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旺火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
- 電影
旺火
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
生旺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主要以山西為主,河北、內蒙古等地也有慶祝。壘旺火一般在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時進行。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稱之為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
由於旺火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資源,且具有空氣污染、易引發火災等缺點,不少地方對點旺火開始施加限制,並提倡使用環保旺火。
點燃的大型旺火
旺火被壘成塔狀則可能是受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
《漢儀》《隋書》記載,國家禮儀中,有在元日“庭燎”的規定,春秋時期還有齊桓公庭燎求賢的故事(《韓詩外傳》)。南朝梁代的《荊楚歲時記》中開始出現了民間庭燎的記載,目的是驅邪消災。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四時篡要》:‘除夜積柴於庭,燎火避災。’”到了明代,開始有了祭拜祖先、神靈記載。明·周汝成《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祭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籸盆。”
清代關於旺火的文獻較多: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曆雪景行樂圖》,所繪為過年時皇帝與子女用火盆燃燒松柏樹枝的情形。此謂“燒松盆”。乾隆年間的《壽陽縣誌》載:“上元前後三日,坊肆里巷,俱於門前塑泥作彌勒、判官、獅子及棒槌等樣,圍石炭焚之,通宵不息,名曰塔火。”(現亦有“塔火”之稱)《大同府志》(三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載:“‘元旦’,壘炔炭於門,如浮圖狀,名曰‘旺火’。”道光年間的《趙城縣誌》載:“上元熾炭於庭中,曰興旺火,祀神。”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後期的“破四舊”運動影響,涉及祭祀、接神的旺火被看做是迷信活動、舊風俗,在政府倡導的“破四舊”運動中,民兵隊伍或村幹部開始禁止村民壘旺火。旺火由此受到限制。至七十年代初期,西關大旺火的神性信仰還很普遍。到七十年代後期,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廣泛普及與滲透,人們漸漸“看透”了“天”的本事,民間對旺火的神聖信仰開始動搖,其作為節日慶典喜慶的象徵意義加強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高潮期,也是煤炭事業發展的一個高潮期。壘旺火的技術發生了重大變遷,核心的技術改革表現為引入搭架技術。隨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旺火的規模也逐漸由用小塊的炭壘個尺把高,發展到十幾米二十幾米,所需的煤幾噸甚至十幾噸。
二十一世紀,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們意識到旺火所帶來的危害:由於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等,會污染和危害周邊環境與市民健康,旺火在風力作用下極易引發火災等。各地開始逐漸推出旺火限令、禁令。如:
2003年初,大同市環保局、市政公用局、公安局、公安消防支隊四部門聯合下發旺火“禁燃令”,並派出督察組進行檢查。 2006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發出春節、元宵節期間禁止燃旺火的通知。
呼和浩特市出現電子旺火
• 壘旺火(搭旺火、攏旺火)
旺火最講究的是“壘”,“壘旺火”是第一 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1、選材。壘旺火的“炭”(山西方言對煤的俗稱,下同)要上一層比下一層小,最下面的一層(稱為“毛炭”)最大。
2、修炭。把每塊炭修成五個光面(光滑的面),一個毛面(粗糙的面)。光面在外面,有利於結構的穩定;毛面在裡面,有利於燃燒。
3、打底。底部鋪設磚塊,按東、西、北三個方向擺好(一般南面是風口)。
4、壘旺火。將炭往磚頭上面一層層“壘”,每壘上一層時,必須壓往下一層的縫,以求牢固。底座是圓的,一層一層逐漸縮小,最後到了頂部,用一小塊炭蓋頂。中間空的部分填滿大小長短適中的劈柴,風口上塞豆秸之類作為引火柴。
• 罩“旺火罩”
壘好了旺火,還要罩一個“旺火罩”。旺火罩一般用彩色紙,如紅、黃或粉紙鉸成網狀,把旺火罩住,再用紅綢子系成大紅花,紅花放在最上邊,兩邊的飄帶長長地飄下,最後,還要在旺火的中間放一個條幅“旺氣衝天”等祝福語。這樣,一個旺火才算完成。
• 點火
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火時,先點引火柴,然後人力扇風,使裡面的劈柴著火,由劈柴再點燃炭塊,這時候整個旺火塔就熊熊燒起來了。
旺火 | 旺火 | 點燃的旺火 |
• 名稱寓意
旺火點燃后熊熊燃燒,火勢旺盛,所以取其意叫旺火,預示著人們的運氣也會一年旺盛。
• 數量變化
旺火架數以年而定,平年12架,每架4根木材相互交叉,中間留空,填入乾草,共48根,閏年為13架,52根木材。
• 逐年增高
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如果家庭增添人口了,旺火就要明顯地壘得比往年大一些。受條件限制,塔增加到一定高度時,便不再增加。
• 點旺火
“點旺火”又叫“發旺火”,取“發財”、“發達”之義。民俗有誰家的“旺火”旺,誰家的福氣旺之說。旺火攏得越旺越好,火勢熾烈的“旺”諧家業、事業興旺發達。
“逢九”的人(指年齡中有九的倍數的人),要把紅色的內衣拿在火上烤一烤再穿,據說可以辟邪。人們(多是小孩)要在旺火上烤饃饃,一邊圍著旺火走一邊吃,俗語有“吃上烤饃饃,一年四季不肚疼。”
1、攏旺火不能說“倒了”、“塌了”等不吉利的話。點旺火也不能說“點不著”和“怎麼不旺呢?”。
2、在“旺火”燃燒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塌”,如果塌了,也要說“謝”了。
在山西北部,由於煤窯眾多,又多危險,於是就出現了有煤礦的地方所獨有的“祭窯神”(即煤窯之神,又稱窯王爺、窯神爺)風俗,每年冬至或臘月十八為祭窯神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直到正月十五之後,窯要“封井”,也叫“歇窯”。這一天,廟裡的和尚敲鑼打鼓到人們家裡去“齊炭”(一家給一塊炭,叫“齊炭”),齊來的炭晚上在廟上攏旺火。人們前去“過廟會”。有下井工人的家庭也攏旺火,慶祝他們的平安歸來。
除夕的旺火最重要。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點旺火,祭祖先。子時,老少皆換新衣帽,隨之點燃旺火,迎接財神。長者在神堂焚香敬紙,孩童歡蹦亂跳,不論男女老少皆圍旺火轉一圈,或轉六圈(取“六六大順”之意),盼望一年興旺吉利。即使沒錢買煤壘旺火的人家也要在自家門前點燃一捆柴火,並說:“我們不攏旺火了,我們發柴呀。”以“柴”諧“財”,取發財之意。
正月十五一般是由集體在娛樂區點燃幾個非常大的旺火,全城或全縣人出來遊玩。在一般的商號門前也要攏旺火,正月十五一過,家家商號就要開始營業。有些三十晚上不攏旺火的商家,十五晚上也一定要壘旺火。
在山西北部人們的結婚儀式上,一定要點“旺火”。舊時花轎一落地,就點燃旺火;即使是一些買不起煤炭的人家也要在大門左右各點一把草來代替“旺火”。新娘下轎,踩地下鋪的黃布,到旺火前轉一圈,才能進洞房。旺火主要起逼邪的作用。驅邪化吉,祈望發達。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新娘進婆家之前,要通過兩堆旺火才能入室,以取其興旺之意。
寶塔狀的旺火塔
人們慢慢又恢復了男耕女織的正常生活,從這以後每年到這段時間(正月初一到十五)人們就會用木材等材料壘成寶塔形狀,點燃后火焰似一條金龍盤旋圍繞在這塔火之間,此即為旺火。
相傳,上古人點旺火,是為了除掉殘害人們的九頭鳥。遠古的時候,在一個遙遠的大山洞裡,有—只兇惡的九頭鳥。每當人們過年的時候,它就飛出山洞殘害人們。有一年除夕,人們聽說九頭鳥又要來傷害人了,家家戶戶愁眉不展,嚇得哭泣。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勇敢的年輕人,挺身而出,決心要為人民除害。他手持大斧,頭也不回朝山上走去。
這位年輕人翻過九架大山,蹦過九條大河,歷經千難萬苦,終於來到了九頭鳥居住的大洞口。一進洞門,一股陰風向他襲來,頓時頭暈目眩渾身冰冷。當他走近九頭鳥的時候,九頭鳥正舉著酒懷,開懷暢飲。年輕人急忙閃在一旁,待九頭鳥喝得醺醺大醉時,立即舉起明晃晃的利斧,朝九頭鳥的頭上砍去。一斧頭一顆,當他砍到第八顆頭的時候,九頭鳥疼痛得突然醒了過來,望著年輕人惡狠狠地撲來。年輕人心不慌,手不軟,迎上前去,和九頭鳥廝殺起來。這時,山洞裡雷鳴閃電,山洞外山搖地動。經過一場激戰,年輕人終於砍中了九頭鳥的最後一顆頭,但是,由於氣力已不足了,沒有把頭砍下來。九頭鳥痛得大吼一聲,慌忙逃出洞外,黑血落到哪裡,哪裡就是一場災難。看著這種慘景,年輕人心急如火,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正在這時,他看到前面一片竹林,為了向襯裡人們報訊,便跑進竹林點著火,竹林劈劈叭叭的爆破聲——據傳說,爆竹就是這樣來的。就在這時候,年輕人已經化作了一株粗大的竹子。說也怪,當這一爆破聲傳到人們耳朵里的時候,巳變成了“快點旺火!”人們還從竹片上看到兩行血寫的字:“欲砍九頭魔,家家點旺火。”
於是,家家戶戶立即在院子里點燃了旺火。霎時間,院院點火,村村冒煙。正好這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受傷的九頭鳥最怕煙火,這時已無處藏身,最後一頭栽進大海,化作大鯊魚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總要壘旺火,點旺火,放爆竹,來紀念這位年輕人。
根據傳說,遠古時期,“年”和虎狼一樣,是兇猛的野獸,常於寒冬新春時,在夜間深入村莊傷害人畜,令人叫苦連天。有一年臘月三十傍晚,“年”到了一個村莊,恰好有牧童用鞭子,“年”聽到后就逃到了另一個村莊,這時看見一個婦人曬出了紅衣,就又慌張地跑了。
後來人們就知道這個害人的傢伙害怕紅色和鞭聲,每到除夕之夜人們就在院內點燃篝火,掛起紅燈籠,通宵達旦。其實旺火也並不一定是傳說中那樣由來的,主要是在除舊迎新的時候,人們圖個吉祥如意,喜慶熱鬧。在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木材匱乏,但地下的煤資源豐富,到了宋朝時期,人們就開始用煤炭代替木材,篝火變成了旺火,關於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興旺,來年光景紅火。
旺火涉及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大約112個縣。不同地區,旺火的名稱不同,慶祝時間亦不同。
在山西、河北民間,由於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旺火的形狀也有所區別,因此,旺火的名稱也各異。在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內蒙古靠近山西的地區,人們把旺火稱作“達達火”;在晉東南高平、壺關等地民間,旺火又被稱為“正火”;在呂梁一帶,又把旺火稱作“棒槌火”。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大同縣,“元旦,家家鑿炭伐薪,磊磊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因此,人們又用“浮圖”給旺火命名,叫“浮圖火”。
河北的一些地區,煤炭資源不及山西,人們便以柴、乾草代炭,興旺火也被稱作燒“照新草”。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大同把“壘旺火”叫“攏旺火”,寓意把“財”、“喜”、“福”之神攏在一起。
在規模、舉行時間方面,有統計數據顯示:
1.華北地區山西境內旺火最盛,河北次之。
2.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華北卷》的136條條目中,出現於元旦和除夕的旺火比例最多,共111條,正月十五、十六的條目僅佔34條。“祀神祀先”山西主要在元旦五更天舉行,而河北主要在除夕夜舉行。在時間上雖有地區習俗微有差異,單均為年節交替時刻。
地區 | 目的 | 時間(農曆) | ||||
元日 | 十五 | 十六 | 除夕 | 其他 | ||
山西 | 祀神祀先 | 清源、大同府、大同、懷仁、廣靈、渾源、朔州、左雲、定襄、靈石、沁源、平陽、臨汾 、霍州、絳州、新絳、河津、稷山、芮城、徐溝、馬邑、遼州、 和順、平定、壽陽 、高平、陽城、陵川、臨汾、翼城、吉縣、蒲縣、浮山、太平、襄陵、鄉寧、解州、萬泉、榮河、臨晉、猗氏 | 陽高、朔州、河曲、趙城、馬邑 | - | - | 壽陽 |
辟邪 | - | 壽陽 | 壽陽 | 澤陽 | - | |
占卜 | 盂縣 | - | - | - | - | |
其他 | 澤州 | 岢嵐、榆次、壽陽、介修、交城、石樓、襄垣、澤州、高平、陽城、長子、陵川、安澤、翼城、永和、臨晉 | - | 黎城、陵川、沁水 | - | |
河北 | 祀神祀先 | 束鹿、懷淶、張北、萬全、臨榆、新城、鹽山、清河 | - | - | 通化、雄縣 | - |
辟邪 | - | - | 高邑、定縣、邯鄲、沙河、廣宗 | - | - | |
迎旺氣 | 永平、昌黎、撫寧、灤州 | - | - | 永清 | - | |
占卜 | - | - | 武安 | - | - | |
其他 | - | 藳城、滄縣 | - | 晉縣、深澤、無極、保安、昌黎、遵化、豐潤、涿州、定興、安肅、高陽、祁州、望都、鹽山、交河、肥鄉、沙河 | ||
北京 | 辟邪 | - | 順義 | - | 通州 | - |
迎旺氣 | - | - | - | 順義 | - | |
占卜 | - | - | - | 良鄉 | - | |
其他 | - | - | - | 順天、宛平、順義、通州、大興、房山、良鄉 | - | |
天津 | 迎旺氣、助陽氣 | - | - | - | 寧河、寶坻 | - |
其他 | - | - | - | 天津府志、天津志略、武清 | ||
內蒙古 | 祀神 | 綏遠 | ||||
其他 | 土默特旗、豐鎮 | 土默特旗、歸綏 | - | 土默特旗、歸綏 | - |
表格內容來自
(上文中已提到的不再重複列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靈石縣誌》記載:“每歲‘元旦’夙興熾炭院中,名‘興旺火’。”
《包頭市志》第四十三篇《民俗》第三章《節日習俗》中載:“除夕白天,家家貼春聯、掛年畫、攏旺火、掛燈籠;入夜,戶戶包餃子,人人穿新衣,闔家歡聚,……午夜一過,便點燃旺火,鳴放爆竹,焚香敬祖,遍叩天地諸神,稱為接神。”
項目名稱:春節(懷仁縣旺火習俗)
項目編號:X-1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懷仁縣
所屬類別: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