald教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ThomasLübberstedt博士等16個國家200餘名學者來校進行講學或學術交流。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所、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合作關係。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學院早期水稻專家楊開渠教授、玉米專家楊允奎教授等所形成的“二楊精神”,經水稻遺傳育種學家周開達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榮廷昭院士和小麥遺傳育種學家顏濟教授等傳承發展,成為“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精神”的源泉與組成部分。 

社團文化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團委在校院黨委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的偉大夢想為指導思想,以服務學生為中心,本著求實創新、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以具有實效性和群眾性的活動為載體,培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學院專業特色,開展面向學生的學術活動,提高學生科創精神和動手能力。
學院團委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大學生社會實踐部、青年信息中心、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和創新創業服務部。各部門在團總支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並定期舉行五項技能大賽(種子質量檢測大賽、標本製作大賽、捲煙製作大賽、參與式與發展和三農課件製作大賽)、攝影大賽、微電影大賽、志願者風采大賽等活動。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黃玉碧
黨委書記、副院長胡迅
副書記、副院長王西瑤
副院長任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