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蕨

水龍骨科骨牌蕨屬植物

骨牌蕨(拉丁學名:Lepidogrammitis rostrata (Bedd.) Ching)為水龍骨科骨牌蕨屬植株。高約1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粗約1毫米,綠色,被鱗片;鱗片鑽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齒。孢子囊群圓形,通常位於葉片最寬處以上,在主脈兩側各成一行,略靠近主脈,幼時被盾狀隔絲覆蓋。產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附生林下樹榦上或岩石上,海拔240-1700米。

簡介


骨牌蕨
骨牌蕨
藥材名:骨牌蕨
別名:上樹咳、瓜核草、骨牌草
科目來源:蕨類植物藥水龍骨科植物
藥用部位:中國骨牌蕨的全草。
性味歸經:微苦、甘,平。無毒。脾經
功效主治:清熱利水,除煩,清肺氣。主治淋瀝癃閉,熱咳,心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
資源分佈:分佈於貴州、廣東、廣西、雲南、台灣。
注意:寒症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形態特徵


骨牌蕨
骨牌蕨
骨牌蕨,株高4-10厘米。根狀莖細長如鐵絲狀,匍匐,其上疏生鑽狀披針形鱗片。葉直接著生在根狀莖上,葉柄較短,葉片呈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中部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短楔形。孢子囊群圓形,橘黃色,沿葉背的主脈兩側分佈兩行。

習性分佈


骨牌蕨
骨牌蕨
骨牌蕨喜溫暖濕潤和散射光的環境,忌諱光線直射。
要求土質肥沃、通氣性好的土壤。主要分佈於貴州、廣東、廣西、雲南、台灣。

種類介紹


中間骨牌蕨為水龍骨科植物,中間骨牌蕨的全草可入葯,健脾益氣,主治脾虛食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
別名:石瓜米仙人指殼、金星蕨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中間骨牌蕨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採收,洗凈,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1200m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甘;苦;平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脾虛食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形態 植株高3-7cm,根莖纖細,長而橫生,疏被棕色、基部闊卵形、向上急縮成鑽形的鱗片,有粗篩孔,邊緣有粗牙齒。葉二型;有明顯的短柄;營養葉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中部寬1.2-1.5cm,向上漸狹,鈍頭,向下楔形並下延,全緣;孢子葉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與營養葉等長或過之,寬不到8mm,全緣;中脈明顯,兩面隆起,兩側各有3行網眼,不顯著;葉下面疏生鱗片。孢子囊群大,近圓形,中脈兩側各有1行,成熟時幾滿佈於葉背。
披針骨牌蕨,水龍科骨植物,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台灣、廣西、貴州等地。對小兒高熱肺熱咳嗽風濕性關節炎和外傷出血有功效。
別名:萬年青、克氏骨牌蕨
歸經:肺;肝經
功效:清熱止咳;祛風除濕止血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科屬分類:水龍骨科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凈,曬乾或鮮用。
資源分佈:分佈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台灣、廣西、貴州等地。
主治:小兒高熱;肺熱咳嗽;風濕性關節炎;外傷出血
性味:微苦;澀;涼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骨牌蕨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250-1700m的林緣樹榦或岩石上。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澀、性平。有清熱除濕、止血的功能。用於肺熱咳嗽,風濕關節炎,小兒高熱,外傷出血。
形態 植株高6-10cm。根莖細長,橫生,綠色,被暗褐色、鑽狀披針形鱗片,基部圓形,邊緣有疏齒。葉遠生,近二型;營養葉的葉柄短,長0.5-2cm,葉片闊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5-9cm,中部寬2-3cm,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而下延於葉柄,全緣;孢子葉的葉柄長3-4.5cm,基部有鱗片,其葉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8-9cm,寬約1cm,先端漸尖,基部長楔形,有長柄;中脈兩面稍隆起,小脈羽狀,不明顯。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葉背面中部以上,在中脈兩側各成1行,近於中脈,幼時有盾狀隔絲覆蓋。
中國骨牌蕨
藥材名:中國骨牌蕨
別名:金星蕨
科目來源:蕨類植物藥水龍骨科植物
藥用部位:中國骨牌蕨的全草。
性味歸經:甘,溫。脾經。
功效主治:補脾益氣。用於脾胃虛寒氣虛、脾胃虛寒的腹瀉、腹痛、消化不良以及氣虛所致的乏力神疲、食少、面白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
參考出處:《秦嶺植物志》

栽培管理


骨牌蕨有分株和孢子繁殖。
栽培基質選用草炭土與等量的爐渣混合。生長期保持盆土略濕潤,每3周澆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乾燥,溫度維持在15℃以上。
栽培要點:1.光照 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 2.澆水 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並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后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萎蔫的葉子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 3.溫度 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可適應的最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幹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4.施肥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色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施肥應薄施、勤施,同時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病害防治


常見病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1.灰霉病 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葯,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2.立枯病 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