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
無棣縣城北碣石
碣石山,山東省無棣縣山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的大山村北,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複合火山堆,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碣石山形成於大約73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岩漿中心式噴發形成的圓錐狀火山穹丘。山體不對稱但分層明顯,岩性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
碣石山的歷史非常悠久。據無棣舊縣誌記載,古時該山近河傍海。距海口僅十餘里,為導航標識之山,人稱碣石山。山上不生草木,春秋時稱無棣山(無棣縣最早因此得名,隋朝開皇六年(586年)置縣,明朝朱棣為避皇帝諱,曾改稱海豐)。山下有月明沽產鹽,山腰有鹽神廟,魏晉時又稱鹽山。唐初,東鹽州人馬君德據此山舉行起義,後為唐王朝鎮壓。鄉人為紀念馬君德,將鹽山改為馬谷山。元朝時為與另一座山體相別,改稱大山。
複名“碣石”
碣石山由於地勢低、地處偏遠,加上多次改名及滄海桑田的變化,特別是在於班固著《漢書·地理志》之後,將禹貢碣石從渤海東岸搬到了渤海北岸。后又被《水經注》轉錄,以至以訛傳訛,致使歷史上出現了多處碣石之爭,甚至有人得出了碣石沉於海的錯誤論斷。但是無棣縣政府人員通過遍訪其他“碣石”所在,查閱古今資料,又請來歷史學家研究考證,最後得出結論“禹貢碣石在無棣,曹操登臨的碣石也在無棣”!
現將歷史資料證據稍摘如下:
碣石山複名
碣石山
其二,1931年商務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在“馬谷山”、“黃河古道”、“碣石”3條目中,均記載無棣馬谷山為碣石山。
其三,《山東通志》記載:“在山東無棣縣城北60華里,一名大山,山西南半麓有洞廣二丈余,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從此出,故以為名(馬谷山)。肇域志記載以為古碣石山。”
其四,歷代《無棣縣誌》均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鹽山、馬谷山。”
其五,《漢書·郊祀志》記:“始皇后三年(前215)游碣石。”《山東通志》云:“秦始皇
東遊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厭次縣。”無棣秦時屬“齊郡厭次縣”。
馬谷山,在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海拔僅62.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山體由玄武岩、火山蛋、火山灰構成,系12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唐代劉文偉,永徽年間曾在無棣縣任職,他經實地考察認為“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斷為碣石無疑。”(《無棣縣誌·疆域志》)。
“海”是指渤海。
“九河”是黃河下游分支,是島夷的貢道路線。
“碣石”是島夷由海入於河的導航標識。
只要打開一張現代的《中國地形圖》,在華北地區看到一個百川匯流的地方,那就是河南浚縣以北到河北廣平、大名、河間及山東聊城、濱州以北的廣大地區。河的源頭部分比較密集,然後逐漸變疏,但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流向東北注入渤海西岸。
馬谷山之東,到魏晉時仍是一片大海,叫做月明沽,是海鹽產地,所以馬谷山被
稱為“鹽神山”或“鹽山”。《山東通志》載:月明沽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寰宇記》載:“月明沽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也,今名月河口。”
無棣縣地處九河之末梢;馬谷山,古稱碣石,一座山峰煢煢孑立於河故道之入海口,與《禹貢》“夾右碣石”之文相合,可以斷定,無棣馬谷山即《禹貢》之碣石山。
於是無棣縣在2001年9月5日于山北半麓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舉行了“禹貢碣石山複名新聞發布會”。
重點開發
碣石山
山東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2001年碣石山複名后,恢復重建了部分古建築,新修了山路,新建了“飲馬湖”、碣石門等景點。
2009年,無棣碣石山旅遊風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景區建有碧霞祠、曹操橫槊賦詩群雕及觀海閣等;開發了福地洞天、龍馬洞景觀,石林、石瀑等火山遺跡景點;珍存有無字碑(碣石門辭)、《重修馬谷山寺記》碑等古石刻;景區集火山遺跡科普、碣石山觀光、千童島民俗風情、曹公島主題公園、飲馬湖休閑娛樂多功能於一體。
碣石山
2013年12月12日,《山東無棣碣石山省級地質公園規劃(2013-2025)》經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批複同意,無棣縣正式發布實施該規劃,全力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
2014年元旦,碣石山鎮制訂出台《2014年迎新春民間民俗文藝展演活動方案》,按照年節自身的民俗傳統,結合碣石山風景區建設,引導全民參與春節文化活動,一大批瀕臨失傳的過年習俗得到整理再現。
碣石古井
傳說中此地為龍眼,龍尾在黃龍灣。明朝萬曆年間曾有看風水先生揚言:此地為寶地,將來此地不出天子也得出一位大臣。此話被明朝吏部尚書楊巍(楊天官)聽到后告知皇帝,皇帝深感憂慮,隨後在此地挖井,以破風水。最令人稱奇的是,有多人曾不小心掉進此井裡,但未受一點損傷,所以當地人十分敬重此井,在井口上面搭建有鐵制小亭。
飲馬湖
通過濕地保護和修復,飲馬湖濕地公園已建設成集濕地保護、自然湖泊風貌、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和文化旅遊休閑於一體的省級濕地公園。
博物館
2011年7月21日,碣石山地震與火山博物館“國家級科普宣教基地”揭牌。
洞天福地
一線天
虛懷若谷
碣石山石瀑地點黑石遍地,似炭似鐵,有的拳頭大,有的秤砣般,好像煤礦的矸石堆。
達摩洞
龍馬洞
群雕
碣石山石林景區巨石如筍,似人似仙,有蹲有坐,有卧有立,
石林
風雪山神廟
觀海閣以及聖火採集
觀海閣也是首屆世界華運會的聖火採集點。
《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有這樣一段話:戰國後期“燕人宋毋忌、羨門子高之徒稱有仙道、形解銷化之術,燕齊迂怪之上皆爭傳習之。自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雲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在焉。”據說,宋毋忌是《道經》里的月中仙人,羨門子高是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所以,仙山就吸引著後來中國歷史上最雄才大略而又喜好神仙的兩個皇帝一一秦始皇和漢武帝來慕名登山求仙了。
關帝廟
廟會
2005年農曆4月27日恢復古廟會。
碣石山古廟會,一是人員多,有特邀參會人員、有信男善女、有物資交易人員、有文藝表演人員、有湊熱鬧人員;二是節目全,碣石山古廟會由文化、商貿、祭祀三部分組成。屆時邀請文化曲藝團體助興,有劇團、雜技、大鼓、舞獅、秧歌等;邀請民間經貿團體參會,展銷古老兒童玩具、服裝鞋帽、冷飲冷食、風味小吃、消夏用品等;特邀嶗山道教人士主持祭祀,鹽山縣千童鎮舉行“上信子”、海興縣高灣鎮為碧霞元君送“鑾駕”等活動。
碣石山古廟會的大型商貿活動區域在集貿市場,小型傳統民俗貿易在碣石山及通往曹操飲馬湖中心路兩側,大型的戲劇、雜技、曲藝演出在飲馬湖停車場,祭祀活動由碣石山鎮37支村鑼鼓隊、濱州舞獅隊、河北海興秧歌隊開路,後有民間鼓號隊、綵球隊、民族樂隊、嶗山道士、千童信子隊、河北高灣鑾駕隊以次而行,由東至西沿主街道遊行,后登上山頂碧霞元君祠舉行儀式。碣石山下停車場主要安排古廟會開幕式,無棣大成武術隊、舞獅隊、秧歌隊、氣球方陣隊放飛氣球等表演活動。
碣石[無棣縣城北碣石]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門。其辭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
《無棣縣誌·古迹》:“帝賜街,在縣北七十里,相傳漢武帝駐蹕於此,下詔免除此村賦稅,此乃漢武帝的恩賜,故名‘帝賜街’。”
《資治通鑒·卷一二八·宋紀十》載:文成帝“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觀滄海。”正是這些史籍記載,框定了碣石山的歷史文化名山地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孟德率軍北伐烏桓,登臨碣石山,寫下著名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 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千古絕唱描繪了當時碣石山的風光,抒發了作者的宏偉志向。
唐代詩人劉長卿來到碣石山,寫下了《晚泊無棣溝》:“無棣何年邑,長城作楚關。河通星宿海,雲近馬谷山。僧寺白雲外,人家綠渚間。晚來潮正滿,處處落帆還”。描寫了碣石山作為觀海勝地,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舟楫交錯的繁忙景象。
明代尚書楊巍在《登馬谷山》一詩中寫道:“平地突然出一峰,登臨若立碧芙蓉。”
清朝的張克家則寫道:“遠眺應知滄海近,行吟別覺洞天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