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銓

王毓銓

王毓銓(1910—2002),我國著名歷史學家。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1938年赴美留學。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回國,在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1955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王毓銓先生學術視野開闊,在商周古錢、秦漢史等多個領域貢獻突出,他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古貨幣》、《西漢中央官制》在各自領域具有開拓之功。此後,他改攻明史,撰有《明代的軍屯》、《萊蕪集》以及一系列重要論文,發起成立明史學會,組織了明史學界一系列學術活動,對明史研究的發展影響深遠。

人物簡介


《王毓銓集》
《王毓銓集》
王毓銓,著名歷史學家、明史專家、秦漢史專家、古錢幣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名譽會長。
1910年3月10日出生於山東萊蕪。1936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獲學士學位。1938年應邀赴美,參與中國歷史編纂計劃,擔任秦漢兩朝的社會經濟史料的收集、審譯、註釋工作。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歷史系選修歐洲古代希臘羅馬史,1946年獲碩士學位。1947年專一攻讀古代希臘羅馬史博士學位。1948年,任美洲古錢學會博物館遠東部主任,從事先秦貨幣史的研究。1950年出版《中國早期貨幣》(Early Chinese Coinage)。
1950年回國,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工作,1955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改研明史。現任該所研究員,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博士導師。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任中國明史學會會長。還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和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經濟史學會會長、太平洋歷史學會顧問、明藩王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2002年10月在北京去世。

生平事迹


山東:抗日救亡

王毓銓,字伯衡。1910年3月出生於萊蕪小曹村。先後就讀于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北京大學。1936年到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工作。
1938年春,我八路軍四支隊進駐萊蕪城時,王毓銓曾去面見洪濤司令,並把韓復榘部隊撤退時丟棄的手槍一支、子彈十多斤親自送給洪濤司令。第四支隊收得萊蕪城后,抗日救亡委員會的工作又恢復了,他仍主持該會的工作,並配合四支隊的地方工作。當時四支隊油印出版一份報紙,叫他做主編,我部隊地方工作人員每日將收聽到的延安消息派人送給他,他在家或在抗日動委會編寫好后再交由部隊油印出版。
國民黨部隊六十九軍到達新、萊、蒙邊區后,軍長石友三派梁竹航任萊蕪縣長,他們是北大同學,梁竹航專程去拜訪他,並在他家換穿了衣服。他了解到我地方黨支持梁竹航縣政府,反對並驅逐山東法西斯頭子秦啟榮的縣政府,他陪同梁竹航到幾個區召開了地方人士的會議,把秦啟榮司令專員公署及其萊蕪縣政府驅逐到新泰縣羊流一帶后,他參加了梁竹航縣政府在萊蕪城召開的地方人士代表會議,選舉成立了萊蕪縣政委員會,選舉開養齋(前清舉人,老同盟會員,系孫中山的護法議員,抗戰時我山東省憲政保進會會長,泰山區參議長)為主任委員,孫啟明、李菊軒為副主任委員,王毓銓被選為委員,他在四支隊地方工作隊主編的小報上寫了一篇《勖縣政委員》的社論。六十九軍政治部派駐萊蕪縣民運指導員黃某去拜訪王毓銓后,部長張友漁發動組織成立了“山東省魯南抗日總動員委員會”。同年8月底王毓銓即到魯南動委會工作,與田佩之等3人經常住在動委會主持工作,他負責計劃舉辦教育事業。曾被邀請在顏庄六十九軍的教導隊講授社會發展史,石友三也去昕過兩三次。他在政治部出版的期刊上寫過說明抗日戰爭的長期性和必勝性的文章。張友漁在鄭王莊東山區辦幹部訓練班,曾派王毓銓講社會發展史等課程。此時,他胃潰瘍病複發,吐血、瀉血不止,幹部訓練班即派人用擔架把他送回政治部,不久又把他護送回家休養。

美國:編譯歷史

王毓銓著作《明代的軍屯》
王毓銓著作《明代的軍屯》
1938年,太平洋學會國際秘書處給王毓銓寄來”中國歷史資料編譯計劃”,並寫信來聘請他以專家身份去作編譯工作。1938年12月他到達美國(太平洋學會國際秘書處在美國),德國人魏特夫(譯音,原是德國共產黨員),是中國歷史資料的主編,王毓銓是編輯人之一。魏特夫在1935年來中國研究中國歷史,魏是以太平洋學會會員的身份來的。他是德國共產黨的理論家、中國通,著名著作有《中國社會與經濟》和《地理學批判》以及若干篇關於孫中山的文章,當時太平洋學會中國分會的會長是胡適、陶孟和(陶是國民黨中央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所長),陶孟和宴請魏特夫時,千家駒(當時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座。宴會後,千家駒告訴王事情的經過,王毓銓去拜訪了魏特夫,王毓銓認識了他,並幫他找人搜集歷史資料並翻譯成英文。
王毓銓到美國時,主持中共紐約支部的是饒漱石。陳翰笙奉中央命從事國際統一戰線工作,他是太平洋學會會員,他為革命而研究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和中國社會經濟等問題。王毓銓到達紐約的當天晚上,陳翰笙先生去看他,叫他談了談山東敵人後方抗日救亡的活動。聽了以後,陳建議王毓銓寫一篇山東的抗日戰爭情況。王毓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山東魯南一個典型的抗日游擊區》。陳翰笙看了,認為很好,又送給饒漱石看了,也認為很好,遂商請太平洋學會出版。太平洋學會送請唐明照譯為英文,後來出版了。陳翰笙把王毓銓的住址告訴了饒漱石,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有人來找王,一進門即說我是老趙(饒漱石是1937年派去聯絡各國共產黨的,1940年前後回國,假名叫老趙),他詢問了山東抗戰和1926年至1927年山東共青團省委是誰等一些情況,證明王確到團省委作過工作無疑。饒漱石的愛人陸璀同王毓銓談話,建議王毓銓加入中國共產黨。王毓銓說,我怕發生意外,影響我的學術研究工作,只願在黨的領導下做些革命工作和研究活動。陸璀說:“那麼你還繼續做研究工作吧,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研究人才。”饒漱石在紐約時,有若干星期日,是與王在一起度過的。饒、陸夫婦回國時,王到車站送行,陸璀回國后還繼續給王毓銓寄些中央印發的宣傳文件看。香港被日軍佔領后,交通斷絕,王毓銓再沒有收到她寄的文件。
饒漱石、陸璀回國后,中共紐約黨支部書記是徐永英,徐1946回國后,支部書記是何枝芬,王毓銓都與他們有密切的聯繫,接受黨支部的領導。到紐約后,王毓銓每月都定額捐款支援八路軍抗戰,3個月寄一次,寄到中國大同盟(在香港,是宋慶齡主持的),由宋慶齡轉往延安。
中共紐約黨支部召集了二十來位接近黨的朋友舉辦政治學習班,討論國內外政治形勢及黨的方針政策,地址在朋友住處輪流轉換,最後多半是在唐明照家,王毓銓都參加。支部決定為了擴大影響,公開成立“中國新文化學會”。第一次成立大會,到會三十餘人,王毓銓被選為第一任主席,在芝加哥舊金山等許多城市都成立了分會。中國新文化學會的任務是:一、團結在外國的留學生和學術界人士;二、以學術活動相號召;三、反帝反日,抗日救國;四、政治學習,學毛主席著作《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不對外);五、進行反蔣活動。王毓銓是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參加的。紐約黨支部以新文化學會的公開合法名義,在中國留學生和學術界人士中,積極開展工作活動,不久,僅紐約一處,會員就增加到五六十人。開會討論國內外政治時事都是公開的,國民黨分子也派人參加,在時事學習討論會上,兩方立場觀點尖銳對立,曾動手打仗。舊金山分會鬥爭更凶,但我黨勢力壓倒了國民黨勢力。國民黨報紙上,宣傳中國新文化學會是反動組織,作反動宣傳,號召大家不要上了新文化學會的當。因此,王毓銓以新文化學會主席的名義寫了一個啟事,花錢買廣告版面,就在國民黨分子辦的報上刊登,啟事說明中國新文化學會是文化學術團體,是當地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個文化學術組織,所有對新文化學會的誣衊,完全是捏造,它的活動由主席王毓銓負責。中國新文化學會在紐約中共黨支部的秘密領導下,以公開合法組織的名義,團結了很多中國留學生和學術界人士,一直同國民黨勢力堅持鬥爭。而且,革命進步勢力一直壓倒了國民黨反動勢力。新文化學會每兩個星期作一次學術報告,討論時事。當新中國建立之時,它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王毓銓的政治活動招致了國民黨分子的嫉恨,他的朋友馮家升先生告訴王毓銓說:”國民黨人都說你是共產黨,你得特別注意!”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英文)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英文)
1939年到1946年8年期間,王毓銓一直在太平洋學會主持的中國歷史編纂處工作,主要是閱讀、研究、收集中國秦朝漢朝的社會經濟史料(簡稱中國歷史計劃)。這期間,他對《史記》、《前漢書》、《後漢書》等反覆認真閱讀了7遍,對《四書》、《五經》、《三國志》及有關著作也認真閱讀過。對以上書籍中有用的資料,都摘錄下來,再翻譯成英文。業務主持人是德國人主編魏特夫,陳翰笙、徐永英、王毓銓過去都認為魏是德國共產黨黨員,開始時王毓錐同魏特夫合作還是好的,在蘇聯德國納粹軍隊入侵,當希特勒軍隊打到距離莫斯科還有三英里時,情勢危急,魏特夫竟公開揚言說在三個月之內蘇聯紅軍一定被打垮,這也是當時美國軍界的說法。那時,反對蘇聯就是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王毓銓第一次發現魏特夫是反蘇反黨的,即與他辯論說,蘇聯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人民的軍隊是打不倒的。魏特夫說,王毓銓你的看法是錯誤的,斯大林把有才能的將領都殺掉了,所以蘇聯紅軍一定失敗。他反對第三國際,反對蘇聯。王毓銓把魏特夫這些言論都告訴了陳翰笙、徐永英,過去他們和美國共產黨一直認為魏特夫是德國共產黨員,是研究中國歷史的,是德國共產黨的中國通,寫了幾部書和很多文章。從這以後,他們認為魏特夫可能是德國共產黨的叛徒。王毓銓同魏特夫時常發生辯論,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壞,使王毓銓不能再忍受。從此以後,王毓銓即決定不再為魏特夫做工作了,埋頭讀自己願意讀的書,為時達三四年之久。後來兩人感情越來越壞,魏特夫即懷疑王毓錐加入共產黨了,再加王毓銓的愛人胡先晉在美國工會辦的一個大學里教書,魏特夫即肯定王毓銓是共產黨員,隨即向太平洋學會控告王毓銓想成立工會反對他。王毓銓向陳翰笙商議辭職,陳翰笙也反對魏特夫,經過陳翰笙同意后,王毓銓即辭職了。王是魏特夫在業務上的台柱子,他不願意王辭職走了,但王毓銓堅決辭職不幹了。王毓銓回國后,1957年魏特夫寫了一篇文章叫《毛澤東是中國農民的破壞者》(由美國一工會出版),還寫了一本書叫《東方暴君制度》影射蘇維埃制度,證明魏特夫是反蘇反黨的。
1945年日寇投降后,董必武代表中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時,中共紐約支部書記徐永英同志作了安排,把董老的住址和電話號碼告訴了王毓銓,叫他去找董老談談。王毓銓很高興地去見了董老。董老談了些國內政治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詢問了胡適的一些情況,叫王毓銓做些胡適的統戰工作,不要叫胡適完全倒在國民黨一邊。王毓銓把胡適的住址、電話號碼和去的路線告訴了董老。董老親去拜訪了胡適談過話。政治學習會董老也曾出席過。
1947年到1950年1月,王毓銓在美洲古錢學會做研究工作,這個學會是會員捐款、捐地、捐股票辦起來的。所謂古錢是今天以前的已不流通的錢幣都叫古錢。學會的目的是收集、保存世界各國古錢,並對古錢進行研究出版。王毓銓擔任美洲古錢學會遠東部主任,因當時年輕擔任此職,有些人不放心,他寫了幾篇文章發表了,他們才放心佩服他了。他在美洲古錢學會工作兩年多,主要研究先秦歷史(即秦朝以前的歷史)。這時他寫了一本書叫EARLY CHINESE COINAGE (中國早期貨幣),1950年紐約出版。世界歷史學家認為王毓銓寫的這本書及其文章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把王毓銓小傳列入《世界名人詞典》(WHO is WHO〉中。

回國:服務祖國

革命勝利,新中國建立后,王毓銓、胡先晉夫婦即決定回國工作。胡適請王毓銓胡先晉夫婦及年幼兒子王逢凱(現任美國庫伯能源公司常駐中國代表)吃飯錢行,胡適不同意他們回國。他說,在美國有固定和滿意的工作,研究工作的條件好,待遇優厚,生活安定,何必回國呢?動員王毓銓還是留在美國工作為好。王毓銓堅決主張回國為祖國服務。
回國時,中共紐約支部書記何校芬給他安排先到香港大學找曹××教授(該同志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曹教授負責接待他。
1950年3月由香港回到北京,回國前回國后他都沒有與董老和饒漱石聯繫請示。在回國之前,他只寫信告訴許德珩教授自己決定回國工作。許德珩即先與當時的文物局長王冶秋商量安排王毓銓回國後到文物局工作,王到北京后即被安排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上級給他定的月薪待遇很高,1500斤小米。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工資都很低,為工作方便,接受支部書記的建議,他向組織要求給他降低工資待遇,減去一半,改為750斤小米,其愛人胡先晉安排在北京大學任二級教授。
1955年春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56年全國調整工資,由於個別領導極”左”思想的影響,他遭受不應有的打擊,只給他定為四級副研究員。1978年全所評職稱,他被全所一致選為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聘他為教授,之後才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出國:著作講學

1980年他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派去美國調查各大學對中國的研究情況和教學課程。
1981年到1983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邀請他以教授身份去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兩年,第一年自己做研究工作兼該校東方學系研究生的顧問,這時他寫了一篇英文文章《明朝德役制度的特點》,已於1986年在美國發表。第二年他和美國教授牟復社(譯音)共同指導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中有來自香港、台灣和美國國內的,均已獲得博士學位。其間,1982年8月至9月,他又被美國高級學術協會和德國科學院邀請到西德參加了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他的論文被會議一致認為是最好的一篇。

社會兼職


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以下職務:太平洋歷史學會顧問,英國劍橋大學的Aoia Majoy(《太亞細亞》)期刊編輯部顧問,義大利東方大學《中國歷史文化百科全書》編寫計劃顧問,中國古代經濟學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明史卷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主編,《中國通史》明史卷主編,《中國經濟史》明史卷主編等。

著作論文


《王毓銓史論集》((上下)
《王毓銓史論集》((上下)
他所寫的書籍有:《中國早期貨幣》(英文版,1950年紐約出版,1980年再版)、《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明代的軍屯》、《萊蕪集》(1983年出版)等著作。
他所寫的文章主要有:《西漢政府的組織》(英文版)、《田(轅田)解》、《漢代的”亭”和”鄉里”不同性質不同行政系統辨正》、《明代軍屯的歷史淵源》、《明代的軍戶》、《明代的王府莊田》等若干篇,都是具有創造性的著作。

社會評價


王毓銓獻身史學事業六十多個春秋,致力明史研究近半個世紀,在明代土地制度史以及相關問題上的研究具有開創意義,他的一系列論文完善了明史學術體系。他造詣頗深,成就斐然,其撰著首重基本歷史問題,重通識,重創見發明,態度嚴謹。他的論文《論明代的配戶當差制》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