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絲菜
以山藥為主料製成的魯菜
撥絲菜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特有的烹調方法,起源於山東菜系(魯菜),後來其他地方菜也有援引。撥絲這種烹調方法,是利用糖在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具有伸延性的物理性質來製做的,所以只要掌握好熬糖時的溫度就能拔出絲來,並沒有什麼神秘的,而且一般家庭都有條件做。能做撥絲菜的原料很多,如山藥、蘋果、葡萄、蓮子、土豆、南芥、白薯等。這些原料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含澱粉較高的,如山藥、白薯、土豆、南芥等;一種是含水份較多的,如蘋果、葡萄、香蕉等。每當親友會餐,或是筵席將要結束時,端上一盤拔絲菜,大家一齊下箸,銀絲滿席,趣味無窮。
魯菜
其中利用含澱粉量較高的原料做撥絲比較容易掌握,可分為四個步驟:
一、準備原料:
(一)主料:山藥300克(或白薯、土豆、南芥)。最好選用粗細相等的山藥。
拔絲菜
三、炸料:把鍋坐在旺火上,注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熱(約120℃~130℃),如投入一小塊原料烹制冒出很多氣泡,證明油溫已合適。這時下入山藥,炸成金黃色。當用手捏山藥時感覺很軟,並沒有生心,證明已經炸透。這時把山藥撈出,瀝凈油,放在較溫暖處。
四、熬糖:
拔絲菜
撥絲菜須趁熱吃,快吃,涼后糖即凝固,撥不出絲來。吃時桌上放一碗涼開水,用筷子沾水食用,以免筷子被糖粘住了。
另外一種是含水分較多的原料,如蘋果、葡萄、香蕉等。用這些原料做撥絲菜也同樣要去皮、去籽。但因為水分多,為使水分少被蒸發,又能使食品表面有一層金黃色的硬殼,在炸料時要先裹上一層麵糊。麵糊是用清水和玉米粉或澱粉調成,要稠一些,然後再取一個雞蛋,不用蛋黃,把蛋清用筷子攪出很多氣泡,再把蛋清和面調勻成為蛋清糊。炸時先把原料裹上一層麵粉,再把蛋清糊拖上,逐塊下入炸鍋內,用手勺慢慢地把粘在一起的原料劃開。炸成金黃色,當油麵發出吱吱聲時證明已經炸透,要趕快把原料撈出,放於溫暖處。葡萄水分最多,而且炸之前又要剝去外皮,並用牙籤捅去籽。至於熬糖的方法,所有撥絲菜都是一樣的。只是水分多的原料在裹糖汁時注意不要把糊的外殼弄破,防止原料的水分流出影響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