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申
張從申
張從申,唐代書法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活動於大曆(766-779)間。官至大理寺司直,人稱“張司直”。善真、行書,師法王羲之。
張從申作品
張從申
唐吳郡人,擢進士第,嘗官大量司直檢校禮部郎中,書學二王。凡其書碑,李陽冰多為題額,書名益高。唐竇臮《述書賦·下》竇蒙注云:“從申志業精絕,工正行書,握管用筆,其於結字緊密,近古所無。恨歷覽不多,聞見遂寡。”唐呂總《續書評》謂從申真、行書“遠近稱美,獨步江外”。宋朱長文《續書斷》卷下列其書入能品,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云:“從申書雖學右軍(王羲之),其源出於大令(王獻之),筆意與李北海(李邕)同科,名重一時,宜不虛得,但所短者,抑揚低昂太過,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而有晉韻,殊可嘉尚。”明項穆《書法雅言·正奇》謂從申“筆氣絕似北海”。明馮班《鈍吟書要》云:“張書古甚,拙處人不知其妙。”清梁巘《評書帖》謂張從申“開張本大令,遒緊本率更(歐陽詢),然書多生硬,不及北海勁健中饒柔和”。清朱履貞《書學捷要》卷下評其書為“筆畫沈峭,風格蕭疏”。傳世書跡有《李玄靖碑》、《王師乾神道碑》、《慎律師碑》、《改修吳延陵季子廟碑》、《銅牙鎮福興寺碑》。弟從師、從義、從約並工書,時人稱“張氏四龍”(見梁披雲著《中國書法大辭典》張從申條目)。張氏書法承襲右軍書風,《李玄靖碑》為張書中最烜赫者,在唐行書中極得名,拓本流傳甚少。觀此碑書法,用筆爽利、遵勁,結構得《集王書聖教序》,所謂“右軍風規,下筆斯在”。
作品欣賞:《李玄靖碑》
張從申
《李玄靖碑》記載了唐朝茅山此陽觀道士李含光一生行實。李玄靖(683—769),字含光,本名弘,因避高宗太子李弘諱,故改為李姓。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傳人,頗獲玄宗嘉許,是當時朝野上下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李玄靖本人也精通書法,顏真卿在《李玄靖碑》中說他“頗工篆籀,而隸書尤妙”。在唐朝,佛道中人均極精書法,此為抄寫經卷和遊藝之需要,故而佛道二系書法蔚為大觀,並與俗世書家多有往來。道家善書者還有如太清宮道士盧玄卿,權德輿《太宗飛白書答詔記》稱“工為篆隸八分諸書,具其家法。”又有魚又玄、梁元一,《宣和書譜》卷十謂:“(道士魚又玄)工行書,得王羲之筆意,而清勁不墮世俗之習,飄然有仙風道骨,可以想見其人。“卷五評之曰:”(道士梁元一)尤喜翰墨,初慕鍾、王楷法,久而出入規矩之外。然其法嚴,其氣逸,其格清……觀其書《太上內景經》,作小楷法而體兼叢善,乃知遊方之外者,非世習之所能及也。”李、盧、魚、梁四人,雖名高千載,深得后民敬仰,然元一紙片石留世,終令人扼腕(見朱關田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我們今天只能從柳識(字方明,工文章。)的文章中去一窺李玄靖之風采了。
此碑筆意雖出自《聖教序》,然雲其柔美三分,增其簡勁三分。所謂乾淨利落,筆短意長,起落筆之處求之以方,以得遒逸之氣,顯得峻勁嚴整,古拙雄健,有“畫能如金髮之割凈,白始如玉尺之量齊”(清笪重光《書筏》)之妙。體稍疏雋,曲折頓宕,方峻中寓圓柔,嚴整中現婉麗,甚有歐陽詢遺意。此碑前半段寫得拘謹而後半段則已放開,更有開合變化之妙。唐代書法無論在筆意、筆法以及形體結構上都是一個大整理的時期,是對前朝繁冗蕪雜的書法內在因素的再釐定,從楷法上說,歐陽詢無論在字體、筆法、結構上都是對北碑正書的雅化和整飭化。同樣,張從申也是從行書角度以《集王聖教序》做同樣工作,但沒有取得特別的成功。惟顏真卿從篆法入手來改造行書,別創一格,終於臻達中國行書的又一高峰,這隻能說是書家在識見和取法上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此碑的主要著錄有: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歐陽棐《集古錄目》、黃伯思《東觀餘論》、陳思《寶刻叢編 》,清李光映《觀妙齋藏金石文字考略》、嚴觀《江寧金石記》、方履 《金石萃編補正》、何紹基《東洲草 堂金石跋》,近代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此元拓本氈蠟精湛,紙墨淳古。曾經蕭山朱翼蓋先生收藏,一九五三年朱夫人張憲祗率子捐獻故宮博物院。
據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中,所見的版本有:
張從申
三、張叔未舊藏本,此本缺額,拓也稍晚,有正書局有石印本。
五、一九三五年江西集古山房印歐陽輔泰題為北宋精拓,實翻刻本。
[注]上海圖書館藏本為宋拓本,字無損泐,惟缺碑額。鈐“希世之珍”、“定甫審定”、“曰藻”、“秉衡私印”、“元淳之印”、“子孫世守”、“平原叔子谷夫珍玩”印。此本共二十六開半,冊高三十八點七厘米,寬二十四點八厘米。碑文十六開半,帖芯高二十七厘米,寬十五點六厘米。