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表面贅生物

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表面贅生物。多見於兒童及青年,潛伏期為1~3個月,能自身接種擴散。病毒存在於棘層細胞中,可促使細胞增生,形成疣狀損害。根據臨床表現和部位,分為尋常疣、扁平疣跖疣、生殖器疣(尖銳濕疣)、口腔疣、咽喉疣及疣狀表皮發育不良

病因


疣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肛周、生殖器疣大多通過性接觸傳染。外傷或皮膚破損是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疣的病程與機體免疫有重要關係,在免疫缺陷狀態者,如腎移植、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及紅斑狼瘡病人疣的發病率增高。但疣在相對健康人群長期存在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簡介


● 英文名稱:Verruc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外科

古籍摘選


● 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於肉,謂之疣目。(《諸病源候論·疣目候》)

名詞解釋


● 發生在皮膚淺表的良性贅生物。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長在皮膚淺表部位的良性贅生物,在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里都稱為“疣”,可以發生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並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鑒別診斷


根據各種疣的臨床表現、好發部位、發展情況,結合病理檢查,診斷不難。鑒別診斷:
1.尋常疣與疣狀皮膚結核
後者為不規則的疣狀斑塊,四周有紅暈。結核菌相關檢查陽性有助於鑒別。
2.跖疣與雞眼鑒別
雞眼可見中央半透明、黃白色的核心,壓痛明顯,表面平滑。
3.扁平疣與汗管瘤鑒別
後者好發於眼瞼附近,一般顏色與皮膚接近,組織學完全不同。
4.跖疣與點狀掌跖角化病鑒別
後者早年發病,常有家族史,手掌、足跖均有損害,散在分佈,以受壓部位明顯。

臨床表現


1.尋常疣
中醫稱“千日瘡”,俗稱“刺瘊”、“瘊子”等。尋常疣初起為針尖大丘疹,漸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圓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狀,質硬,灰黃、污黃或污褐色,繼續發育呈乳頭狀增殖。摩擦或撞擊時易出血。初發常為1個,長期不變或不斷增多,鄰近者互相融合,有時可自身接種。
多發生於青少年,一般無自覺癥狀,偶有壓痛。尋常疣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好發於手指、手背、足緣等。病程慢性,約65%的尋常疣可在2年自然消退。
特殊類型包括:①絲狀疣 好發於眼瞼、頸、頦部等處,為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無自覺癥狀。②指狀疣 在同一個柔軟的基底上發生一簇參差不齊的多個指狀突起,其尖端為角質樣物質。數目多少不等,常發生於頭皮,也可發生於趾間、面部。一般無自覺癥狀。
2.跖疣
為發生於足底的尋常疣,外傷和摩擦為其誘因,足部多汗也有一定關係。初起為一細小發亮的丘疹,后逐漸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黃或污灰色,呈圓形,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好發於足跟、跖骨頭或趾間受壓處。自覺不同程度疼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認為兒童較成人易於消退,多汗或跖骨異常者不易消退。
尋常疣發生於手掌部,稱為掌疣,臨床表現與跖疣相似。
3.扁平疣
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驟然發生,為米粒大到綠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質硬,淺褐色或正常皮色,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數目較多,多數密集,偶可沿抓痕排列成條狀(同形反應)。一般無自覺癥狀,偶有微癢。好發於顏面、手背及前臂等處。病程慢性,有時突然自行消失,亦可持續多年不愈,愈后不留瘢痕。
4.肛周生殖器疣(尖銳濕疣)。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認為,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表皮良性贅生物。

病因病機


● 本病由於情志失調、脾失健運、肝火旺盛、筋血不榮,致風熱邪毒凝滯於肌膚,使肌膚失於濡養而成。

辨證論治


● 本病治以清熱、解毒、散結為宜,常採用內外合治的多種療法。

預防調護


● 疣目應避免撞擊和摩擦,扁疣不可搔抓,跖疣勿要擠壓,鼠乳要保持清潔乾淨,以防感染。
尖銳濕疣是一種好發於外陰和肛周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應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