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鐺

茶鐺

風爐和茶鰒的結合體,茶鐺器底通常帶三足,並且有一橫柄。西晉文學家左思《嬌女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 ”的鼎,指的就是茶鐺。唐代飲茶之風興盛,尤其喜歡在野外煎茶,所以鼎(茶鐺)的使用非常多,現今也出土很多的實物。

基本介紹


茶鐺與酒鐺茶釜的區別。
茶鐺造型與酒鐺類似,也是直口,三足,帶柄,只不過茶鐺的腹部比酒鐺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對多的容量來煮茶或煎茶。唐代還有另一種煮茶容器叫茶釜,茶鐺與茶釜的區別就在器物底部,茶鐺器底通常帶三足,並且有一橫柄,而茶釜則是折沿,深腹,圜底,雙耳或無耳。
茶鐺的材質:
製作茶鐺的材質多種多樣,有銅質、鐵質、陶瓷、石質,當然也有奢華的金銀材質。銅製的茶鐺在唐宋時期比較普遍,如張又新謝廬山僧寄谷簾水》有“竹櫃新茶出,銅鐺活火煎”之句,蘇轍在《和子瞻煎茶》中提到“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光。”也有石質茶鐺,如元代劉詵《雪鼎烹茶》一詩提到“石鐺龍頭三足穩,松風蕭颼起濤煙。
浙江的義烏博物館收藏一件晉代銅鐺(《義烏文物精粹》,第138頁),系1977年義烏縣義亭公社西山農場出土。口徑17.8、高22.8厘米,應該是一件實用器。原圖錄註明是晉銅鐎斗,吳小平《銅鎳斗的器形演變及用途考》中的論述,長江流域一帶出土的部分銅譙斗其實是茶鐺。該銅鐺盤口微上揚,深腹,下承三外撇式獸蹄足,一側的橫柄設計成龍首形,是當時流行的裝飾手法。
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一件唐鞏縣窯陶瓷茶鐺(《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精粹》,第33頁),雖是冥器,卻是唐代飲茶生活的直接反映。茶鐺口徑9.6、高4厘米,直口,弧腹,圜底,下承三外撇式獸蹄足,一側附如意形橫柄。茶鐺外施茶葉末釉,內施白釉。其造型深受唐代金銀器工藝影響。
茶鐺
茶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