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明末清初顧炎武主編的書籍

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顧炎武撰。

顧炎武自崇禎十二年(1639)后,即開始搜集史籍、實錄、方誌及奏疏、文集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對其中所載山川要塞、風土民情作實地考察,以正得失。

約於康熙初年編定成書,后又不斷增改,終未定稿。

該書先敘輿地山川總論,次敘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除記載輿地沿革外,所載賦役、屯墾、水利、漕運等資料相當豐富,是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史籍。

原稿為清代藏書家黃丕烈收藏,分34冊,其中佚失第14冊。現通行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內容簡介


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以講究郡國利病貫穿全書,重點輯錄了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內容。作者十分重視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書中對全國各地的形勢、險要、衛所、城堡、關寨、島礁、烽堠、民兵、巡司、馬政、草場、兵力配備、糧草供應、屯田以及有關農民起義和其他社會動亂等方面資料,無不詳細摘錄。所以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此書為“政治地理學”。

作者簡介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歲。初名絳,字忠清,入清後為表示不與清朝合作,便改名為炎武,易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
他自幼繼承家學,15歲時就加入“復社”,與宦官弊政作鬥爭,清兵南下后,他又參加了崑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裝鬥爭。
他針對當時晚明的社會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壇學士每每只是侈談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狀況,提倡經世致用學風。他決心涉獵群書,探求一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學問,作為自己改造社會拯救國家的根據。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學風嚴謹,成就宏富。
顧炎武像
顧炎武像
顧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亂世,目擊時世艱難,又親身經歷倭寇 之患、建州女真的內侵、風災水害蟲災的交替侵襲,饑民的暴動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崇禎十一年,清兵攻下畿輔城,北京因此戒嚴了。
第二年,顧炎武參加科舉考試再一次失敗。此後,他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而是深深感到國家處於多事之秋,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就不能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於是發憤讀書,著手進行《天下郡國利病書》的寫作。
為了寫作此書,顧炎武通讀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國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冊之類數萬卷,單就查閱的地方志書就有許多部。
他還往來南北做實際調查,曲折行程二、三萬里。他的這種面對現實研究當代史地,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精神和學風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編訂這些資料后,希望後人能在此基礎上斟酌去舍,“續而傳之”。在他晚年時,他又將此書一分為二: “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前者即《肇域志》,後者為《天下郡國利病書》。

版本


王氏藏書,不少后歸黃丕烈。“余所收王蓮涇家書最多,皆得於其族孫處,猶是家藏未散本也。就中有《孝慈堂書目》,分門編類,敘次頗詳。以之求蓮涇所藏,雖久散之本,按其冊數之多寡,紙色之黃白,幾如析符之複合。可知書籍貴有源流也。”(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續錄》,葉昌熾《藏詩紀事詩》卷四引)可見兩家交往甚為密切。但從黃丕烈《天下郡國利病書跋》及《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關於《利病書》的記載看,王聞遠後人不曾對他談起《利病書》原稿。故張秋塘攜帶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稿,可能早已從王氏流出。
士禮居的藏書,維持時間比傳是樓更短,未及黃丕烈去世,已經散出殆盡,其書多歸蘇州富豪汪士鍾的藝芸書舍。黃丕烈身前曾為此感慨不已。道光五年(1825)七月七日,已經垂暮的他作《宋廛所藏唐女郎魚玄機詩》,成七絕八首,其八自註:“予家百宋一廛中物,按圖索駿,幾為一空。惟此以予所鍾愛,得以守之勿失。此宋廛百一之珍也,子孫其世守之,勿為豪家所奪。”(江標《黃蕘圃先生年譜》卷下)
瞿鏞所編《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沒有關於《利病書》的記錄。也未見任何材料,提及《利病書》流入汪氏和瞿氏、楊氏。據嘉慶八年(1803)平江徐擷芸跋云:“此書向未付梓,流傳於前者悉皆抄本,余無從購覓,心竊志之。壬戌之秋,錫山楊南池表兄過訪,道及同邑虞君錫綸家藏此書原本,間亦借人抄錄。”(國家圖書館所藏清烏絲欄抄本《天下郡國利病書》)據此,《利病書》原稿,可能在黃丕烈身前,早已流出。
現已不清楚其間《利病書》究竟經過多少轉折,落入何人之手。據詩人莫友芝說,同治六年(1867)九月,他客居蘇州,有人想出售興化某氏家藏《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稿,書末有黃丕烈跋(《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卷三)。遺憾的是,莫友芝沒有寫明某氏的真實姓名。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五日,葉昌熾在蘇州時,赴同年吳訥士昆仲之約,看到吳氏收藏的《利病書》初稿(《緣督廬日記抄》卷十二)。吳訥士為晚清名臣吳大澄之侄。據此,《利病書》似乎並未離開蘇州。
宣統元年(1909),《利病書》返回故土崑山。據當事人王頌文說:“光緒之季,方君惟一(還)與頌文見此書於郡城吳君訥士書齋,相與驚奇,以為幸遇。越年,亭林崇祀孔廟,惟一復謁訥士,述鄉人意,欲乞得此書,以紀念亭林。吳君慨然許諾,乃奉書歸藏亭林祠。及圖書館成,遂移庋其中。”(《四部叢刊》三編本《天下郡國利病書跋》)
1933年,崑山縣縣長彭百川、圖書館館長王頌文、教育局局長潘鳴鳳合議決定將《利病書》原稿交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列《四部叢刊》三編中。這也是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第一次用影印原稿的形式出書,可見張元濟等人對此書的重視和珍惜。現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顧炎武全集》,其中《天下郡國利病書》,即以《四部叢刊》三編本為底本,這也是迄今第一部校點本。

作品評價


知封建(指封建)之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
譯文:分封制變成郡縣制,而知道郡縣制的弊端又再變回分封制,然而變回封建可以嗎?不可以。分封制的弊端是因為地方權利過大,郡縣制的弊端是因為皇權過於集中。大概意思是顧炎武肯定了郡縣制,但有弊端,不可再倒退實行分封制。

作品影響


《天下郡國利病書》對於邊疆的形勢和沿革敘述特別詳細,則又可看到作者對於祖國邊陲的深切注意及其中蘊含著的愛國深情。在有關雲南省的篇章中,歷述了雲南、大理、臨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鶴慶、姚安、廣西、尋甸等府和車裡、木邦、孟養等軍民宣慰司的沿革。在“邊備”一卷中介紹了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哈密等地的形勢。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敘述了交趾、安南流求、日本、真臘、爪哇三佛齊、暹羅、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佛郎幾等國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產等情況。這些內容對於我們今天了解古代邊境各地和國外的情況仍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