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黃頭郎的結果 展開

黃頭郎

唐代詩人李賀所著的古詩

《黃頭郎》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古詩。此詩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全詩由思念和盼歸兩部分組成,前後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風格。

作品賞析


黃頭郎
黃頭郎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歌。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長的歲月里,詩壇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寫思婦幽怨的詩章。這種主題,在我國古典詩歌領域裡是傳統的主題了。漢樂府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作品,有名的《古詩十九首》中寫這種主題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婦詩寫得多而且好。宋代大詩論家嚴羽說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李賀這首《黃頭郎》通過押運管理船運的下級官吏的境遇,來反映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思婦懷人這一主題。
詩的開頭兩句,“撈攏”一詞點出了造成夫妻分離、家人不能團聚的原因。“去不歸”表面上只是敘述,但這一“敘述”卻包含著幽怨。他成年累月離家在外,引起自己多少思念!兩句詩似脫口而出,又似呼喚遠方的丈夫,這樣,詩一開頭就把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婦形象呈現出來。
“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送別丈夫的水邊,一支荷花,影影綽綽,那紅色顯得那樣的哀愁,獨自低垂著頭。這裡是寫荷花,但更是寫人。在煙波渺渺的南浦,一支愁紅慘淡的荷花,孤伶伶地把氣氛渲染得那樣寂寞凄涼。這凄涼的荷花其實也是人,正是那寂寞哀愁的少婦形象的藝術化。丈夫出遠門,長久未歸,她獨自一個人又到了送別丈夫的水邊,佇立著,眺望遠處的船帆,一張張帆過去了,過去了,卻不是自己丈夫的歸帆,她只能哀愁傷感地低下頭。這花似人,以花寫人;這人似花,以人擬花。花人合一,人比花更愁。詩人把思婦苦苦相待的心情生動形象地傳給了讀者。接下去詩人用了一個流淚的典故。娥皇、女英這一傳說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能引起讀者豐富的幻想。特別是李賀在運用這個典故時突出了聲、色兩個方面,使這個人們常用的典故和當時的環境十分吻合,有聲有色地渲染了環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那叮咚叮咚的流水聲,像是二位妃子趕路時那玉佩碰擊的聲音;在慘淡的月影中,山間的竹子搖曳著,那竹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像是幽竹的眼淚。這裡的月影、水聲、幽竹、露珠,把“愁紅獨自垂”的“芙蓉”襯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婦思念的情懷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詩的第一部分。
“玉瑟調青門”一句是“青門調玉瑟”的倒裝。上面說到了,“青門”是長安城東南的城門。這裡場景變換了,從送別的“南浦”到了“青門”,這中間有時間的跳躍,不是連續性的場面。她算計著時間,自己心愛的丈夫大概要歸來了,於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門邊守候,盼望丈夫的歸來。她時而翹首歸途,時而彈瑟以消磨時光;一直到傍晚降臨,暮雲冉冉而起,把開著黃花之葛藤都沾濕了。在河邊沙灘上的蘼蕪,開著白白的花,在秋風中擺動。這時候少婦想到要把羅薦打掃好,在鴛鴦爐上點燃香料,讓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溫暖芳香。這位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的感情十分熱烈真摯。這一部分里寫得親切動人,除了得力於詩人描繪了這位思婦的兩個行動: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門外邊,在家中掃乾淨墊薦、焚熱香爐;更得力於這六句詩對色彩的點染:青門、黃葛、白雲、蘼蕪花,交匯成多姿多彩的畫面,這就更能突出少婦的感情了。全詩就是這樣由兩部分組成:思念、盼歸。這兩部分前後呼應,構成了哀怨婉轉、情感深摯的境界。

創作背景


在唐代二百八十九年漫長的歲月里,詩壇上出現了許許多多寫思婦幽怨的詩章。這種主題,在中國古典詩歌領域裡是傳統的主題。漢樂府中就有大量這樣的作品,《古詩十九首》中寫這種主題的作品也很出色。然而唐代的思婦詩寫得多而且好。李賀此詩中的黃頭郎,是一個管理船運的小官。這類官員同船隊一起外出,所以夫妻經常分離。此詩即為這類下級官吏的妻子代言。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