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宮殿遺址

小屯宮殿遺址

商代後期王都宮殿區遺址。殷墟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北。自1928年開始﹐中國考古學家長期在此進行考古發掘﹐先後達20餘次﹐揭露總面積已超過2萬平方米。發現了宮殿遺址﹑甲骨卜辭﹑王室成員墓葬等重要遺存﹐為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中國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地位。

基本概況


1936年4月,河南安陽小屯挖掘商代車馬坑
1936年4月,河南安陽小屯挖掘商代車馬坑
小屯遺址的發現 北周末移相州安陽﹐隋﹑唐時此地皆為相縣。《古本竹書紀年》謂河亶甲居相。宋﹑元以來﹐洹濱殷墟即屢有商代銅器出土。清代末年﹐小屯村農民在此挖掘“龍骨”(實即甲骨)﹐售與藥店。1898~1899年﹐王懿榮發現並認定龍骨上所刻文字為古代文字。後經古文字學家劉鶚﹑孫毌讓﹑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收藏與研究﹐確定為商代甲骨。 1908~1911年﹐羅振玉打聽到甲骨出於小屯﹐從此發現小屯遺址。

發掘經過


中華民國

發掘過程及主要收穫 小屯的考古發掘始於1928年﹐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止﹐前後進行12次。主持發掘的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先後參加的有董作賓﹑郭寶鈞﹑李濟梁思永吳金鼎﹑劉燿(見尹達)﹑石璋如﹑高去尋等人。這一時期的發掘可分3個階段﹕1928~1929 年的1~3次發掘為第1階段﹐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第1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挖掘甲骨﹐沒有注意地層的劃分。後兩次發掘時應用現代考古學方法﹐初步分析了小屯的地層﹐注意到灰坑和墓葬的清理﹐並初步識別出商代陶器及其特徵。尤其是“大龜四版”的發現﹐給以後甲骨斷代的研究以很大的啟示。1931~1934 年的4~9次發掘為第2階段﹐發掘總面積約8100平方米。這一階段的發掘﹐有計畫地把整個遺址劃分為6區﹐並採用探溝與全面揭露相結合的方法。自第 4次發掘認識版築夯土後﹐連續發現了矩形﹑凹形﹑條形等多種形式的基址及排列整齊的柱礎﹐並在地層上確定了商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關係。這一階段還特別注意了動物遺骸的採集﹐發現了象骨和鯨骨﹐對研究當時的動物群以及當時的氣候﹑環境﹑交通等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發現了大量的金﹑石﹑玉﹑銅﹑骨﹑陶器以及陶范等﹐大大豐富了對商文化的認識。1936~1937 年的10~12次發掘為第3階段。這一階段採用大面積揭露的方法﹐發掘面積約 11990平方米。發現了成組的版築基址及水溝﹑窖穴﹑墓葬﹑車馬坑等。為殷墟文化的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地層根據﹐並在殷墟宮室建築的結構﹑布局及其性質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特別值得提到的是127號坑的發現﹐在這個直徑約1.8米的圓坑內﹐發現甲骨17096片﹐完整的龜甲將近300版。這些龜甲全屬武丁時代。該坑應是武丁時代的甲骨窖藏坑﹐也可以說是檔案庫。這一發現﹐確證小屯是商代後期的王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小屯的發掘繼續進行﹐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第一隊在村東的一個橢圓形坑中﹐發現了一批完整陶器﹐並有1片康丁時期的卜骨。 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村西部發現了一條750米長的由西南蜿蜒向東北的壕溝﹐推測是商代王宮的防禦設施。後又發現21枚牛胛骨卜骨﹐其中10枚有刻辭。這些卜骨堆放有序﹐大致分為3組﹐每組恰是3的倍數﹐郭沫若曾於此得到商代卜用三骨的啟示。1973年﹐在小屯南地兩次發掘﹐面積為430平方米﹐發現了商代早﹑中﹑晚3期堆積。除大量的遺跡﹑遺物外﹐還發現4511片有字甲骨﹐這些甲骨大多與其他器物共存﹐為甲骨斷代和殷墟文化分期提出了新的層位根據。1975~1976年﹐在村北進行發掘﹐最重要的收穫是婦好墓的發現。自小屯開始發掘以來﹐計發現商代版築基址70餘處﹐窖穴和其他灰坑800個以上﹑水溝和大灰溝30餘條﹐墓葬400餘座﹐刻字甲骨近3萬片﹐銅﹑石﹑玉﹑骨﹑角﹑牙﹑蚌﹑陶器等數以萬計。其發掘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穫之多﹐是中國考古學史上少見的。
分期與年代 根據小屯的地層及遺物﹐結合甲骨研究的成果﹐可把小屯商代晚期遺址分成前後銜接的4個時期﹕第一期。絕對年代大體在一期甲骨以前﹐當屬盤庚﹑小辛﹑小乙時期。遺跡多集中在遺址的北部和中部偏北﹐發現有窖穴和墓葬﹐未能確定屬此期的甲骨卜辭和版築基址。第二期。發現了大量一期甲骨﹐也有少量二期甲骨﹐絕對年代約相當於武丁﹑祖庚﹑祖甲時期。遺跡分佈比較普遍﹐尤以遺址中部為多﹐發現有大規模的版築基址﹑水溝﹑窖穴和墓葬等。其中水溝結構特殊﹐布局周密﹐顯然是一項有計畫的巨大建築工程。為本期獨有的建築遺跡。第三期。發現的甲骨屬三﹑四期﹐絕對年代約當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遺跡主要分佈在遺址的中部﹐在遺址的南部和東部也有較多的分佈﹐發現有成組的版築基址及大批墓葬與窖穴。第四期。發現少量五期甲骨﹐絕對年代約當帝乙﹑帝辛時期。遺跡分佈最普遍﹐發現有成組的版築基址﹐但規模不大。墓葬較少﹐窖穴比較常見。
宮殿基址 小屯宮殿已發現有50多座建築基址﹐可分為甲﹑乙﹑丙3組。甲組基址有10餘座﹐分佈在遺址的北部﹐時代偏早﹐有的可能早到第一期。乙組基址有20餘座﹐ 分佈在遺址的中部﹐多屬二﹑三期。丙組基址有10餘座﹐分佈在遺址的南部﹐時代較晚﹐主要屬於四期。基址的建造分填基法和挖基法兩種。將房基填土夯實後置礎﹐所用礎石多為礫石。有的在石礎上墊有鍋狀﹑器蓋狀或不固定狀的銅礎。房架都用木柱支撐﹐牆用版築。沒有發現瓦﹐大概是用茅草蓋頂。在基礎之下和門側等處﹐常見有埋人或獸的坑﹐推測是建造時舉行奠基﹑置礎﹑安門等儀式留下的遺跡。安門時﹐埋的多是武裝侍從﹐有的持戈執盾﹐分置門的兩側和當門處﹐多的達 5~6人。
基址平面有矩形﹑條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等。東西向居多。規模最大的如乙八基址﹐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中等的南北長約46.7米﹐東西寬約10.7米﹔丙組基址較小﹐最小的只有2.3米×1.85米。乙組基址中部的乙七﹑乙八是兩座縱橫相交成丁字形的基址。在乙七的正南﹐發現自北而南分3組排列的葬坑﹐其時代主要屬第三期。坑中少者埋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葬﹑砍頭葬等葬式﹐有的伴出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此外也有葬獸坑。這些坑與西北岡祭祀坑一樣﹐是武丁以來幾次大規模使用人祭留下的遺跡。晚商帝王屢次在這裡殺人祭祀﹐說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廟遺址。
《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小屯宮殿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基本上證實了這個記載。但小屯的發掘還沒有結束﹐不少學術問題有待今後繼續探討。

發掘文物


商代的車駕

復原的商代的車駕
復原的商代的車駕
馬車在商代是一種高科技產品,由選取木料到設計製作,其中涉及的工序與技術非常龐雜。除了新石器 時代以來以雕刻為主的木作傳統,製作車輪時必須使用的揉木技術也牽涉於其中。為了使大量的拼接結構能穩固地結合在一起,精密的計算過程及榫卯接合技術必須能相輔相成。
作為貴族生活中的重要物件,必須有華美的裝飾。車體造成後,還需要為車輿加上舒適的墊子,替單調的木車體髹上彩漆,並為馬車量身訂鑄銅裝飾品,並將這些裝飾品安置在馬車顯眼及適當的位置,以彰顯對車的重視。

車器

小屯商代車馬坑出土車器
小屯商代車馬坑出土車器
一輛裝飾完整的馬車,可以使用上百件的青銅飾件。車器主要裝飾在馬車各部件的末端或邊沿處,有些車器具有加固車子的功用,有些只是單純的裝飾品。車器外顯的部分都有繁縟華麗的紋飾。

馬器

小屯村商代車馬坑出土馬器
小屯村商代車馬坑出土馬器
套在馬首的馬絡頭,是控馭馬匹的工具。馬絡頭以皮條交結而成,馬口內銜著銜,銜兩端系於馬口兩側的鑣。商人喜歡在革帶上綴上許多小銅泡或貝,有時也在馬額處裝上大而精緻的當盧,為馬匹增添幾分華麗。
小屯車馬坑內的皮質馬絡頭已不復存在,但由大量的銅泡及貝,仍可想見當時的情景。

兵器組

小屯村商代車馬坑出土兵器
小屯村商代車馬坑出土兵器
小屯墓20內出土的三套兵器組合,是商代車兵隨身兵器、工具的最佳例證。一套完整的配備主要包括遠射擊的弓、箭,護衛的戈,適應多種功能的刀,以及磨刀用的礪石。刀與礪石為一組,並附上用以配掛的玉環。

寓禮於兵

玉製作成套兵器
玉製作成套兵器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玉便被認為是含有天地之精的物質。大量的禮器以玉呈現,即使到了以銅禮器為主流的青銅時代,玉仍舊有其崇高的禮儀地位。商人固有以炫美紋飾加諸於銅兵器上以成就禮兵器的傳統。墓20內以玉製作成套兵器,自然也是一種將兵器賦予禮儀意義的作法。馬車上裝飾的「泡」以貝殼及銅等為質材,銅泡常為圓型,有時亦設計成動物或花朵的形狀,並以松綠石鑲嵌出精細的動物紋飾。順應著裝飾部位的不同而被稱輿盤飾、輿騎飾及羈飾等。
充滿宗教氛圍的晚商,將各式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動物,或是大自然中具有特殊意涵的形象設計成華麗繁縟的紋飾,裝飾於車器上。而人的形象也是關注的焦點,寬短的頭形配以松綠石鑲嵌的大耳、大眼、大鼻頭,梳著中分的髮髻,此面貌是否會令人產生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