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
膽囊壁向囊腔內呈息肉樣隆起的一類病變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囊腔內呈息肉樣隆起的一類病變。多為良性疾病,少數惡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膽固醇代謝不良、慢性炎症有關。一般無癥狀,多在體檢時發現。有癥狀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痛、向右肩背放射、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嚴重時全身乏力、發熱等,甚至出現梗阻性黃疸的表現,如鞏膜黃染,尿色加深等。膽囊息肉以外科手術(包括腔鏡微創)治療為主。膽囊息肉有癌變的風險。手術切除后預后較好。
● 消化內科、肝膽外科、普通外科
● 大部分患者無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
● 有癥狀者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悶脹不適,一般不重,多可耐受。
● 若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餐后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尤其在脂餐后。
● 合併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較明顯。罕見的癥狀有阻塞性黃疸、膽道出血、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與膽囊頸部的息肉阻塞膽囊管或息肉脫落嵌頓於壺腹部有關。
● 常規超聲檢查
超聲對膽囊息肉的檢出率可達95%以上,是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首先診斷方法。超聲下表現為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的、與膽囊壁相連的強回聲團,後方無聲影的。
● 內鏡超聲
圖像更清晰,對息肉的解析度更高。有助於判定息肉的良惡性。
● CT增強掃描
有助於與膽囊癌的鑒別診斷。
● 超聲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活檢
膽固醇息肉是膽囊黏膜面的膽固醇結晶沉積;炎性息肉是膽囊黏膜的增生,多同時合併膽囊結石和膽囊炎;膽囊腺肌瘤是膽囊壁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病變。膽囊腺瘤性息肉是膽囊上皮的乳頭狀增生或結節狀幽門腺增生,可伴有腸上皮化生和異性增生。
● 無臨床癥狀,體檢時發現病變。
● 右上腹痛、向右肩背放射、噁心、嘔吐、食慾減退。
● 全身乏力、發熱等,鞏膜黃染,尿色加深等梗阻性黃疸的表現。
● 超聲:顯示膽囊息肉。
● CT:增強CT能較好地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性息肉。
● 膽囊結石:B超可鑒別,多表現為強回聲,後方有聲影,且隨體位移動。
● 慢性膽囊炎:依靠CT、B超可鑒別。
● 膽囊癌:B超可提供鑒別依據。
主要涉及到對膽囊息肉良惡性的判定,從而做到早期發現惡性病變及癌前病變,早期手術切除。
● 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及手術指征
(1)膽囊息肉的大小 大部分學者已認為膽囊息肉的大小與其良惡性有關。小的膽囊息肉(直徑<10mm),已被發現其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且可以保持許多年不發生變化。對於大的膽囊息肉則提示惡性病變。
(2)年齡 在膽囊息肉患者中膽囊腺瘤及膽囊癌的平均年齡以及膽囊息肉直徑明顯要比非腫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數目、形態 單發、廣基的息肉易癌變。膽囊息肉的惡性病變傾向發生在年齡大,單發,大的膽囊息肉。
(4)合併膽囊結石 膽囊癌與膽囊結石之間的關係已比較明確,部分膽囊癌患者可同時合併膽囊結石,結石的長期刺激可促使膽囊上皮細胞增生而引發癌變。因此結石存在增加膽囊癌變危險性。
(5)伴隨臨床癥狀 惡性的膽囊息肉更傾向於伴隨的臨床癥狀。
綜合以上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對於年輕的膽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徑小(以10mm為界)又完全沒有癥狀,則沒有必要手術;而具有明顯膽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膽結石,行膽囊切除;對於息肉直徑>10mm,又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應及早行膽囊切除。而對於息肉直徑<10mm,並且不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可以觀察,定期行超聲探查。
● 手術方式選擇
對於息肉直徑小於10mm、多個、有蒂的膽囊息肉患者,提示病變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首選。而對於息肉直徑>10mm,又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提示為腫瘤性息肉,應行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術中常規行冰凍切片,以明確病理類別。如為癌性息肉,腫瘤局限於黏膜時可行單純膽囊切除術;一旦腫瘤侵及肌層,就需要行擴大切除術,包括膽囊床肝臟楔形切除,淋巴結清掃。
膽囊息肉樣病變外科處理上雖然存在不少爭議,但總的來說,膽囊息肉直徑>10mm,年齡>50歲,單發,廣基以及合併膽囊結石,已被認為是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可以根據這些危險因素來選取適宜手術的患者。對於直徑<10mm且無臨床癥狀的膽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聲探查,如發現異常,則行預防性手術切除。
● 膽囊息肉有癌變的風險。即使初診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也有惡變可能,若保守治療應定期隨訪,以免耽誤病情。
● 經手術治療后可痊癒,若切除組織為腫瘤性息肉,則屬於膽囊癌,不歸於此疾病範疇。
● 注意飲食健康,少吃辛辣油膩。
● 保持正常體重。
● 不喝酒、不抽煙。
● 注意保證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