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一
張鵬一
張鵬一(1867~1943),字扶萬,號在山主人,晚年號一翁、一叟,筆名樹叟,文人、官員。祖籍山西曲沃,生於陝西富平,遂以富平為籍。七歲起入塾讀書。11歲始由其父每日講授漢魏以來古詩二三十句,並要求讀寫。堅持五年,誦詩達千餘首。
清光緒十八年(1892)考入涇陽味經書院,讀書的同時,還協助山長劉古愚校勘《史記》和《爾雅註疏》。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次年初赴京會試。到北京后,在“三矯堂”(亦稱京師“萬木草堂”)謁見康有為,並拜康為師,積極參加康領導的維新運動。
1898年4月12日(三月二十二日),康有為等在北京組織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張參與籌備;還與林旭、康廣仁、梁啟超等13人聯名發表了在當時很有影響的《拒德人占膠州灣公啟》。不久,張帶著康有為致劉古愚的信及贈劉古愚的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返回陝西。
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太后再度訓政,“百日維新”失敗,劉古愚因受株連於同年冬被解除味經書院與崇實書院山長職務,返回故鄉咸陽;張與吳子敬、陳濤等陪同前往。翌年,張返回富平。
光緒二十七年(1901)春遷居西安,從事古代經典及史籍文獻的考據研究。次年到北京,不久出任山西省清源(今屬清徐)縣衙文案(秘書)。后因母親病逝辭職返回富平。
光緒三十年(1904)春,劉古愚的靈柩由甘肅運回其故鄉咸陽天閣村安葬,張赴咸陽參加葬禮。同年,他在家鄉富平董庄創辦文王廟小學堂,又受聘任臨潼橫渠書院主講。這一時期,張除撰寫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著作《儒教篇中之參考志佛》與《宋元學派變遷》兩書稿外,還根據嚴復翻譯的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的著作《原富》進行刪節編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出版了《節本原富》,開創了清末西北學者介紹國外資產階級經濟學名著之先河。
1914年春辭職由北京返回陝西,6月任陝西督軍署秘書,9月任陝西吏治研究所所長。1916年任陝西通志局分纂,又受聘監修西安碑林。期間,他撰寫了《散氏盤銘》《晉諸公贊》等著作。
1921年秋赴上海,特地到其師康有為家拜謁,並向康有為介紹了陝西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胡景翼的情況。
1923年10月至1924年1月上旬,由於吳佩孚的推薦,陝西省長劉鎮華邀請康有為到陝西講學。康在陝西講學和遊覽期間,張是主要陪同人員之一,並充任翻譯。他還與康的另一學生鄧毅把康的演講記錄整理,後來編成《康南海先生長安演說集》出版。康有為為了答謝張的盛情接待,特地到富平張家和他創辦的文王廟小學堂訪問做客,還賦詩相贈:“一代孫楊有大名,關中豪傑李天生。文昌九曲扶萬宅,又繼亭林過富平。”康還為富平藏書樓書寫了“藏書萬卷”等匾額。康有為因換經導致了轟動一時的“盜經”風波,張也受到牽連,被楊叔吉、高介人、李儀祉等人組織的陝西古物保存會斥責為“誘勸僧人換經”。其實,張鵬一併未參與其事。
1926年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城期間,城中糧食極為困難,許多人病餓死亡。張及親眷20多口人住在西安城內,生活十分艱苦。數月後,張病情加重,由其二子同昌與三子際昌深夜護送出城返回富平鄉間調養。
1930年10月楊虎城主持陝政,聘請張為省府顧問。
1934年國立北平研究院與陝西省政府共同組建陝西考古會,張任考古委員會委員長。從1926年到1936年10年間,他撰寫了《唐代日本人來往長安考》 《太史公年譜》 《公羊今釋》《禮記今釋》《詩經今釋》《尚書今釋》《阿母河考》《孔聖事迹問答》《劉古愚年譜》等一系列著作。
1937年6月西北史地學會成立,張當選為理事長。在此前後,西安碑林保管委員會成立,張任主任。
“九一八”事變后,于右任恐數年前高價購買的稀世珍寶東漢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殘石保存於上海不安全,設法運回西安。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根據于右任所囑,委託張妥為保存。張對此非常重視,特將此石存放在考古會自己的辦公室內。1938年春夏間,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山西大部分領土,多次出動飛機轟炸西安,隨時準備進攻陝西。危急之時,張不顧年高體弱,最先擬訂了碑林文物珍品的保存計劃,但在保管委員會討論時,因看法不一,爭論激烈,難以定案。就在此時,于右任來西安視察,對張等的愛國精神和不辭勞苦的行動予以高度評價,明確指示按原計劃進行,且要求在埋藏碑石文物時,一概遵從張鵬一之言。於語重心長地強調說:“抗戰之中,望諸位謹守團結,勿以私意為念,則陝事幸甚,民族幸甚!”嗣後,在張與周伯敏、曹仲謙、翁維謙等人的組織下,與聘請的工人一起,在不時傳來的防空警報聲中,把于右任捐贈給西安碑林的大批珍貴碑石拆下,裝入麻袋深埋;其他碑石文物也採取磚砌、泥封等辦法,予以妥善保護。在前後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張不斷親臨埋藏現場查看指導,常常顧不上吃飯睡覺,終於使這批國寶在抗日戰爭期間得以很好地保存下來。尤為難能可貴的是,1939年10月,張又親自護送《熹平石經》殘石到富平董南堡家中,藏於後院的枯井內,嚴令家中人保密,直至臨終前還叮囑長子張丙昌務必妥善保存,以後面交于右任。張逝世后,此石几經周轉,但保護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重新移歸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
1943年10月16日逝世於富平故里。
他生前勤奮治學,著作甚豐,已刊的著述近20種,文章多篇;未刊印的著作有近40種,是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及近代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