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史

蒙古史

普蘭諾·卡爾平尼(Giovanni de planoCarpini,1180-1252)著有《蒙古史》(Historia Mongalorum)。作者出生於義大利中部佩魯賈附近之Plano Carpini。他是方濟各會創始人聖方濟(Saint Francisda Assisi)的弟子,先後在德意志、西班牙擔任大主教,學識淵博,忠勤教務,為建立北歐、西歐的方濟各會作出很大貢獻。

此書是他1245—1247年作為教皇使節出使蒙古汗廷(出使經過見本書《中外關係》章)歸來所寫的報告,分九章,前八章分別記述蒙古(即中國的元朝)的地理、人民、宗教、習俗、國家、戰爭、被征服國家、對付蒙古人的方法,第九章敘述其往返路程和在蒙古宮廷的情況。這是歐洲人根據親身見聞所寫的關於蒙古的第一部詳細報告,同時人文森特(Vincent deBauvais)的百科全書式名著《大鑒》(Speculi Majoris)第四部《史鑒》(SpeculumHistoriale)中收錄了其部分內容。

圖書歷史


原書抄本傳世者有五種。十六世紀以來出有多種刊本和譯本,重要者有1839年達維扎克(D’Avezac)的拉丁原文校訂與法文譯註合刊本(巴黎地理學會《旅行記與回憶錄叢刊》);1903年必茲里(C.R.Beazley)的原文校訂與英譯合刊本;1929年溫加爾(P.A.Wyngaert)的原文校訂本(《中國方濟各會》Sinica Franciscana第1卷,佛羅倫薩。最好的原文刊本);1930年裡希(F.Risch)的德文譯註本;1955年道森(C.Dawson)編《出使蒙古記》所收英譯本;1957年莎斯齊娜(Н.Л.Щастина)的俄文譯註本(對1911年馬列英Мадеин俄文譯註的訂正和補註);1965年貝凱(D.J.Becqet)與韓百詩(L.Hambis)的法文譯註本。此外,普蘭諾·卡爾平尼使團的隨員波蘭人本篤(Benedict)也著有一篇簡短的出使記,附錄貴由汗致教皇信的拉丁譯本,達維扎克首次將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此件抄本與前述《蒙古史》一起刊行。

蒙古歷史


國內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據傳說,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即有文字可據的歷史記載,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自公元七世紀就登上歷史舞台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了輝煌的足跡。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為征服世界,南征西討,建立了橫跨亞、歐的世界帝國,后經忽必烈平定中原、征服大理和土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蒙古民族對世界及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逐胡元,定鼎中原,蒙古貴族退居漠朔,但其並未銷聲匿跡,勢力依舊咄咄逼人,“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時常南下掠奪肆擾。不言而喻,在明末東北女真興起之先,蒙古始終是明朝的肘腋腹心之患,是明朝民族關係中的重中之重。綜觀明世,從高皇帝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大張撻伐,到文皇帝“五齣朔漠,三犁虜庭”,英宗朝“土木之變”,嘉萬時期“庚戌之變”、“插罕寇邊”,同‘北虜’蒙古的戰爭幾乎與有明一朝相始終,“終明之世,迄無寧日”、“邊防甚重”。明與蒙古以長城為界,各自為政,南北對峙達二百六十餘年,“始至崇禎初年勢稍減”,而此時大明帝國也已病入膏肓,“財儘力竭,國帑告匱”,“不旋踵而流寇四起,遂成不可挽之勢”,在內憂外患中,日落西山,壽終正寢。
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國內研究落後於國外(特別是日本)。日本學者和田清《東亞史研究·蒙古篇》奠定了明代蒙古史框架。明代蒙古史雖不及蒙元時期那樣威武雄壯、豐富多彩,但其作為蒙古史中承上啟下的一段,對後世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有些國家的歷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國外

十三世紀初,蒙古汗國建立伊始,在成吉思汗的號召下,憑藉強大的武力四面征討,締造了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草原帝國。這使得歐、亞兩洲的很多國家都存在過一段蒙古統治時期的歷史,都有一段和蒙古人打交道或抵抗蒙古鐵騎侵略的歷史。因而,亞歐各國的史學工作者,無論是研究本國史或世界史,都不能不研究蒙古統治時期的歷史,不能不研究蒙古史以及他們自己的國家、民族和蒙古人的關係史。他們致力於蒙古史研究,使之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自十九世紀中葉起,蒙古史成為國際上“東方學”的重要領域之一,到二十世紀初,從日本、帝俄等國開始,逐漸形成了所謂“蒙古學”的專門領域,湧現出一大批聲名蠻著的蒙古學專家及成就斐然的大作力作。
俄羅斯在西方諸國中首先最熱衷於“蒙古學”研究,這與俄國政府對外侵略擴張政策有一定關係。雅琴夫·俾丘林—《蒙古志》、《成吉思汗最初四汗史》,卡法羅夫·帕拉基—《1847年和1859年的蒙古行記》,格·恩·波塔寧—《西北蒙古概要》,阿·莫·波茲德涅耶夫—《蒙古與蒙古人》等,曾深入探討過蒙古人的族源、蒙古國家的起源一對十三世紀蒙古統治者軍事征伐政策的評價等問題。繼之的蘇聯學者對蒙古史研究亦興趣頗濃,有名的蘇聯蒙古史學者及其作品主要有:符拉基米爾·佐夫—《成吉思汗傳》,格列柯夫、雅庫博夫斯基—《金帳汗國史》,茲拉特金《準噶爾汗國史》激素夢學者合編的集大成之作《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等等。西歐早在十三世紀時,就出現有幾部著名的關於蒙古地區的遊記和蒙古統治者軍事征伐的歷史著作。諸如:義大利傳教士普蘭·迦兒賓—《普蘭·迦兒賓行記》,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使臣威廉·德·魯不魯克維斯—《魯不魯克行記》,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稍後,法國格魯塞《蒙古帝國史》、《蒙古史略》,伯希和《金帳汗國史》等都是研究蒙古是的重要參考資料蒙古伊兒汗國拉施特—《史集》,伊朗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美國歐文·拉鐵摩爾—《蒙古旅行記》、《滿洲的蒙古》,英國霍渥斯—《蒙古史,自第九到十九世紀》亦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中國近鄰日本的蒙古史研究亦碩果累累,人才輩出。那柯通被視為日本蒙古學的“鼻祖”,曾集中力量研究過一些中國古代的蒙古史料。日人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引用漢籍史料達一百七十餘種,且對《北虜紀略》、《譯語》及《山中見聞錄》這些重要史料的著者進行了考辨。田村實造主持編輯的《明實錄抄·蒙古編》,將《明實錄》中有關蒙古史的資料摘編為十巨冊,並作了索引,為學人提供了方便。原田淑人—《明代的蒙古》,在認真閱覽《明實錄》的后寫就,糾正了明朝鄭曉葉向高等人的若干錯誤說法。中島竦—《蒙古通志》在熟讀並刻苦鑽研《蒙古源流》的基礎上為日本明代蒙古史建立了一脈絡一貫的體系。此外,河野元三—《蒙古史》,箭內亘—《蒙古史研究》等都是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蒙古史研究著述。

成吉思汗

13世紀初,蒙古部落貴族鐵木真逐漸統一各部。1206年,各部首領在斡難河畔召開部落首領大會“庫里爾台”,推舉鐵木真為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海洋般的大漢)。1227年,鐵木真圍攻西夏時死於六盤山。

蒙古對外擴張

蒙古統一后,立即對外擴張,1211年,鐵木真親征金國,前鋒到達金中都(今北京)附近的昌平。1214年,金被迫遷都汴京(今開封)。蒙古雖一時未能滅金,但卻通過對金戰爭奪得大批錢財和馬匹糧草。1218年,蒙軍西進滅西遼。
1219年秋,鐵木真率20萬大軍西侵花剌子模,開始了第一次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國有軍隊40萬,但國王優柔寡斷,不能集中兵力,被蒙軍各個擊破。1220年,蒙軍攻克花剌子模名城布哈拉。蒙軍命令全城居民出城,任由蒙軍屠殺,全城居民死亡過半。攻陷布哈拉后,蒙軍攻打撒馬爾罕,撒馬爾罕淪陷。花剌子模國王為蒙軍的攻勢下破了膽,西逃到裏海的一個小島上,死在那裡。死前,命令兒子扎蘭丁繼位。扎蘭丁繼續抗蒙,但因力量懸殊,終未能復國。
蒙軍大將速不台與哲別的軍隊在追趕扎蘭丁軍隊時,越過裏海南岸,經高加索進入黑海北岸,這裡的波洛伏齊人(屬突厥人)難以抵擋蒙軍的進攻,便向俄羅斯人求援。
1223年,俄羅斯部分王公集結軍隊迎擊蒙軍。在卡爾卡河畔,慣於單騎決鬥的東歐騎士被蒙古輕騎兵打敗。蒙軍乘勝進擊,攻陷基輔等地。1224年,蒙軍班師撤回。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漢。1231年蒙軍征服高麗,1234年滅金。1235年,庫里爾台召開會議,決定鐵木真的長孫拔都率蒙古諸王的長子統軍西征,老將速不台擔任主將。同年,西征軍開拔。
1236年,蒙軍入侵俄羅斯,俄羅斯內部分裂,蒙軍所向披靡,1237-1240年間連克里亞贊、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基輔等地。蒙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破壞極大。
1241年,一路攻入波蘭,另一路由拔都率領進攻匈牙利。入侵波蘭的蒙軍3月佔領克拉科夫,4月戰勝波蘭、德國和條頓騎士團的聯軍,6月攻捷克不勝,遂入匈牙利與主力會師。拔都率軍入侵匈牙利,匈牙利軍隊一觸即潰,蒙軍佔領匈牙利首都布達,並蹂躪了匈牙利全境。還有一支蒙軍越過多瑙河,直抵維也納城下。
1242年,2月,窩闊台大漢的死訊傳到軍中,蒙軍按慣例停止軍事行動。
1251年,蒙哥繼位大汗。1253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率大軍到達了今伊朗西部馬贊德蘭剿滅了伊斯蘭教伊斯馬儀派。1258年,旭烈兀揮師繼續西進,攻陷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此後,蒙軍又相繼入侵敘利亞、巴勒斯坦。
在派軍西征的同時,蒙古帝國也加緊南侵。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76年,蒙軍攻下臨安(今杭州),1279年,南宋政權滅亡。
蒙軍還難下攻掠緬甸、印度支那、爪哇等地。經過不到一個世紀的征戰侵略,蒙古統治者建立起一個東起太平洋,西迄地中海,囊括了幾乎整個亞洲和東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的歐亞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