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馬崗鎮

湖北省麻城市下轄鎮

乘馬崗鎮是湖北省麻城市下轄鎮,地處麻城市西北部,北與河南省新縣泗店鄉、田鋪鄉接壤,東與黃土崗鎮相連,南與龍池橋辦事處、五腦山林場交界,西與順河鎮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全鎮版圖面積297.76平方公里,轄43個行政村,257個村民小組,15432戶,6.4萬人(2016年)。有耕地6萬畝,山林22.3萬畝,水面4358畝。

歷史沿革


乘馬崗鎮
乘馬崗鎮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起,麻城縣劃分邑境內為11自治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12區。縣城西北部稱乘馬崗鄉,為第十區。1929年,紅色蘇區設乘馬崗區蘇維埃政府,下轄13個鄉蘇維埃政府。
1930年後,民國政府實行清鄉並村政策,區劃多次改變。至1932年10月後,民國政府為“剿共”之便利,新成立河南省經扶縣,將原乘馬崗區的仁美區(奎)劃出三分之二,擇里區(奎)劃出三分之二,豐義(奎)劃出二分之一(具體為麻城乘馬轄區的4鄉、6鄉、7鄉部分地域,9鄉整建制劃歸河南省經扶縣管轄),歸屬經扶縣(民國24年《麻城縣誌》影印版第14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經扶縣更名為河南省新縣,原4鄉、6鄉、7鄉、9鄉建製為現新縣管轄的泗店鄉、田鋪鄉部分地域。
1934年(民國23年)乘馬崗區變更為麻城縣第九區,轄1—10鄉。
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后,創建麻城解放區,同年10月在福田河成立麻城縣愛國民主政府,下轄乘馬崗等7個區政府。1949年3月與麻東縣政府合併為麻城縣政府,全縣劃分為12個行政區,乘馬崗區名列其中。
1951年1月廢除民國體制,劃分新中國行政區劃,乘馬為麻城縣第五區,下轄大河鋪、乘馬崗、西張店、寸腰石、董家畈、張家崗、丁家畈、江浩、王福店、江樹、騎路鋪11個鄉(1993年《麻城縣誌》第60頁)。
1957年3月,縣政府將全縣山區的指導組撤銷,恢復區建制,將乘馬、料棚、林店三個工作指導組合併,成立乘馬區,下轄林店、萬義、乘馬、江樹、王福店、大河鋪、龍井、西張店、料棚、張家崗、安家畈、院子、羅家鋪、南崗等14個鄉,駐地萬義梅家樓(1987年《麻城民政志》第121頁)。
1958年9月20日,根據湖北省委文件,乘馬崗區改稱紅色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乘馬崗區公所建制,轄15個公社:董家畈、王福店、江樹、西張店、院子、安家畈、料棚、羅家鋪、南崗、龍井、林店、灣店、萬義、乘馬、大河鋪等。此建制一直沿用到1975年10月。
1975年10月乘馬區一分為二,設立乘馬崗人民公社,順河集人民公社行政建制。1984年1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設立區公所,建立鄉鎮人民政府。
1987年9月撤銷乘馬崗區公所,設立乘馬崗鄉政府。1999年11月撤銷乘馬崗鄉,建立乘馬崗鎮建制,該建制延用之今。
1986~2005年,乘馬崗鎮歷經三次撤併和改設。其前身是1986年設置的乘馬崗區。1987年9月撤區建鄉,乘馬崗區分為乘馬崗鄉和王福店鄉;1997年3月,王福店鄉撤鄉建鎮;1999年12月,王福店鎮和乘馬崗鄉合併為乘馬崗鎮,鎮駐地王福店街。
據有關資料記載,乘馬崗鎮共有兩萬餘人參加紅軍,其中六千餘人親歷長征。新中國成立后,授銜的乘馬崗鎮籍將軍有大將1位、上將3位、中將7位、少將22位,共33位。2014年11月13日,乘馬崗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心授予“中國第一將軍鄉”稱號。朝宣統二年(1910年)起,麻城縣劃分邑境內為11自治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12區。縣城西北部稱乘馬崗鄉,為第十區。

行政區劃


乘馬風光
乘馬風光
乘馬崗鎮轄27個行政村。
27個行政村
石槽沖村大河鋪村新村(丁家畈村、新村合併)石河村白果樹村沙子崗村落衣山村(落衣山村、董家畈村合併)得勝寨村肖家山村
興貴村(付家榜村、蛤蟆崗村合併)李家畈村上馬石村(上馬石村、湯家垸村合併)王家堂村(王家堂村、高橋村合併)江樹村許家河村顏家河村(顏家河村、王家河村合併)院子村(院子村、楓樹崗村合併)程家沖村
飛龍山村(飛龍山村、姚家河村合併)白石河村(白石河村、沈家坳村合併)王富村萬義村(萬義村、胡家墩村合併)小寨村(社區)(艾家河村、小寨村、凌家岩村合併)乘馬崗村(社區)王福店村(社區)(王福店村、韓家牆村合併)紅星村(社區)(易家畈村、四口塘村合併)騎路鋪村(社區)(騎路鋪村、施家邊村、嚴家榜村合併)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乘馬崗鎮境內南北最大縱距27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5公里。2005年,版圖面積297.76平方公里,水田38340畝,旱地19560畝,林地179475畝,水面4358畝。

地形地貌

乘馬崗鎮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區、南部丘陵,山地、平畈犬牙交錯。乘馬崗鎮以中低山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形成了東北向東南,西北向西南的山脈走向。構成了由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地勢。境內最高點朝天尖海拔590米,最低點下李家畈海拔130米。全鎮以壤土為主,兼砂土、麻骨土,比例為5:2:3。

氣候

乘馬崗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等北亞熱帶向南溫帶過渡的特徵。年平均風力為2.4米/秒、降雨量1100毫米、氣溫19℃,冬季平均氣溫10℃,夏季平均氣溫25℃,日照時數在1634---2129.2小時之間,日照百分率在37---48%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約佔全年總降雨量的69%;無霜期自三月中旬至十月中旬約250天。

水文

乘馬崗鎮境內舉水河一級支流跳水河自北至南貫穿全境。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乘馬崗鎮2條水系貫穿全境,乘馬崗鎮境內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28座,水資源總量為6000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1077立方米。

植物資源

乘馬崗鎮境內植物有金銀花、野菊花、野荊芥、桔梗、艾草、靈芝、伏苓天麻天冬等中藥材分佈廣泛。森林以松、杉、楓、栗、竹為主的植物種類繁多,蘭花和杜鵑花滿山遍野,墨蘭、四瓣蘭翟諱稀蘭花分佈在密林深處。
全鎮森林覆蓋率為70%以上,過2平方公里以上的林場在15個;

動物資源

乘馬崗鎮境內野生動物分佈廣泛,野豬、野兔、野雞等數量逐年增長。

礦藏資源

乘馬崗鎮境內礦產資源有金、銅、鐵、石英石、石材等,其中銅的蘊藏量最豐富。

人口民族


2005年乘馬崗鎮總人口60287人。
2015年全鎮人口58700人,該地主要為漢族。
58330人(2017年)。

經濟


乘馬崗鎮農作物
乘馬崗鎮農作物
乘馬崗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油菜、花生。畜牧業以牲豬、黃牛為主。特產有青茶、板栗、油茶油桐、銀杏。林木主要有松樹、杉樹和楓樹。
乘馬崗盛產稻穀、小麥、大豆、紅薯、花生、油菜和芝麻等農作物。2005年年產糧食29023噸。
板栗、茶葉、松脂是特產。花生、油菜和芝麻三大油料作物是境內的重要特色,有“麻城油缸”之譽,三種作物年產達8202噸。畜牧業是乘馬崗鎮支柱產業。
2005年出欄黃牛2836頭,出欄肥豬17476頭。水產品養殖發展快,以大河鋪、落衣山、草廟溝、白石河水庫為主的水面養殖,有鰱、鱅、草、鯉、鯽、蝦等多種水產品種,產量高。
乘馬崗鎮黨委、鎮政府堅持強化農業基礎,加強基地建設,以創建湖北省老區開發示範區為契機,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黃牛生產大鎮”,“花生生產大鎮”,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以“乘馬花生”、“凌岩野菜”、“長生緣花生油”為代表的一批叫得響的精品名牌。特色種植和特種養殖如雨後春筍,主要品種有日本甜柿、北方梨棗、韓國蘿蔔、中草藥材、美國王鴿、番鴨、野雞等。常規養殖實現了品種優良化,發“三元雜交豬”、“綠殼蛋雞”為支柱的庭院經濟,是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騎路鋪農業生態示範園為龍頭的林果產業,在蓬勃發展。2005年秋,林果面積18290畝,其中板栗12000畝,梨子2600畝,甜棗800畝,日本甜柿600畝。
2005年,板栗產量達到530噸。商業網點逐漸形成,布局合理。鎮區、乘馬崗、石河、李家畈、江樹、騎路鋪、院子、易家畈的商貿已形成市場,農副土特產交易活躍。
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日益穩定。1992年以來,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逐年增長,年收入10萬以上的務工精英達80餘人。2005年乘馬崗鎮外出務工收入突破6000萬元。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夏,外地老闆總投資1150萬元,以石英石、鐵礦為加工原料的錦鑫石英有限公司、山緣礦業有限公司、礦本石英顆粒加工廠相繼投產,武漢老闆投資30萬元興建的王家河生態農業園開工。
201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實現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

社會


鞋廠

教育

乘馬崗鎮中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得寨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丁家畈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萬義中心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嚴家磅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乃義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乘馬中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乘馬崗中心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乘馬崗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付家榜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列寧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四口塘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大河鋪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姚家河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得勝寨中心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火車車頭希望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施家邊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李家畈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江樹中心小麻城市乘馬崗鎮江樹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湯家垸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沈家坳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沙子崗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王家堂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王家河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王福店中學麻城市乘馬崗鎮白石河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程家沖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等農河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肖家山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胡家墩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董家畈中心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董家畈村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蛤蟆崗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許家河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院子中心小學
麻城市乘馬崗鎮韓家牆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飛龍山村小學麻城市乘馬崗鎮騎路鋪小學
乘馬崗鎮上馬石村小學乘馬崗鎮王富村小學乘馬崗鎮白果樹村白果樹小學
乘馬崗鎮石槽沖樹希望小學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楓樹崗小學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石河小學
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落衣山小學麻城市乘馬崗第二炮兵八一希望小學

科技發展

乘馬崗鎮
乘馬崗鎮
乘馬崗鎮是一個山區農業鄉鎮,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增多,農村水田面積有拋荒趨勢,鎮委、鎮政府及時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編印水稻輕簡栽培技術要點,培訓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年人員,讓群眾進行學習水稻輕簡栽培技術。因地制宜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對平畈大田,採用農業機械插秧,就是先用秧盤育地,在規定的秧齡期內用插秧機進行栽培;對丘陵高山的小田塊,採用“草育保姆”育秧,達到一定秧齡時再進行拋栽,或直接採用直播形式進行栽培;對水田面積較大,而勞力又較少的地方,採用免耕栽培技術,通過使用除草劑摧枯前季作物殘茬后,並進行拋栽。2007年以來,乘馬崗鎮採用集中辦點示範與分散示範相結合,共舉辦水稻栽培現場會10餘場次,推廣面積1500畝以上。王福店村村民陳明輝採用直接栽培面積5畝,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耕整和直播種子,比人工栽培節省勞力5個,節約生產成本近200元。

基礎設施

乘馬崗鎮
乘馬崗鎮
鎮區社會服務功能齊全:變電站、水廠、電視轉播站、電訊大樓、無線機站,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福利院、衛生院、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信用社、郵政電信支局、農貿集市、商店、藥店、糧油加工廠、石油加油站等設施配套完善。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人,農民生活豐富多彩。摩托車、手機、彩電已成為農民的主要消費品。2005年,鎮區有36戶居民配置電腦,有80戶農民購置小汽車。農民網上聊天、開車兜風漸為時尚。
1996年秋,白塔河至乘馬崗的26公里黑色路面全線鋪通;1998年,王福店至萬義的大別山腹地公路土建工程達到國家驗收標準;2004年底,通往王樹聲將軍故里的6.2公里水泥路面全部硬化;2005年12月,騎路鋪至院子的8.1公里水泥硬化路面竣工。水利建設有新突破。2001年秋,黃岡市政府“家門口蓄水工程”惠及22個村,共計擴建、興修小水庫、大塘堰25座,增加蓄水36萬方,增加灌溉面積萬餘畝。2005年11月18日,投資2300萬元的大河鋪水庫整險加固工程正式動工。
2005年已建成騎路鋪、江樹、王福店、石河、白果樹、乘馬崗、大河鋪、李家畈、院子、易家畈等集鎮或農民新村。

文化


乘馬會館
乘馬會館
乘馬崗是著名“黃麻起義”策源地,“三條半槍鬧革命,二十六將出乘馬”是乘馬崗紅色歷史的真實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有2萬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現在冊烈士5938人,孕育了大將王樹聲、上將陳再道、王宏坤等33位將軍和88位省軍級領導,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鄉”和“中國第一烈士鄉”,是湖北省“革命中心地帶”、27個重點老區鄉鎮之一。麻城市第一位共產黨員、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支農民自衛軍均誕生於此。乘馬崗革命歷史景點(遺跡)眾多,現存40多處,著名的有大別山革命聖地――乘馬會館(已被列入全國100個精品旅遊景點之一)、大別山紅星英烈園、麻城縣委傳達“八七”會議舊址邱家畈,還有大別山地區戰鬥最頻繁的戰鬥遺址――楊泗寨等。
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
還有許世友將軍墓、王宏坤將軍墓,楊泗寨、方家垸、得勝寨等戰鬥舊址。

代表人物


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麻城市籍授銜將軍(36位):
大將1位:王樹聲;
上將3位:王宏坤、許世友、陳再道;
中將7位:王必成、李成芳、張才千、周希漢、鮑先志、鄭維山、張池明;
少將25位:丁先國、王政柱、鄧岳、馮仁恩、朱火華、朱玉學、朱致平、江鴻海、李慶柳、肖永正、陳波、余述生、佘積德、張漢丞、張培榮、張吉厚、周純麟、趙炳倫、祝世鳳、胡立聲、袁彬、高志榮、高立忠、徐其孝、喻新華。
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麻城市籍相繼擔任省(部)軍級領導幹部(88位):
丁憲法、丁先德、丁汝青、王宣、王光美、王遠應、王宏清、王恩厚、王德潤、方敬英、鄧瑞鈴、尹國洪、尹曉春、冉光甫、馮志錄、朱公富、朱榮昌、朱彩琴、伍輝文、劉永賢、劉啟明、江守松、江守田、江祥興、畢光友、蘇鳳、蘇順淼、李珍、李勇文、楊炬、楊業奎、楊志義、楊志宏、楊志稚、肖文斌、肖永漢、肖志攻、何蘭階、邱阜、邱子林、邱玉珠、汪心一、張毅、張世功、張世魁、張興開、張良德、張治公、陳益、陳銀、陳文祺、陳文高、陳世全、陳澤進、陳明池、陳明、易毅、易良華、羅昭福、胡大祥、趙炳安、趙基梅、桂文和、徐在先、徐志安、徐其江、俆其富、徐錫珠、陶景、陶懷德、誾家友、黃安義、彭恩忠、董安義、董家義、程本、程再鳳、曾凡亨、曾沙萍、曾憲國、傅文傑、傅興大、傅達輝、傅海龍、謝家友、簡佐國、熊少蘭、戴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