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山

河南省禹州市景區

五龍山位於禹州市西北23公里,為方山鎮花石鄉的界山,北鄰白沙湖風景區,與國家著名旅遊風景區中嶽嵩山登封少林寺接壤。據有關史料記載:“伏羲氏成於鈞天、內方(禹州市古稱鈞天、內方),螳螂山頭五龍峒穴,居五龍山大風部落,羲始教民捕魚,育畜牧,植桑林兩灣佛土。”當時,大風部落首領雷祖和子伏羲及金界部落首領彭祖都出生和活動於五龍山一帶,留下了很多古文化遺址和傳說。

建設背景


名字的由來

五龍山史稱龍山、唐稱五旗山、民稱大寺坡。傳說龍山在七千九百年前屬箕山山脈,山勢高大險峻,起伏有致,東西座落,南北走向,高三百六十九丈。奇石林木滿山,以桑果樹木為最,古垌穴多而深,狼蟲、虎、山猴、野牛、野山羊等野獸群結湖泉。在七千九百年中某天夜間,天變山動地陷(為地震),龍山突變,天神把龍山落至544.6米。
據《上古神話演義》記載:“龍山起伏凸凹,五個山峰突然崛起,四口低陷,西坡多陡峭,東面大緩坡,低凹多湖泉,桑果林木多,四季多晴爽,氣候諸溫和,山青水地秀,龍靈仙草長滿坡。”經過這次地動山搖,滄桑突變,這座神山聖地最適宜人、畜、獸類生殖繁衍。在這個山青水秀、氣爽地美的地方,很快就出現古猿人群居住,大風口住著以雷祖為首領的大風部落,二風口居住著以彭祖為首領的金界部落。龍山不僅有兩個部族人群居住,就在龍山大風口東邊的一個小山峰(就是現在的青雲山,亦稱雲峒峰,民間叫雲山嶺),傳說上天左丞相太白金星就修道居住和繁生種植“龍靈芝仙草”在這神山寶地。這正是天神太白金星借五龍山“靈芝仙草”優良龍種,於雲峒峰滿山遍野種植“龍靈芝仙草”以普渡凡人成道為神之地。這座小山人稱青雲峒峰、“靈芝聖地”,就是大風部落首領雷祖升天受封成龍成神處。
古代民間流傳有兩個故事:一說在七千年前左右的某年二月初二天氣晴朗,是黃道吉日,雷祖帶著他喜養的草蟲“螳螂”到五龍山大風口對面的青雲峒峰放食太白金星種植的仙草,到豐盛的靈芝聖地他放出草蟲便隻身進入太白峒府,拜訪問道老丈,太白、雷祖一神一人海闊天空高論神道半個時辰,只見天空突然轉暗,雷動電明,黑雲濃霧翻湧而生,太白出峒觀看,只聽黑雲星大聲呼叫傳旨:“白星,速帶雷星升天見駕受封。”太白帶雷祖登上南天門轉中天宮,要雷星於天宮神門等候,太白金星覲見玉皇,備陳雷祖和五男二女在人間的詳情功德。玉帝大喜,認同雷祖和五子非常人也!隨降諭旨三道:一道旨奉天加封雷星為“天子雷神”,又封其五子為真龍天子,並命其老龍為王,五子真龍助老龍王分職管好氣候變遷;二道旨封:“龍山變五起五伏為五龍山天府,其山門為五龍山龍門,原住地為老龍王宮,五龍子住地為大風口東海五龍洞穴,兩女住地為大風口西天龍鳳照地”;三道旨封:“老龍王——雷神每年二月初二為‘龍王抬頭升天日’,是龍王龍子向玉皇大帝呈報龍事、接受玉皇旨意日,謂之‘二月二龍王升天節’。每年九月初九為‘龍王下界探望女兒日’,俗稱‘九月九吊龍掛’。”從此,每年的二月初二和九月初九,龍山一帶方圓數十里都會看到天氣突變,空中不時有一黑色雲體出現,他左右旋轉、上下翻滾一個時辰才會消失。這時方園數十里的民眾都會來觀看玉皇大帝加封的“二月二龍抬頭”和“九月九吊龍掛”的祭禮。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已成為五龍山前一大歷史景觀。二說雷神老龍王的第三個兒子黃龍伏羲氏(五龍山第三峰是他的代身山峰),伏羲居住在大風口東側東海五龍洞穴,一天,伏羲到龍山第二峰山頂龍游觀光,發現山頂有一平川,西北高,東南低,是一處天生“風水神石寶地”。岩石中多包層,容有五路酸、甜、苦、辣、鹹味的“天音樂聲神水”。若是挖井取出水來,可以製造“天聲五符八音樂琴”,還可與天上水(雨、雪水)、草上水(霜、露水)七路水合在一起,食之則長生,沐浴則康健,久而久之可以長生不老。伏羲看了又看即報龍父,老龍王和大子青龍商定,要黃龍伏羲深挖掘井,取出五路神水。伏羲挖井取出五路神水,又選地制一“天池月牙湖”造溝渠治七水入池,首先讓龍子龍女用之,以保長生不老。又讓後人取水食用,入池七水沐浴健身。伏羲據此水理,又制五弦、七弦、八弦樂琴,彈出美聲,流傳至今。在五龍山二風口居住的金界部族首領彭祖食用五井神水,並用七路月牙湖天池水連續沐浴三年,加之食用五龍山靈芝仙草和觀看五龍山野花美景天色,修身九種功法,成為長生不老的典範,活至七百六十九歲時,還黑髮童顏,體壯如虎牛。彭祖百歲時在舜帝府宮當助史,后在大禹王天下,又被派到徐地(今徐州一帶)當了一百年大彭氏國諸侯。后又在商朝宮中任收藏史,至殷商末年紂王63歲,白髮翁面,體弱多病,整天思健身長生不老,隨拜彭祖為師起駕五龍山食五井神水,入月牙湖用天池七路神水沐浴養生長壽。到唐代武則天稱帝后,思長生不老,她專程駕到五龍山建亭沐浴,修宮食五井神水,駕居46天,整日於井食水,於池沐浴,學彭祖修身觀景祭廟。一天,武皇問此山為什麼叫五龍山?隨駕朝臣曰:“天封、地動自然形成。”武皇說:“不!吾為天下惟一的真龍天子,怎能說這土石堆積之山叫五龍山呢?”於是她起駕繞山仔細觀察三日,看到五龍山南高北低,五起五伏,錯落有致,五個山峰象五面旗幟插入大地,刺向天空,就託詞說:“昨夜玉皇大帝託夢於我,命將此五龍山名號改為五旗山,隨駕執行!”
至此,五龍山改稱五旗山。不久,武則天離去,文武百官忿忿不平,天下百姓俱不願意說:“她不讓叫五龍山,咱也不能叫它五旗山。因山頂有800畝神土寶石、龍脈神水聖地,還有諸多美景和一座百靈大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金界大寺院,乾脆咱們就叫它大寺坡。”從此,大寺坡的山名坡號傳遍天下,沿襲至今。

文化活動


神水井

五龍山第二峰山頂,八百畝神石聖土寶地古寨內,有五口五味神水井。據《補三皇本紀》記載:“鈞天古方國五龍山有古造五口五味神水井,食浴者治百疾病。”《上古祿》記載:“伏羲氏六千年前於五龍山築造苦、辣、酸、甜、咸五口五味井,神水也!沐浴者健身,常食者長壽。”《史記》載:“中華古壽星,八百歲彭祖於五龍山食浴五口五味井水,修鍊九種秘訣長壽功法長壽也!”據我們考察古迹遺址,了解民間傳說,確有此古典。在六千四百年時,伏羲氏畫八卦、寫《連山易》之後,跟隨其外公太白金星來到五龍山認其父老龍王——雷神,一天到五龍山第二峰山頂,八百畝神石聖土寶地之中,突然看到岩石土層靈氣十足,他定八卦方位,按陰陽之脈穴,取出不同岩石層之水,又測定挖掘方園六尺三寸三分大小、深挖六尺六寸六分,定苦、辣、酸、甜、咸五口五味神水井,為人類醫治百種疾病,使天下人生食浴健康長壽。

月牙湖

五龍山天池——月牙湖是伏羲氏在五龍山於六千四百年之後,五口五味神水井流出之水和天雨雪水落地及八百畝神石聖土寶地野花草和靈芝仙草展枝葉花粉之露水,收集神藏於池。伏羲氏又據八卦方位和陰陽之脈穴,把散落之神水,和五井之水引入築造的五道渠內,利用水的不同落差制出不同的流水之聲。又在一塊天寶大岩石上挖造一個兩畝六分六厘大小,深三尺九寸九分的凹池,收集落散的聖地七路自然神水入內,人稱“神水天池”。為後世人、神、仙家入池沐浴健身強體,長壽長生。
據《上古祿》記載:“龍山金界寺廟院,五井水味各不凡,岩層不同源水涌,水流七聲音不同,飲浴長壽八百載,除病化癆返為童。”民俗傳說:在五龍山八百畝神石聖土寶地萬年古寨內,由六千四百年前伏羲氏挖造、千年後由八百歲中華古壽星彭祖重修恢復使用的苦、辣、酸、甜、咸五口五味神水井,因水元素含量各不相同,故飲浴者長壽,除疾百病。古今多傳說:伏羲氏於五龍山築五口五味神水井,又造渠收集落地七路神水聚成天池,神、民、仙均看到,池中有“晝夜彎月”,一年四季月牙形體不變,天下人傳天上月牙神下凡在池中沐浴,世人稱此池為“天池月牙神湖”。於此,五口五味神水井水出成渠和七路神水流中高低落差流水之聲,使伏羲氏感應到水流“五符八音”,據此伏羲造出了五弦、七弦音琴,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中國之樂理“五符八音”琴聲音樂之來歷,也是伏羲氏始造音琴之根據。
傳說在每年六月至九月之中,有人聽到天上月仙嫦娥和月里陪同西天王母娘娘來天池水中沐浴,以聽樂琴八音,常常夜靜時聽到湖池水中西王母呼叫嫦娥、月里“拿巾來搓背”之聲。在六月初六前後幾天夜間,不時有仙女笑聲,說是嫦娥恥笑月里陪伴男仙呂洞賓飲水沐浴於天池中……唐代女皇武則天來到五龍山食水沐浴、觀景玩花、聽五符八音、修建廟殿樓閣,居住四十六天不走。宋朝徽宗皇帝常來食水、天池沐浴、靜聽琴音、書畫弄草,建有宮殿,為之不老。曾有很多皇室宗親、達官貴人、大賈富商、書畫琴音名家名人名流,都來此山飲食五水、沐浴天池、游山常居,玩水看花觀景,思長生不老。

金銀峒

據《皂角樹文集》記載:“金馬暮啼,俗稱金馬駒叫。在五旗山主峰大寺坡南麓有一金銀峒,是古人採礦遺跡。”金銀峒位於五龍山主峰金界部落八百畝神石聖土寶地古寨南百米處。秦相國呂不韋為養山廟寺院,投巨資開採礦業,曾收集大量金銀財寶存入古山峒中。
傳說那裡有座金銀礦峒,一天,突然從礦峒中跑出一匹金馬駒,它揚頭撅尾,渾身金黃,連籠頭韁繩也全是金黃色。每當早晨無人和夜暮降臨時,它就大聲嘶叫著跑跳在山頂曠野,食山中草藥和靈芝仙草,吃飽了便蹦蹦跳跳跑進大廟寺院玩耍,道長、和尚、香客們都視之為神馬,無人敢惹。後來南蠻子等人聽到消息,便蜂擁而來,欲要盜走金銀財寶,活捉金馬駒,這時金馬駒大聲嘶叫,亂踢亂跳,四蹄騰空飛回峒中,南蠻子上前拉死僵繩不放,此時轟隆一聲巨響,峒頂一大巨石落下堵死峒口,盜寶者嚇得魂飛魄散逃之夭夭。金馬駒和金銀財寶至今存於古峒,夜深人靜時常有人聽到金馬駒嘶叫之聲,卻無人再敢進入金銀古峒,金馬駒遂成了千古之謎。
二仙對弈台據《皂角樹文集》記載:“俗稱倆老頭下棋台,在大寺坡上,有二仙對弈台,石桌上有明顯的中國象棋古棋盤痕迹。”二仙對弈台,位於五龍山金界部落古石寨內西側高峰山樑上。古遺址有二仙對弈石台(石桌)、石凳、石人,石桌上還有明顯的棋盤印痕。二仙對弈說的是西周武王伐紂時,馬前諫阻的殷商兩個小國為和平已投武王的商湯小國王伯夷和叔齊,二人“恥食周俸”餓死在首陽山上,姜太公(子牙)封神時,將其二人封為“和合二仙”。他們二人原是殷商的兩個小國王,為和平,不打仗,不死人,帶領全國文武官員投奔西周,主張友善與和平共處,他曾目睹人類社會為權、為私慾、為生存而連年陰謀不絕,戰亂不斷,很是不理解,他們主張和平、無私、不再爭權,周武王卻不理睬,無奈“恥食周俸”餓死在首陽山上。當時由周武王部下講和平又理解同情他們二人的穿紅袍、白袍、黑袍和花袍的張、王、李、趙四員大將變為四隻大公雞,馱扶著和合二仙來到五龍山上,一則為山上之全國獨此一處有三教“道、佛、儒”為鄰的友好和平共處;二則為其到文靜高雅的五龍山上,以對弈和棋來解脫煩惱、消遣時光;三則為五龍山上有苦、辣、酸、甜、咸五神水井和七路聖水天池以飲食、沐浴,益壽延年。此景觀是數萬年以來,由於高山風雨侵蝕而自然形成的石桌、石人、石凳,與山上大石實為一體,全國僅五龍山有此奇觀。

靈芝仙草園

五龍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特別是有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藏、煤炭和生物資源,如山珍野味、乾鮮佳果、美味真菌、稀有昆蟲、鮮美山菜,以及補氣養血醫疾療傷的中草藥材等,特別是真菌類的“靈芝仙草”,在上古社會燧人氏時期就有大片天生、地生和野生人種,燧人氏喜養的草蟲“螳螂”就是主食靈芝仙草活了千年,死後蛻變為古方國(方山鎮)螳螂山,也就是伏羲氏畫八卦和寫連山易書的“八連山”。天上玉皇大帝的左丞相太白金星就是種食五龍山“靈芝仙草”活了數千年,變人、變仙、變神的。中國古代五帝之先“軒轅黃帝”也種食靈芝仙草。後世藥王孫思邈、醫聖張仲景也都是先食後用五龍山優質靈芝仙草成了正果。據考察了解:五龍山“靈芝仙草”從伏羲氏時起到軒轅皇帝,經堯、舜、夏禹、少康帝、殷商、兩周、秦漢、唐代各帝王之家,均用五龍山種植的靈芝仙草以保健身體,保朝事國事正常運轉。所以五龍山靈芝仙草為古代名牌“五龍靈芝”,在秦朝秦始皇的“亞父”相國呂不韋曾大力開發、種植,風行一時。到北宋末年,北國金兵元軍在“禹州大戰”中,把靈芝挖盡,種靈芝的土均被火燒乾絕種,從此以後這裡就沒有再種了。

龍潭寺大廟院

據《陽翟志》記載:“州城西北夏寺村莊有‘天圓地方’下寺廟院和五龍雲水百眼泉,稱龍潭寺大廟院。”又據考察遺址遺跡和現存遺物,座談群眾,在五龍山腳下神奇的夏寺村頭有一大水坑,裡邊有很多水眼小泉向上翻清水,長年流水不斷,有人稱它為湖,有人稱它為潭。傳說數萬年以前,從天上落下一大塊花石頭,五彩繽紛形圓光滑,一掉下來給這一大片高地砸了一個大坑。崛起來的紅石黃泥土都擠在北邊堆成了一個小山頭,稱為“崛山”。
西南邊砸起來的是白石和黃土黑土,翹得很高,堆成了高嶺,稱它為“青雲山”,也就是後來太白金星在上邊修道的雲山峒峰。砸起來的紅砂土都積在東南角,堆成為現在的“小紅山”,三座山頭裡邊有很多傳說和典故。村四周的原泥土和石頭都被砸跑了,村頭這一大片地就成了大坑。據說坑有三畝三分三厘大,周邊大片成了低凹的沼澤地,正中心成為大水潭,內有一百多個水眼向上翻水,非常壯觀。特別是下大雨時,水潭中常常出現彩虹,雷聲和道道閃電好像是龍在水中翻騰、雨水在龍身上流一樣。這時群眾說:這裡光有水龍潭沒有寺廟院。秦朝末年,秦相呂不韋來到這裡看了看,他拿出大批錢在龍潭邊建了一座夏寺大廟院。建廟時說:天上落下的大石頭把地砸了個大坑,建大寺廟院代表地,這是“天圓地方”,大殿應建為正方形。為此,寺廟就建成了正方形。
傳說數萬年前,在禹州市天落大花石塊的夏寺村,一石砸出三座山頭“崛山、青雲山、小紅山”,又砸出三個村“夏寺村、崛山村和花石頭村”,還砸出了“一個大凹地、一個龍潭、一個大寺廟院”。夏寺村四周凹地古稱沼澤地,龍潭寺即五龍雲水潭和夏寺大廟院。這一大塊天落“神石”花石頭還生出了一個天生美麗漂亮的神人大姑娘“華胥姑”。現在這塊神奇的大花石頭還在花石頭村的街頭上靜靜地坐著,供人們參觀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