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壽

清末政治、軍事人物

李昭壽(1822年?—1881年),又作兆受、兆壽、長壽,清廷賜名世忠,字松崖,號良臣,河南固始陳淋子鎮人,清末政治、軍事人物。

李昭壽早年落魄,多次入獄。咸豐三年(1853年)在霍邱起兵,響應捻軍及太平軍,翌年被清軍打敗,受撫於道員何桂珍。咸豐五年(1855年)殺何桂珍,歸順太平天國,隸屬李秀成麾下,歷任七十二檢點、殿右拾文將帥、河南省文將帥,負責為太平軍聯絡捻軍,屢立戰功,但有擾民之弊。咸豐八年(1858年)駐守江北重鎮滁州,因與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不和,加上家屬被清將勝保綁架並挾為人質,故而投降勝保,倒戈獻城,其部眾編為“豫勝營”,后累官至欽差幫辦安徽軍務、辦理招安事宜、江南提督、庫楚特依巴圖魯,割據滁州一帶。同治三年(1864年)為求自保,主動向兩江總督曾國藩上交自己控制的滁州等城及豫勝營,開缺回籍。

李昭壽失勢后,仍多次犯法,終於在光緒七年(1881年)因毆辱貢生吳廷鑒一案而被清廷下令處死於安慶。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李昭壽出身於河南固始的一個破落地主家庭,自幼貧賤,頭禿又狡黠,曾在村塾讀書,動輒逃學,父母尋找他時,發現他在檐壁上。此後他經常偷竊同村人的財物,而自家的雞和豬卻越來越多。再後來,他還能“竿上立、壁上行”,宗族都稱他為“賊禿”。
長大后,李昭壽“身長八尺”“輕捷如猿”,曾多次犯法而被關進商城、固始、霍邱等地的監獄,因為沒錢賄賂獄卒,獄卒就把他綁在便器上,獄卒撒尿的時候都會濺到他的牙齒上,他哀求獄卒不要撒得太急,獄卒就打開他的嘴巴,把尿撒進他的嘴裡。後來又一個老獄卒可憐他,給他飯食,他才能活著走出監獄。

起兵反清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佔領江寧(今江蘇南京),改稱天京,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同年派李開芳林鳳祥北伐滿清,迅速挺近安徽、河南等地。當地的捻黨紛紛起事,社會秩序開始動搖。李昭壽與薛之元也趁亂起義於霍邱,得到數千餘兵力,打擊地方團練,牽制了河南、安徽的部分清軍。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李昭壽進攻商城的王家院牆,清軍副將春明等陣亡,清廷震動,命河南巡撫英桂與駐守正陽關的提督秦定三會師圍剿李昭壽,李昭壽據守卜家店固守。光州知州趙登畯領兵鎮壓,擒獲李昭壽的同黨周魁、陳玉順、陳金旺等,李昭壽敗退至青峰嶺。不久,李昭壽再次進入固始、商城境內,並與太平天國西征軍取得聯繫,計劃共同攻打商城。六月十七日,李昭壽先圍商城,被大學士周祖培之弟周祖頤所率的團練隊伍擊退,接著連敗於順河集、葉家集。此時太平軍受挫於湘軍,未能應約北上,李昭壽孤軍奮戰,試圖再圍商城,被固始知縣蒯賀蓀、縣丞張曜擊敗,退走霍山,張曜率軍追擊,在廟灣斬李昭壽的同黨宋之貴,追殺至流波疃,斬殺李兆慶等一百多人,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何桂珍傳檄商城、固始團練堵住其北面,金寨團練堵住其東面,自己率部下堵住其西面,李昭壽走投無路,率六千之眾向何桂珍投降,隸其麾下為兵,時為咸豐四年(1854年)十月。

歸順天國

咸豐五年(1855年),李昭壽因對太平軍的戰功,獲賞五品頂戴。他在霍山縣寨箕山興築石城,欲為久居之計。不料其宿仇周祖頤與固始練總王庭蘭合作,乘夜偷襲寨箕山,攻破李昭壽所築石城,李昭壽奔回何桂珍營中。當時軍中缺乏糧食,起初每人每日給面一斤作為軍餉,後來何桂珍又減半兩次,李昭壽對此極為不滿。不久李昭壽的同黨馬超江被匪徒殺死,李昭壽憤怒官軍不能抓到兇手。何桂珍又請安徽巡撫福濟給李昭壽一個官差,福濟不聽,並密書暗示何桂珍殺掉李昭壽以絕後患,李昭壽截獲此信,認為何桂珍出賣自己,便於同年十一月初三日在英山小南門宴請何桂珍等47人,設伏兵將他們全部殺死,並再次反清,投奔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太平天國拜他為七十二檢點。
咸豐六年(1856年)七月,李秀成命李昭壽聯絡捻軍,李昭壽之前與捻軍首領張樂行、龔得樹等有交情,就寫信給在三河尖的張樂行,張樂行同意與太平天國聯合作戰。后因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出現短期混亂,聯合作戰一度延宕。
咸豐七年(1857年)正月,捻軍根據地雉河集失守,張樂行再入三河尖,準備聯絡太平軍。這時,李昭壽正跟隨李秀成、陳玉成掃蕩安徽清軍,他建議太平軍再次聯絡張樂行,張樂行接受太平天國的招撫,二月初九日與李秀成、陳玉成及李昭壽會師於霍邱,展開聯合作戰。其後,李昭壽跟隨李秀成及捻軍龔得樹部到攻打正陽關,攻下正陽關后一度所向披靡,攻入豫東地區。然而張樂行連為清將勝保所敗,於五月撤至霍邱,投歸李昭壽。李昭壽便會合薛之元以皖豫邊界葉家集為據點,聯合太平天國右軍主將韋俊部進攻河南固始、商城,企圖挽回敗局。結果,李昭壽在商城遇到自己的宿敵周祖頤,不久兵敗。後來,霍邱因張金桂降清而陷落,正陽關被圍,捻軍情形危急。李昭壽奉命南下霍邱救援捻軍,使其突圍。李昭壽救出捻軍后,張樂行、龔得樹與李昭壽部太平軍撤出正陽關地區,與李秀成在六安會師。敗退六安后,李昭壽所部曾再次奪回霍邱、正陽關一帶的控制權,至八月底因寡不敵眾而敗。九月,天王洪秀全命李秀成往援鎮江,李昭壽建議將六安州交給張樂行,其後隨李秀成東下,佯攻廬州,迫使清軍困守廬州,從而順利佔領滁州、全椒來安等地,並以此為據點,抗擊江北大營的攻擊,屏蔽天京西北。十一月二十日,鎮江失守,李昭壽、李秀成又返回皖北。洪秀全為了表彰李昭壽的功績,封他為“殿右拾文將帥”,又任“河南省文將帥”。十二月,李昭壽應陳玉成之請,往救固始,途中逗留不進,在家鄉大宴宗族。后聽說韋俊在固始外圍被擊敗,遂返回桐城。

再降清廷

李昭壽為太平天國效力期間,軍紀敗壞,不僅擾民,而且與太平軍守將多次發生衝突。他救陳玉成於固始,卻逗留不進,後來陳玉成打算斬了他,應李昭壽反覆哀求才放了一馬,但從此與陳玉成結下樑子。咸豐八年(1858年)春,藏在尉氏縣的李昭壽家屬被勝保抓獲,勝保以此為籌碼,讓江蘇知縣姜錫恩通過李昭壽身邊的掌書陳學書勸降李昭壽,李昭壽本來已與陳玉成不和,聽說被綁架的妻兒老母受到勝保優待,便應允受撫。四月,李昭壽奉李秀成命守滁州,派人稟告勝保,擬先獻滁州,再圖別縣。七月,李昭壽至清流關投降勝保,勝保賞以花翎、三品頂戴、馬匹、瑪瑙、煙壺等物,但李昭壽表示公開歸順的時機未至,要繼續潛伏在太平天國一段時間,勝保答應。當月,李秀成召開第二次樅陽會議,確立了收復皖北、解圍天京的作戰計劃。李昭壽由滁州參加二克廬州之戰,取得勝利。八月,李秀成、李昭壽與陳玉成、吳如孝會師,在滁州烏衣鎮大敗德興阿、勝保所率清軍,其後連戰連捷,至九月初一日攻克揚州,二破江北大營。隨後陳、李聯軍在天京外圍作戰,湘軍則趁機攻入安徽。李秀成將滁州、來安、全椒、天長等江北重鎮的防守任務交給李昭壽,由李昭壽的同黨薛之元防守江浦、浦口(太平天國的天浦省),勝保命其獻城自效。九月二十四日,清軍攻天長,李昭壽倒戈,伏兵自城內殺出,太平軍大敗,天長落入清軍手中、滁州、來安等地也被李昭壽獻給清朝。李昭壽降清后,被清廷封為參將,奉旨賜名世忠,所部四萬餘眾經勝保裁撤為一萬八千人(一說一萬七千人),號“豫勝營”,每月提供餉鹽,令其自行售賣以充軍餉。
咸豐九年(1859年)六、七月,李昭壽與陳玉成連續交戰,使其無法佔領滁州、來安等地。包括李秀成在內的多名太平軍將領寫信勸其回頭,但李昭壽不為所動,並回信說自己與陳玉成誓不兩立,要與之“親戰三合,一決雌雄”。
咸豐十年(1860年),清廷以袁甲三替換勝保衛欽差大臣,李昭壽遂歸其節制。袁甲三繼續優待李昭壽,升他為幫辦軍務、江南提督(后升至“欽差幫辦安徽軍務、辦理招安事宜、江南提督軍門、庫楚特依巴圖魯”)。翌年,李昭壽的豫勝營攻陷六合、夭長二縣。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李昭壽佔領江浦、浦口。與此同時,多隆阿率清軍攻廬州,陳玉成飛章告急,洪秀全乃遣陳坤書、黃文金救援。清政府以為金陵可乘,催李昭壽取九洑洲,與湘軍會攻金陵,於是李昭壽又轉歸兩江總督曾國藩調度。

被迫解甲

李昭壽鎮守滁州五年,其“豫勝營”部眾也從不到兩萬人擴張到五、六萬人,他擁兵自重,豪橫不法,“自滁以西,北屬五河,皆其關鎮”,清廷官吏形同虛設,無法管理民眾。李昭壽還捆鹽自售、設卡抽厘、暴掠農民,儼然割據一方的軍閥。曾國藩節制李昭壽之“豫勝營”后,認為其“心跡難測”,痛恨其“專利擾民”,但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的大局起見,並未馬上動他,而是採取了“不甚資其力,亦不輕調其兵,暗銷其予智自雄、非我莫屬之驕志”的策略。但曾國藩的親信郭嵩燾出任兩淮鹽運使以後,立即規定各營配鹽必須由鹽運使掣驗,並攔截李昭壽的私鹽,連同其船一起充公,使李昭壽有所收斂,亦使清政府收入大增。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李昭壽與皖北另一軍閥苗沛霖為爭鹽船而大戰洪澤湖,李秀成趁機派愛王黃崇發、顧王吳如孝攻下九洑洲及江浦、浦口。與此同時,勝保獲罪,李昭壽又上書為其辯護,清廷予以申斥,革職留任。不久苗沛霖反叛,李昭壽參與平叛,曾國藩請准開復李昭壽。然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向清廷嚴劾李昭壽之跋扈不法,漕運總督吳棠亦上奏摺,指責李昭壽盤踞滁州、六合一帶,“姦淫擄掠,甚於寇賊”以及搶奪鹽利等惡劣行徑。清廷即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二十日連發內廷密寄,令僧格林沁、曾國藩、吳棠及安徽巡撫唐訓方密商處置李昭壽之法,並提出由曾國藩飭調李昭壽到曾國藩大營,勒令其獻出踞地及各厘卡,其所部交曾國藩挑選歸併於湘軍,由曾國藩分派名將統領,如有不遵,則令僧格林沁予以剿滅。
李昭壽及其部將已經嗅到了清廷對自己動手的氣息,經過反覆商議、權衡利弊,李昭壽決定在曾國藩行動前主動交權,以免步苗沛霖後塵。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初一日,李昭壽致函曾國藩,表示願交出自己控制的五河、滁州、全椒、天長、六合等城,至於“豫勝營”兵勇,或進攻江南,或另行調撥,或酌量遣散歸農,悉聽曾國藩斟酌辦理。正月初三日又移文曾國藩,說明他已將所部大小炮船裁撤,水勇概行遣散,所辦炮位百餘尊情願捐獻報效,請曾國藩派棄驗收解回。在交涉獻城解兵的過程中,李昭壽稱病始終不赴曾國藩大營。曾國藩亦未強求,於四月十二日正式發出《李世忠開缺回籍折》,李昭壽從此失勢。

不法被殺

李昭壽解除了兵柄,卻並未立即回歸原籍,經常攜攜姬妾優伶往來漢口、揚州、上海等處。同治六年(1867年),李昭壽原來在捻軍中的好友李蘊泰全軍覆沒,逃到安徽五河,投奔李昭壽家躲避。李昭壽綁縛李蘊泰親送給安徽巡撫英翰。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李昭壽赴江寧謁見曾國藩,又到了揚州,為房產與外國人發生爭執;又因前處州鎮總兵陳國瑞曾截留其軍餉、誣殺其部將,李昭壽來揚州后又強迫李昭壽的戲班到處送演、並強索李昭壽的山石,李昭壽為報新仇舊恨,便率眾闖入陳國瑞寓中,將陳國瑞縛置舟中,飛速航行至四里鋪,勒索財物。曾國藩派人作出公判,以李昭壽上年即曾軟禁謀楊姓道員,勒令出銀數萬,此次又軟禁陳國瑞,其行徑同於擄人勒贖,請准將李昭壽革職,勒令回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清政府批准。
李昭壽回河南原籍之後,又有士紳多人連疏彈劾他,於是清政府再發上諭,稱“有人奏李昭壽在葉家集(今屬安徽霍邱)地方修築堡寨五處,私藏炮械,召集亡命,種種不法,著皖、豫兩省巡撫查明具奏”。由於兩巡撫奏章所言李昭壽行徑相差懸殊,清政府命曾國藩再次認真核實。曾國藩即派前署皖南鎮總兵劉啟發前往密查。劉啟發至河南固始,見李昭壽所居瓦房、草房共有二百餘間,門房巡更房有洋槍、白臘桿等武器,皆不精良,為李昭壽防盜所用。這一場風波才暫告平息。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昭壽獲准居住於安徽,“以避物議”。此後他又到處開賭場、販鴉片,甚至曾遠赴香港。光緒七年(1881年),李昭壽至安徽當塗開設賭場,被官府執送安慶。六月,李昭壽以自己“衰病侵尋”為由,請回河南原籍,清廷不許。十月,候補直隸州知州吳廷選派湯守魯在朱復盛飯店尋找差役,不慎進入住在飯店旁邊的李昭壽舊部黃銀懷的住房,兩人發生爭執鬥毆,引發眾人圍觀,期間黃銀懷財物遺失。黃銀懷認為是吳家的湯守魯偷的,告訴李昭壽,李昭壽便率人闖入吳家,將吳廷選之弟貢生吳廷鑒抓至街頭,一陣痛打,並凌辱其母吳李氏與僕人黎季庭,然後把吳廷鑒和黎季庭押送縣衙,控告其行搶(另一說起因為黃銀懷之妾被吳廷選的差役調戲,還有一說是吳廷鑒欠了李昭壽煙資),但安徽巡撫裕祿判定李昭壽有罪,並將其行徑上奏清廷,請示是否從重治罪。清廷於十月二十八日下達上諭,命令裕祿將李昭壽立即正法。據說李昭壽臨刑前說:“我昔居巍位,若有詔賜死,當先謝恩。”要求取回官服以便謝恩,但被裕祿拒絕;又表示:“吾無大罪惡,唯枉殺何桂珍,宜有此報。”

個人生活


● 母親:李時氏
● 妻妾:李周氏,另有妾室二十六人以上
● 兒子:李顯才(早死)、李顯謀(化名李洪,加入哥老會,后欲起事,為父報仇,光緒十七年(1891年)被清政府破獲,兩年後身份暴露,服毒自盡)、李成彬(曾中河南鄉試副榜)、李顯誠、李顯貽

主要成就


聯合天捻

李昭壽為太平天國效力期間,最重要的貢獻是促成了太平軍和捻軍的聯合作戰。太平軍利用他與捻軍領袖張樂行、龔德樹等人的交情,讓他負責牽線搭橋,聯絡捻軍,終於在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使太平軍與捻軍會師於霍邱。捻軍的加入對太平天國扭轉天京事變后的不利戰局起到重大作用。隨著幾萬名捻軍的加入,太平天國北方的屏障得以構築起來,從而減緩了北方的軍事壓力。天京失守后,遵王賴文光也依託捻軍展開恢復太平天國的運動。可見捻軍的加入是給太平天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李昭壽在其中的功勞最大。

降清影響

李昭壽掌握著淮南江北的滁州等要地,統轄二十四軍,故勝保判斷“李昭壽之向背,實為全局之所關”。經過他的爭取,李昭壽在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正式降清,李昭壽的降清給太平天國造成重大損失,而解京圍的戰果化為烏有,天京被暴露在清軍威脅之下。
李昭壽
李昭壽
同時,李昭壽的降清也帶動了太平天國的投清高潮,李昭壽先是策動鎮守江浦的薛之元投降,其後又策動了唐禧菁、杜宜魁、黃雅冬、陳仕明、孫葵心等將領投降,使太平天國喪失大量土地,從而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敗亡。

人物評價


● 李秀成:本主將自與爾共事以來,覺爾大有作為,將才不俗,故惜爾如珍寶,視爾如手足,揆爾之為人,諒知情義,必知始終如一,必知患難同當,竟不意爾乃反骨之人。早知其如此,悔已遲矣!
● 曾國藩:①此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②昔年為天下所痛惡,近年解兵歸里,頗知斂抑,或可保首領以沒乎!
● 劉體智:世忠本劇盜,綜其所行所為,一死不足蔽辜,然臨刑數語,猶有磊落之象。
● 謝興堯:雖其人兇猛粗俗不足道,然于軍事上,則確為關係兩方存亡之人物。因其素知太平軍中事,故昭壽降清后,天京上下太平軍往來常常受其制,並六困天京,昭壽即居其一。太平天國之亡,不無間接受昭壽之影響………世忠固有取死之道,而實所以致其死者,有近因,有遠因,謂為執國法可,謂為報私怨,亦無不可。要之,世忠之素性,既不安分,當時曾國藩之請革職,其罪已超越於死,則其後日之正法,亦為識者所逆料……世忠狠鷙善戰,其在滿清或太平軍,均為江北淮揚間之屏障,其長處在慷慨得軍心,不吝資財,故亡命無賴多樂附之,且為之致死。卒因任性凶恣,為仇家所乘,以罹於禍,怨毒之於人甚矣!
羅爾綱:這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叛徒,最後還是滾在自己的血泊中結束了骯髒的一生。
● 賈熟村:李昭壽本來就是一個雞鳴狗盜之徒,該集團的主要成員絕大多數是捻軍和太平天國的叛徒。他們忽左忽右,忽明忽暗,從始到終,都在進行著政治上的投機和軍事上的冒險。該集團既是一個特種地主集團,同時也帶有濃烈的流氓無產者的屬性。
● 劉晨:對於李昭壽一生的所作所為,歷史自有公道,其罪惡也終以自身的不得善終而結束。但是對於他曾為太平軍做出的貢獻,我們不能閉口不談。

人物事件


李昭壽的生年不見於文獻史料記載。據李昭壽旁系後代所說,李昭壽是六十整歲死的,結合舊時習慣使用虛歲,故可推定其生年為道光二年(1822年)。另有著作稱李昭壽生於道光五年(1825年),但出處不明。

後世紀念


李昭壽墓位於河南固始縣陳淋子鎮李后樓,現屬固始縣祖師鄉。

個人簡介


少曾為小偷和強盜。1853年,與薛之元在鄉結捻起義,1854年2月,在捻軍總部三河尖歸順捻軍統領張樂行,活動於太平天國和清朝的交錯地區。次年(1855年)率部降清,在安徽太湖進攻太平軍。
1855年末,殺清道員何桂珍等,投太平軍,隸李秀成部,任七十二檢點。
1859年率所部四萬再度降清,獻太平天國的天長、來安和滁州(今滁縣)三城。清廷賜名“李世忠”,漸遷至江南提督。
1881年,以橫行鄉里,被清廷密令安徽巡撫裕祿捕殺於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