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結果 展開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論文

當今時代已經充分顯示了恩格斯130年前在《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中的預言“未來的、不再為這些困難和障礙所妨礙的歷史時期,將有空前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成果”。“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已經成為各國迎接21世紀全球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挑戰的重要舉措,編製與《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2049計劃)》配套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已經成為國內外同行十分矚目的大事。

基本介紹


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指導思想
從理念上說,《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應當以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具有廣闊視域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為指導,應當充分借鑒美國“2061計劃”為先導的發達國家科學素質教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應當認同世紀之交的“首屆世界科學大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社會最新倡導的廣義科學觀念。從結構上說,《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內容應當包括科學學(廣義科學觀)素質、數學科學素質、自然科學素質、生命科學素質、社會科學素質、思維科學素質、哲學科學素質、工程技術素質和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
很多人都知道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先後都從不同角度強調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科教興國,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在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專門探討了科學視域問題,並做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明確結論。他在《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即《反杜林論》)中詳細探討了宇宙大系統的一級子系統及其對應的具體科學大部類劃分,也明確了數學與自然科學、思維科學與哲學的聯繫和區別。他不僅探討了基礎科學的大部類劃分及其相互關係,也探討了基礎科學與人類社會的中介——工程技術,並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了“科學-技術-社會”命題。“環境與發展”即“發展觀”問題也是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關注的對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把整個宇宙的歷史解析為“自然發展史”、“有機界的發展史”、“社會發展史”和“思維的發展史”。在《自然辯證法》手稿中以“我們的宇宙島”——銀河系起源為開端,敘述了自然、生命、社會與思維四大系統的相繼產生、發展歷程,以及相互之間的依存與未來趨勢問題。馬克思甚至使用了當代科學發展觀的語言來預測未來社會:“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既然馬克思主義已經確定了科學範疇的外延,就不難理解江澤民關於“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的論斷;既然科學本質已經抽象和概括出來,“科學是什麼”也就不難回答:科學是人類用嚴謹的探索手段和論證方法進行的高級社會實踐活動,是求實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它既可以表現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創意和決策,也可以表現為有效的物質工具、產品和制度。從學科角度看,科學包括研究特殊規律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研究普通規律的哲學和數學,還包括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部門工程技術、協調人類活動與客觀環境之關係的發展學,以及研究整個科學的科學學,共計九大科學部類或門類。
什麼是科學素質呢?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及其群體在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的現實中,認同、面對、參與和反思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擁有科學意識的強弱、所持科學態度的好壞、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展現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綜合表現為個人或群體學習科學的慾望、遵循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勇氣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按學科部類劃分科學素質,包括:科學學(廣義科學觀)素質、數學科學素質、自然科學素質、生命科學素質、社會科學素質、思維科學素質、哲學科學素質、工程技術素質和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按表現形式劃分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意識、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能力。
公民應當具備的科學學/廣義科學觀素質
作為一個專門以科學為對象的學科群,“科學學”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對科學的整體研究、即站在大視角上反思科學、形成所謂“科學觀”,從古代科學高潮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科學觀以及後來作為學科群的科學學是人類科學實踐活動的靈魂,它引導或規範著科學家的視域,制約或影響著該時代科學發展的規模和發展的速度。
中國公民的科學學基本素質就是指:公民對當代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核心是形成科學意識,包括:對科學本質功能與科學體系結構的深刻認識、對科學-技術-社會的全面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科學發展規律的尊重態度、崇尚科學的堅定信念、投身科學的強烈慾望、責無旁貸的棟樑意識、超越開拓的競爭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等等。
01)人類自創造勞動工具開始的科學實踐活動:醞釀萌生和發展的基本歷程
02)人類科學觀演變的基本歷程、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的創立、繼承和發展
03)“科學學”學科性質、起源演變的歷史、基本學科群及其主要內容觀點
04)辨識:科學視域、科學本質、科學意識、科學素質、科學能力與科學創新
05)辨識:知識、理論、技術、方法、真理、信仰、崇拜、宗教、迷信與神學
06)辨識:科學性、科學化、科學機制、科學功能、科學規律與科學發展動力
07)當代科學大系統的結構: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及其相互作用
08)宇宙整體的無限性與統一性決定科學研究的開放性與學科界限的相對性
09)事物聯繫的普遍性與解決問題的複雜性決定:應用工程技術具有綜合性
10)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唯物辯證方法及其世界觀對整個科學具有普遍意義
11)深刻理解: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科學精神的價值
12)深刻理解:提出“學習型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口號的重大意義
13)深刻理解: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對社會生產經濟政治文化的根本性推動作用
14)全面認同與投身二十一世紀中國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系列重大舉措
中國公民具備科學學素質的核心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廣義科學觀”,就是:以包括自然史界、生命史界、社會史界和思維史界的客觀世界為對象,以建設自然+生命+社會+思維=和諧世界為目標的所有理論認識、應用實踐及促進發展的活動概屬科學行為;科學的本質特徵就是創新,科學性就是創新性,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科學化就是增強全民創新意識,就是人人用求實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想問題、辦事情,反對迷信、反對守舊。不斷用新理論取代舊理論,不斷用新技術取代舊技術,不斷用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數學科學基本素質
數學與哲學都是面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最抽象、最普遍的科學部類,但與哲學研究“質”的角度有所不同: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量”的科學,是人類關於事物的數量形式、數量關係、變化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大部類。數學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圍繞著“數”和“形”這兩個基本概念不斷地深化和演變。大體上說,凡是研究數和它的關係的部分,劃為代數學的範疇;凡是研究形和它的關係的部分,劃為幾何學的範疇。但同時數和形也是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因此,人們通常這樣來定義它: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中國公民的數學科學基本素質就是指:公民對數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數學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數學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科學思想,理解數學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數學的基本態度,提高數學科學意識,自覺培養數學抽象、數學推理和數學建模的能力,提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自覺性。
15)數學科學的對象任務、本質特徵及其在科學大系統中的獨特地位和特殊貢獻
16)古今中外數學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17)基礎數學科學的主要學科群、研究種類、基本性質、運演演算法則與重大價值
18)應用數學科學的主要學科群、研究種類、基本性質、運演演算法則與重大價值
19)基礎數學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性程序、思維模式、技術與方法之特點及其運用
20)數學應用於各門具體科學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一般程序、模式及技術、方法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自然科學基本素質
自然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自然環境與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中國公民的自然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自然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自然科學思想,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自然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自然科學意識,增強投身自然科學事業的慾望和培養自然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21)自然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22)古今中外自然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23)人類認識的微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4)人類認識的宏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5)人類認識的宇觀自然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26)理論自然科學與應用自然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特點、一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27)人類探索與調控微觀自然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渺觀自然界的理論與技術
28)人類探索與調控宇觀自然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脹觀自然界的理論與技術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生命科學基本素質
生命科學是人類關於生命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生命科學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生命、保護生物,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生物的關係,促進生物環境與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
中國公民的生命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生命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生命科學思想,理解生命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生命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生命科學意識,增強投身生命科學事業的慾望和培養生命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29)生命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30)古今中外生命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31)人類認識的微生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基本規律
32)人類認識的植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3)人類認識的動物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4)人類認識的人體系統: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35)理論生命科學與應用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一般步驟及其技術與方法
36)人類探索與調控生命的儀器、設備及探索未知宇宙生命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社會科學基本素質
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大部類,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是社會認識活動的專門化和典型性形式,是人類社會的自我意識。社會科學及其工程技術與方法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社會、維護社會,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中國公民的社會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社會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社會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社會科學思想,理解社會科學的基本功能,端正面對社會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社會科學意識,增強投身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的慾望和培養社會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37)社會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38)古今中外社會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39)社會生產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0)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1)社會政治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2)社會文化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3)現代理論社會科學與應用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基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44)人類探索與調控社會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思維科學基本素質
思維科學是關於思維事物的結構、功能、過程和規律的具體科學研究大部類,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是思維認識活動的專門化和典型性形式,是人類思維的自我意識。隨著人工智慧為標誌的信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思維科學及其工程技術作為一個科學大部類脫穎而出。思維科學及其工程技術與方法的任務是使人類更理性地認識思維、維護思維,能動而又合理地處理思維問題,發揮思維在人類自覺自由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公民的思維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思維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思維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思維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思維科學思想,理解思維科學的基本功能,端正面對思維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思維科學意識,增強投身思維科學與思維管理事業的慾望和培養思維科學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45)思維科學的對象任務與主要學科群、本質特點及其在科學總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46)古今中外思維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47)人腦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8)心理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49)邏輯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50)意識系統的基本層次、基本單元、結構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51)現代理論思維科學與應用思維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基本步驟及其主要方法
52)人類探索與調控思維的儀器、設備及其探索未知思維現象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哲學科學基本素質
哲學與數學一樣,都是面對整個客觀世界的最抽象、最普遍的科學部類,但與數學研究“量”的角度有所不同:哲學是研究客觀事物及其整體的“質”的科學,是人類關於事物的本質特徵、相互關係、變化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大部類。
中國公民的哲學科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哲學科學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要了解最基本的哲學科學知識,熟悉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哲學科學思想,理解哲學科學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哲學科學的基本態度,提高哲學科學意識,增強投身哲學科學事業的慾望、培養哲學科學研究能力,或在其它科學研究中運用哲學科學素質的自覺性。
53)哲學科學的對象任務、本質特徵及其在科學大系統中的獨特地位和特殊貢獻
54)古今中外哲學科學發展史主要代表人物重大理論創新、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
5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基礎理論: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論、方法論與世界觀
5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命觀社會觀與思維觀
57)應用哲學之各個重要分支的研究對象、視角、內容、成果、趨勢及其反思
58)哲學科學研究的根本模式:要素-結構-功能與過程-機制-規律的分析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工程技術基本素質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幫助人類利用宇宙的資源發展社會生產,提升人們生活水平。認識客觀世界的是基礎科學,利用客觀世界的是工程技術。20世紀理論與技術這兩者空前協調一致起來:理論成為技術的直接先導,技術成為理論的直接表現,換句話說,由於“實際應用”這一特點的突出,促使兩者相互協調發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以社會應用為核心目標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學科群。
中國公民的工程技術素質就是指:對當代工程技術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包括認識工程技術的本質和規律,包括對當代工程技術總體特徵、總體結構、總體功能的認知和應對。要了解最基本的工程技術部門,熟悉最基本的工程技術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工程化思想,理解工程技術的基本社會功能,端正面對工程技術的基本態度,提高工程技術的標準意識、實踐意識、目標意識、實效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人本意識和風險意識,增強投身工程技術事業的慾望和培養工程技術研究能力的自覺性。
59)空間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0)海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1)土木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2)能源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3)農業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4)畜牧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5)醫藥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6)生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7)交通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8)信息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69)金融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0)法律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1)知識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2)教育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3)智能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74)思想工程技術的歷史淵源、現實狀況、社會影響與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公民應當具備的發展學/科學發展觀素質
20世紀,“世界史”研究從傳統的狹隘人類文明史向包括自然史、生命史、社會史和思維史在內的宇宙史過渡。不了解宇宙發展史,就無法充分認識人類與自然史界、生命史界、社會史界、思維史界的利用和改造關係,就不能深刻理解環境問題的歷史必然性、整體危害性和現實迫切性。哲學上能夠囊括所有史界演化、進化、進步、演進的範疇應當是“發展觀”,相應的學科應當是“發展學”或“發展科學”,它不僅應當包括研究“昨天∕過去”的歷史學,也應當包括研究“今天∕現在”的現狀學,和研究“明天∕將來”的未來學
中國公民的發展學素質就是指:公民對宇宙發展史的整體了解、認識、態度和行為。
75)自然的起源與演化史:奇點大爆炸至地球新陸海系統形成的數百億年基本歷程
76)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史:地球有機物出現至進化出智慧生物的數十億年基本歷程
77)社會的起源與進步史:類猿人出現至聯合國制定世紀議程的數百萬年基本歷程
78)思維的起源與演進史:個體意識出現至全球人類意識出現的數十萬年基本歷程
79)宇宙四大系統相繼形成並在相互作用中的共同演變、促進、衝突的基本歷程
80)從遠古時代“陰陽變易”宇宙和諧變化觀到近世時代社會歷史學科的科學化
81)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哲學到當代東西方環境與發展理論研究
82)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全人類的消貧、普教、平權、抗疾、延壽與環保
83)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促進人與社會全面發展
84)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需要採用綜合手段共同應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85)用更全面的觀點看待發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以促進共同繁榮
86)用更開放的態度開展合作,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推動互利共贏
87)用更寬廣的胸襟相互包容,實現和諧共處、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進步
88)各國同舟共濟、共創未來,為建設持久和平穩定發展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
中國公民具有發展學素質的核心就是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就是:從自然、生命、社會和思維相繼出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角度真正理解“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全面領悟“科學發展觀”的“超越國家、超越社會”意義,自覺地遵循科學發展觀,積極投身囊括整個地球的“和諧世界”的建設。
結 語
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們再次強調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科學觀,是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唯物辯證方法及其世界觀對整個科學發展歷史、發展規模、發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構成了我們時代公眾科學意識的核心。對一個國家來說,它是建立科學創新體系和制定中長期科學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也是設計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和完善科學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列寧曾經提出“只有用 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再一次明確號召我們:要“學習 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如果我們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僅限於理工科,把哲學社會科學排除在外,顯然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主張背道而馳了。同時,《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應當強調科學素質各個方面的融會貫通,至少是各個部類科學的一般性理解與整個科學的總體把握。這樣,才能鑄造成“科學意識”,凝結成“科學素質”。最後,形成面對所有社會實踐活動的“科學態度”,促進人與社會、人與生物、人與自然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