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河

入渤海河流小清河支流

孝婦河,古稱袁水、隴水、籠水,又名孝水,清朝改稱孝婦河。入渤海河流小清河支流。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神頭群泉,流經博山區淄川區、張店區、周村區、鄒平縣,在鄒平縣北部分股:一股經勝利河(系孝婦河分洪河道),由南向北在鄒平西北部辛庄村西入小清河;另一股入桓台縣,穿馬踏湖,經預備河在博興縣付家橋村東入小清河。全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05平方公里。

博山區內孝婦河源頭段,以有傳奇式美麗的傳說吸引著遊人。自古至今,詩人名士吟頌它的詩句仍膾炙入口。孝婦河是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孝水澄清遺婦澤”的詩句讚譽。

概況


孝婦河古稱瀧水,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城東南岱庄東北峪,蜿蜒西流,至博山城南神頭轉而北流,至淄川城南,蟠陽河東來注入。
蟠陽河發源於淄川區東南薛家峪東南,西北流由右岸注入孝婦河。河長26公里,流域面積141.1平方公里。
孝婦河又北流,至淄博市張店區河崖頭西,范陽河南來注入。范陽河發源於淄博市博山區大峪口,北流由左岸注入孝婦河,河長46公里,流域面積344.4平方公里。
孝婦河
孝婦河
孝婦河折而西北流,至鄒平呂庄閘分為兩股:一股是1951年開挖的勝利河,北流入小清河;另一股為老河道,東北流,在鄒平焦家橋折向東流,在桓台周家東穿過麻大湖,又東流,於博興縣傅家橋東過義和閘入小清河。孝婦河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3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1000。
孝婦河古時有孝水、籠水、隴水、瀧水、袁水各名。發源於博山區鳳凰山南麓的靈泉廟。其源清澄靜沏,可鑒毛髮。
據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記載,“孝婦河,在(淄川)縣治西門外,其源出孝婦鄉顏神鎮南三里。永樂間割為益都縣所屬。有婦顏文姜事姑孝,逾險汲泉,必得甘水,以供姑嗜。一旦,忽泉涌於室,遂成河,因名孝感。泉合瀧萌二水,北經長山新城縣界,流入小清河。國朝嘉靖間巡按山東御史熊榮詩‘孝婦河名自古今,源流一派更洪深。何當吸去為霖雨,洗盡人間不孝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籠水古名孝水。齊孝婦顏文姜事姑至孝,遠道汲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籠觀之,水即噴涌,壞其田宅,故俗亦呼為籠水。”
《水經注》載:“隴水南出長城中,又作瀧水。”宋熙寧六年《增修孝婦廟碑》載:“目其地曰顏神,水曰孝水。”由此可見,宋代已名為孝水,后又演變為孝婦河了。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博山鄉土志》載:“隴水、瀧水自昔無定。後人好異,獨喜緝籠之說。
袁水古有是名,取義不可考。”河名諸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今人均呼為孝婦河。”淄博市的河流,除淄河外,孝婦河是第二條大河。該河全長117公里。
流經永濟橋受支離、柳林二泉水北流,東合范河再北受沙溝河、倒流河、石臼河諸水,入淄川區境,會般水經長山、鄒平、桓台,入小清河合流東北入海。
建國前,河床淤塞。每值雨季,洪水為患;建國后,區人民政府撥款石砌河岸,河床展寬加深,人民群眾不再以水災為苦。
現孝婦河畔岸柳成行,遊人如織,景色宜人。孝婦河以有傳奇式美麗的傳說吸引著遊人。
孝婦河。源頭為神頭泉群。上游有兩條支流:一是岳陽河,發源於城東南石灰岩低山丘陵區,全長14.8公里。
流向自東而西,在石炭塢以東河道長年乾涸;二是白楊河、發源於城西南禹王山北麓,流經嶺西、樵嶺前、白楊河至神頭與岳陽河共同匯入孝婦河,全長14.5公里。
孝婦河亦名隴水或瀧水,匯大洪泉、白楊河,岳陽河之水,從神頭流向東北納范河、羊欄河、石溝河倒流河水至大海眼東北出界,入淄川,經張店、周村、鄒平、博興注馬踏湖入小清河,全長117公里。
此河過去接受博山城區諸泉水,長流不斷,四季澄清;近十幾年來,由於地下水被大量開採,泉水斷流,代之以工業廢水。它的另一支流范陽河,在博山為一獨立小河,有兩條分支;一支發源於大峪口,流向東北,流經博山長度7公里,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一支發源於山王莊以南3華里處的分水嶺上,流向正北,流經博山2.4公里,流域面積4.6平方公里。
兩支分別匯入萌山水庫,至張店區馬尚西北匯入孝婦河。孝婦河在博山全部流域面積為246平方公里。
孝婦河古稱袁水、隴水。孝婦河幹流源起博山區神頭大洪泉、靈泉、雪浪泉,上有岳陽、白楊二支流。岳陽河發源於博山區岳庄東大崖頂西麓,至神頭長14.8公里。白楊河源起博山區禹王山北麓,至神頭匯合岳陽河為孝婦河幹流,長14.5公里。
孝婦河北流穿博山、淄川、張店區,在周村區袁庄西入鄒平縣境,在呂庄閘分兩股。一股是1951年開挖的勝利河,北入小清河,另一股為老河道,流向東北,在鄒平縣繩村東入桓台縣,穿麻大湖在博興縣付家橋東過義和閘入小清河。自岳陽河源至入小清河口長135.9公里,流域面積1733平方公里。
河寬博山段20-30米,淄川、周村段100米左右,桓台段約50米。行洪能力上游211立方米每秒,中游500-700立方米每秒,桓台段僅為60立方米每秒。水源主要來自上游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和部分礦坑水。是博山最有名的河。
靈泉
靈泉
孝婦河
孝婦河
建國后,築堤防兩段共長78公里:一段自張店區馬尚鐵路橋至周村區袁家村西,左右岸堤防長30公里;另一段是鄒平縣繩村至麻大湖段,長48公里。共修建護岸工程14段,計長34公里。其中主要有博山城區八陡鎮至掩地村,長14公里,兩岸均為漿砌石擋土牆式岸牆,高3米左右。1958-1972年,在孝婦幹流先後建攔河閘壩8座,蓄水發展灌溉。為加大孝婦河行洪能力和解決上、中游大,下游小的矛盾,開闢了勝利河、桓台縣孝婦河一支流、三支流及人字河等分洪工程。在孝婦河流域上游先後興建萌山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26座,總控制流域面積473平方公里,總庫容9709萬立方米。其中一級支流范陽河上的萌山水庫總庫容8201萬立方米。
孝婦河
孝婦河
孝婦河
孝婦河

傳說


據《齊乘》記載:“齊有孝婦顏文姜,事姑孝養,遠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涌,壞其居宅。故呼為籠水,今孝婦河也,出益都縣顏神鎮孝婦祠下。”
孝婦河
孝婦河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個顏氏婦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婆母硬說顏氏女是“掃帚星”,妨死了丈夫,從此顏氏女便天天受著婆母的虐待,每天讓她到十裡外的地方去挑水,為了不讓顏氏女途中休息,婆母特意找人做了兩隻尖底水筒,顏氏女對婆母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據說顏氏女的至孝感動了神仙。一天,在顏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龍頭拐杖在石板上敲了兩下,路上立刻出現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隻尖底水筒,從此,顏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過了些日子。顏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對顏氏女的孝順稱讚了一番,然後拿出一條馬鞭子,讓她帶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顏氏女回家一試果然很靈,從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見顏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斷。心裡很奇怪,於是心生一計。便把顏氏叫到身邊說:“你嫁到我家來三年多了,也沒有回一趟娘家,現天給你兩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顏氏女聽了很高興,臨走時問婆婆:“娘,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說:“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儘管如此,顏氏女還是欣然領受了。顏氏女回到娘家,母女倆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訴說離別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還沒有做呢。於是請來了七姑八姨,三嬸四嫂,不多時做完了七雙襪子八雙鞋。顏氏女帶上做好的鞋襪趕忙回婆家去了。剛走到村頭。就聽村裡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出什麼事了,顏氏女趕往家裡跑,啊!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滾流。顏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裡拿著那支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邊,看到這種情景顏氏女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滾滾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孝婦河。

河畔名士


孝婦河
孝婦河
王士禎
王士禎
孝婦河兩岸算得上是一個文化豐滿的地方,於文學而言更是如此。名士應該是知名人士吧。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3個:蒲松齡、王漁洋、趙執信。同為文學大家,3人一生遭際卻各不相同,戲劇人生,留在孝水河畔士子身上的註腳深值玩味。王士禎(1634-1711年):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縣(今桓台)人,官至尚書。其為清初最著名的詩人,倡“神韻”之說,主持詩壇五十年。
蒲松齡
蒲松齡
據說,康熙問陳廷敬張英等四位大學士“今世博學善詩文者孰最?”,眾皆推士禎。然而王士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頗多爭議。有說他是清初詩文集大成者,也有人說他是“治世昇平”之音。紀曉嵐說;“漁洋以清空縹緲之音,變易天下耳目”。可他又說:“其實亦仍從七子舊派神明運化而出之”。不管如何,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應之。
蒲松齡(1640-1715)和王漁洋是同時代的人,人生悲喜卻是別如天壤。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一生不第,在王村鎮西埔村畢家教私塾,南遊為幕賓。也許是平淡潦倒的境遇使然。僅成孤憤之書。
孫廷銓
孫廷銓
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算來是前兩者的晚輩。才高者往往傲物,縱有大志,卻最是眼高手低,握筆的手卻難經略官場。趙執信便是如此,據說其孩童時,輒以奇語驚鄉里長老。一代帝師的孫廷銓晚年歸故里,曾讚歎:遠必成大器也。
少年得志的趙執信殿試二甲進士。為王漁洋、陳維崧等器重,一時京華名流競相結交。可他就犯了文人的毛病,恥於依附。終於因為觀看《長生殿》被彈劾。於28歲風華正茂時給罷了官。此後其遊歷蘇杭,關心國計民生,詩風大變,終成為一個迥異於當時文壇的現實主義偉大詩人。
作為晚輩的趙執信,對“神韻”說就不太認同,曾說其“詩中無人”的話。據說其著書《談龍錄》,就是為了和王漁洋爭鳴。就文學史地位而言,遠沒有蒲松齡一卷《聊齋志異》知名。
蒲松齡並不能比這兩人。十年寒窗又十年寒窗,功名終成了他皓首銀須的垂暮長嘆。一腔悲憤與凄涼漸漸填滿成皺紋雕刻的滄桑。仕途無望才使他把目光轉想了黎民百姓。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詩詞在唐宋達到高峰之後,確實讓後人有了“開闢真難為”的尷尬局面。文化的發展是不停頓的。元明戲曲傳奇便是一種進步,但終脫不了韻律的窠臼。真正的媾變應該在清朝開始。儘管王漁洋統治詩壇半個世紀之久,詩歌終於不能在文人的手裡再次興盛,即便是後來袁枚的性靈思潮,龔自珍的開放吶喊也是如此。神韻之說卻到也成為了詩體韻文一曲無奈的輓歌。
雍正乾隆朝,文學藝術是一個俗化的過程。這種氛圍以及文藝形式更迭的規律,是《聊齋志異》產生的客觀。蒲松齡先生一生貧艱,轉而搜神獵奇。把全部精力和滿腔熱情都傾注在了著書上。這僅成的孤憤之書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恐怕是老先生當時所想不到的。
還是王國維先生說得好: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傑之士,也難於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體,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
《聊齋志異》一書閃耀著偉大的人文之光。其戀愛自由、個性解放等觀念,無不包含著未來社會的文化基因。一段歷史的逐漸湮沒,而一種新文學形式發展壯大,在孝婦河畔的兩位名士身上很戲劇化地契合了。
此外,孝婦河畔還誕生了唐夢賚、孫廷銓、蔣洗凡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就連宋朝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也跟孝婦河有一段不解之緣。

水文特徵


周村區袁家莊以上,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51億立方米,徑流深137毫米。行洪能力:博山城區段為211立方米/秒;淄川至周村袁家莊段達500~700立方米/秒;桓台木佛閘以上段為60立方米/秒,桓台縣木佛閘以下段為30立方米/秒。
孝婦河過去由於受神頭、秋谷、良庄、飲馬、龍泉等泉群的補給,常年流水不斷,水質良好。20世紀70年代后,因降雨量偏少,上游諸泉群已經乾涸,加之沿河兩岸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日益增多,水質嚴重污染,成為博山、淄川、周村等區的主要排污幹道。
12月初結冰,次年2月中旬解冰。1960年代末,平水期水深0.5~l米,流量0.5~3立方米/秒,流速0.8米/秒;汛期水深2~3.5米,最大流量70立方米/秒,流速2~3米/秒。汛期山洪暴發時,以每秒2~3米的流速從博山自南而北傾泄,24小時內,水頭即流入境內。水漲湍急,每小時上漲l米左右;落水遲緩,每小時僅下降0.3米。河水漲至3.5米,流量增至70立方米/秒,即泛濫成災。1545~1964年,出現特大洪峰l0次,以1948年8月10~25日最為嚴重,境內河段決口13次,岔河、田莊、濱湖3個區的15.8萬畝糧田被淹,減產5成,其中絕產的佔45.5%。濱湖區水沒台田,室內水深過膝。1960年代末,源截河涸。只有孝婦河二支流下游接引清濟湖乾渠,常年有水。

主要支流


補給支流

孝婦河支流較多,左岸主要有范陽河、泔溝,右岸主要有般陽河、漫泗河、西豬龍河等。
七星河,發源於淄博經濟開發區靈沼村,之所以叫做“七星村”是因為流經開發區靈沼、前孟、后孟、周家、高家、井家河、望娘溝、西譚、東譚、雙陽鎮坡子庄等7個一般村后匯入孝婦河,全長7.07千米,流域面積13.65平方千米。杏山水庫位於七星河上游。
漫泗河,發源於淄川區黑旺鎮朱水灣,在傅家鎮的黃家村北匯入孝婦河,張店區境內全長6.78公里。
般河,也稱般陽河,發源於淄川區東坪鎮龍鳳山,流經淄川區西河鎮、龍泉鎮、經城南鎮進入淄川城區南部后匯入孝婦河,全長21.4公里,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
范陽河,系孝婦河最大支流,它又有兩支,其西支為大,稱白泥河,發源於鄒平縣白雲山跑馬嶺南麓,在周村區王村北進入淄博市,於淄川區前太村東匯入萌山水庫,流域面積178平方公里;南支名汩陽河,源於博山區蕉庄鎮刁虎峪西南一帶,向北流至淄川區商家鎮館里村東入萌山水庫,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兩支匯流穿過萌山水庫流向東北,至張店區膠濟線馬尚鐵橋南匯入孝婦河。河道全長48.3公里,流域面積371.5平方公里。其正源白泥河長21.5公里,河寬20~60米不等,河深1~3米。萌山水庫以下,河寬由60米左右,向下游逐漸縮窄為30米左右,河深3~5米,縱坡比降1/500~1/1200。該河下游段行洪能力近300立方米/秒。
(西)瀦龍河,又名西大圍子溝。原系鄭潢溝支流,系白雲山北麓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彎多狹窄。古時注入籠水,故名注籠河,諧稱瀦龍河。源自張店區馬尚村西楊家峪,向東北流經西庵、喬家、岱家、大河崖、禮參,轉西北行,至顏家橋轉東北行,經舊口至朱家套注入杏花河。河寬7米,深2米,全長33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1964年冬,瀦龍河改道,由岱家村南經二槐東北行,經黑土坡、大小果園、樂禮村至長山鎮茶棚南入孝婦河。新瀦龍河底寬6米,深3米,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全長17.5公里,流域面積28平方公里。自改道后,岱家以下原河段遂廢。
新月河,亦稱月河,又名白條溝,是一條古河道。納南山之澗水,至見埠、柳泉一帶合流,北至月河村北,曲流於黃山東南,如月半規,故名月河。再東北行至新民村北,至三岔河入瀦龍河。原河道是條小溝,深不到2米,底寬0.5米,春冬僅有一線細流,過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65年秋,整修月河,加深加寬,由石家村東改道注入孝婦河,始稱新月河。新月河自鄒平鎮侯家村南,向東經月河、石家、禮參鄉蓮池、祉房、鄧家折東北至山旺埠東入孝婦河。新月河底寬8米,深2.5米,全長12.5公里,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新月河主要攔截南部嶺坡洪水,減輕杏花河排洪壓力,屬季節性河流。
老塢河,原稱系河,為古河道,是時水枝津,又稱時水,出自博山齊城西南之寒泉,因經梧台,又名梧河,塢由梧的諧音而來。老塢河本為古時水下游故道,1976年改為創業河,為孝婦河一支流。源於苑城村西,東西流向,流經西庄、苑城、小張、董家、后麻、演馬,至柏林南入桓台縣境后注西瀦龍河。河道上口寬20米,底寬8米,深3.5米,全長7.6公里,過水流量40立方米/秒。老塢河有5條分支,即勝利渠、董家西溝、董家東溝、雙慶溝、循環溝等,均系人工開掘的排灌兩用河道,總長18公里。
中心溝,系1975年新開挖河道,南起前石村,經鄒平三鮑、大由、高王入老塢河。全長8公里,河寬15米,深3米,過水流量10立方米/秒。
泔溝河,又名魚子溝,源於白雲山南麓,東流由臨池鄉南北寺,至大臨池東北和古城西兩經淄博市周村區,至沈家莊再入鄒平縣境,於長山城西南入孝婦河。泔溝河寬20米,深4米,全長26.5公里,鄒平縣境內長9.5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該河系排洪河道,全年多處乾涸狀態,雨季方見流洪,途經周村區的河東、丁家、周村和縣內古城4座水庫。
米溝河,源於周村區八里鄉鳳山東麓,北流經周村、大房村北入鄒平縣境,於長山鎮南匯入孝婦河。河道寬8米,深2米,全長14.85公里,縣境內長3公里,過水流量5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4.59平方公里。
韓信溝,又名白石溝,亦名寒心溝,源於周村區胥家村窪地,北流至大姜村西入鄒平縣境,至石官村西新老白沙溝匯入,折東北注入桓台縣西瀦龍河,再北行匯入孝婦河。境內長7公里,河形極不規則,河道上口寬42米,底寬3米,深1米似槽形窪地。
白沙溝,又名白蛇溝,源於淄博市馬尚村西,原系一條小溝。建國后,馬尚區掘寬改為灌溉渠道,下游在鄒平縣境內改為排洪河道。入境后,經田家莊東折北行,至石官村西注入韓信溝。縣境內溝寬15米,深2米,長4.1公里,過水流量15立方米/秒。

分洪河道

勝利河,系孝婦河分洪河道,始挖於1950年,取勝利建國之意而命名。由鄒平縣呂家莊利群閘分出,由勝利閘連接孝婦河,北行縱貫焦橋鄉中部,於四馬村北東折至桓台金家渡口入小清河,全長21公里。原河道在西辛村南折轉東北入小清河,1966年改道於西辛村西北入小清河,南北流向。改道后勝利河全長17.5公里,河口寬25米,深3米,行洪流量為16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桓台境內長3.8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為60立方米/秒,屬人工開挖的季節性河流。勝利河河道寬直,泄洪流暢,汛期可開勝利閘分泄孝婦河洪水。
預備河,始鑿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是境內地表水主要出口河道。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縣朱仕琪曾率民眾疏挖河道,整修河堤。爾後,屢浚屢淤。該河始於馬踏湖,入博興縣,至廣饒縣北營村入小清河。原河道境內不足1公里,河道斷面小,行洪能力差。為提高泄洪排澇能力,1968年夏,自北夏庄又向西延伸至傅廟村西北,與湖區十五號溝相接。境內總長10.53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1985年前後,經過4次治理,挖成了東西橫穿馬踏湖的主要河道。河口寬16?47米,堤距25?50米,底寬8?20米,底高程5?4米,河槽深2.5?3.5米,堤頂寬5?8米,堤頂高程8.6?9米,行洪標準20立方米/秒。成為渲泄淄博各河道匯入湖區積水的骨幹河道。
馬踏湖,位於桓台縣境東北部,小清河南岸,桓台與博興兩縣交界處,地處泰沂山脈北麓山前洪沖積與黃泛沖積平原的迭交凹地。以荊(家)夏(庄)公路(俗稱饉飢嶺)為界,路南為錦秋湖,路北為馬踏湖,因兩湖彼此銜接,融為一體,故統稱為馬踏湖。地勢呈槽狀東西向條帶分佈,由西南向東北緩傾,西南部海拔9米左右,東北部7米以下,湖底5.7~6.8米,地面坡降1/2500~1/3500。地跨起風鎮7個自然村,荊家鎮18個自然村,田莊鎮13個自然村和邢家鄉6個自然村。整個湖區南北長13.5公里,東西寬16.5公里,總面積124.255平方公里(其中錦秋湖81.1725平方公里,馬踏湖43.08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4.38%。
大寨溝,原名四河寨溝。1963年冬,由唐山、果里、周家、桓城4公社疏挖,東起烏河,西至新城三岔灣,溝底寬1.5米。1966~1976年,先後4次拓寬挖深,投工135.16萬個,挖土178.74萬立方米,溝底寬5~8米,高程14.5米,設計水深3.3米,流量30立方米/秒,新修、翻修建築物23座。1977年6月,又拓寬新城三岔灣至孝婦河益民閘南北溝。大寨溝總長達26.7公里,橫亘縣境南部,溝通了烏河、澇淄河、東、西豬龍河和孝婦河及10餘條排灌溝渠,實現了東水西調,西水東引,排灌惠及6個鄉(鎮)。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孝婦河治理。孝婦河上游,河勢陡峻,博山地區發生洪水24小時內即可順河入境。境內堤岸低矮,河道彎曲狹窄,易決堤泛濫。從清代至民國時期,已決堤改道三次,水泛為患。后雖多次整治,收效甚微。1941年春,以“征工服役”之法,募集民工3萬餘人,疏浚河道15公里,深挖l米。1949年7月和1950年又兩次拓寬挖深河道。1953年開浚孝婦河一、三支流分洪,但河泛依然難絕。1961年冬,開始加厚桓台與鄒平縣界至木佛閘、北薛至前陳兩段河堤外坡,培堤土方3.7萬立方米。1963年,又對陳庄至宋家屋子段扶堤加固土方近萬立方米。1964年12月,投工5.63萬個,裁彎取直土橋(桓、鄒縣界)至木佛閘段河道,挖土5.39萬立方米,築堤頂寬3米,內外邊坡1:2,做灰土3000多立方米,砌護堤岸1200餘米,河堤高度超過1964年最高水位0.8米,可安全行洪60立方米/秒。
孝婦河二支流治理。1962~1966年,曾先後6次清瘀挖深,扶堤拓寬38.1公里,投工19餘萬個,挖土方31萬立方米,築起高於1964年最高水位0.7米,頂寬3米的堤防。1963~1965年,又分別疏挖了人字河、高王村南孝婦河東分洪道,分洪能力均為40立方米/秒。大寨溝接長至木佛閘后,為孝婦河分洪15個流量。經多渠道、多梯次分洪,孝婦河防洪能力比1960年代初增強10倍以上,可抗禦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1960年代末,孝婦河乾涸,河道疏於管理。
預備河治理。始鑿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境內地表水的主要出口河道。1746年(乾隆十一年),知縣朱仕琪曾率民眾疏挖河道,整修河堤。爾後,屢浚屢淤。1965~1966年,疏浚清淤土方7.22萬立方米,用工3.15萬個。1968年又投工6萬個,挖土15萬立方米,將河流向西延伸,橫穿馬踏湖區,與孝婦河二支流銜接。1969年和1972年,先後建成魚龍、北夏庄兩座攔河閘,流量分別為40立方米/秒和115立方米/秒。1981年,再次清淤、扶堤9.4公里,投工11.42萬個,挖土12.05萬立方米,預備河安全行洪能力達40立方米/秒,境內尾段流量達115立方米/秒。此河既可接進諸河客水,又能排出內澇積水,調控馬踏湖水位。
人字河治理。原系孝婦河上游的細小支流。1963年4月,在孝婦河益民閘上游建閘開鑿人字河,上游順北乾渠,下游沿舊人字河,全長5.13公里,途經董圈、高家兩村之間,於北營村西入杏花河。用工8.54萬個,挖土9.2萬立方米。11月又對董圈村以下河道拓寬加深,挖土3.4萬立方米,用工1.14萬個。1964年5月再次疏挖全程,挖土5.6萬立方米,用工4.91萬個。1965、1974、1977年三次扶堤,用工2.64萬個,築土4.99萬立方米,河道行洪流量達25立方米/秒。1982年,再度挖深拓寬河道全程,挖土29.17萬立方米,用工15.83萬個,人字河流量達40立方米/秒,成為孝婦河主分洪道和西北地區除澇灌溉的主河道。
勝利河、杏花河治理。勝利河是1950年開鑿的孝婦河支流,先後投工18.42萬個,多次清淤復堤,挖土26.16萬立方米,河道最大行洪能力達120立方米/秒。1966年勝利河由辛庄改道向北,沿桓台與鄒平縣界入小清河。1967年,桓台、鄒平兩縣沿勝利河築起東西溢洪堤,東堤長1868米,堤頂高程12.4米,頂寬3米,內外邊坡1:2。勝利河主河道行洪達160立方米/秒,溢洪道容洪500立方米/秒。同年7月,在勝利河辛庄西北建成流量147立方米/秒的壓力穿涵,將從鄒平縣張官莊入小清河的杏花河,改為經辛庄穿涵沿勝利河故道入小清河,流量為147立方米/秒。1970年起,為引清濟湖水源之一。
孝婦河益民閘,位於孝婦河木佛村西北,建於1956年6月。閘分3孔,每孔寬4米,高4.5米,閘底高程12.7米。墩牆為漿砌料石,漿砌亂石護底、護坡。閘門為疊梁式木閘板,高4米,採用卧式卷揚人工啟閉機啟閉,木質橋面,共投資10萬元,砌體300立方米。設計排洪能力為80立方米/秒,引水灌溉面積5.7萬畝。1974年改造舊閘,更換閘門板,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啟閉設備採用手動絲杠立式10噸啟閉機,現狀完好。

水庫

萌山水庫,位於淄博市文昌湖區旅遊度假區,控制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總庫容999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840萬立方米。水庫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6年建成,后經2次擴建。2002年進行了水庫除險加固,2010年通過了竣工驗收;2015年實施了水庫增容工程;2017實施了“引黃入萌”工程。具備防禦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能力。水庫設計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相應水位84.11米,校核洪水標準為兩千年一遇,相應水位86.81米,水庫淹沒線高程83.54米。

涵閘

三里河閘,位於長山鎮東南3里,孝婦河上。建於1963年,為10孔石砌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孔寬2.5米,全長30米,最大流量160立方米/秒。閘前可季節性蓄水以利灌溉。
山旺埠橋閘,座落於禮參鄉山旺埠東北孝婦河上。1967年建,漿砌石墩開敞式結構,13孔,單孔跨度2米,過水流量150立方米/秒。
利群閘,座落於長山鎮楊家莊西北孝婦河上,1956年建,為鋼筋混凝土砌石結構,4孔,單孔跨度4米,過水流量80立方米/秒。
東風閘,座落於苑城村西3里孝婦河上,1965年建成,為鋼筋混凝土砌石結構,8孔。邊4孔,單孔跨度1.5米,中4孔,單孔跨度2.5米,最大流量80立方米/秒。
勝利閘,位於禮參鄉呂家村東孝婦河與勝利河分口處,1951年建,砌石結構,8孔,單孔跨度1.8米。1968年因孝婦河分洪,又擴建4孔,單孔跨度3.2米,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以閘帶橋,橋面寬4米,過水流量160立方米/秒。

灌溉

引孝濟范工程是從查王鄉攔河壩引孝婦河水入范陽河,以補充萌山水庫水源的一項引水渠道工程。1968年11月動工興建,1970年6月竣工。水渠總長14.52公里。最大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3萬畝,實際灌溉9萬畝。全部工程用工123萬個,投資109萬元。
明末清初,長山縣孝婦河兩岸農民築壩攔河,引孝婦河水灌溉。長山、桓台兩縣沿河28村,年澆地約2萬畝左右。1943年冬,長山縣農民曾利用抗日交通溝引孝婦河水澆地,同時阻止日本侵略軍的掃蕩。1950年2月20日,渤海區清河專署會同長山、桓台兩縣,於西宰村召開沿河村莊農民會議,成立孝婦河水利委員會,下設7個分會,組織群眾在河內築草壩,開挖渠道和地埝。1952~1964年,在河內打壩633個,開干支溝渠66條,池埝2334個,灌區灌慨面積最高達10萬畝。1975年開挖南起前石村北至塢河的中心溝,引水灌溉。后因上遊河水時斷時流,污染嚴重,僅在冬春兩季引水補源,增井灌之益。
孝婦河沿岸引水灌溉明末,沿孝婦河兩岸已有引水灌溉之舉,但多為臨時打壩攔河,決堤漫灌。1950年孝婦河灌溉委員會成立,始有組織地築壩攔河,引水灌溉,每年春、秋約灌溉農田3萬畝。1956年秋,在益民閘興建孝婦河南、北灌區。當年冬,利用灌渠推行畦澆,灌溉面積4.2萬畝。1958年引河水灌溉面積增加到5.7萬畝。1960年代末,孝婦河乾涸,灌區設施隨之報廢。
孝婦河引灌北乾渠1956年,始建孝婦河引灌北乾渠,從益民閘引水灌溉農田。1957年,建成支渠3條。1958年3月,又建農渠9條,排水溝9條,計34220米,配套建築物133座。1960年代中期,河水涸竭,乾渠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