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

東漢順帝時司空

張皓(一作浩)(50年-132年),字叔明。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人。東漢時期大臣,西漢留侯張良的六世孫。歷任郡吏、大將軍掾、尚書僕射、彭城國相等職,在廷尉任上,留心斷獄。延光三年(124年),安帝聽信讒言,將要廢時為太子的漢順帝劉保,張皓與太僕來歷力爭未果。

永建元年(126年),劉保即位后,為感謝張皓,任命他為司空,三年後因災異被罷免。陽嘉元年(132年),張皓再次擔任廷尉,同年逝世,享年八十三歲。其玄孫張翼在蜀漢官至左車騎將軍。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留心斷獄

東漢
東漢
張皓少年時研習《律》、《春秋》,遊學京師雒陽,與廣漢人鐔粲、漢中任李郃、蜀郡人張霸共結為友善。永元(89年—105年)年間回鄉在州郡任職,后被徵辟至大將軍鄧騭的府中為官,經五次升遷後任尚書僕射,任職八年後出任彭城王劉恭的國相,在任內推薦隱士閭丘邈等人。
公元120年(永寧元年),張皓被任命為廷尉,張皓儘管不是世代法家,但留心刑罰斷獄,常與尚書辯論疑難案件,他的意見大多因理由充分被採納。

諫廢太子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漢安帝劉祜的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以及中常侍樊豐等人詆毀太子劉保的奶娘王男和廚監邴吉等人,王男等被殺,家屬被流放到比景。太子思念王男和邴吉,屢屢為此嘆息。江京、樊豐怕有後患,便與閻皇后憑空妄造證據,羅織罪名誣陷太子和東宮官員。安帝發怒,召集三公九卿及以下的群臣,討論要廢黜太子。耿寶等秉承旨意,一致認為應當廢黜。張皓與太僕來歷、太常桓焉提出異議說:“根據經典說,年齡不到十五歲的人,過失與罪惡不由自身負責。況且王男、邴吉的奸謀,太子或許並不知曉,應當為他挑選忠良之臣做保傅,用禮義進行輔佐。廢黜太子之事重大,這實在是聖恩所應留駐之處!”安帝不聽。退朝後,張皓又上書說:“從前奸臣江充捏造證據,進行誣陷,使戾太子遇禍,武帝很久以後才覺悟過來,儘管追補從前的過失,但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如今皇太子年方十歲,沒有受過保傅的教育,能夠驟然責備他嗎?”奏書呈上,安帝置之不理。

進賢好士

公元126年(永建元年),漢順帝劉保即位后,擢升張皓為司空。張皓在職時向朝廷推薦許多賢才,天下稱讚他推薦賢。後來,清河人趙騰上書言災異變化,譏諷朝政,被拘捕治罪,牽連到八十多人,都因誹謗朝廷,應當被處以重法。張晧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堯舜設立敢諫鼓,三王立誹謗木,《春秋》採好事,寫惡事,賢明的天子,不加罪於草野的小民。趙騰等雖然抵觸朝廷犯法,但他說話是想盡忠正諫。如果應當誅殺,天下人的嘴巴將堵著,諫爭的源流就塞住了,這不是宏揚道德以作後人表率的方法。”順帝省悟,減趙騰死罪一等,其餘免職或罰往邊地。
公元129年(永建四年)八月丁巳日,張皓因陰陽不和被免官。

去世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皓再次擔任遷尉。同年,張皓去世,享年八十三歲。朝廷派使者弔祭,賜葬地於河南地界。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上疏諫廢皇太子》、《上疏諫誅趙騰》。

家族成員


六世祖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封留侯,卒謚文成。

兒子

張綱,字文紀,官至廣陵太守。

孫子

張續,先任郎中,后官至尚書。
張方,張續之弟,官至豫州牧。

玄孫

張翼,字伯恭,三國蜀漢時官至左車騎將軍、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來孫

張微,張翼之子,在西晉官至廣漢太守。

史書記載


《益部耆舊傳》
《華陽國志·卷十》
《後漢書·卷五十六·列傳卷四十六》

人物評價


常璩:“張公執憲,克智克聰。極位青紫,實作司空。”
范曄後漢書》:“①張晧、王龔,稱為推士,若其好通汲善,明發升薦,仁人之情也。夫士進則世收其器,賢用即人獻其能。能獻既已厚其功,器收亦理兼天下。其利甚博,而人莫之先,豈同折枝於長者,以不為為難乎?昔柳下惠見抑於臧文,淳于長受稱於方進。然則立德者以幽陋好遺,顯登者以貴塗易引。故晨門有抱關之夫,柱下無朱文之軫也。”“②安儲遭譖,張卿有請,龔糾便佞,以直為眚。”“③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