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韓良的結果 展開
-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
-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
- 電視劇回到三國中人物
- 革命烈士
- 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韓良
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韓良,男,中共黨員、副教授,博士(1997-2002,香港城市大學 製造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院長助理,機械電子工程系 支部書記,機電一體化與服務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9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技術經濟專業,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后考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工程與金融管理專業,師從張維教授從事金融資產的定價研究,2004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師從江平教授從事公司法、證券法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1月至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法學院作訪問學者,2004年10月被評為天津市首屆十名優秀中青年法學家之一。
2005-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產工程分會,會員,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機電系統建模與動態模擬 60 2004-今 研究生。
電液控制工程 60 2006-今 研究生。
機械工程概論(負責一講) 32 2004-今 本科生。
科技英語影片欣賞 32(兩學期) 2004.3-06.6 本科生(2屆)。
電工技術(雙語) 42 2004-06 本科生(2屆)。
電子技術(雙語) 56 2005-06 本科生(2屆)。
生產實習 2周 2004-今 本科生。
控制工程基礎 32 2003-05 本科生(2屆)。
專業英語 30 2003-05 專科(2屆)。
電工電子技術 102 2003-05 專科(2屆)。
電子精密機械設計96 1994-96 本科生(3屆)。
機械製造工程專業英語 32 1993 本科生(1屆)。
Motion Control Design (ME 3150) 39 1997-98A 香港城大本科生(實驗課主講)。
Design for Manufacture II (ME 2342) 39 1997-98B 香港城大本科生(實驗課主講)。
Contro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39 1998-99A 香港城大本科生(實驗課主講2屆)(ME 3018)。
Autom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39 1998-99B 香港城大本科生(實驗課主講)(MEEM 3002)。
CAPP (ME 2650) 15 1998-99B 香港城大本科生(習題課主講)。
Engineering Mechanics (ME 2026) 54 1999-2000B 香港城大本科生(習題課及實驗課主講)。
主要研究方向:振動傳輸、智能儀器、服務機器人與機電一體化技術。
曾主編銀行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擔保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兩本著作,參與《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經濟法》、教育部規劃教材《合同法》等多部著作的編寫工作,在《政法論壇》、《南開學報》等知名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目前致力於法商兩個學科的交叉研究:資本市場法律制度與結構化金融產品的創新。
著作:
1. 《銀行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
2. 《貸款擔保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
3. 《合同法》(參編,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4. 《國際經濟法學》(參編,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獲天津大學優秀教材獎)。
5. 《國際貿易法理論與實務》(參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等。
論文:
1. 《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對我國分業經營金融體制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2. 《存單糾紛案件審判過程的訴訟中止》(《中國律師》2001年第7期)。
3. 《網路銀行的法律問題探索》(《現代情報》2001年第2期)。
4. 《凱兒森的純粹法學理論與中國的法制建設》(《天津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5. 《信用卡掛失后的風險責任承擔》(《工業技術經濟》2001年第2期,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管理中心學術專家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等論文20多篇。
發表論文:
1) L. Han and S. K. Tso, Mechatronic Design of a Flexible Vibratory Feeding System,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IMechE, Vol. 217, 2003, pp. 837-842 (SCI;EI)。
2) L. Han, W. L. Xu, S. K. Tso, Ultrasonically Assisted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Integrated Cutting Tool,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37(1998) pp. 4616-4619。
3) L. Han. A Study on Decoupled Vibratory Feeder. Proceedings of the2nd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chatronics(CD version). Hong Kong, China. Dec.11-14, 2006。
4) L. Han and S. K. Tso, Prediction of Conveying Velocity of a Flexible Vibratory Feeding System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s Vegas, Nevada, USA, June 24-27,2002,pp174-180。
5) L. Han, S. K. Tso, Mechatronic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Flexible Vibratory Feeding System, Proceedings - IEEE M2VIP, 2001, pp.206-213。
6) L. Han, W. L. Xu, S. K. Tso, A Study on Vibratory Feeding,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Automation, Hyatt Regency, Vancouver, B. C., Canada, Aug. 1-4, 1999, pp. 870-876。
7) L. Han, W. L. Xu, S. K. Tso, Modelling of a Decoupled Vibratory Bowl Feeder,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exible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D version), Tilburg University, June 23-25, 1999。
8) L. Han, W. L. Xu, S. K. Tso, Study of Driving Signal for Decoupled Vibratory Bowl Feeder,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exible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ilburg University, June 23-25, 1999 pp.337-346。
9) L. Han, W. L. Xu, A Novel Vibratory Bowl Feeder for Automated Electronic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Japan-USA Symposium on Flexible Automation, Otsu, Japan, July 12-15, 1998, pp. 841-843。
10) L. Han, W. L. Xu, S. K. Tso, An Ultrasonically Assisted Cutting Tool for Error Compen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Japan-USA Symposium on Flexible Automation, Otsu, Japan, July 12-15, 1998, pp. 247-254。
11) L. Han, W. L. Xu, S. K. Tso, Mechatronic Design of a Novel Automated Printing Machine for Surge Arrester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Automation (CD version), Maui, Hawaii, USA, Aug. 9-12, 1998。
12) L. Han, W. L. Xu, S. K. Tso, Physical Modelling of 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for Active Error Compensation Control,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Machine Vision in Practice, Nanjing, China, Sept. 10-12, 1998, pp.299-304。
13) L. Han, W. L. Xu, S. K. Tso, Decoupled Vibratory Bowl Feeder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Machine Vision in Practice, Nanjing, China, Sept. 10-12, 1998, pp.481-486。
16) 韓良 賈方 王寄蓉, 微位移機構及其在誤差補償控制中的應用, 電子工業專用設備, 1995 第3期p28-31。
17) 韓良 芮小建鍾秉林,主軸迴轉誤差信號的周期性試驗研究,製造技術與機床,1994第2期,p26-28。
19) 韓良 鍾秉林 顏景平,精密可控誤差補償微位移器試驗研究,壓電與聲光,1993第15卷 第6期,p40-44 (EI)。
21) 韓良 顏景平 鍾秉林,SL-1型數顯轉速測量儀設計,電子工業專用設備,1993第3期,p33-34。
22) 芮小建 韓良,壓電陶瓷微位移器工程應用研究,壓電與聲光,1992第14卷 第6期,p28-31。
23) 李魯 韓良,用生物統計學系統開門(譯文),科技英語學習,1991第11期,p16-19 (原文:Biometric Systems Open the Do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rch 1991)。
教材專著
已完成項目
2006-05至2006-06,CJ3002與CJ3102開關電源研製開發(項目編號8502002101;南京長江無線電廠,第一負責人)。
2005-04至2005-06,乳膠自動噴塗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8502002092;大樹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第一負責人)。
2005-02至2007-02-23,工件數字化柔性振動傳輸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7602004041,南京市人事局,第一負責人)。
2005-01至2005-03, CJ2690智能耐壓測試議研製開發(項目編號8502002089,南京長江無線電廠,第一負責人)。
2004-11至2006-11,工件數字化柔性傳輸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6802001006,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第一負責人)。
2002-12至2004-12,基於解耦結構的柔性振動送料機理研究(項目編號9202002127,東南大學科技處博士啟動經費,第一負責人)。
2002-12至2004-12,基於解耦結構的柔性振動送料機理研究(項目編號4002001021,東南大學人事處博士啟動經費/人才引進科研啟動費,第一負責人)。
2003-09至 2005-09,青路面現場微波熱再生技術與產業化研究(項目編號JH03-003,江蘇省教育廳,第三負責人)。
2003-01至2005-12,瀝青路面微波加熱機理及關鍵技術(項目編號03081,教育部,第三負責人)。
1997-2001,適于敏捷製造基於感測器的柔性振動送料系統(香港城市大學CIDAM研究中心資助,第一負責人)。
1997,APD-9700放電管全自動印表機(項目編號8502003001,廣東協力電子元件有限公司,第二負責人)。
1995-2001,壓電式微進給切削系統的優化設計(項目編號BJ95033,江蘇省科委,已通過省級鑒定,參與)。
1990-1993年,精密車削在線補償理論與實驗研究(項目編號J91226,江蘇省科委資助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已通過省級鑒定。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
已獲國家專利
韓良 韓兵,家用多功能音樂盒,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 92 2 37600.X)1993。
韓良 賈方 韓兵, 直線拖拉式柱狀工件用印表機,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7 2 4704.2)1999。
韓良 賈方 韓兵, 長度與直徑尺寸相近的柱狀工件用電磁振動料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9 2 27247.5)2000。
韓良 賈方 韓兵, 滑動摩擦式油墨盤, 國家實用新型專利(00 2 20246.8),2001。
其它貢獻
1)系統地研究了光子對撞物理中超對稱新粒子產生、重味夸克強CP破壞及味道改變中性流耦合效應。研究證明在眾多粒子物理前沿課題的研究中,光子對撞具有正負電子對撞無法替代的優勢。這一結論有力地支持了建設直線光子對撞機的物理設想。這部份研究共發表論文18篇,引用141次。由於在光子對撞物理研究上做出突出成就,2000 年應邀參加7th High Energy Photon Colliders國際會議,作"Probe physics beyond the SM at gamma-gamma collider"特邀報告,並成為TESLA光子對撞論證物理部分的合著撰稿人,共同起草"Photon Collider at TESLA"總結報告。這一報告為DESY研究所 TESLA直線對撞機設計報告所採納,作為支持在下一代直線對撞機上實現光子對撞模式的物理論據。
2)精確計算了高能強子對撞機上,Higgs,Neutrolio/Chargino等超對稱粒子的產生截面,為Tevatron與未來LHC實驗尋找新物理提供理論依據。共發表論文11篇,引用67次。 2000年11月,研究興趣擴展到高能粒子實驗物理研究,並以曼徹斯特大學天文與物理系 Research Staff身份,參加費米國家實驗室Tevatron-D0高能實驗物理國際合作組。
3)在探測器研究方面,負責D0探測器一級中心徑跡觸發系統L1CTT的Run2b升級方案設計。在Tevatron Run2b高能質子-反質子對撞亮度升級后,原Run2a觸發系統將無法工作,從而導致物理信號完全被QCD本底淹沒,而新Run2b方案將在Run2a基礎上把L1CTT系統對本底的抵禦能力提高一個量級。Run2b新方案已通過美國能源部(DOE)技術鑒定,成為L1CTT觸發系統的升級藍本,並已進入技術調試階段,本人繼續負責該方案的改進升級。L1CTT Run2b研發被認為是對整個D0合作組的重大貢獻。發表論文2篇,包括D0合作組向DOE提交的"Run IIb Upgrade Technical Design Report",本人負責Level 1 Tracking Trigger部分的起草。 4)在D0物理分析方面,提出了利用倍加的時間壽命信息鑒別雙-tau末態的實驗方法。該方法正在D0數據上進行測試與發展,如其被證明有效,將為強子對撞機上tau輕子對產生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新手段,對中性和奇異Higgs尋找等物理事件有重大的作用。 2004年6月,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特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現負責組建科大D0實驗物理組,以及國際高能數據SAM Grid網格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