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榮

高密市教育局黨委書記

楊宗榮,男,山東省高密市人,筆名“胡楊樹”,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

大事件

2008

提出管理理念,構建高密教育和諧發展新格局

2008年,針對教師行業特點,結合教育實際,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管理理念,加強教育內涵發展,不斷創新管理思路,搭建多種發展平台,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向上的濃厚氛圍,構建起高密教育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人物介紹


楊宗榮
楊宗榮
楊宗榮,男,漢族,中共黨員,高密市人,筆名“胡楊樹”,曲阜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現任高密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管理理念

2008年,針對教師行業特點,結合教育實際,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管理理念,加強教育內涵發展,不斷創新管理思路,搭建多種發展平台,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向上的濃厚氛圍,構建起高密教育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教育文化建設、城鄉教師交流、高中教學管理區、教育藝術團等創新性工作引起省內外教育界關注。先後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時代文學》、《山東教育》等各種報刊發表詩文數百篇,系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教育隨想錄

日前,市教育局局長楊宗榮同志的專著《教育隨想錄――楊宗榮網路作品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當代教育家、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為該書作序,著名作家莫言題寫書名。
該書收集了作者去年以來發表在康成書院――高密教育資訊網“教育社區”的原創作品30多篇,分為“管理理念”“工作感悟”“榜樣魅力”“激情放歌”四個部分。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既有實踐性又有理論性,既有可讀性又有實用性,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師、師範院校師生的良好讀物,對於其他行業工作人員,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教育隨想錄――楊宗榮網路作品選》,是作者利用網路平台與教育同仁、廣大網友互動交流的真實寫照。這些作品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都是結合實際的經驗和感悟,比較充分地展示出作者倡樹“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這一管理理念的背景、初衷,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字裡行間折射出一位文化型、學者型、創新型教育局長的人性光輝、人格魅力和使命擔當,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文學素養和管理智慧。

教育理念


文化凝心聚力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講:“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大師者,必是在學術領域卓有建樹的文化領軍人物。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使者,理應具備豐富的文化修養,擁有相當的文化品位。但無庸諱言,現在相當一部分教師精神生活匱乏,學識素養單薄,厭教情緒增長,人格魅力不彰。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筆者以為,用高雅文化的陽光雨露來滋養老師們的心靈,是一個非常切實、有效的途徑。
高雅文化可以讓人胸襟開闊。古人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志趣高遠、愛好廣泛的人,輕易可以擺脫一些名韁利索的羈絆,超越一些瑣碎小事的煩憂,達到清靜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平常心有情味,柔軟心無怨尤的境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而這廣闊的心靈就來自高遠的志向,高尚的追求和高雅的情趣。
高雅文化可以讓人生活充實。一個人擁有了高雅文化,工作之餘,每每讀讀書,彈彈琴,或者寫寫詩歌,下下圍棋,或者塗幾筆丹青,臨兩張碑帖,沉浸其中而洋洋有所得,放鬆身心而怡怡有所樂。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壓力,關鍵在於如何調節自己,釋放情緒。做為一名教師,假如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對琴棋書畫寫作歌唱等才藝有所擅長,那麼他就可以適時適地調整自己,放鬆自己,甚至成就自己。我市第一實驗小學的譚海霞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得失,敘寫自己的教育心得,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教學藝術和寫作水平,還結集印行了《且行且思》教學隨筆,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高雅文化可以讓人修養豐厚。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淡泊,寧靜,其實是一種境界。沒有耐得寂寞、守住清貧的超脫的人格品位,沒有豐厚、高雅的文化修養,有幾人能達到淡泊、寧靜的境界?“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教師,假如他有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會吸引學生的眼球,贏得學生的佩服、甚至尊崇。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離開母校多少年了,老師們教的什麼知識可能都記不清了,但哪個老師會拉二胡,哪個老師會吹笛子,哪個老師能寫一筆好字,哪個老師頗有書卷氣,都會深深地烙刻在我們的記憶里。
為了讓更多的教師成為富有才學、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愛戴的文化型教師,我市教育局積極倡樹讀書學習、調研思考、寫作交流的風氣,以期用高雅文化充實教師、贏得教師、提升教師。
加強讀書學習。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一個好學不倦、廣泛吸收文化營養的老師,本身就是一種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鑒於此,我們開啟了幹部教師讀書工程,設立了幹部教師讀書基金,組建了讀書學習中心組,把喜歡學習讀書的幹部教師吸收到中心組來,推薦《教師怎樣做研究》、《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西點式員工實用手冊》、《常用公文寫作》、《教育者謬誤手冊》、《教師禮儀》、《怎樣用好你的時間》等方面的優秀圖書,定期組織舉辦讀書報告會,印發教師的讀書心得,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加強調研思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是問題發現、決策科學、措施有力的源泉所在。充分的調研和有效的思考,是獲得“活水”的必由之路。我們出台了機關幹部下基層調研製度,要求每人每周至少拿出一天時間到基層全程調研,放下架子,鋪下身子,深入實際,發現問題,經過思考提出解決辦法,調研思考情況要形成書面材料,在每周六的機關集中研究日進行交流。通過機關幹部的帶動,引導全市教育系統大興調研思考的良好風氣,讓調研思考逐步內化為幹部教師的習慣。
加強寫作交流。我們鼓勵幹部教師成名成家,舉辦寫作講座,在高密教育資訊網設立“鳳城文學”、“杏壇詩苑”、“讀書天地”、“教育日誌”、“教育反思”、“教學案例”等欄目,鼓勵幹部教師開設博客,在網上進行交流討論,展示自己的文藝特長,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局對幹部教師的優秀作品將組織結集印刷,特別優秀者將幫助聯繫有關出版社出版專著。
選擇了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老師們,我們既然從事著教書育人的偉大而又平凡的事業,那麼,就讓我們的職業儘可能地浸潤著高雅文化的瓊漿,讓我們的人生因為高雅文化的眷戀而充滿幸福吧!

學研富腦修身

今年以來,市教育局確立了“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的管理理念。提出這樣的理念,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教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長期耳濡目染,身體力行,接受文化的浸潤熏陶,精神追求、內心感受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比其他群體要強烈得多。而加強讀書學習和研究反思,讓老師們在學研的過程中開闊胸襟、增長知識、提升修養、豐富內涵、充實精神、展示自我,應當是適應教師心理特點,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群體形象的有效途徑。
讀書,是實現富腦修身的最主要和最簡捷的形式。“胸有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是源自“讀書破萬卷”的勤奮。“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由於長時間浸潤在詩書的窖藏里而被其同化所致。“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則從反面提醒我們要形成和保持讀書的習慣。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莎士比亞講:“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笛卡爾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富蘭克林稱:“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我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惡劣的遊戲。”可見這些名人對書籍的熱愛、痴迷。
在教育家中,恐怕沒有誰比蘇霍姆林斯基更重視讀書,並且時有精論的了。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發現他關於讀書的論述俯拾皆是:“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時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所要求的。要讀書,要如饑似渴的讀書,把讀書作為精神的第一需要。對於書要有深厚的興趣,要樂於博覽群書,要善於鑽研書本,養成思考的習慣。”“讀書應當成為最重要的興趣發源地。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世界。”“集體的智力財富之源首先在於教師的個人閱讀。真正的教師是讀書愛好者:這是我校集體生活的一條金科玉律,而且已成為傳統。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
蘇霍姆林斯基任校長的帕夫雷什中學有35位教師,平均每位教師擁有1400冊書,他和妻子共擁有1.95萬多冊藏書。每個教師都訂有幾種雜誌(其中包括一兩種文藝雜誌)和幾份報紙。為了推動教師讀書活動的深入發展,教師每月向同事們作學術問題講演大約兩次。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為具有國際聲望的教育大師,其教育思想和實踐至今還閃爍著迷人的光彩,與他終生在師生中不遺餘力地倡導讀書並且率先垂範是分不開的。
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們在讀書中,觸摸孔子那顆高貴、和善的靈魂,認識司馬遷的孤憤和雄奇,領略魏晉風度,體味李白的仙風傲骨、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靈逸安然,揣摩陸遊辛棄疾的許身報國、英雄長嘆的情懷,了解曹雪芹百科全書式的描摹能力,學習毛澤東的宏大氣魄和瑰麗氣象。讓我們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里激蕩情感,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里分辨美醜,從魯迅的冷峻里讀出思想的深邃和心的火熱,從南懷瑾的講說中驚詫國學的豐厚和文化的光色,從莫言的“文學王國”里觀摩想象的神奇和感覺的纖細。
應該說,老師們工作很忙,在社會生活中擔當多種角色,也定然會有煩心憂心的事情發生。但忙中可以偷閑,每天可以拿出一定時間,哪怕四五分鐘讀書,提升、擴展、充實自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堅持下來,就是一筆巨大而又寶貴的財富。惟其如此,也才能更好地對學生們和孩子進行有效的示範和引領。
讀書,應該積極創設一種濃厚的環境氛圍。為此,市教育局啟動了讀書工程,成立局中心讀書組,向老師們推薦《如何做研究型教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小學教師禮儀規範》、《西點式員工培訓手冊》等書,廣泛組織開展“讀·品·悟”活動,在高密教育資訊網上開闢“讀書天地”等欄目,通過網路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很多校長、教管辦主任帶頭讀書,反思,寫作,努力做讀書工程的“領頭雁”,很多學校致力加強書香文化建設,打造書香校園。這些舉措為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學習研究的深入進行,產生了良好影響。
讀書,應該與研究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師們在積極讀書的同時,應該學會認真思考,及時記錄點滴感悟,便於日後總結、整理、交流、推介。
老師們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應該注意從實際出發,將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善於發現和把握工作情境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內容,不搞大、空、難,力避科研與教學兩張皮、為研究而研究的現象。我們當下之所以提倡小課題研究,就是出於上述目的。老師們應認真學習“做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應從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捕捉問題,從閱讀交流中發現問題,從實際應用中確定問題,簡化程序,講求實效,做好過程性研究材料的積累和交流,最終以教育日誌、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學案例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表達出來。通過做一些扎紮實實的教育教學研究,切切實實提高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真真正正為教育教學服務,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服務。
在教師做研究上,蘇霍姆林斯基同樣是我們的榜樣。他的實踐告訴我們,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達的任務,而是教育實踐本身提出的課題。他常年堅持寫教育日記,做教育觀察,用心思考教育問題,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為他後來整理、提煉、挖掘教育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曾試辦6歲兒童的預備班,接著又從一年級到十年級,連續擔任該班的班主任,在10年內跟蹤觀察和研究了解學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各種表現。他曾先後為3700名左右的學生做了觀察記錄。而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研成果的表達形式不是那種艱澀乾巴、正襟危坐、令人望而生畏的純教育理論著作,而一般是教育手記,教育隨筆,教育答問,娓娓道來,平易近人,富有相當文學的感染力。正如當代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所說:“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告訴我們,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不是因為深奧而是因為深刻,而深刻又往往是通過非常樸素的形式表達出來的。”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學研富腦修身,讓這面激揚的帆引領我們奔向高密教育更加璀璨、更加美好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