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1條詞條名為大庄村的結果 展開

大庄村

山東省曲阜市下轄村

大庄,山東曲阜市下轄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52′。東與金銀崮村為鄰,西與井家溝村相連,南與東石蘭溝村接壤,北與北魯家村交界。

歷史沿革


大庄民國時期屬四區南孔鄉,1950年代屬第一區苗孔鄉,1965年劃歸書院區,1984年歸曲阜鎮。
琉璃瓦和絹花是大庄生產的曲阜傳統工藝品。
明朱元璋統一中國后,信奉儒家文化,下詔全國各地普建大成殿,敬仰孔夫子。欽命山西陶工朱氏長子赴北京修建故宮,次子赴曲阜設窯燒制琉璃瓦,修建曲阜孔廟及其他建築。
朱氏先居於泗河西涯(今兗州琉璃廠),后遷至曲阜大庄。大庄自明洪武年間設窯燒瓦,主要用於孔廟、孟廟、孔府、孔林等古建築。大庄窯燒制的琉璃瓦,華貴而典雅。民國時期,技師朱玉良的父親朱庄存燒制的琉璃瓦產品曾銷往徐州、皇藏峪、濟南大戲院、濟寧東大寺。1950年代,其產品銷往蘇魯豫皖和東北三省,並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
大庄村位於曲阜城區西北。據《曲阜市地名志》記載:城西北里許,洙水河由北向南從村東南流,有耕地704畝。北宋初期,此地已成為較大的村莊,習稱大庄。《闕里文獻考》記載“明太祖洪武元年,賜祭田二十大頃,分五屯、四廠、十八官莊,在曲阜者十二城西大庄”。

文化


絹花又叫京花。明朝權相嚴嵩的孫女下嫁給孔子64代孫孔尚賢后,在曲阜城西大庄東北角置地百畝,設花戶養花,專供孔府擺設和夫人小姐插戴。受皇宮陳設和宮女冠戴裝束的影響,又派人去北京學藝,漸漸演變出大庄絹花。大庄絹花工藝和花色都接近京花,富貴、高雅而華麗。孔府及孔氏各府第太太、小姐插戴后,城外百姓也競相效仿,漸成時尚。逢年過節,大庄絹花除供奉孔府和其它府第外,也行銷於市。每年入冬到后,大庄村男女老少夜以繼日地趕扎花朵。

非物質文化遺產

舊時,城鄉居民過年都有給女孩兒送花的習俗。每年臘月初八至十八日,大庄村中搭棚開市,數以千計萬計絹花、絨花、串花、紙花、臘花在簡易花棚內展示,外地客商有的前來採購,有的也租用花棚展示自己的花色,相互切磋,交流借鑒。臘月十八以後,大庄人都家家戶戶四鄉趕集賣花。時大庄絹花遍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及東北等地市場。
今曲阜花店一條街位於曲阜城西大庄。大庄絹花材質已演變為綢、綾、緞、麻、絨、布、玻璃紙、考貝紙、電光紙、皺紋紙等多種。花色品種有牡丹、月季、梅花、菊花、絨花、細粉蓮、喇叭花、光榮花等。色彩有大紅、二紅、綠、黃、紫、粉、紅尖、黃根、黃根紅尖、紅尖綠根、太陽紅等。大庄絹花已成為頗具特色的旅遊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