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古八景
狀元芳洲等景點的合稱
醴陵,位於湖南東部,東傍羅霄山脈,西連株洲,南及攸縣,北望長沙,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平方公里,人口104萬。醴陵歷史悠久、產業獨特、人文厚重、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的卓然氣質,自古便以醴陵古八景著稱。
下面便是醴陵古八景的詳細介紹。
醴陵古八景詳細介紹:
狀元芳洲
狀元芳洲即狀元洲,座落在淥江之中,洲呈紡錘狀。狀元洲東西長510米,南北最寬處90米,總面積約4.5公頃。明初為菜園,後為武童試馬場。清末闢為桑園。曾有浮橋連接洲的南北兩岸。1925年淥江石拱橋建成后改為公園。並建橋公所於洲上。而後相繼有學校、醫院、機關單位設立於此。現有市圖書館、市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設在洲上。
狀元芳洲是現存最完整的醴陵古八景之一。明朝《一統志》載有“洲過縣門前,醴陵出狀元”的民謠之說。醴籍明朝詩人唐寅有《春日眺狀元洲》詩:“筆峰斜峙淥江中,兩道文光湛碧空。汀草含煙宮錦綠,岸花光映杏園紅。爭誇靈傑當年盛,共擬昌期此日逢。古讖久虛終必應,迅雷何日起魚龍。”今人有《鷓鴣天》詞贊道:“奼紫嫣紅景色妍,虹橋綠水戲遊船。靈嗏側畔開新宇,汀渚長空裊夕煙。歌雅韻,舞翩躚。門球拳劍樂耆年。偕同友眷登高閣,喜看餘霞麗滿天。”
醴泉浸月
醴泉浸月即醴泉井,位於城北姜嶺北麓。現址在醴泉路與車頓橋廣場一側。《名勝志》載:“城北有陵,陵下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該井泉水甘甜,自古有名。清朝,邑人先後多次修葺此井。並鐫刻“醴泉浸月”、“醴泉涌瑞”石碑於井邊,砌成圍欄。邑人清朝賀之理詩云:“玉漿石迸夕嵐沉,停麓亭高彩月臨。玉甃圍天澄一握,轆轤轉影落千尋。無聲沆瀣飛塵凈,有象蟾蜍伏檻陰。自是昇平呈地瑞,掬來頻沁野人心,”
金魚煙雨
金魚煙雨即金魚洲,位於淥江橋下游靠城南一側250米處的江邊(原造船廠)。現址在淥江風光帶,與市房產局隔河相望。此地因為是淥江河在城區轉彎處,沙洲狀如金魚而得名。周邊曾遍栽桑樹,鬱鬱蔥蔥。而河灣適宜舟船停泊,入夜漁火點點,燈光閃爍。每當細雨蒙蒙,煙籠霧鎖,蔚為奇觀,因而著名。
醴陵古八景
劍石含霜
劍石含霜即三刀石。位於城東巫家巷路東端的青雲山下,淥水折彎西轉入城處江北一側。現址在三刀石路南端與先農壇路介面處。這裡傍山臨水,有一蒼顏古貌之巨石拔地而起,高約丈余。且連接山岩。石理橫勒三道深痕,如劍砍刀削一般。其痕迹清晰可辯。因而稱之為三刀石,民間傳說是西晉許遜(許旌陽)斬孽龍為民除害,就石試劍所留。明正統時醴陵教諭周諤有詩云:“仙人試劍昔曾游,石有遺痕映碧流。猶想風威臨古道,深含劍氣嘯長洲。寒侵巨蜃方驚曉,冷透潛蛟似報秋。所過江山存勝跡,旌陽鶴駕竟難留”。
東台集鳳
東台集鳳即東山、雲盤山。位於城東醴陵大橋北側。現址在湘東醫院。此山矗立江邊,林木茂盛,環境清幽,為鬧市中的一片綠園。臨江建有東禪寺(現改名為青雲禪寺),古樸典雅,分外醒目。古時,這裡屬城郊野外,山高林密,常有群鳥棲息翔旋。相傳宋時有數生構室讀書於此,后同登高科。邑人曾建“鳳凰台”以作紀念,故稱東台集鳳。醴籍明朝詩人丁淑作《游東山》詩云:“入徑穿雲盼玉池,路無通處客多疑。包藏魚鳥三千界,瀟灑乾坤十二時。山好卻憐春到早,花稠休怪月來遲。天教老子移家住,管領瀟湘一派詩”。
聖池瑞綠
聖池瑞綠即瑞淥池。位於城東青雲山下。現址在醴陵一中校園內梯雲閣一側。據民國版《醴陵縣誌》載,城東有青雲山,山上建梯雲閣,閣下有朱子祠,祠下有瑞淥池。相傳池內水出如絲如霧,白器酌之,色深綠,可以寫字。人皆以為祥瑞之徵兆。明朝時邑人張承翰《題瑞淥池》詩云:“池開一鑒淥生衣,靈秀鍾來世所稀。影泛碧流凝瑞霧,光搖錦榖動晴暉。魚龍變化春風暖,芹草芬芳夜雨肥。弦誦聲中清晝永,涼陰恍漾襲書帷”。
白鶴晴嵐
白鶴晴嵐位於城北寨子嶺。相傳晉代青陽縣令丁令威棄官學道於遼東靈墟山,雲遊至醴陵。在仙岳山得道成仙后,騎鶴飛升,曾息歇於此。後人因建白鶴觀於其上,故寨子嶺又稱白鶴嶺。觀宇綠蔭環抱,風景清幽。每當旭日東升。煙霞燦爛,蔚為奇觀。明朝時邑人匡洪《題白鶴山》詩云:“何年白鶴到仙山,奕世留名淥水間。香篆煙雲通佛座,燈垂琥珀護禪關。清鍾擊后老龍悟,妙讖傳來鸚鵡閑。咫尺文人棲隱地,好繙貝葉破塵顏。”
南屏聳翠
南屏聳翠即玉屏山、南屏山,亦稱金龜嶺或塔嶺。位於城南,距市區約5公里。現屬陽三石街道辦事處玉屏山村。山色青蔥,高172米。為城南之屏障。昔人建塔於其上,為山增色。南宗初淳熙二年(1175),邑貢生黎貴臣所創講學之“昭文書院”故址,就在這南屏山下。醴籍明朝詩人丁淑《游玉屏山》詩云:“南屏削玉當湘矗,瀑布如花灑壁斜。棧石截雲遮鳥道,機聲出樹有人家。河橫午夜潮歸海,斗柄中天月散華。鋤遍心田灌滄水,道人亦自有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