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縣誌

屬於新建縣歷史上無志

萊西屬於新建縣,歷史上無志。新編《萊西縣誌》始修於1984年5月,共搜集資料6000萬字,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於1988年。

內容簡介


全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和後記外,共設:建置、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林果業、水利、工業、石墨、交通、郵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商業、糧油、對外貿易、綜合經濟管理、財稅、金融、政黨、政權政協、社會群眾團體、政法、軍事、民政、勞動·人事、教育、醫藥·衛生、科技、文化、體育、風俗、方言等32篇,篇下設章、節,共176章、438節。萊西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東臨萊陽市,西連平度市,南同即墨市接壤,北、西北靠招遠萊州市。地處北緯36°34′至37°09′,東經120°12′至120°41′。總面積1570.3平方千米,全市轄14個鄉、8個鎮,860個行政村,總人口67.69萬人,除漢族外,有回族蒙古族藏族壯族朝鮮族滿族維吾爾族赫哲族等8個民族。

創作背景


萊西早在5500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
商周時期屬萊子國,秦時屬齊郡漢代屬鄒盧縣,在境內設治。
北魏時期在境內設長廣縣治,隋文帝十六年(596) 屬盧鄉縣,在鄒盧故址設治。
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 屬萊州昌陽縣,后唐庄宗同光年間(923-926) ,昌陽縣改為萊陽縣。
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1年2月析出萊東縣后習稱萊西縣,同年10月萊西縣析出萊西南縣
1950年3月12日,萊西南縣合併於萊西縣,屬山東省萊陽專區。
1983年10月改屬青島市至今(1990年12月8日撤縣改市)。

地理


萊西境內地形北高南抵,向西南傾斜,最高點周家大山,海拔427.8米,最低點朴木鎮鮑家莊,海拔26米。北部低山丘陵,佔總面積的44.8%;中部緩崗平原,佔總面積的40.6%;南部蝶形窪地,佔總面積的14.6%。
境內61條河流,年平均降水量732.2毫米,地下水凈補給量為17968萬平方米。有大型水庫1座,庫容4.2億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庫69座,塘壩275座,總庫容4.7億立方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資源


地下礦藏有磁鐵、銅、鉛、鋅、原生鐵、沙金、銀、稀土金屬等;非金屬礦有石墨、蛭石、磷、鉀長石石英重晶石膨潤土沸石珍珠岩白雲石大理石磨刀石花崗石等。
特別是鱗片石墨,片薄、韌性強、色澤亮,名揚中外,總儲量8000萬噸至10000萬噸,曾獲國家銀質獎。境內藥材資源豐富,共有163科、600多個品種,其中植物類126科、550個品種;動物類37科、50多個品種。

經濟


1988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6.4227億元,比1980年增長3.05倍,其中農業產值4.1099億元、工業總產值12.3128億元。
糧食總產量435526噸,花生總產量101954噸。共發放社會貸款1.56億元,其中鄉、村生產設備貸款5829萬元,鄉、村企業貸款7948萬元,個體戶貸款1834萬元,建設銀行基建投資1.44億元。工商業稅合計收入4509萬元。
私人人均住房面積增加到14.24平方米。

交通


鐵路

境內有藍煙鐵路斜貫東西,長度34.5千米。

公路

有國家級公路3條、省級公路4條、縣級公路7條、鄉鎮級公路10條,共24條,全長509.4千米,有各種機動運輸工具車8344輛。

文化


境內文化遺址22處,其中被列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0處。
1987年,市內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新華書店、電視台、廣播電台等22處;
全市有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6處,中、小學302處,專職教師5499名,學生90137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
全市有醫療機構62個,床位914張,醫務人員1311名,其中技術人員1046名,農村衛生室824處。
有體育基地552處,至1987年為國家輸送運動員48名,全市有國家級裁判44名。
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15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34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1345人,全市共有21項科技成果獲青島市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有72項獲縣級科技成果獎。

獲得榮譽


新編《萊西縣誌》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