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長棗
寧夏靈武市特產
靈武長棗,寧夏靈武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靈武長棗是經過多年自然篩選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特色棗產品,果實長橢圓形,色艷、肉厚、脆甜適口、汁液多,平均單果重18.1克,最大單果重達40克。抗逆性強,果實營養非常豐富,不僅含有多種有機酸,還含有糖、脂肪、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鮮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據檢測,每100克靈武長棗鮮棗中含維生素C高達600毫克以上,含量高於蘋果、梨、葡萄、桃、橙等果品,有“活維生素丸”、“百果之王”之美稱。
2006年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靈武長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靈武長棗別名馬牙棗,是寧夏獨有的棗類品種,為地方名貴主栽品種。
靈武長棗果皮紫紅色,鮮艷靚麗,肉厚、質脆,酸甜適口,富含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維C含量最高,是中華獼猴桃的10倍以上,被譽為“百果之王”。靈武長棗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醫療功效,能潤心肺、止咳、補五臟、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有良好療效,常食長棗,能強身健體,美容養顏。果實成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果實長橢圓形,口感酥脆爽口,甜中帶酸,營養豐富,品質極佳。最大單果重達4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25.0%,糖≥23.0%,酸≥0.40%,蛋白質2.5%,脂肪0.3%,鋅1.4毫克/千克,鐵2.87毫克/千克,富含維生素C、A、B、P等,維生素C含量極為豐富,每100克鮮棗中含量大於345毫克。
靈武長棗
靈武市地處寧夏中部,海拔1250米,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為:春遲秋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蒸發強烈、氣候乾燥、晴天多、雨雷少,全年日照時數3080.2小時,平均無霜期157天,植物生長期持續170天,年平均≥10℃,年均降水量206.2—255.2毫米,適宜棗等乾果類作物生長。
靈武長棗
靈武長棗有著悠久的歲月痕迹,從唐朝開始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被譽為“果中珍品”,距今已有1300年的栽培歷史。
棗原產於中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紅棗的品種、質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首位。
靈武長棗
棗的選育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是最早對棗的文字記載。《廣志》是最早記載棗樹培育方法的文獻。
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記載,靈洲“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述“其城赫連勃勃所置果園,今桃李千餘株,郁然猶在”。晉唐時期河套地區棗樹種植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棗成為桃、李、杏、梨等五果之首。唐代詩人韋蟾曾以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稱讚靈州是聞名遐邇的“花果之鄉”。清代靈州棗樹栽培更加精益,人們普遍掌握嫁接技術,棗果種植面積擴大,如今東門外沿山及北門大片百年棗樹林,就是這時期栽培的歷史見證。
靈武長紅棗大面積栽培始於明初,清咸豐三年(1853年)、民國十八年(1929年)、1954年,冬季嚴重凍災,又造成棗樹大面積砍伐和截枝,也是棗樹更新、砍伐最嚴重時期。合作化和大躍進時期,生產隊組織砍伐許多粗大棗樹,製作車輪、蓋牲畜棚和大鍊鋼鐵。
1968年,在靈武東山坡下發現一座明萬曆年間磚室墓葬,葬室較大,棺木做工精緻且保存完整,在供桌前置放長命燈、青花瓷盤等,盤內可見數十枚長紅棗核,根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可能是明慶王朱旃後代。2006年,文物工作者在水洞溝遺址清理明代紅山堡藏兵洞時,又發現長紅棗遺核,這對研究靈武長棗栽培歷史提供了實物佑證。
靈武是棗樹原生長區,栽培歷史悠久,過百年以上樹齡的棗樹就達1.7萬多棵。2007年,自治區林業專家對趙柱家最大一棵老棗樹進行測量,該樹直徑65厘米,胸圍2.06米,需兩個成年人才能合抱過來。棗樹高17米,樹冠東西長10米,南北長14米,樹冠佔地140多平方米,樹枝分4杈,樹冠如雲。專家根據年輪推算,這棵棗樹至少有200年以上樹齡,是寧夏樹齡最長的長紅棗樹。2007年,靈武市政府將其命名為靈武“長棗王”。
2009年,靈武已建成通貫全市南北的沿山百公里靈武長棗標準化產業基地8.6萬畝,其中千畝精品示範園區5個,萬畝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2個,2008年掛果面積4萬畝,產量近200萬公斤,年實現產值2000萬元。
2015年,靈武長棗在靈武種植面積是14.3萬畝,產量達1.5萬噸,種植長棗的農戶3萬多人。在全國的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三百五十多個直銷點,產值達到1.5億元左右。
靈武長棗
2006年,靈武市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中國靈武長棗之鄉”。
2008年,靈武長棗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14年,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被農業部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15日,靈武長棗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現轄行政區域。
(一)品種
靈武長棗
(二)栽培管理
2、建園: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灌、交通條件便利的地塊。以地下水位1.5米以下、熟土層30厘米以上、pH值7.5至8.5,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沙壤土或輕壤土。
3、整形修剪:採用紡錘形、小冠形和開心形樹形。冬剪以疏為主,短截棗頭培養骨幹枝。夏剪主要有抹芽、摘心、拉枝、疏枝措施。栽植密度每畝不超過110株。
4、肥水管理:均衡施肥,前促后控。以有機肥為主,按比例適時追肥。前期注意防旱,及時灌水,8月中旬后控制灌水。
5、花果管理:採取摘心、花期葉面噴肥、結果期旺長樹開甲(環割)、花期放蜂措施提高座果率。調節樹勢,合理負載,提高果實品質。
靈武長棗
1、果實採收:9月中旬以後晴天採收為宜。採摘時輕摘輕放,防止損傷。
2、貯藏保鮮:貯藏前用符合國家規定的保鮮劑處理,用保鮮袋包裝后貯藏。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鮮棗果形呈長圓柱形、略扁,縱徑≥2.8厘米,橫徑≥2.0厘米,單果重≥9克。梗窪深廣,果肩平整。果皮紫紅色,果點紅褐色,不明顯。果皮薄,果肉綠白色,緻密酥脆,汁液多,酸甜適口。
2、理化指標:果實可食率≥9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5%,總酸≥0.4,維生素C每100克鮮棗中含量≥345毫克。
靈武長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靈武棗俗
靈武長棗
紅棗除新鮮生吃以外,還可以加工成棗干、棗泥、酒棗、棗汁飲料、棗酒等。用長棗製成傳統食品,如棗粽子、棗年糕及用棗泥餡製成的各種糕點、麵食;棗酒有靈州羊羔酒、菊花酒等。在嘉慶《靈州志跡》四時儀節中,有重陽節“食糕,飲菊酒”;除夕“閨中以棗、柿、芝麻及雜果堆滿盞著茶葉,奉翁姑及尊客”等多種風俗禮節均離不開紅棗。紅棗在生活中被人們當作必備食品:鄉村過春節有蒸棗糕祭祀諸神;端午節包棗粽子;八月十五以棗果拜月;臘八節吃紅棗臘八粥;孩子滿月、過生日吃棗糕,結婚“催妝”時包紅棗“封子”,撒紅棗等。在回族群眾喜好的八寶蓋碗茶中,紅棗更是必不可少。
在靈武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流傳蒸棗麵塑祭拜土地、天神、敬灶神的習俗。棗麵塑一般由12個麵糰捏出人面像,並用紅棗點綴出耳、眼、鼻、嘴等,象徵一年12個月和12生肖,這種類似圖騰的麵塑表現古人對豐年和家庭平安的美好嚮往,是農耕文化的演繹和延伸。
靈武長紅棗傳說
千百年來,棗鄉人在長期種植中與棗樹結下不解之緣,人養樹、樹養人,人樹合一、息息相關。棗農不僅創造了悠久的長棗栽培歷史,還流傳著許多與棗有關的民間故事,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棗文化。
靈武長棗
有一天,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間,在靈州地界無意間聞到一股棗香,她尋味來到一片棗林,摘棗時不慎被棗刺扎破手指,血滴到棗上,此後,棗子變成了紅色,因王母娘娘血系仙精所生,所以紅棗有治病、保健和駐顏長壽的功效。“棗”與“子”的故事。秦始皇修長城到了靈州一帶,城內外的男人全都被抓去,大部分都死在了外邊,靈州城內許多女人都不能生養了。有一年長棗成熟的季節,有幾個女人在村前一棵長棗樹下相遇,互相訴說起心事來。忽然一陣狂風刮過,樹上掉下來許多長紅棗,她們都傷心地吃了幾顆。不久,這些女人都有了身孕,第二年都生下了小孩,娃娃個個長得眉清目秀,臉上白中透紅,十分招人喜愛。大人們就給男孩起名棗娃、棗福,女孩起名棗翠、棗花等。從此以後,女人們都喜歡吃棗、敬棗,誰家娶兒媳婦還在被褥里撒棗,以示早得貴子的吉祥心愿。“棗”生貴子。傳說很久以前,靈州城外方圓數十里都是黃沙瀰漫,荒無人煙。有一年春天,不知從何地遷來一對老夫婦,他們帶來一捆棗樹苗,早出晚歸地栽棗樹。數年後,沙崗成為一片棗林,年年風調雨順,家家生活安定。老夫婦獨生兒子結婚時,鄉親們紛紛送禮祝賀,有人送來一隻棗木箱子。晚上,新娘催促新郎打開木箱,只見裡面裝著新鮮的長棗和花生。新郎和新娘正吃花生和紅棗,就聽到牆外有人齊喊:“早生貴子!”第二年,小媳婦果然生了一對白胖小子。從此後,凡是結婚的新房內,必放紅棗和花生,寓意早生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