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體
馬體
馬體,現已更名為燕書,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作的一種新書體。燕書,2009年被中國書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取名叫“馬氏書法”,入編《現代書譜》。2010年2月13日經專家論證,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批准註冊登記,正式命名《燕書書法》,被稱作“第六書體”。
馬體
馬體
中 文 名 | 馬永安 | 畢業院校 | 北京師範大學 人民大學 |
國 籍 | 中國 | 信 仰 | 一切回歸自然 |
民 族 | 漢 | 主要成就 | 發現SARS剋星“PH”值 |
出 生 地 | 河南省上蔡縣 | 發現幾何正方形常數方周率 | |
出生日期 | 1956年7月11日 | 發現規則正多邊形常數體系 | |
現居住地 | 北京 | 創作出第六種書體《燕書書法》 | |
職 業 | 書法家 畫家 藝術家 文學家 | 《燕書書法》獲國家版權局證書 | |
職 務 | 顧問 教授 社長 主席 會長 | 主要著作 | 《燕書書法》字帖 |
書 體 | 點 畫 | 結 構 | 取 勢 | 運 筆 | 起 筆 | 收 筆 | 折 筆 |
篆書體 | 沒變化 | 正 | 右上 | 沒變化 | 藏鋒 | 回鋒 | 不停 |
楷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隸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行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草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燕書體 | 有變化 | 側 | 右下 | 有變化 | 露鋒 | 露鋒 | 不停 |
馬體
燕書書法的結構,以正書為基礎,側書(以前沒有這個提法,是相對正書而言)為輔助,正側互用,生動鮮活。傳統書法,楷書是楷書,草書是草書,正側分明,略顯呆板。
燕書書法的取勢,左高右低,取順勢,舒展流暢,符合主流審美取向,更吸引眼球,為之一振。傳統書法,幾千年不變,都是左低右高,取的是逆勢,有受阻之象,不順暢,不符合人類憧憬美好的審美理想。
燕書書法的運筆,停頓少無折筆,運用篆書草書的筆法,順勢運筆,流暢自然,毫無做作,開拓了書法藝術更廣闊的審美空間。傳統書法,因為運筆取逆勢,只能用折筆才能完成書寫,折筆多起筆多,缺少柔順。正書過剛過死,草書有走另一極端。這些,都不符合傳統的哲學思想,根本上違背了主題的審美意識。
燕書書法的點畫,變化豐富,與傳統書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種發明和創造。燕書書法,入筆盤筆,細如纖絲,筆鋒在外。收筆若輕若重,輕若毫髮,重若陣雲,萬毫齊發,收筆不收鋒,勢如破竹,痛快淋漓,一瀉千里,給人愉悅之感。傳統書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無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襲,毫無生氣。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講,“善書者,得一筆足以”。燕書書法,從結構、取勢、運筆和點畫,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可見,燕書之一斑。
得見馬永安先生書法作品,頓覺眼前一新,其結體、筆法古今未見。細賞之下,融入其中,豁然開朗,字體中忽見燕語檐下,又見燕翔藍天。燕形、燕態、燕情,畢現燕之精髓。馬永安先生沉浸墨海數十年,既不食古不化,更非刻意創新,因此能靜心悟得真諦,而將燕子各種優美的形態融於書法藝術之中,處處可見其美,美在靈動,美在清秀,美在流暢之勢,美在自然天成!絕非未得其道者勉強得出,此書法盡顯了馬永安先生其人、其性、其情之特色。我覺得這是馬先生對社會、對書法藝術的一大貢獻,堪傳後世。謹以一詩賀馬先生之成就。
怡情不食古,
迄今無者乎!
立名稱燕體,
當世第六書!
註:馬永安先生書法自成一體,已臻化境,應列篆、隸、草、行、楷之後,稱第六書體---“燕”體也。
——淺析馬永安書法藝術
文/高勝雨
自2000年以來書法界,學術界都在關注馬永安先生的書法,對其書法的藝術性、學術性爭議頗多;更有書家、學者,在學習研究“永安體”,越來越多的人在認知、喜歡並收藏,一時沸沸揚揚,成為“永安現象”,塵埃落定市場的佔領已成不爭的事實。 2012年先生作品集即將付梓,囑吾為序,苦於才疏學淺,難啟拙筆,終未成文;幸與先生交談方悉先生所思所想,感悟良多。古人云:“文如其人”“書如其人”;初識先生的人都會被其平和簡靜,儒雅率真的學者風範所吸引,書如其人,其言不過。馬永安1956年生,河南上蔡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辦公室主任,廣電部中國亞視書畫院秘書長,現任中國美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藝術收藏家協會會長,龍順成美術館館長。古往今來為藝術者必是做學問之人,藝術境界的高低體現了其學問的深淺,先生作品中所書詩詞大都為自己所作,使其書法漾溢著濃郁的詞之情懷,詩的意境,更具深厚之文化內涵;先生不僅是位學者、詩人、作家,更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科學發明家,著名的“方周率”就是先生早年的研究成果,看似不搭邊的領域,不搭邊的邏輯與野性思維方式,先生卻可廣搜博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概念互換,思維獨創,這也是先生過人之處,涉獵之廣泛為其藝術創作積蓄了營養。眾所周知,藝術創作貴在師古不泥,獨樹一幟。先生早年研習顏、柳、歐、王及唐宋諸家,深諳古人之用筆之用心,其筆力,心力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百鍊鋼化為繞指柔,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有力含於筆內,寓意流於紙外,強其筋力,美其姿顏,理隨事生,法隨理變,看似無法,實則法備氣至,流暢自然,虛靜空靈,極盡韻律之美,所謂法無定法是法也……,無疑,書畫藝術是做減法的藝術,易繁不易簡。因此先生將真、行、草容於一爐,總結出幾千種漢字各書體的偏旁部首簡易寫法,又從字形取勢上借鑒了竹葉清影搖風的動態之美;苦心研習二十餘年,終成今日之意像。讀其書法,恰似一首委婉舒緩的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縈繞耳畔,徜徉開來,令人心馳神往……,進而更為其虛懷當竹的君子之風,平鋪直敘,毫無燥作的藝術魅力所感動。欣賞馬永安書法,不能從二維與三維的傳統表象思維去理解,實際其藝術成就已上升到精神世界第二自然的精神家園,可謂得道自然。何為道,形而上之為之道,行而下之為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道,由字可體道,由意可正身,以意定形,以意驅形,用其最簡練的藝術語言表達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會心之處,實難盡言。馬永安書法成就的取得,源於他廣博的學識,源於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源於他深厚的文化積澱,源於他勤孜不懈的進取精神,先生之膽識之才氣皆流露於筆端,蘊藏於作品之內,看似尋常卻崎嶇,腹有詩書氣始華。願君藝術之樹常青! (高勝雨於北京)馬體書法史
關於馬永安先生的書法精神與藝術
幾千年來,中國漢字的書寫,形成了完整而嚴謹的規範體系,歷代書法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沿襲前人的古訓成說,不敢越雷池一步。子子孫孫,孫孫子子,翻來覆去還是《蘭亭序》和《多寶塔》,總是那幾個範本。因此,成規的束縛與書體的單調,致使書法千人一面,書壇沉寂而缺少活力。馬氏書體的誕生,可謂橫空出世,轟然一聲巨響,劃破了書壇幾千年的寂靜,照亮了書壇沉寂的夜空。馬氏書體從點畫結構,到使轉到取勢,都刷新了書法,刷新了世紀。馬氏書體與傳統的書寫習慣截然相反,且點畫靈動凝重,誇張高妙,極富藝術張力。可謂,反其道得“道”。聽起來象一個神話,然面卻是一個偉大的事實!
第六種書體誕生
我們把馬氏書體和傳統的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書體進行了嚴謹縝密的比照,發現馬氏書體或許帶有五種書體的痕迹,就象行書帶有楷書的痕迹,草書帶有行書的痕迹。但是,五種書體中,哪一種書體都涵概不了馬氏書體,甚至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它和任何一種書體的距離的跨度,都遠遠超過和大於行書和楷書,行書和草書之間的距離和跨度。而且,馬氏書體小到毛髮,大到宇宙,都是反其道而行。因此,其結果必然是一個全新的面貌。至此,我們宣布:繼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藝術書體之後,第六種書體馬氏書體已經誕生!至此,幾千年的尋覓和懷疑,終究有了結論和結果。馬氏書體的誕生以鐵一般的事實,證實了第六種書體的存在!
然而,我們為此走過了幾千年!
作者:獵墨人
曾經,一位名畫家告訴我,說中國的書法是一門死亡了的藝術。我沒有表示強烈的憤慨,只是用了微微一笑來表示了對這個觀點的否定。我想,之所以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也不失為一種觀點,但如果一個學者將偏見固執成一種學術上的議題,這不僅駭人聽聞,還罪大莫極。
“中國的書法始終掌握在百分之零點零一的人手中,你們只是占那絕對數量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他本應該是一位名畫家,當他面對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裡面,包含了他身邊所有的書畫名家,也包括了他,隨即拋開朋友的情誼,和我辯護了良久,最後還是敗下陣來。樂呵呵地要拜讀我寫過的所有文章,還迫不及待地詢問我的書在書店能買到否。
中國書法本應該就不需要什麼革命,我們也沒法去改變一種鐵定的規律。那些時常叫喊著革命的人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用群眾的注意力來給自己創造生產力;另一種是在博大的傳統文化面前不知所措。但也有人讀書甚過汗牛塞屋,臨池直追歷代的大師大家,卻到最後只落得一個“把勢”的份兒,根本的原因就是食古不化,這絕對是一種悲劇。殊不知為藝術獻身也需要量力而行,沒有完整的修養是不夠的。急功近利會讓人走火入魔,對著印刷品成天模仿,只能是鍛煉身體罷了。中國的油畫家去了國外,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去博物館參觀下大師的真跡,誰也沒有想到他們會在大師的作品面前抱頭大哭,外國人還以為這是我們國人對大師的禮節,其實只有哭者心裡明白,是哭娘還是在哭自己。
大多在書法藝術上名垂青史者,都能夠芳古萬年。書法藝術的高度絕對高於繪畫藝術,同時也直接關係著繪畫藝術的質量。只是時人對書法的理解暫時達不到對繪畫的理解,這是有原因的。自從文學發展成了白話文,漢字改革成了簡化字,我們習慣了用墨汁寫“大字報”,加上各種的外來藝術的進入和書法藝術的超高難度的理解,就加劇了人們對書法的淡化。時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繪畫市場的價格遠高於書法作品,就連出版商也不願意和書法家來往,這讓更多的人走了捷徑,選擇擺脫這種舉步為艱的尷尬局面,一心投向滿地大把鈔票的繪畫市場。說到這裡,迷糊的記憶里想起了一位近現代大家的理論,大概意思就是書法是一們高雅的藝術,他只適合聖賢。也許,有點苟同,以表安慰!
在水與火的書法現狀中,我們到底如何面對現實給予我的誘惑與挑戰,這是一個很客觀的問題。書法和繪畫不一樣,他在時下還不能成為普遍人的為生技術,這不光是市場的問題。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悲哀,就是老百姓始終只認“御筆”,不識晉唐。康熙的無限崇尚董其昌,康有為的崇碑理論,不僅讓整個時代的書風一個模式,還影響了好幾代人。導致書法趨於領導化、名人化、和技術化。
如今的中國書法,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激地吶喊。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本質,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象書法一樣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那麼,只要我們放平心態,擺脫名利之爭,放棄所謂“貓王”、“龍王”、“天下第一”的封號,悉心鑽研學術,不成功才怪。
我之所以今天要動筆寫這麼多的原因,就是我經常失落於偉大的書法藝術之中。不是我的筆墨沉寂,而是近幾年我實在沒有發現一位值得我去記述的書法家。我曾經就說,我一直在尋找我筆下的主人公,總有一天他會出現。
是的,他出現了,您即將看到的是代表著一種精神和一種責任的偉大角色。他沒有進行過“革命”,也沒有被一些所謂的“理論”所影響。今天,我犀利的筆墨流暢著對主人公的高度嘉獎,這實屬例外,所有的一切褒獎都屬於他。
我首先要交代我筆下藝術家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和優秀的作品。我向來反感那些只注重地位,沒有作品內涵的藝術家,也格外的排斥那些嘴上工夫深厚,一手敗氣的作品的藝術家。我曾經當面批評過無數的教授學者,說什麼自己填補了懷素的“不足”,要走出國門,爭個天下第一等等。我總認為,藝術家要客觀的看待事物,要有理智的分辨周圍的環境和藝術,能夠理性的借鑒和吸收歷史的精髓。要有勇氣和能力排斥外來垃圾藝術對自己的感染。這些,都需要一個藝術家有無比的修養和學術高度。一位朋友說,藝術家最悲哀的就是死前還抱著傳統不放。我認為這句話要一分為二,不能絕對。傳統的東西一輩子都不能丟,但也必須要有強大的消化能力。創新就是珠穆朗瑪峰,翻越者畢竟少數,犧牲者的屍體也能堆成了一座小珠穆朗瑪峰了,攀越著必須要有強大的四肢力量和超人的心理素質以及非凡的毅力。書法也是這樣,能夠出入傳統,獨據自己的陣地,方可成為大家。所以這個人只能是馬永安。
自古大家就警告後人,“學我著死,似我著亡”。這並不是要今人放棄傳統,而是強調古今融化。試問,當今學者,做到著有幾?當學院派已經成為了龐大的技術加工廠,藝術這個領地上不再是文人,而是民工和匠人。這不僅要悲嘆,如今的藝術只能是一種低端作坊。文人已經將造假、高仿政治人物、企業家、協會主席、博導等的作品看作成一種榮譽和治富的捷徑,耗去一生,打著藝術的名義生存著。這一切的禍源來自協會、畫院、和學院。
“藝術這東西本應該就沒法教”,我們為何要吹毛求疵地設立什麼博士生、和研究生學位?陳丹青發怒了,一火辭了清華的教授。事實是,我們的工農意識太強烈,導致了我們的藝術才和我們解方程那樣科班和刻板。的確,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理論。那就是我們正處於突圍時期。突圍,這是死亡遠大於倖存的暗示。我們可以想想,晉唐有王羲之、虞世南、顏真卿等,宋代有“宋四家”,元代有趙子昂和鮮於樞,明代有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有王鐸,近現代有弘一法師和舒同。所以,突圍是殘酷的,他的生存係數遠在億萬分之一。但遵循藝術發展規律的人還是能夠獲得突圍。我給馬永安的定性是,他是當代獲得突圍的一位倖存大家。
他是中國書法藝術協會和中國美術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在書法圈和美術圈已經聲譽四海了,這裡我也沒有必要走別人的套路去記述這些功績,因為這不符合我寫作的特點。我也不想在談他對中國醫學界和數學界的貢獻,這畢竟不能成為他在書法上的貢獻。從他書法的角度來說,他完全具備了個人的藝術風格,這要區分於別人空中樓閣的天價草書,也要區分於某些“革命者”的流行。因為,他的書法是具有強大的傳統功力和生命力的。我敢斷言,馬永安的高度絕對是一個時代的高度,相信這是一個歷史的真相。
凡是書與畫,自古以來就是相通的,我曾經發表的文章里就提及過,書到極致必為畫,相反,畫到高度也必為書。這就由一個書畫家的藝術修養所決定。何謂修養?我認為是一種大智慧和大文化。馬永安書法就是一種大文化的體現,這個高度非常人所能達到。他的作品就是一門中國大文化的綜合學科,既能達到中國傳統的哲學高度,也能體現古今物我兩界的和諧。
時人的悲哀就是刻薄與浮躁地追求“大道”,商販起了個雅名叫儒商,畫家剃了發稱自己出了家,書法家坐在家裡寫《心經》,說自己已皈依。。。。。。這些都只是一種謀生的伎倆和與別人高談狂論的資料罷了。不管是“大道”還是“忘我”都是用語言和行為無法來具象的,古今聖賢作到者有幾?我想,不具備突圍世俗與圈套的藝術家只能扮演歷史的丑角。只有絕聖棄賢的人才是“大道”的主宰者,這就是馬永安所具備的。
用半瓶水的搖晃不定來形容一些世俗的書畫家最為真切,這就是書風敗落的一面。聖賢之人向來不與人爭辯,不管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自己的眼界永遠是平的。馬永安是一個非常有涵養的書法家,他在處世和對藝術的態度上非常富有包容和謙讓。即便是一些小商販在他面前大談《蘭亭序》的“深度”,他也能讓對方樂呵呵地講完。換作一般人早已搬起磚頭罵娘了。正是他具有這樣的高度,所以,他才有別人望塵莫及的藝術成就。愚者無知所以無畏,但他卻是知而不足。一個學者最大的勇氣就是敢於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這一點我很佩服他。圈內的人經常以收藏他的真跡為榮,有人在拜訪他期間將他廢棄的一些手稿揣在懷中,回家收藏了起來。當大家談及他的作品時,他總是很謙虛地表示對自己過去的大多數作品表示否定。現在看來,他的這種態度是一個大家的社會責任和學術責任,並非否定自己。
談起書法的創作,並非靠勇氣所能左右。我們自古就好奇瘸子擔水,啞巴罵架,貓狗打架,當拋棄傳統,自立山寨為王,這就沒什麼正當的名分了,到頭來只能是一種笑料而已。在這紛亂而充滿誘惑的世界里,尚有一個人堅守藝術的這塊凈土實在不易。特別是像馬永安這樣擁有高地位和高藝術修養的人,能保持這樣的良心心態,實在非凡人所及。我可以這樣說,他的書法是繼唐代顏真卿,近現代大家舒同以後,當代書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當然,爭執是一種矛盾,但最終會得到統一,因為,只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書法家才會得到歷史的肯定。他的書法是有明顯的傳統脈絡的,非一般書法功力和鑒賞功力以及深厚的大文化背景的人所能參悟得出來的。外行看了只是覺得一個“好”字了得,內行看了卻心驚膽顫,滿腔的感嘆與敬畏。
多少文人總是死在傳統的客套理論之中,動不動就拿“永”字八法來說事。要按這樣的理論,那他們得首先否定“宋四家”,當然,結果是可怕的。打破程式化的約束才是一個大家的行為,這就是馬永安的高度。雖然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但書無定勢。古人書寫總是習慣字的結構左低右高,但馬永安的書法作品里,字的結構卻是左高右低,並且書法的行氣和章法上,都能將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和諧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曾經發表過一篇《演繹周易,詮釋書法》的文章,這是給山東某位左手反書的書法家的評論,雖然在當時引起了圈內的關注,各路媒體也紛紛轉載,有好多從事《易學》研究的人士便開始和我來往了起來。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陰陽兩極在書法作品中的和諧與矛盾,用書法的布局和個別字的反書來增加作品的欣賞性和哲理性,尤其是作者的最具傳神的點睛之筆,讓整幅作品生龍活虎。現在看來,以前的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應該和馬永安先生更為匹配,不管是從人品,還是書法水平,以及作品的表現語言和表現手法他都遠勝別人一籌。朋友說的也有道理,藝術是一種行為過程,但不是行為藝術,藝術家的作品是一種藝術痕迹。我這裡可以這麼說,馬永安的書法作品,只是屬於他本人進行藝術過程的一個痕迹,並不能代表他的真實高度。宗教是一種大文化,他不簡單的等同於出家做和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門富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經典。他不能簡單地用一種行為或者符號來代替。有人畫關公辟邪,有人畫鍾馗打鬼,也有人畫徒中的信教徒,這些都只是一種市場的產物,說不定藝術家本人的真實身份是個商人。筆端的流露往往是藝術家內心的真實表述,弘一法師的博學,留給人們的是空靈而富有闡意的經典,你很難從他的作品中探索到一絲浮躁。這就說明書法作品的博大取決於藝術家本人。這些,就可以說明馬永安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家,他的書法作品飽涵著宗教色彩是自然的。從他的作品里你可以感受悲傷,可以感受喜悅,可以感受寂靜,也可以感受萬物誕生前後的蒼茫與生機。也許,你可以複製他留給人們的一些藝術符號,但你永遠複製不了他給予人類的博大與情感。正是馬永安有這樣的高度,我們才有底氣將他定格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只有成就大氣候者才不計較名利,也只有具備大包容心和謙讓心的人才能名利雙收。時年已經57歲的馬永安正是獲得名利雙收的最好時期,有人看著他的地位和他的作品實力,總是花天價向他拋出“橄欖枝”,都被他淡然地一一拒絕了。他日常中最多的時間都花在婉言拒絕一些畫商、和一些大型活動、拍賣公司的邀請上等。他這樣的好事實在讓圈內的人既羨慕又嫉妒,有人將家底兒花給了一些報刊、雜誌和拍賣公司,到頭來除了名利空空,卻落得個餓了肚子。
他說的很對,藝術這東西急不得,心態一定要好。再此,大家一起共勉!
中國書法
世界少數
書寫法則
漢字特有
中國文字
流傳萬古
說到書法
純乃藝術
內涵頗深
風格各諸
按照文字
章法結構
特點涵義
美感藝術
執筆運筆
點畫結構
行次分佈
索本求源
象形甲骨
“軟筆書法”
“硬筆書法”
兩大分股
往來今古
五彩繽紛
無奇不有
共有六種
行書草書
隸書篆書
燕書楷書
方法步驟
描摹臨寫
背臨創作
古代書法(家)
枚不勝數
羲之逸少
草書行書
冶於一爐
流傳千古
歐陽詢歐(體)
最便學初
顏真卿者
筋力豐厚
柳公權公
稱柳河東
顏筋柳骨
蘇軾東坡
畫派湖州
毛筆楷書
重在“法度”
古人寫作
毛筆在手
《通鑒》《雜記》
《論語》《春秋》
無不透著
書法藝術
書法所屬
藝術範疇
變化微妙
形態不一
分門別戶
意趣迥異
點畫線條
強弱細粗
變化豐富
著名畫家書法家谷枋鄄(穀雨)女士,潛心馬體書法學習研究,頗有心得,並把馬體書法(馬書體)筆意用於篆法,編成口訣,很有新意。不僅豐富延伸了馬體書法,更是學習馬體書法的一個好方法。轉載推薦給大家:
橫斜上下鉤,左高而下滑;
豎直左右彎;上彎而滑下
線條柔而順,寬窄看變化;
結構用篆體,馬體為筆法;
馬體曾未有,現代人造就;
創者馬永安,身為文化家;
研究歷代字,開創新書法;
馬體為六體,公佈於天下;
現拿為今用,謹慎別出差;
隨意造不可,早錯出笑話;
把握其規律,寫出好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