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後鎮

河南洛陽伊川縣的下轄鎮

酒後鎮位於伊川縣東南部,距縣城26公里,南依九皋山與嵩縣搭界,西隔伊河同鳴皋鎮隔河相望,東北連接葛寨鄉,東南毗鄰汝陽縣,地形概貌為“四溝五嶺一道川”。酒後歷史悠久,古稱“海角鎮”,歷史上孔子的後代孔鮒曾在此教書;1932年在此建立了伊川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1934 年中共伊川縣中心縣委誕生於此,有豫西“小延安”之稱,是革命老區鄉鎮,培養造就了時樂蒙、謝中鋒等革命先輩。

酒後鎮位於 河南省 伊川縣南部,呈三角形,鎮政府所在地酒後村,距縣城26公里,全鎮轄27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214個村民組。伊川縣酒後鎮總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9公頃,荒山荒坡3萬餘畝。

伊川縣酒後鎮自西向東分為河川、丘陵、重丘淺山三個地帶,地形概貌為“四溝五嶺一道川”,淺山丘陵約佔全鎮總面積的五分之三,是傳統的農業大鎮。酒後鎮區位優越。南鄰河南省最重要 水利樞紐——洛陽陸渾水庫,北望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洛欒旅遊快速通道沿鄉而過,縣道、鄉道、村村通公路縱橫交織,形成了四通八達的 公路網。

2011年,酒後鎮完成財政總收入813.7萬元,比上年增長7%。 2018年,酒後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6個。

鄉鎮簡介


伊河,九皋山
伊河,九皋山
酒後鎮位於河南省伊川縣南部,呈三角形,鎮政府所在地酒後村,距縣城26公里,全鎮轄27個行政村,6個自然村,214個村民組。伊川縣酒後鎮總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9公頃,荒山荒坡3萬餘畝。伊川縣酒後鎮自西向東分為河川、丘陵、重丘淺山三個地帶,地形概貌為“四溝五嶺一道川”,淺山丘陵約佔全鎮總面積的五分之三,是傳統的農業大鎮。酒後鎮區位優越。南鄰河南省最重要水利樞紐——洛陽陸渾水庫,北望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洛欒旅遊快速通道沿鄉而過,縣道、鄉道、村村通公路縱橫交織,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酒後鎮是河南省科技示範鄉、河南省特色鄉鎮、洛陽市文明鄉鎮、洛陽市小城鎮經營管理明星鄉鎮。
酒後鎮旅遊資源深厚,山水秀麗,文化厚重。
鶴鳴九皋,聲聞於天。伊水秋聲,千古絕唱。
紅色和樂,儒學聖地。呂寨石窟,石刻瑰寶。
酒後鎮總面積71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214個村民小組,是洛陽市革命老區,2014年,酒後鄉正式撤鄉建鎮,更名為酒後鎮。201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021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62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82960萬元,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685萬元,財政收入430萬元。酒後鎮轄區內有博鈺冶金輔料有限公司、鶴鳴峽風景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行政轄區
轄酒後、梁圪當、高窪、辛庄、路廟、南庄、有方、官莊、渠旺、老莊、三王、寺上、寨上、大王廟、柴庄、白窯、南王、南翟溝、呂寨、羅庄、南村、庄科、田元、上李、下李、黑龍溝、寺溝等27個行政村。
酒後梁圪當高窪辛庄路廟南庄有方官莊渠旺
老莊三王寺上寨上大王廟柴庄白窯南王南翟溝
呂寨羅庄南村庄科田元上李下李黑龍溝寺溝
轄區代碼
410329204:
200酒後村201梁圪當村 202高窪村203辛庄村 204路廟村
酒後鄉農業
酒後鄉農業
205南庄村206有方村 207官莊村 208渠旺村 209老莊村
210三王村 211寺上村 212寨上村 213大王廟村 214柴庄村
215白窯村 216南王村 217翟溝村 218呂寨村 219羅庄村
220南村 221庄科村 222田元村 223上李村 224下李村
225黑龍溝村 226寺溝村

歷史沿革


酒後鎮位於伊川縣東南部,距縣城21.5公里,南依九皋山與嵩縣搭界,西北隔伊河同嵩縣、鳴皋鄉相望,東北連葛寨鄉,東南毗汝陽縣,呈三角形。總面積70.9平方公里。1987年,全鄉轄27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220個村民小組,6562戶,31999人。
據孔子家廟中的清朝史碑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九世孫孔鮒為避亂,背孔子像到此隱居。建村時每早大霧籠罩村頭,且有酒味,故名酒霧頭,后變為酒後頭,簡稱酒後。1941年置齊賢鄉,1948年設酒後區。1951年改第三區(酒後)。1958年屬葛寨人民公社。1962年析葛寨公社西南大部置酒後公社。1983年底改為酒後鄉。2014年初撤鄉建鎮更名為酒後鎮。
該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依次為山地、丘陵、平川。境內有3條河流,主要渠道有永昌渠、陸渾東乾渠。1987年,全鄉有效灌溉面積13123畝,約佔耕地面積的36.3%。
建國前,該鄉糧食畝產只有100多斤。1987年全鄉有耕地36202畝,年糧食播種面積4.95萬畝,平均畝產372斤,總產1841.4萬斤,在縣內屬中等水平。
該鎮有宜林宜牧面積2.5萬畝,佔總面積的24%。1974年全鄉購回8000斤樹種,育苗1790畝。1975年,建起鄉辦林場。1987年,新造林面積2135畝,其中經濟林1005畝。四旁植樹11萬棵,公路綠化20公里。林業覆蓋率15.23%,居全縣第一位。
該鎮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畜牧業。1981年,全鄉生豬存欄5740頭,羊500隻,大牲畜3200頭。1987年,全鄉養豬1.25萬頭,大牲畜5200頭,名列全縣第一。
70年代後期,鎮內出現小型工業企業。1987年,全鄉有小型企業447家,總產值1620萬元。
該鎮注意因地制宜,廣開致富門路。渠旺村古有做豆腐的習慣與技術。1987年,全村210戶中有190戶做豆腐,佔總戶數的90.5%,年收入25.3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50.1%,是聞名全縣的豆腐加工專業村。高窪村開採礦石,白窯村組織建築隊,都對振興該鄉經濟起了較大作用。
該鎮教育歷史悠久,北宋時,張齊賢就建書院收徒講學。民國時期的和樂學校是伊川縣第一個共產黨支部的誕生地。1987年,全鄉有中小學32所,在校學生5622人。民國時期,豫劇曲劇越調等業餘劇團比較活躍。1987年,該鄉院戶喇叭實響率達95%。
1958年屬葛寨公社,1962年析置酒後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梁圪當、高窪、辛庄、路廟、南庄、有方、酒後、官莊、渠旺、老莊、三王、寺上、寨上、大王廟、柴庄、西白窯、南王、南翟溝、呂寨、羅庄、南村、庄科、田園、上李、下李、黑龍溝、寺溝27個行政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齊賢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酒後區。
1951年10月,改第三區(酒後)。
1958年9月,成立葛寨公社。
1962年5月,析葛寨公社西南大部置酒後公社。
1983年12月,改為酒後鄉。
2013年,酒後鄉撤鄉建鎮。

歷史文化


該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孔子九代孫孔魚付曾在此“教弟子百餘人”,北宋宰相張齊賢在此創建“和樂書院”,並養育了中國著名音樂家——時樂蒙等一批知名人士。
傑出名人
孔鮒,字甲。(約前264—前208)秦末儒生。孔子後裔,居於魏國。本名鮒甲,字子魚,亦字甲。為避秦皇焚書坑儒之亂,隱居嵩山余脈九皋山海角鎮(今酒後村),教弟子百餘人。為保留儒家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張齊賢(942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晚年隱居洛陽海角鎮(今酒後鎮酒後村),創辦和樂書院,宋代著名政治家。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後21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貢獻,還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贈司徒,謚號文定。有《書錄解題》《洛陽搢紳舊聞記》傳於世。
李賢書(1796年—1820年)先後考中秀才、舉人、進士,曾任山東東阿知縣、東平知州等官職,清正廉明,愛民若子。李賢書的種種德行,受到了東阿百姓的高度稱讚,被大家譽為“東阿李青天”。
時樂蒙(1915—2008),伊川縣酒後鎮酒後村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第四屆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原副院長,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代表作品《歌唱二郎山》、《小河淌水》、《花溪水》等。
謝中峰(1908年~1999年),原名華夫,又名魯義,伊川縣酒後鎮有方村人。《挺進報》社長兼總編輯,1950年初調中央交通部,歷任計劃司、業務司副司長,商務局、船舶檢驗局、港務監督局、安全監督局局長和外輪辦公室、安全監督委員會主任等職。1975年任交通部安全委員會副主任。
李光照(1924—2012),伊川縣酒後鎮酒後村人。歷任河南日報社編輯、副處長、副總編,河南省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兼省廣播電台台長,河南省廣電廳黨組書記、廳長;河南省七屆人大常委、科教文衛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產業結構


酒後鎮
酒後鎮
該鎮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肉牛育肥基地初具規模。畜牧業產值達到農業產值的61%,綜合發展指標名列縣市第一。先後被洛陽市確定為“春都畜牧工程重點鄉”、“畜牧科技示範鄉”,1998年被洛陽市委、市政府授予“養牛產業化先進鄉”,1997年被河南省科委命名為“河南省科技示範鄉”,同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畜牧產業化先進鄉”稱號。
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礦藏已探明的有磷、鐵、重晶石氟石等,其中翟溝一帶磷礦是我國北方儲量較大、品位最高的磷礦。該鄉有著豐富的礦泉水資源,寺上“龍泉礦泉”和翟溝“金爵山礦泉”的開發已通過初步論證,礦泉水品質優良,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全鎮有荒山2.5萬餘畝,2000以來開展大棗嫁接,建設了“萬畝優質大棗基地”,年產優質大棗8000餘噸。
酒後村街道
酒後村街道
鄉鎮企業以硫化鋇、電纜、電料為主的化工業,以重晶石、磷、礦石為主的礦產開發業,以微型變壓器為主的電子業及服務當地生產的建築建材業發展迅速,態勢良好。
酒後鎮民風純樸,投資環境優越。縱貫全鄉的總乾渠和伊河提供了充沛的水資源,35千伏變電站提供了豐富電力資源,遍布全鄉的固定電話和覆蓋全鄉的移動、聯通、有線電視信號保障了通訊信息暢通無阻,純樸的山區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鎮黨委政府公開承諾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實行的重點保護企業制度,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可靠保證。先後有一批金剛砂、氧化鋅、釀酒、工藝品製造等民營企業落戶,暢銷全中國各地,企業規模迅速壯大。

旅遊資源


酒後鎮山清水秀,原生態資源豐富,旅遊開發得天獨厚。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九皋山,詩經記載有“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這裡動人的傳說,奇秀的山峰,蒼翠的林木,潺潺的流水,是觀光、休閑、寫生、旅遊、科研、探險的理想去處。同時,累計投入資金1956.7萬元,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得到美化綠化、乾淨整潔,努力打造洛南最佳人居環境鄉鎮。
著名景點
鶴鳴峽風景區:位於伊川縣酒後鎮南庄村境內,為九皋山腹地自然形成的一條大峽谷,集險、奇、幽、美為一體,因詩經“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而得名,該峽谷縱深10餘公里,兩側有懸崖峭壁、瀑布流泉。因地處九皋山腹地,冬季氣溫常年維持在-10℃左右,瀑布流泉形成的冰瀑、冰掛渾然天成,蔚為大觀,獨具一格。
和樂書院舊址
和樂書院舊址
和樂書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辭官隱歸的張齊賢在孔鮒講學舊址創辦了和樂書院。 1913年由河南省參議、開明士紳時均膏,在本村中心的和樂書院里改建而成新型學堂和樂學校。在革命戰爭年代,曾以紅色搖籃而聞名海內外。1932年10月,伊川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該校誕生,被稱之為“豫西小延安”。
張齊賢墓:據《嵩縣誌》載:”墓在海角村南,今存古柏一株“。海角村今伊川酒後村,村北大路東有一石碑,上書“宋司空張文定公墓道碑“。
呂寨石窟: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北0.5公里處的半山腰中,西臨伊水,背靠山坡,坐東向西。該石窟由南向北排列三窟:北窟深1.50米,高1.90米,寬1·80米,內有一佛二菩薩,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中窟深2米,高2.10米·寬4米,內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34尊小佛像。南窟深1.10米,高1·60米,寬2·30米,該石窟的造像,無論從刀法、,面目、衣紋上看均具有北魏特徵。

革命老區


和樂學校位於河南省伊川縣酒後村,她是由河南省參議、開明士紳時均膏於民國二年(1913年),在本村中心的舊書院里改建而成的。其校前身是和樂書院,系北宋名相張齊賢由孔家廟創辦,因該村時屬“和樂里”而得名。在革命戰爭年代,曾以紅色搖籃而聞名海內外。
1932年10月,伊川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該校誕生。隨之“縣教師聯合會”、“和樂讀書會”在此校成立,開豫西新文化集體活動之先河。她凝聚了一批進步教師、培養了一批愛國學生。同時,又組織了“青年團”、“互助社”等黨的外圍機構,皋山播火,燎原神州。1934年10月,以楊欣齋為書記的中共伊川中心縣委在該校成立,領導著以九皋山為中心的嵩縣、伊陽、臨汝、登封偃師、宜陽等周邊六縣的革命工作。從此,和樂學校的革命火種愈燃愈旺,輸送出一批批胸懷祖國的有志青年和金戈鐵馬的抗日英雄,一時名揚太行、華北前線,酒後也被譽為紅色搖籃------“豫西的小延安”。1939年夏秋之際,和樂學子時廣源受母校老師許祝三的委託,同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延安一起譜寫了慷慨激昂的《和樂校歌》,喚醒民眾,感動豫西山區。直至1948年,該校畢業的一大批學生,參加了解放軍幹部隊伍在伊河上游嵩縣南庄創辦的伊洛公學、寶豐豫西幹校、開封河南大學等學習后,又隨軍南下,后均為建設新中國的骨幹力量。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和樂學校為國家建設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敬業奉獻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紅色和樂”因革命搖籃而輝煌,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革命鬥爭,給這片紅土地上留下了豐厚的紅色資源。烽火燎原的歷史傳奇,使酒後這塊熱土,成為陶冶思想情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點綴了稻花伊河畔,鶴鳴九皋山的紅色之旅。皋山豐碑,和樂銘記,“和樂精神”必將激勵無數後來者,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鬥不息。

人口數據


總人口34560
17906
16654
家庭戶戶數8383
家庭戶總人口(總)34524
家庭戶男17870
家庭戶女16654
0-14歲(總)9829
0-14歲男5178
0-14歲女4651
15-64歲(總)21989
15-64歲男11510
15-64歲女10479
65歲及以上(總)2742
65歲及以上男1218
65歲及以上女152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870

模範村莊


酒後鎮官莊村位於酒後鄉伊河川區,距鄉政府所在地0.5公里,水梁公路穿村而過,共6個村民組,360戶,1570口人,1500畝耕地,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酒後鄉官莊村地處丘陵,經濟發展緩慢。2007年酒後鄉政府將該村確定“科學養豬+沼氣開發利用”試點村,並聘請畜牧專家及有關技術人員,多次到官莊村為養殖戶講課。群眾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但苦於資金無著落。酒後信用社得知這一情況,帶領信貸人員到該村對該村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認為此項目切實可行,決定給予貸款支持。為減少農戶分散貸款帶來的不必要麻煩,該社以農為本,送貸服務上門,通過現場會的方式,先後集中為108戶養殖戶發放貸款66萬元,幫助他們建起了豬舍和沼氣池。這108戶養殖戶最高時存欄生豬2100多頭。他們已出欄生豬1000餘頭,創造經濟效益26萬多元。
沼氣池“吞”糞吐氣,不但豬舍乾淨衛生,減少了豬的疾病,而且用沼氣做飯衛生快捷。據統計每戶每年節約原煤2-3噸,減少開支500餘元。這使得在該村賣煤的由原來的三家減少為現在的一家。

交通條件


酒後鎮地處洛欒快道邊緣,北上洛陽,南至嵩縣、欒川縣,交通便利。鎮上有16路公交車可直達縣城,各村也有村村通客車發往縣城,伊河大橋與洛欒快道交叉口有車直到洛陽市區,出行相當便利。酒後鎮境內有洛欒高速公路經過。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酒後鎮轄27個行政村:酒後、梁圪當、高窪、新莊、路廟、南庄、有方、官莊、渠旺、老莊、三王、寺上、寨上、大王廟、柴庄、白瑤、南王、翟溝、呂寨、羅庄、南村、庄科、田園、上李、下李、黑龍溝、寺溝。
截至2020年6月,酒後鎮轄27個行政村:酒後村、梁圪當村、高凹村、辛庄村、路廟村、南庄村、有方村、官莊村、渠旺村、老莊村、三王村、寺上村、寨上村、大王廟村、柴庄村、白窯村、南王村、翟溝村、呂寨村、羅庄村、南村、庄科村、田園村、上李村、下李村、黑龍溝村、寺溝村,鎮人民政府駐酒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酒後鎮地處伊川縣東南部,東北連葛寨鎮,東南毗汝陽縣,南依九皋山與嵩縣搭界,西北隔伊河同嵩縣、鳴皋鎮相望,行政區域面積72.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酒後鎮東南為九皋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自西向東分為河川、丘陵、淺山3個地帶,地形概貌為“四溝五嶺一道川”,最高峰位於九皋山,海拔930.6米。
氣候
酒後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暖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2.8℃,極端最低氣溫-10.6℃(1998年1月16日);7月平均氣溫27.4℃,極端最高氣溫38.6℃(2009年6月23日)。最高月均氣溫32.4℃(7月),最低月均氣溫2.1℃(1月)。
水文
酒後鎮境內河道屬伊河流域,伊河自梁培健村西入境,由南而北,從呂寨村東出境,境內長5千米。陸渾東乾渠、永昌渠穿境而過。
自然災害
酒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等,最嚴重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82年,涉及境內梁圪垯、新莊、路廟、南庄、有方、酒後、官莊、呂寨、渠旺、老莊等村,受災人口1.5萬餘人。
自然資源
酒後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為重晶石,礦石儲量10萬噸,位於高窪、梁圪垯等地,屬熱液脈型斷裂構造控礦,硫酸鈕平均含量91.5%,比重4.2,屬小型礦床。耕地面積3.6萬畝。

人口


2011年末,酒後鎮總人口3.7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115人,城鎮化率18.9%。另有流動人口1808人。總人口中,男性1.98萬人,佔52.6%;女性1.78萬人,佔47.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有藏、苗、壯、朝鮮等少數民族,佔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1.59‰,人口死亡率5.26‰,人口自然增長率6.3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29.78人。
截至2018年末,酒後鎮戶籍人口為4233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酒後鎮完成財政總收入813.7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9.4萬元,比上年增長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34.4萬元,增值稅36.5萬元,企業所得稅72.1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16.3元,比上年增長6.7%。
2018年,酒後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6個。
農業
2011年,酒後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5890億元,比上年增長4.6%,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6.9%。
酒後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8萬噸,人均469.3千克,其中小麥7907噸,玉米5775噸。2011年,主要經濟作物有中藥材、煙草等。可利用林地面積0.5萬畝,荒山荒坡3萬餘畝,以發展薄皮核桃等經濟林為主。2011年,中藥材種植面積2000畝,煙葉種植面積1200畝。
酒後鎮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肉牛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生豬飼養量5.5萬頭,年末存欄2.5萬頭;羊飼養量0.6萬隻,年末存欄0.3萬隻;家禽飼養量15萬羽。
工業
酒後鎮以紡織、機械加工、建築材料等為主導產業。2011年,酒後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7億元,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82.8%,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元。
商業
2011年,酒後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2億元。非公有制經濟營業收入完成6.3億元,增加值完成0.9億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
金融業
2011年末,酒後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3億元,比上年增長8.3%;各項貸款餘額3.3億元,比上年增長53.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酒後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200人,專任教師30人;小學11所,在校生2500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5%;初中2所,在校生800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5%。2011年,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7.48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6.7%。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酒後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7個;各類圖書室14個,藏書2萬餘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酒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門診部(所)27個;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張,固定資產總值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0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23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5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酒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戶,人數20人,支出3.4萬元,比上年增長11%,月人均140元,比上年增長7%;城市醫療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00人次,共支出98.4萬元,比上年增長4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50戶,人數1576人,支出199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105元,比上年增長31%。自然災害受災人口3500人,緊急轉移安置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000畝,倒塌房屋162間,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救災支出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2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敬老院1家,床位10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0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0人,支出2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2人,支出16萬元;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萬元,使2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酒後鎮有郵政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5180戶,行動電話用戶8700戶。

風景名勝


● 鶴鳴峽風景區
鶴鳴峽風景區位於伊川縣酒後鄉南庄村,距伊川縣城26千米,是九皋山腹地自然形成的一條峽谷,由懸崖陡壁、瀑布流泉、奇石靈溪、林木花草、水庫碧潭等組合而成,集險、奇、幽、美於一體。
● 和樂書院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辭官隱歸的張齊賢在孔鮒講學舊址創辦了和樂書院。民國二年(1913年)由河南省參議、開明士紳時均膏,在本村中心的和樂書院里改建而成新型學堂和樂學校。在革命戰爭年代,曾以紅色搖籃而聞名海內外。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伊川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該校誕生,被稱之為“豫西小延安”。
● 張齊賢墓
據《嵩縣誌》載:”墓在海角村南,今存古柏一株“。海角村今伊川酒後村,村北大路東有一石碑,上書“宋司空張文定公墓道碑“。
● 呂寨石窟
呂寨石窟位於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北0.5千米處的半山腰中,西臨伊水,背靠山坡,坐東向西。該石窟由南向北排列三窟:北窟深1.50米,高1.90米,寬1.80米,內有一佛二菩薩,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中窟深2米,高2.10米,寬4米,內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34尊小佛像。南窟深1.10米,高1.60米,寬2.30米。

地方特產


● 渠旺豆腐
渠旺村古有做豆腐的習慣與技術。1987年,全村210戶中有190戶做豆腐,佔總戶數的90.5%,年收入25.3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50.1%,是伊川縣的豆腐加工專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