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邊防備覽
三省邊防備覽
《三省邊防備覽》為清代學者嚴如熤所輯,記述四川,陝西、湖北三省邊區形勢。嚴如熤,字炳文,湖南漵浦人。
嘉慶四年(1799)上書條陳,為朝廷所納,補陝西洵陽縣令,擢陝安道,他在陝西任職時,道光二年(1822)刊行《三省邊防備覽》14卷,道光十年(1830)再版。道光元年(1821)他奉命與三省官員查勘邊境,歷時半載,因將耳目所及與前著《三內風士雜誌》及《邊境道路考》合輯纂成此書。
此書作為輿地之書與一般的方誌不同,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體例上打破傳統的以政區為範圍。《三省邊防備覽》所謂之"三省",指川、陝、鄂;三省之邊區,即今之川、渝北部、陝南與鄂西北山地,亦即自然地理上所稱的"秦巴山地",其地域範圍主要包括清代陝西的漢中府、興安府、商州,四川的保寧府、綏定府、夔州,湖北的鄖陽府、宜昌府。自古以來輿地之書,所記範圍或為全國,或為一省、一府、一縣、一鎮乃至一山、一水、一寺,記載範圍打破行政區域的界限、跨越三數省者,所見較少。作者的創舉在於打破傳統的以政區為範圍,以一個自然地理區域為記載的範圍。第二,內容上選取與邊防密切相關的內容。大凡輿地之書,雖皆有其撰述主旨,但大多包羅眾多,成為一地歷史、地理之總匯,嚴氏之書卻專述三省之邊防事宜,選取記載事項專以與邊防有關者為標準。全書共十四卷,分為輿圖、道路、水道、險要、民食、山貨、軍制、策略、史論、藝文十門,皆緊扣三省邊區防務之主題。其中"輿圖"共十四幅,包括邊境總圖、分區圖、以及險要圖。其中,最為詳細的是"邊境交界相連險要圖",除了標出險要之處,還有險要的較為詳細的說明。第三,門類上創"民食"與"山貨"。《三省邊防備覽》在體例上最具創造性、也是其最有價值的部分則是"民食"與"山貨"二門。一般的地方志,對於地方政區沿革、軍事行動、地方治安等政治軍事方面的情況,頗為著意,多有記載,然而對於地方經濟情形、民生疾苦,則十分忽視,間有記載,也僅局限在戶口、賦稅、物產等幾方面,且所記非常簡略。嚴如熤在《三省邊防備覽》中,卻開闢了這兩門,專門記載三省邊區的水利之興修、農作物種植、山民食物結構,山內的物產,木廠、鹽廠、鐵廠、紙廠等情況。
《三省邊防備覽》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研究清代秦巴山區的歷史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交通。中國古代的交通是在明清時期發展得最為完備,但對於交通的記載多關注一些大道,而對於內地區域間的交通特別是山區的交通多有忽略。在清代澹漪子所輯的《天下路程圖引》中記載的川、陝、鄂的交通路線主要為長江和漢水通道以及武關道。《三省邊防備覽》則有專門兩卷為道路考,主要為陸路交通,具體以縣為中心,有詳盡的里數、所經地點、沿途的險要之地,同時對道路使用狀況也有描述。除對大路記載外,更為可貴的一點在於對山間小路的記載。例如記載的竹山至房縣有兩條路:向東為平原坦途,輿馬可行;向東南則為山坡小路。
人口。明清時期為中國移民的又一高峰,在《三省邊防備覽》中有大量材料可反映出當時川、陝、鄂三省邊界的人口來源及組成情況。對於明清的移民有"江西遷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法,《三省邊防備覽》中有大量的材料可作為例證。嚴氏所記關於人口之資料為我們今日的人口研究提供了依據。
經濟。在《三省邊防備覽》中有大量經濟史方面的資料,對於研究乾嘉時期秦巴山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具有較大的價值。國內大量的學者在研究我國明清時期的商業、手工業發展時,多以江南作為典型,而《三省邊防備覽》中關於乾嘉時期四川、陝西、湖北三省邊區手工業生產的記載,反映出當時山內手工業的發展程度較高。有大量的記載關於當時山內木廠、鐵廠、鹽廠、煤廠的生產規模。可通過《三省邊防備覽》所輯資料的分析知道當時在川、陝、鄂的山區手工業已經處於較發達的狀態。流民進入秦巴山區以農業開發為主,對於乾嘉時期這一地區的水利興修、農作物的結構、山民的食物結構,《三省邊防備覽》提供了詳實的資料。《三省邊防備覽》詳細記載了各個縣的堰、塘的分佈,灌溉田畝。一般的地方志對作物的記載一般只列作物名稱,對於其產出情況記載較少,但在《三省邊防備覽》中卻可見到較為詳細的記載。通過此書可以了解清代秦巴山區各個縣的作物種植、食物狀況。
區域社會生活。《三省邊防備覽》所記內容廣泛,其所記內容對於研究山內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價值。 "民食"和"山貨"兩門內有大量的關於山內人民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的資料,且是分不同的地區記載的,有利於我們認識和分析當時山內不同地方的社會生活水平和風俗習慣。在書中有關於山內民風土俗的記載。其記載了山內有清香、圓頓、太陽、天主、白蓮五種宗教,以及各種宗教的發展情況。
總之,《三省邊防備覽》為嚴如熤在川、陝、鄂從官二十餘年以親身所歷或耳聞所整理而成,涉及的範圍廣,內容詳盡,其中的資料能較集中的反映清代中期秦巴山區的歷史狀況,為這一地區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非官方和非正史的資料,在歷史學的研究中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